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发布日期:2021-01-31 03:25:42

温馨提示:文章最低端有word版免费下载链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范本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是 [ (4) ]

(1)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

(2)马克思主义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马克思主义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4)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2.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的是 [ (4) ]

(1)《反对本本主义》         (2)《<共产党人>发刊词》

(3)《改造我们的学习》         (4)《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3.毛泽东思想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才最终走向成熟。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是[ (3) ]

(1)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2)解放战争前期

(3)土地革命战争前期             (4)党的七大召开前后

4.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是在 [ (1) ]

(1)党的七大                  (2)党的六届七中全会

(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4)党的五大

5.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为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准备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是[ (2) ]

(1)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工人运动发展

(2)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的总结

(4)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知识分子的参加

6.毛泽东思想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现实需要的必然产物。这种现实需要主要表现为[ (2) ]

(1)近代中国无产阶级发展的需要 (2)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需要

(3)近代激进知识分子活动的需要 (4)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7.集中概括毛泽东思想的是 [ (4) ]

(1)毛泽东的诗词                   (2)毛泽东的言论

(3)毛泽东晚年的实践               (4)毛泽东的科学著作

8.毛泽东在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是在 [ (2) ]

(1)遵义会议              (2)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3)中共七大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9.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文章是 [ (4) ]

(1)《反对本本主义》          (2)《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3)《改造我们的学习》         (4)《<共产党人>发刊词》

10.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其根本的客观原因是 [ (3) ]

(1)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 (2)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

(3)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 (4)党的思想路线的端正

1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4) ]

(1)发展才是硬道理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1978年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在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他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就在于: [ (1) ]

(1)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是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是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是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段话表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 [ (3) ]

(1)时代背景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

(2)历史依据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3)现实依据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

(4)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4.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依据是: [ (3) ]

(1)它是在总结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它是在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3)它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它是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论断,指出了邓小平理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 [ (1) ]

(1)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一方面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

(4)一方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6.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是在: [ (4) ]

(1)党的十二大 (2)党的十三大(3)党的十四大 (4)党的十五大

17.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要历史经验,即能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这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 (1) ]

(1)历史依据   (2)理论源泉   (3)时代条件   (4)现实依据

18.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 (3) ]

(1)科学判断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科学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

(3)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科学判断党的自身变化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                                                         [ (4) ]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2)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认识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0.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 [ (1) ]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3)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建设共产主义

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是在:[ (2) ]

(1)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

(2)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4)2002年11月18日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

2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 [ (1) ]

(1)保持党的先进性(2)坚持执政为民

(3)始终与时俱进 (4)保持党的阶级性

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 (3) ]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

(4)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

24.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上这段表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 (1) ]

(1)核心和本质(2)实质 (3)基本要求 (4)内涵

25.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或首要要求是 [ (2) ]

(1)以人为本(2)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3)科学发展(4)好的发展

26.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 (2) ]。

(1)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 (3)党的领导(4)邓小平理论

2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3) ]。

(1)发展 (2)统筹兼顾 (3)以人为本(4)和谐发展

28.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首次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创新的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 (2)(3)(4) ]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学发展观

29.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党的:[ (1) ]

(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30.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是  [ (1) ]

(1)毛泽东(2)刘少奇(3)周恩来(4)张闻天

3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 [ (1) ]

(1)尊重群众、尊重实践 (2)求真务实 (3)与时俱进(4)“三个有利于”

32.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由既定不变的概念、结论和公式构成的狭隘、封闭、僵化的体系,而是一个富有自我更新和生长活力的、开放的、具有强大实践功能的科学体系。以上这段表述所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 (2) ]

(1)实践的品质    (2)与时俱进的品质

(3)批判的品质    (4)时代的品质

3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2) ]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三个有利于”标准

34.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就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要更加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更加开拓创新。以上这“三个要”体现的是对:[ (1) ]

(1)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2)体现时代性的基本要求

(3)把握规律性的基本要求  (4)富于创造性的基本要求

3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 [ (1) ]

(1)尊重群众、尊重实践 (2)求真务实 (3)与时俱进(4)“三个有利于”

36.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属于((3) )

(1) 民族主义 (2)民权主义 (3) 民生主义 (4) 民主主义

37.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或半统治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扩大,其结果是  [ (3) ]

(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3)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4)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3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1) ]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2)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39.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  [ (2) ]

(1)《〈共产党人〉发刊词》(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新民主主义论》     (4)《论联合政府》

40.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阶段转化到“新”阶段的根本标志是[ (1) ]

(1)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2)中国革命主要对象的变化

(3)中国革命基本性质的变化(4)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41.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经济条件是[ (3) ]

(1)外国资本占国民经济比重日益缩小

(2)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并退出经济领域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4)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日益萎靡弱小

42.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事件是 [ (1) ]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五四运动

(3)新文化运动               (4)共产主义小组诞生

43.土地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土地改革的直接目标是[ (1) ]

(1)反对封建主义(2)反对帝国主义

(3)发展农业生产(4)建立社会主义

4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犯左倾错误的人提出“毕其功于一役”的主张,搞所谓的“无间断”革命,这种错误倾向实质上是[ (1) ]

