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當前位置:首页 > 知識百科

小孩子什麼時候說話

Q1:一般小孩子都是什麼時候會說話

這個沒有確定的時間,早的15個月就牙牙學語了,遲的30個月學說話的也有,這個就像小孩子走路一樣有早有晚,,,

Q2:小孩子教說話什麼時候是最佳時候

遇到這種事情,首先不要著急。有時間有條件最好到醫院就醫(兒科)做下全面檢查,排除疾病等客觀因素。
孩子學說話一般有幾個因素:
1、大腦機能、聽覺器官和言語器官的健全發育;2、良好的語言環境,成人的語言示范;3、豐富的生活內容和自由交談煌機會;4、有目的的培養等。
孩子從小由老人帶養,與外界接觸少,與周圍人自由交談的機會少,況且奶奶習慣於用方言,使孩子學習母語的最初階段受到干擾。孩子的性格內向、膽小、怕生,也就怕開口說話,這就影響了詞匯量的掌握。
怎樣培養?
1、為孩子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邊照料生活邊與孩子說話。成人用正確的發音、適宜的詞匯、完整的句子、連貫地有條理地和孩子交談。回答孩子的提問。
2、每天給孩子講故事。選擇孩子興趣的童話、故事,收看兒童影視節目,播放兒童詩歌、兒歌、童謠等文學作品。
3、培養孩子的語言交往能力。結交幾個同齡小伙伴一起游戲,鼓勵孩子多與小朋友交談,在兒童群體活動中培養大膽、開朗的性格。
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
影響兒童語言發育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視覺障礙、聽覺障礙;交往障礙(自閉症、自閉傾向等);智力發育遲緩;不適當的語言環境;發音器官形態、運動異常;腦發育不全及腦損傷等。
語言發育遲緩的治療
1.游戲療法
2.言語符號詞匯的擴大
3.詞句訓練
4.語法訓練
5.表達訓練
6.文字訓練
7.交流訓練交流訓練必須逐漸從成人之間交流過渡到兒童之間交流中去,擴大交流物件,為進一步適應和參加集體生活作准備。另外,在與兒童之間交流過程中,對其語言發育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家庭環境的調整語言發育遲緩
(一)家庭環境對兒童學習語言的重要性
兒童語言的獲得和發展,是兒童對語言符號的感知、理解、掌握並加以運用的過程。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與兒童的生活環境的分不開的,如果脫離了後天的語言環境,兒童學習語言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無法掌握語言。另外兒童學習語言,掌握語言還與他們的性格、智力、愛好、興趣有關,有些環境對某一類兒童可能適合,而對另一類兒童可能就不太適合,所以語言環境調整的根本目的在於改變哪些不適合於兒童學習語言的不良環境,使之適應於兒童,從而改善兒童的語言學習狀況。
(二)語言發育遲緩兒童對環境的特殊要求
語言訓練的目的在於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兒童的語言發展最終是在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中得以實作的。在不同的年齡段對語言學習也有不同的要求,大部分語言發育遲緩兒童在學習語言時還表現出許多幼兒的特征,所以家長要考慮適應他們的訓練方法和調整相應的語言環境。
(三)如何改善和調整兒童的語言環境
1、改善家庭內外的人際關系,給兒童創造一個和諧、溫暖、健康的家庭生活環境。
2、培養兒童健康的性格,良好的興趣和良好的交往態度。
3、改善對兒童的教育方法。
4、幫助兒童改善交往態度和社會關系。
5、改善和幫助兒童克服不良的興趣、愛好和行為習慣。

Q3:小孩子什麼時候會開始學說話?

