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刺芹侧耳菌渣含水量、床架层次及发酵处理对草菇栽培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1-03-22 01:21:42

摘要:以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渣为原料栽培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考察层架空问位置、菌渣含水量和发酵时间对草菇生产的影响,还研究了菌渣发酵过程中电导率、pH和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发菌阶段,不同层架上草菇培养料的温度相近;出菇阶段,层架自下而上料温升高;草菇产量也随层架自下而上逐渐提高。利用刺芹侧耳菌渣栽培草菇,以含水量68.5%的未发酵菌渣产量最高。刺芹侧耳菌渣发酵过程中,电导率在前3d快速上升,之后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pH在前3 d变化幅度较大,先降后升,之后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但明显低于未发酵菌渣。

关键词:草菇;刺芹侧耳菌渣;发酵;生物学效率

草菇是(Vofvariella volvacea)一种草腐食用菌,以分解基质中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获取营养,是生产周期短、栽培工艺简单的食用菌栽培品种之一,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食药兼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

近年来,在草菇、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集中生产的漳州地区,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稻草等传统栽培原料用量增大,价格上涨,菇农生产成本不断被推高,新的栽培原料研究不断兴起。与此同时,该地区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工厂化栽培规模不断扩大,产生大量菌渣。利用刺芹侧耳菌渣栽培草菇,既开发了新的草菇栽培原料,又实现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是草菇产业发展的较好模式,应用前景广阔。利用菌渣栽培草菇的栽培技术被广泛报道。报道显示,利用发酵菌渣栽培草菇,比传统稻草栽培产量高、成本低,但各栽培技术间仍有较大差异,且采用未发酵菌渣栽培草菇少见报道,而对菌渣栽培草菇的基础理论研究更是鲜有报道。因此,笔者探讨刺芹侧耳菌渣发酵过程中温度、电导率和pH的变化,考察不同含水量和发酵处理的刺芹侧耳菌渣栽培草菇的产量,以期为合理利用刺芹侧耳渣栽培草菇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和菌渣

供试草菇(V.volvacea)菌株V15购自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刺芹侧耳(P.eryngii)菌渣为漳州当地工厂化栽培采收1潮菇后菌棒,脱袋破碎。刺芹侧耳原始培养料配方:20%棉籽壳,20%木屑,20%玉米芯,15%麸皮,14%甘蔗渣,8%玉米面,1%蔗糖,1%碳酸钙和1%石膏。

草菇栽培料配方:刺芹侧耳(P.eryngii)菌渣。

1.2 实验设计

实验地点为福建省漳州市角美镇。于2013年7月底,8月初进行露天发酵,环境气温28~32℃。各处理所需菌渣在试验前两天运入生产场地,每天淋1~2次水,使菌渣充分浸润。试验所有处理均同一天进入菇房,铺料。

1.2.1 菌渣不同发酵时间出菇试验

共设3个试验处理组,分别为发酵3、5和7 d,另设不发酵对照组。充分浸润的菌渣建堆,发酵料堆长7 m,底部宽2 m,高1.2 m,含水量控制70%(翻堆时补充含水量)。翻堆时间为建堆后第3天和第5天傍晚,达到设定发酵时间后,发酵料直接进床,进床时人工混匀菌渣。

1.2.2 菌渣不同含水量出菇试验

共设4个试验处理组:不经发酵的刺芹侧耳菌渣充分浸润后,加水调制含水量65%、68.5%、70%和75%后进床。

1.3 栽培方法

菇房中8m×1 m床架5个,每床架10层。8 m长的床架中间以防水板隔开,每两个试验组共用一床架,每试验组使用同侧半床架。投料量以鲜菌渣(含水量为54.5%)计约66 kg/m2,巴氏消毒、接种、发菌和出菇管理依据文献。接种后次日菌丝即开始萌发,记为接种后第1日,第8日菌丝长满菌床,第11日开始部分采收,至第17日第一潮菇采收完毕,共7 d。第18~20日为第二潮菇,共3 d。

1.4 考察指标及方法

1.4.1 菌渣发酵过程中温度、电导率和pH测定

电导率和pH:分别于发酵0,1,2,3,4,5,6,7 d,在菌渣堆中部距上表面25~30 cm、60~65 cm、90~95 cm处分别取样150 g后混匀,取混合样品70 g加入700 mL纯净水(料水比1:10),人工搅拌1 h(每10 min搅拌1 min),静置15 min后,分别用PHS-3B型酸度计和DDS-11A型电导仪测定上清液中pH和电导率。