(1)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2)割裂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3)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

(4)割裂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系

45.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3) ]

(1)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2)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3)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4)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46.近代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革命的基本性质是[ (3) ]

(1)无产阶级革命        (2)社会主义革命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4)新民主主义革命

47.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个主要经验,同时也是中国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的是[ (2) ]

(1)武装斗争问题  (2)国家政权问题

(3)统一战线问题  (4)群众路线问题

48.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建立过不同政权形式,而对地主阶级态度差别最大的两种政权形式是[ (2) ]

(1)工农民主政权与苏维埃政权(2)工农民主政权与“三三制”政权

(3)人民民主专政与苏维埃政权(4)工农民主政权与人民民主专政

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为了解放农民,壮大革命力量,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政策。根据政策内容的不同来划分,采取的政策类型主要有[ (4) ]

(1)变土地封建富农所有为农民所有

(2)变土地中农所有为贫雇农所有

(3)削弱资本家剥削制度的限制土地使用政策

(4)削弱封建剥削制度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50.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但是检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标准是唯一的。这一标准就是[ (4) ]

(1)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2)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3)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4)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5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中“人民大众的”是指[ (1) ]

(1)革命的动力(2)革命的领导权

(3)革命的性质(4)革命的对象

5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特性中与生俱来的一个特性是 [ (3) ]

(1)革命性(2)斗争性

(3)软弱性(4)买办性

53.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前两个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党制定和执行这些理论、政策和策略的基本原则是[ (2) ]

(1)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2)以斗争求团结

(3)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4)坚持反倾向斗争

54.中国共产党要求全体党员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个要求的实质是[ (3) ]

(1)同资产阶级的明争暗斗(2)孤立顽固势力的手段

(3)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4)避免正面的武装冲突

55.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大众”是指[ (3) ]

(1)全民族所有的人(2)工人阶级的全部

(3)工农劳苦民众  (4)农民阶级的全部

56.新民主主义文化与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特点是 [ (2) ]

(1)是否反帝反封建        (2)是否以共产主义为指导

(3)是否站在工农兵的立场上(4)是否提倡科学、民主

57.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中,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态度是[ (2) ]

(1)百家争鸣、百花齐放(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全盘西化、崇洋媚外(4)残酷批判、无情抵制

5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 (2) ]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2)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4)帝国主义

59.毛泽东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文章是  [ (2) ]

(1)《<共产党人>发刊词》(2)《新民主主义论》

(3)《论联合政府》         (4)《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60“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幅对联形象地讽刺了  [ (1) ]

(1)主观主义的学风(2)宗派主义的党风

(3)党八股的文风  (4)官僚主义的作风

61.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会议是[ (4) ]

(1)古田会议(2)遵义会议(3)榜罗镇会议(4)瓦窑堡会议

62.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一个原则性纠正是 [ (2) ]

(1)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

(2)改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3)改按人口平分土地为按劳动力分配土地

(4)改“抽多补少”为“抽肥补瘦”

63.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同共产党人主张相近的国民党左派领袖是[ (1) ]

(1)邓演达(2)谭平山(3)廖仲恺(4)陈友仁

64.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战赂进攻时,就敌我力量对比而言[ (2) ]

(1)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与装备上已接近国民党军队

(2)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仍占明显优势

(3)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超过国民党军队

(4)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处于明显劣势

65.《论持久战》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方针是 [ (1) ]

(1)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2)基本的是运动战,但不放弃战术配合上的游击战

(3)基本的是阵地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4)基本的是内线作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外线作战

66.《论持久战》认为,在抗日战争三阶段中,最困难的是  [ (4) ]

(1)战略防御阶段(2)战略防守阶段

(3)战略反攻阶段(4)战略相持阶段

67.毛泽东最早批评“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文章是 [ (3) ]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2)《井冈山的斗争》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反对本本主义

68.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问题上有着深刻认识,党认为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的根本保证是[ (3) ]

(1)动员全民开展武装斗争(2)建立最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

(3)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4)扩大革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69.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这一纲领要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国家体制是[ (4) ]

(1)工农民主共和国(2)资产阶级共和国

(3)苏维埃共和国  (4)人民民主共和国

70.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主要形式是[ (3) ]

(1)争取民主(2)农民运动

(3)武装斗争(4)工人运动

71.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是在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制定和完善起来的,而“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观点所体现的倾向就是党必须反对[ (4) ]

(1)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倾向 (2)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倾向

(3)右倾冒险主义错误倾向 (4)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倾向

72.毛泽东在总结我党对待资产阶级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后指出: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就是坚持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这个策略原则是[ (4) ]

(1)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2)有理、有利、有节

(3)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4)又联合又斗争

73.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 (2) ]

(1)孤立顽固势力(2)争取中间势力(3)发展进步势力(4)团结资产阶级

74.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正确解决的关系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我党的基本策略路线的是[ (2) ]

(1)发动群众(2)统一战线(3)武装斗争(4)党的建设

75.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了红军的性质:“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根据红军的这个性质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 (2) ]