1歲前練習發音、獲得語義——寶寶的前言語階段
不少寶寶在12月齡時說出了第1個理解其確切意思的詞。在這之前的1年里,他們都在為這一刻做准備。他們咿呀作語、咕咕噥噥、哼哼哈哈練習著發音,逐步學習著對發音的控制。在與爸媽、照顧自己大人進行的日常互動中,發展語言的理解能力,把詞的發音和詞的意思聯系起來,即掌握語義;並透過這種互動,學習構成一個句子的語法規則。
寶寶發音方面的一般發育順序
1歲之前,是寶寶前言語階段發展時期。
簡單發音階段(0~3月):3個月時會發較多的元音,如:aaieou和少量輔音mh.
連續音節階段(4~8月):會發的輔音增加;而且出現重復的連續音節。寶寶發出ma-ma,pa-pa的聲音,其實並不是會叫爸媽,而是前言語階段的發音現象。
學話萌芽階段(9~12月):會發更多的聲音和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變換音調,還能模仿成人和學習新的發音。有些發音和具體事物聯系,獲得語義,說出第一個理解語義的詞語。
寶寶會說話的時間因人而異
和其他發育專案一樣,寶寶會說話的時間也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寶寶早在9個月就會說話,而有的寶寶要到2歲才會說話,一般來說平均年齡是14個月。只要寶寶的語言發育能力符合不同月齡的標准,爸媽就不用太擔心。
大部分寶寶在1歲時已經了解不少詞的意思,他們懂得的詞要比會說的詞多得多。
不會講並不代表聽不懂
小寶寶對音調的理解超過對詞的理解,但理解力和表達力同步要到1歲半。
寶寶是透過“聽”來學說話,在寶寶能說出有意義的話之前,其實已經能懂得不少大人們說話的內容。
寶寶無法全部明白你所說的話里每一個詞的意思,但卻能根據爸媽說話的語氣和音調,知道你是在表揚他還是在批評他。對月齡小的寶寶來說,對音調表達出的情緒的理解掌握超過對詞的理解。因為音調是有規律可循的,為引起寶寶興趣我們的音調常常是上升的;安慰寶寶時,音調是下滑的。
一般來說,寶寶從9月齡就開始獲得語義,也就是說開始理解大人們說的一些話。到1歲時,寶寶對言語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開始互相聯系起來。1歲半之後,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達到同步,能說出他想說的話,表達暢快起來。
爸媽如何教寶寶說話
良好的親子互動是寶寶學說話的最優氛圍,爸媽和寶寶互動的品質和頻率決定寶寶日後溝通能力的好壞。
爸媽是否熱情地與寶寶交談對寶寶學說話起關鍵作用
爸媽和寶寶交流的質量和頻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寶寶語言發展方面的個體差異,常聽到爸媽對他說話的寶寶要比不常聽到的寶寶懂得的詞要多得多。
在對寶寶撫育中,爸媽是否熱情地與小寶寶“交談”,在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否意識到,較敏感的爸媽為了能更有效成功地與寶寶“交談”,都在有意無意地探究與寶寶的反應相匹配的交流手段。
爸媽教寶寶說話的基本形式
首先要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在這個物品、這件事情上,然後說名稱,使用語法結構簡單的短語。要選擇正在做的,或者寶寶正在注意的事情。比如餵寶寶吃苹果時,就可以說“苹果”;或者用一個短語“這是苹果”。為了便於寶寶理解語法規則,要使用簡短的句子。
但並不是指不要對寶寶說交待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的長句子。有時對寶寶說一些長句子,能讓寶寶較早學會使用復雜的句子。
重點強化
可以重復或者大聲強調想要寶寶學習的詞語,比如:“這是苹果。苹果。”一個詞要重復很多遍後,寶寶才能理解並且記憶,最後自己說出這個詞。
對寶寶重復相同的話、唱同樣的歌、念相同的歌謠,這一切都能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自然發生,而且能起到強化的作用。豐富的語言輸入量是非常必要的。
幫助寶寶進行明確和句子擴展
寶寶在“咿咿呀呀”時其實他很想表達,但想說又不會說,可以幫助寶寶把他想說的話說出來。認真聽寶寶“說的話”並替他說出所想。除了可以發展寶寶的語言能力外,其實這也是一種很積極的回應,能給予寶寶很大的鼓勵,讓他更想學習。比如當寶寶手指著苹果咿呀時,就可以說:“噢,這是苹果呀。寶寶想吃呀。”
擴展其實是很好的提升寶寶認知的方法。擴展時可以用“描述”、“比較”等方法。可以描述事物的顏色、形狀、大小等。比如可以說:“苹果。紅色的苹果。” “比較”可以比較東西的大小、長短、多少。透過這些語言都可以讓寶寶了解事物的性質,提升寶寶對事物的認知,增加詞匯量。
爸媽在教寶寶說話過程中的不同作用
喜歡用兒語的媽媽
一般來說,寶寶比較偏愛自己的照顧者——媽媽的聲音,因為伴隨著媽媽的聲音,寶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媽媽更傾向使用兒語來和寶寶交流。兒語一般具備較高水平的音韻、較大的音頻范圍,且多樣化和音調夸張,單詞重復。月齡較小的寶寶比較偏愛具備這些特點的聲音。兒語常和媽媽一起出現,讓寶寶感覺良好。
促進寶寶語言規范的爸爸
如果說媽媽更傾向於以寶寶的發音能力去反應寶寶,爸爸則更關心寶寶語言的數量和質量。
一般來說,爸爸用的詞匯更多,爸爸很少使用兒語,對寶寶語言的規范化更有促進作用。
長期只接觸兒語不利於寶寶學習說話
兒語的結構比較簡單會影響寶寶去接觸必須學習的語言的語法結構。除了發音、詞語意思的理解外,寶寶學說話也要學習符合規則的語法結構。
通常爸媽的誤區在於,認為兒語對寶寶來說比較簡單,而規范的語言比較難,寶寶接受不了,其實對一張白紙的寶寶來說,輸入什麼就能接受什麼。及早給予寶寶規范、優美的東西,在他大腦中留下印記,促進他的智力開發。
教寶寶說話很重要的原則是要讓寶寶掌握語義
寶寶聽到的詞匯越多,學會說話越早,因為每天能聽到許多詞匯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
寶寶會說話,不僅是指能發出語音,而且還指的是寶寶理解詞語或句子的意思後說出的、表達自己意思的話。理解意思是語言表達的基礎。

猜你喜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