温度:测定菌渣堆中部距上表面60~65 cm处温度,每天早、中、晚3次。3个重复,取平均值。

1.4.2 不同层架的草菇产量和料温测定

料温:监测各处理第2、6和第10层架(自下而上编号)上料温(距料面12~15 cm)。层架第2、6、10层悬挂测温计,每天上午和下午两次记录,取平均值为室温。

产量:每处理组分别于1~2层,5~6层及9~10层设置4个1 m×1 m采样区,测定草菇子实体鲜重,计算生物学效率。

生物学效率=(单位面积草菇子实体鲜重/培养料干重)×100%

1.4.3 发酵和含水量处理的料温和产量测定

料温:测量每层床架上各处理培养料温度,方法同1.4.2。

处理组产量:各处理每层设置2个1 m×1 m采样区,测定草菇子实体鲜重,计算生物学效率。

1.5 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在P=0.05条件下,分析差异显著性。各处理平均数间的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测验(Duncan’s newmultiple range test)。

2 结果与分析

2.1 层架分布对料温和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接种后各处理组的不同层架分布的料温变化作图分析发现,各处理组间同层料温虽有一定波动,但不同层架间整体趋势相同。以未发酵菌渣含水量70%试验组为例,阐明料温变化趋势。由图1可见,接种后,前4 d受环境温度影响,料温整体呈下降趋势,最低降至35℃。第5日以后,随着菌丝旺盛生长,料温不断升高,至头潮菇开始采收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在发菌阶段菇房上、中、下部料温差异不大,但在出菇阶段自下而上料温升高,最大温差3℃左右。 同时,统计各层产量发现,自下而上产量逐渐提高,其中未经发酵菌渣含水量70%的试验组产量见图2,与第1~2层相比,第5~6层增产4.73%,第9~10层增产5.21%。

2.2 菌渣堆制发酵过程中电导率,pit和温度的变化

电导率主要代表基质所含带电粒子多寡。由于在发酵降解有机质的过程中,其中的带电粒子被释放,因此基质的电导率值变化可以间接反映出基质降解情况。通过测定发现,在刺芹侧耳菌渣堆制发酵过程中,基质的电导率在前3 d增加明显,第5天以后电导率值略有升高趋于稳定,见图3。表明菌渣在堆制的初期有机物降解较快。

堆制发酵过程中,刺芹侧耳菌渣pH先是快速下降,于堆制第2天达到最低点5.12,之后随着发酵的进行,pH升高,第5天恢复到7以上,第7天达到7.43,但明显低于未发酵菌渣。

建堆后,料温迅速升高,由建堆初期的43℃升高至第一次翻堆前61℃,第二次翻堆前的63℃,发酵7 d时料温达70℃。在发酵过程中,料温始终处于60~70℃间,有利于菌渣的消毒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3 菌渣发酵时间对草菇料温和产量的影响

同层架上不同发酵时间处理间,菌床上料温在发菌期和出菇期均呈现出发酵处理组低于未经发酵对照组的趋势。在发菌期各处理组与对照组料温差异较小,但在出菇期,料温差明显增大。图4为不同处理第4层架料温变化趋势图。料温在发菌期先降后升,至出菇前达到最高,之后再逐渐降低。

从第四层架上各处理产量来看(图5),未发酵组产量高于发酵处理组,最高增产11.74%。但在3个发酵处理组中,发酵5 d组高于发酵3 d和7 d处理组。

2.4 培养料含水量对草菇料温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含水量处理同层架间料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整个发菌和出菇阶段各处理间差异很小。图6和图7分别为第4层架的料温变化趋势图和草菇产量图。从图7可以看出,含水量68.5%处理的草菇产量最高。

3 小结

赵光辉等报道,采用发酵6~7 d的刺芹侧耳菌渣、海鲜菇(斑玉蕈,Hypsizygus marnoreus)菌渣和金针菇(Flammulina velntipes)菌渣栽培草菇时,前两种培养料出菇后期,料温较金针菇菌渣培养料下降幅度更大,而导致两者的后期产量相对较低。本研究显示,刺芹侧耳菌渣栽培草菇时不经堆制发酵处理组产量高于发酵处理组,同时,料温监测显示,未发酵组高于发酵组。

草菇喜欢较高的pH环境,发酵料栽培时pH通常调至7.5~8.0,巫鹏飞等报道利用刺芹侧耳菌渣栽培草菇时,菌渣发酵后pH控制在9。而本研究显示,刺芹侧耳菌渣发酵过程中pH先是快速下降,再缓慢升高,发酵7 d时pH为7.43,但均明显低于不发酵菌渣。刺芹侧耳菌渣发酵后较低的pH是否是引起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尚需要通过后续考察发酵菌渣添加石灰、石膏栽培草菇来验证。

  • 刺芹侧耳菌渣含水量、床架层次及发酵处理对草菇栽培的影响_L54f8faN7h.

  • 刺芹侧耳菌渣含水量、床架层次及发酵处理对草菇栽培的影响_.docx

  • 类似文档请点击tags标签查看,或者站内搜索: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