(1)军事作战 (2)为人民服务 (3)为党服务 (4)政治宣传

76.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是[ (1) ]

(1)土地革命      (2)武装斗争

(3)农村革命根据地(4)限制富农

77.全国内战爆发后,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表现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藐视。这个藐视是从[ (1) ]

(1)战略上 (2)战术上 (3)军事上 (4)武器上

7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主要成分是农民,他们长期在农村环境,受着落后生产方式的局限。要克服和改造他们与生俱来的落后性,必须依靠强有力的[ (3) ]

(1)军事工作(2)处罚工作(3)政治工作(4)思想工作

79.根据党内矛盾的性质来决定的解决党内矛盾的好办法,同时也是党的优良作风的是[ (4) ]

(1)密切联系群众(2)残酷斗争与无情斗争

(3)理论联系实际(4)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80.1929年毛泽东撰写的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明确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的文章是 [ (1) ]

(1)《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4)《井冈山的斗争》

81.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 (1) ]

(1)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2)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3)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4)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82.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阶段的中心任务是  [ (2) ]

(1)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力量      

(2)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3)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

(4)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

83.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  [ (3) ]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

(2)将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问题

(3)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4)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

8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2) ]

(1)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85.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 [ (3) ]

(1)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3)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4)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86.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 (2) ]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既反对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87.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4))

(1) 赎买 (2)统购统销 (3) 公私合营 (4) 合作化

88.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 (3) ]

(1)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2)消灭富农经济

(3)保存富农经济           (4)限制富农经济

89.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3) ]

(1)新民主主义性质(2)社会主义萌芽性质(3)半社会主义性质(4)社会主义性质

90.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一个创新性办法是对民族资产阶级 [ (1) ]

(1)和平赎买 (2)剥夺生产资料(3)公私合营 (4)生活上给出路

91.1956年“八大”提出的建国目标或奋斗目标是 [ (4) ]

(1)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2)为建设一个伟大目标而奋斗

(3)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4)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9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  [ (3) ]

(1)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4)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

93.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确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是  [ (2) ]

(1)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2)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构想

(4)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94.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认识问题,突出的是:[ (4) ]

(1)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   (2)依法治国与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

(3)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4)姓“资”姓“社”问题

95.“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种不清醒的突出表现是:[ (1) ]

(1)不重视发展生产力

(2)不重视改革开放

(3)忽视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4)忽视了中国的国情

96.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关键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思想解放,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3) ]

(1)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之所以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最根本的原因是:[ (3) ]

(1)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3)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4)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98.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世纪和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即:[ (1) ]

(1)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解放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3)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4)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99.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段话强调的是:[ (1) ]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10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3) ]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0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4) ]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0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各方面先进和落后的并存,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特点,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具有的总的基本特征是:[ (1) ]

(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

(3)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变为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4)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10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 (4) ]

(1)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2)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4)处于并特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 (2) ]

(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4)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05.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根本改观;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段材料表明:[ (3) ]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2)“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已基本实现

(3)“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已基本实现

(4)“三步走”战略已基本实现

106.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3) ]

(1)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3)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7.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 (4) ]

(1)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2)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3)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4)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108.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 (1) ]

(1)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2)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3)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109.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4) ]

(1)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2)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3)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4)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110.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 (1) ]

(1)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4)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11.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2) ]

(1)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2)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12.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 (1) ]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         (2)内外互补、互惠互利

(3)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               (4)与国际市场接轨

11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3) ]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1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4) ]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各方面先进和落后的并存,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特点,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具有的总的基本特征是:[ (1) ]

(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

(3)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变为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4)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11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4) ]

(1)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2)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4)处于并特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 (2) ]

(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4)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1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根本改观;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段材料表明:[ (3) ]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2)“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已基本实现

(3)“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已基本实现

(4)“三步走”战略已基本实现

119.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 (4) ]

(1)公有制(2)私有制

(3)股份制(4)混合经济

120.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提出 [ (1) ]

(1)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2)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

(3)把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相结合

(4)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1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 (3) ]

(1)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4)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1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 (4) ]

(1)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12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这一点的制度性保障条件是 [ (1) ]

(1)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2)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4)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1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 (1) ]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2)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3)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4)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25.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 (3) ]

(1)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申占有量的优势

(2)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3)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4)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126.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  [ (3) ]

(1)投资规模较小         (2)经营方式单一

(3)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4)不是法人企业

127.我国价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3) ]

(1)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2)固定价格、浮动价格、自由价格相结合的价格体系

(3)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4)统一定价与分散定价相结合的价格制度

128.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 [ (1) ]

(1)“五个统筹”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4)坚持改革开放

129.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我们要坚持  [ (1) ]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3)兼顾效率与公平

(4)有时效率优先、有时公平优先

130.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转让一项技术收入1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  [ (3) ]

(1)12万元(2)9万元(3)8万元(4)7万元

131.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 (1) ]

(1)私营经济(2)个体经济(3)集体经济(4)股份合作制经济

132.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我们要坚持  [ (1) ]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3)兼顾效率与公平     (4)有时效率优先、有时公平优先

133.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无论是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注重社会公平,其实质都是 [ (2) ]

(1)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

(3)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3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 (1) ]

(1)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3)形成以效益为中心、结构为基础、速度为条件的产业格局

(4)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135.当前我国“三农”问题分配阶段的基本特征、基本政策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其实质是城乡之间的  [ (3) ]

(1)分割关系  (2)统一关系  (3)反哺关系   (4)正哺关系

136.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是 [ (3) ]

(1)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2)人才

(3)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137.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  [ (3) ]

(1)积累与消费的关系(2)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3)速度与效益的关系(4)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138.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是  [ (2) ]

(1)落实科学发展观 (2)“五个统筹”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4)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139.“五个统筹”的根本出发点是  [ (1) ]

(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保持政治社会稳定

(3)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40.“五个统筹”的主题是  [ (4) ]

(1)改革         (2)发展

(3)稳定        (4)协凋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141.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的文明发展道路是[ (3) ]

(1)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      (2)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3)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4)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

14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 [ (3) ]

(1)提高劳动者素质         (2)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 

(3)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4)加快科技进步

14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首要任务是  [ (1) ]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加大保护环境力度  

(3)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4)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45.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 (1) ]。

(1)消费模式 (2)生产方式 (3)生活方式(4)发展模式

146.十七大报告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 (2) ]。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4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 (4) ]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尊重农民意愿

(3)公平合理合法     (4)依法自愿有偿

148.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 [ (3) ]

(1)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

(2)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

(3)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4)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

149.毛泽东最早提出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法选举各级人民政府是在下列哪一篇文章中  [ (1) ]

(1)《新民主主义论》 (2)《论联合政府》

(3)《论人民民主专政》(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50.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未来新生的国家政权确立的基本政体是[ (3) ]

(1)多党执政制(2)全民参政制

(3)民主集中制(4)三权分立制

151.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比较了中外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后,提出中国革命胜利后,应该建立的国家政权形式是[ (2) ]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各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

(3)民主联合政府的国家      (4)以工农为主的工农民主政权

15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 (2) ]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决定的

(4)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决定的

15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3) ]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全作的政治基础是

(2)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5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2) ]

(1)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55.1982年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2) ]

(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4)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156.鼓吹在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实质是:[ (2) ]

(1)改善党的领导           (2)否定共产党的领导

(3)加大共产党的被监督力度(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5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高原则是 [ (3) ]

(1)共产党领导(2)民主集中制

(3)人民主权 (4)少数服从多数

15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4) ]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3)国体和政体的统一(4)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159.建国后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文献是 [ (1) ]

(1)《共同纲领》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论十大关系》(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6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 (3) ]

(1)1949年新中国成立

(2)1949年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4)1949年《共同章程》被正式通过

161.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 [ (1) ]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民主专政

(3)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4)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162.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属于建设社会主义的  [ (3) ]

(1)物质文明(2)精神文明 (3)政治文明(4)生态文明

16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 (3) ]

(1)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3)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4)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16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 (1) ]

(1)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3)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4)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165.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论是[ (3) ]

(1)依法执政 (2) 科学执政 (3) 民主执政 (4) 理性执政

16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 (1) ]

(1)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专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167.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 (4) ]

(1)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2)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

(3)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4)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168.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时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 (3) ]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和政治基础

(3)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4)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都是对人民专政的工具

169.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不错,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话强调了:[ (3) ]

(1)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2)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3)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

17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  [ (3) ]

(1)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4)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17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 (3) ]

(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4)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172.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 [ (2) ]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坚持先进世界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3)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反映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73.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是 [ (3) ]

(1)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7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 [ (3) ]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4)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175.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 (1) ]

(1)爱国主义 (2) 团结统一 (3) 勤劳勇敢 (4) 自强不息

176.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 (2) ]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3)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4)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177.为了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弘扬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 (1) ]

(1)改革创新(2)为人民服务(3)诚实守信 (4)爱国主义

17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  [ (4) ]

(1)科技创新(2)制度创新(3)文化创新(4)理论创新

17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  [ (2) ]

(1)经济实力的竞争   (2)人才的竞争

(3)军事实力的竞争(4)政治实力的竞争

18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 (1) ]

(1)为人民服务(2)集体主义(3)诚实可信(4)爱国主义

181.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段话揭示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 (2) ]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4)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18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的品德是[ (4) ]

(1)信义(2)忠义(3)重义(4)诚信

18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 (4) ]

(1)爱国主义(2)集体主义

(3)社会主义(4)为人民服务

184.文明是文化现代化。从以上这段话可以直接得出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是:[ (3) ]

(1)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2)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3)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18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 [ (4) ]

(1)以人为本(2)以民为本(3)社会公平(4)公平和正义

186.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1) )

(1)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2) 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3) 实现充分就业     (4) 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

187.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核心问题就是 [ (2) ]

(1)企业应拥有资产所有权(2)企业应拥有法人财产权

(3)企业应拥有宏观调控权(4)企业应拥有行业管理权

188.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 (1) ]

(1)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2)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4)实现共同富裕

189.“十一五”规划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 (3) ]

(1)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不断推进共同富裕

(3)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4)不断创造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190.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 [ (3) ]

(1)外交问题(2)国际政治问题

(3)内政问题(4)中美关系问题

191.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  [ (3) ]

(1)建设小康社会     (2)实现四个现代化

(3)完成祖国统一大业(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92.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4) ]

(1)民族分裂和融合的问题

(2)民族压迫和民族差别的问题

(3)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4)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3.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的原则是  [ (2) ]

(1)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

(3)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事业   

(4)坚持和完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194.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1) ]

(1)南北问题    

  (2)维护世界和平问题

(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

(4)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问题

195.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3) ]

(1)恐怖主义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国际经济旧秩序(4)世界多极化

196.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2) ]

(1)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

(2)以经济为基础的多因素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

(3)使世界反霸权主义的力量最大限度的扩大

(4)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197.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 (2) ]

(1)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3)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4)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198.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4) ]

(1)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2)推动南北对话

(3)加强南南合作 

(4)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99.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建立的新安全观是:[ (4) ]

(1)互利、互信、团结、合作的新安全观

(2)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安全观

(3)互利、合作、繁荣、发展的新安全观

(4)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200.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 (3) ]

(1)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2)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加强国际干预

201.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 [ (4) ]

(1)和平与发展            (2)和平、稳定、公正、合理

(3)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2) ]

(1)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203.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 (4) ]作出的战略抉择。

(1)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    (2)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3)自身发展的需要          (4)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

20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  [ (2) ]

(1)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3)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4)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205.“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 (1) ]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06.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一篇重要文章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  [ (1) ]

(1)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3)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

207.在我党的领导人中,比较早地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概念的是  [ (2) ]

(1)毛泽东(2)周恩来 (3)刘少奇 (4)邓小平

20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  [ (3) ]

(1)发展先进生产力     (2)发展先进文化

(3)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4)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209.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  [ (3) ]

(1)爱国主义性质的(2)政治联盟性质的

(3)社会主义性质的(4)人民民主性质的

210.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1) ]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实现国家统一

(3)加强民族团结           (4)增强人民凝聚力

211.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是[ (1) ]

(1) 党指挥枪 (2)官兵平等 (3) 拥政爱民 (4) 一切行动听指挥

212.共产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 [ (1) ]

(1)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2)党能否走在时代前列

(3)党能否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4)党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

213.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是 [ (4) ]

(1)加强党的领导        (2)改善党的领导体制

(3)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4)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214.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是  [ (3) ]

(1)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2)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4)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215.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是  [ (1) ]

(1)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2)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3)完善党的领导体制 (4)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216.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  [ (4) ]

(1)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2)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3)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 (4) ]

(1)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保持党的先进性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1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任务,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工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继续进行“新的伟大工程”。这两项“伟大工程”的共同特点是都将党的建设的着重点放在了[ (3) ]

(1)组织上 (2)政治上(3)思想上(4)经济上

 

二、多项选择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课题,但却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在:[ (2)(3)(4) ]

(1)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都是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的

(2)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都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4)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 

2.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说明:[ (1)(2)(4) ]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离开中国的具体国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3)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4)强烈的现实性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

3.创新就意味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和超越。这一观点是:[ (2)(4) ]

(1)正错观点,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的否定

(2)错误观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

(3)正确观点,邓小平理论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4)错误观点,邓小平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的超越

4.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系统概括和阐述的党的文献有[ (2)(4)]

  (1)《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刘少奇在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3)邓小平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是  [ (1)(2)(3)(4) ]

(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

(2)开始寻找独立自主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探索中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创造性的思考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财富

(4)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起了指导作用

6.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两大标志是  [ (2)(3) ]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3)《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4)《<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党的建设的思想

7.毛泽东思想产生需要外部的和内部的各种条件,其产生的主要思想条件包括[ (2)(4) ]

(1)传统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

(3)工人运动      (4)马列主义传播

8.毛泽东思想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才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其初步形成阶段的主要表现是[ (1)(3) ]

(1)关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

(2)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

(3)关于土地革命路线、原则和方法

(4)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任务

9.毛泽东思想是在各种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其形成阶段的主要背景有[ (2)(4) ]

(1)与顽固派既联合又斗争正确策略的全面实施

(2)武装暴动以后进入创造红军的全新发展时期

(3)在抗日战争中与日寇和敌伪势力斗争的实践

(4)参与党内斗争,反对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

10.毛泽东思想经历多个发展阶段才最终走向成熟。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主观条件是[ (1)(3)(4) ]

(1)中国共产党理论素养的提高 (2)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

(3)毛泽东成为党的领导核心   (4)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端正

11.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理论成果主要表现为[ (1)(3)(4) ]

(1)比较准确地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主要内容基本确立

(3)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

(4)对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12.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  ((1)(3)(4)(5))

(1)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4)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5)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3.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的意义在于它:[ (1)(2)(3) ]

(1)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2)有利于解决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和困惑

(3)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4)标志着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彻底地认识

14.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依据是:[ (1)(2)(3) ]

(1)邓小平理论包含着其他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邓小平理论是在科学判断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党和人民群众

15.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因此,邓小平理论是一个:[ (2)(3) ]

(1)绝对完整的科学体系

(2)开放的理论体系

(3)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4)指导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  [ (1)(3) ]

(1)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7.在新世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这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 (1)(2)(3)(4) ]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2)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3)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为我们不断的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4)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18.“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是辩证统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是  [ (1)(2)(3)(4) ]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发展先进文化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3)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

(4)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

19.温家宝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话中指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其依据是:[ (1)(2)(3)(4) ]

(1)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3)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4)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20.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要是指  [ (1)(2)(3) ]

(1)全面的发展(2)协调的发展(3)可持续的发展(4)综合的发展

2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 [ (1)(2)(3)(4) ]

(1)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2) 吸取了人类文明的成果

(3)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4)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2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 (1)(3)(4) ]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 (1)(3)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2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 (1)(2)(3)(4) ]

(1)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以人为本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统筹兼顾

25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因为( )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4)标志着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5)真理标准的确定。

26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这体现了( )

(1)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2)发展生产力同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一

(3)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5)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统一

27.坚持与时俱进,就要正确回答( )

(1)如和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如何认识我们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4)如何认识与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5)如何认识当前所处时代特征

2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 )

(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

(3)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个方面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基础

(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2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 )

(1)尊重事实   (2)尊重群众   (3)尊重实践   (4)尊重人才   (5)尊重规律

30.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 (2)(3) ]

(1)投降主义(2)经验主义(3)教条主义 (4)冒险主义(5)机会主义

3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主观条件有((4)(5))

(1)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3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  [ (1)(2)(3) ]

(1)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5)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3.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有  [ (1)(2)(3)(4)(5) ]

(1)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敌人的强大(3)人民军队的弱小

(4)共产党的领导 (5)土地革命的开展

3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  [ (1)(2)(3)(5) ]

(1)给封建的专制主义与伦理道德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2)大力宣扬了民主与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

(3)为外国的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打开了闸门

(4)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35.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其发展表现在  [ (1)(2)(3)(4) ]

(1)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2)强调了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3)确立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4)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联系

(5)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完全相同

36.毛泽东在1938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科学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 [ (1)(2)(3)(4) ]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专政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37.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基本特点是  [ (1)(2)(3)(4) ]

(1)它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

(2)它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3)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4)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3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揭示了抗日战争三阶段的发展规律,三阶段是指  [ (1)(2)(3) ]

(1)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防御阶段

(2)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相持阶段

(3)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反攻阶段

(4)敌之战略溃败、我之战略决战的决胜阶段

39.毛泽东曾经全面论述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并指出决定这些特点的主要势力是[ (1)(4) ]

(1)帝国主义势力             (2)资本主义势力

(3)民族资本主义势力         (4)封建主义势力

40.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2)(4) ]

(1)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   (2)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3)新民主主义方向理论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 (1)(3)(4) ]

(1)对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

(2)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准备条件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4)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了破坏

4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2)(4) ]

(1)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和改变中国的小农经济结构

(2)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扫除封建思想的影响

(4)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4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社会,产生这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2)(3) ]

(1)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但非常缓慢

(2)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3)中国国土面积广大以及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广泛存在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45.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新式的特殊的”具体表现为[ (1)(2) ]

(1)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2)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的根本变化

(3)反帝反封建        (4)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4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件大事,对于辛亥革命的正确理解有[ (1)(4) ]

(1)是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为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扫除了障碍

(3)基本上解决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对抗

(4)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制度并且确立了共和政体

47.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影响近代中国的国际和国内的革命运动,这种新的国际和国内的客观形势变化直接影响到[ (2)(4) ]

(1)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中国革命的动力

(2)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

(3)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4)中国革命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的性质

48.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基于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提出来的,这种变化集中体现为[ (2)(3) ]

(1)资产阶级有抗日的要求               (2)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日本侵略者与英美之间的矛盾加深     (4)蒋介石集团公开宣布要联共抗日

49.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 [ (1)(4) ]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3)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4)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50.关于民主革命时期富农身份的界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1)(2)(4) ]

(1)剥削雇农的剩余劳动,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

(2)既是劳动者,又是剥削者

(3)自身不劳动,出租土地并放高利贷

(4)对雇农的剥削带有浓厚的半封建性

51.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1)(3) ]

(1)无产阶级 (2)农民阶级 (3)地主大资产阶级 (4)城市小资产阶级

53.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 (1)(3) ]

(1)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2)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同盟者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3)对同盟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

(4)对同盟者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5)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

5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包括 [ (1)(4)(5) ]

(1)民族资产阶级(2)城市小资产阶级(3)知识分子

(4)开明绅士(5)地方实力派

56.促成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主客观因素有[ (1)(2)(4)(5) ]

(1)国内外时局的新变化

(2)列宁与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3)党开展了同“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4)党开始懂得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5)党对中国国情有了初步的认识

57.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的依据是 [ (1)(2)(3)(4) ]

(1)生产力、商品经济落后的中国需要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

(2)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3)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对工人、农民有利

(4)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能够引导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

58.只有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克服的阶级狭隘性是[ (2)(3) ]

(1)民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2)小农阶级的狭隘性

(3)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 (4)资产阶级的狭隘性

59.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是中国社会状况造成的,造成其阶级特点的主要原因包括[ (2)(3)(4) ]

(1)工人阶级罢工和政府的疯狂压榨(2)官僚买办对国民经济的垄断经营

(3)生产力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的微弱(4)外国资本对中国商品市场的占领

60.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对他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这是因为小资产阶级[ (1)(3) ]

(1)是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革命可靠的同盟军

(2)属于资产阶级

(3)属于劳动者阶级

(4)具有两面性

6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完成这一革命任务所依靠的主力军是[ (2)(4) ]

(1)商人(2)富农 (3)手工业者(4)中农

62.毛泽东在其著作中系统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及其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并最终得出结论: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是[ (1)(2)(4) ]

(1)手工业主(2)贫农 (3)中产阶级(4)店员

63.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了“我们的敌人”范畴,这个敌人具体是指[ (1)(2) ]

(1)洋行买办资产阶级(2)大地主阶级(3)商人(4)自由职业者

64.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除了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一般优点外,还具有由中国国情决定的特殊优点。这些特殊优点包括[ (1)(4) ]

(1)身受三重压迫和剥削,最富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

(2)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形式的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

(3)与中国最先进经济形式相联系,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4)相对集中于大型企业中,易于形成统一和强大的力量

65.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是不同的,但土地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这些基本原则包括[ (2)(4) ]

(1)没收地主的土地(2)团结中农(3)保护工商业者     (4)满足贫雇农要求

66.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强调保护民族工商业,其具体保护的对象是[ (1)(3) ]

(1)地主和富农经营的工商业   (2)四大家族经营的工商业

(3)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工商业(4)外国资本家经营的工商业

67.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后,党制定和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四面八方”方针,即[ (1)(2)(4) ]

(1)城乡互助、内外交流(2)公私兼顾(3)国家援助(4)劳资两利

68.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确定了几种基本经济成分中,其中的个体经济成分包括[ (1)(3) ]

(1)个体手工业(2)个体重工业(3)个体农业(4)个体轻工业

69.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的组成人员包括[ (1)(2)(3) ]

(1)贫农(2)资本家和地主(3)小手工业者(4)亲日派官僚

70.“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将有别于以往曾经存在过的[ (3)(4) ]

(1)人民民主专政(2)资产阶级专政(3)地主阶级专政(4)工农民主专政

7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公式“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时,他也指出了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力量,除了工人阶级以外,还有[ (2)(3)(4) ]

(1)工商业者和无党派人士(2)反帝反封建的人们

(3)小资产阶级(4)贫雇农阶级

7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里提到的“新文化”的内涵是[ (1)(2)(4) ]

(1)民族的文化(2)民主的文化

(3)地域的文化(4)科学的文化

73.无产阶级只有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方针,才能坚持独立自主,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无产阶级必须[ (1)(2)(4) ]

(1)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2)给被领导者以大量的物质帮助以及政治教育

(3)帮助被领导者的亲属取得政治地位

(4)至少不损害被领导者的利益

7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保护政策,主要原因是 [ (1)(2)(3)(4) ]

(1)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决定的       

(2)由民族资本的特点决定的

(3)由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表现决定的    

(4)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

75.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 (1)(3)(4) ]

(1)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这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

(3)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4)对于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76.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1)(2)(3)(4) ]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战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以模范行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

(3)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4)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开展敌后抗战,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77.毛泽东思想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是对立的,这种思想对立集中体现于[ (1)(2)(3)(4) ]

(1)党的建设(2)武装斗争

(3)统一战线(4)根据地建设

78.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下列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中,写于这个时期的有  [ (3)(4) ]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反对本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论》      (4)《论联合政府》

79.1948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总路线所含内容理解正确的有  [ (1)(2)(4) ]

(1)按照平分土地的原则,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2)团结中农,允许中农保有比他人略多的土地

(3)没收地主土地,不再对地主分配土地

(4)实行耕者有其田,将土地的所有权分配给农民

8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困难是 [ (1)(2)(3)(4) ]

(1)党的理论长时期准备不足(2)中国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

(3)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者大量入党,使党处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4)共产国际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8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  [ (2)(3)(5) ]

(1)群众路线(2)统一战线(3)武装斗争(4)独立自主(5)党的建设

82.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是指 [ (1)(2)(4) ]

(1)土地革命(2)武装斗争

(3)独立自主(4)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5)党的建设

83.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形成了多种作战形式,其中最主要的作战形式有[ (3)(4) ]

(1)阵地战(2)进攻战

(3)游击战(4)运动战

84.1928年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其主观原因有[ (1)(4) ]

(1)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2)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和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85.1936年底至1939年底,毛泽东系统论证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他认为中国只能走这条道路的决定因素是[ (2)(3) ]

(1)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2)工人阶级的发展状况和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3)内部没有民主制度

(4)农民多,工人少

8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初的统一战线形式是国民革命联合阵线,这个阵线的基本特点是[ (1)(2)(4) ]

(1)合作的原则是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2)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3)组成成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4)合作的理论基础是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

8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不断发生变化。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政策、策略上的调整主要体现在[ (1)(3) ]

(1)对待地主阶级的政策上(2)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上

(3)对待蒋介石集团的政策上(4)与国民党进行党内的合作问题上

88.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对顽固势力坚持的正确斗争原则是[ (2)(3)(4) ]

(1)强调对顽固势力的领导权,要求它们必须服从党的领导

(2)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3)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斗则已,斗则必胜

(4)斗争取得一定胜利后,要适可而止,保持斗争的暂时性

89.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是范围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 (1)(3) ]

(1)以推翻蒋介石反革命集团为目标的统一战线

(2)以消灭资产阶级为主要革命内容的统一战线

(3)坚持与中国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统一战线

(4)包括一切拥护中国统一大业人士的统一战线

90.整风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延安整风开我党整风之先河,这次整风的中心任务是[ (1)(2)(4) ]

(1)反对主观主义(2)反对教条主义

(3)反对自由主义(4)反对经验主义

9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针对党员大多来自农村、党内成分相对复杂的特点,提出的一系列的建党思想包括[ (1)(3)(4) ]

(1)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2)大规模镇压党内的异己势力

(3)正确处理党内存在的矛盾(4)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方法是整风

92.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其论著中阐述了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项工程的基本内容是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 (2)(3) ]

(1)与国际无产阶级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3)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4)组成成分必须单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9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党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基本途径是[ (1)(2)(4) ]

(1)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对实际情况作深入调查

(3)以听取下级的工作汇报为主和偏听偏信一些群众反映的各种情况

(4)把丰富的实际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

94.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这个作风的基本出发点是[ (2)(4) ]

(1)体现民主与集中的基本关系

(2)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身特殊的利益

(3)每个党员都应勇于自我批评

(4)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相一致

95.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强调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 [ (2)(3) ]

(1) 消灭富农    (2) 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3) 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4)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96.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 (1)(2)(3)(4) ]

(1)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2)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4)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5)革命的政治工作是民族革命的生命线

97.建国后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的积极成果主要有  [ (1)(2)(3)(4) ]

(1)坚持“两个务必”

(2)扫除官气,不断克服官僚主义

(3)执政党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千百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98.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  [ (4)(5) ]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相同

(3)两个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

(4)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5)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99.根据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阐述,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 (1)(2)(3)(4) ]

(1)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2)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因素

(3)社会主义因素居于主导地位 (4)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发展阶段

100.毛泽东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这句话的含义是 [ (1)(2)(3) ]

(1)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3)批评了“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的错误   

(4)中国只有经过资本主义,才能进入社会主义

101.在1953年,我国不仅有必要全面开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也具备了这样做的条件,这些条件有  [ (1)(2)(3)(4) ]

(1) 建立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2)国营经济的力量已经相对强大,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3) 积累了对农业、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

(4)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活力,并给予中国建设事业以援助

10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 (1)(2)(4) ]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2)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3)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4)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03.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2)(4) ]

(1)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3)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4)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04.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主要有  [ (1)(3)(4) ]

(1)统筹兼顾,适当安排(2)有理、有利、有节(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长期共存、相互监督(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主客观条件和必然性在于  [ (1)(2)(3)(4) ]

(1)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奠定了相当的物质基础

(3)初步积累了利用、限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

(4)二战后欧亚一批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06.毛泽东在1957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上提出的一些正确思想有  [ (2)(3)(4) ]

(1)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2) 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问题

(3)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国家同企业之间的关系       

(4) “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中国企业管理制度

107.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 (1)(2)(5) ]

(1)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3)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4)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5)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108.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是[ (1)(2)(3)(4) ]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2)劳动人民从此成为生产资料主人,摆脱受剥削受压迫地位

(3)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一五”提前超额完成

  (4)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09.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人民内部矛盾性质进行分析的主要观点是  [ (1)(2)(3)(4) ]

(1)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2)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要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加以解决

(4)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10.1960年毛泽东所肯定的“鞍钢宪法”主要内容是  [ (1)(2)(3)(5) ]

(1)干部参加劳动         (2)工人参加管理

(3)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4)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5)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

111..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区别在于  [ (1)(2)(3)(4) ]

(1)基础不同(2)性质不同 (3)表现形式不同(4)解决方法不同

11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三大历史转变是:[ (1)(2)(4) ]

(1)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

(3)从“两个凡是”转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4)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11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根据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并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  [ (2)(5) ]

(1)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

(2)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3)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

(4)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

(5)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

114.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  [ (1)(2) ]

(1)不发达的社会主义(2)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3)发达的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115.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1)(2)(3)(4) ]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基本适应、部分不适应的特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巩固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116.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起点。在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的混乱和错误的观念主要有:[ (1)(2)(3)(4) ]

(1)误把单纯的“精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误把“一大二公”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误把“普遍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17.“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 (2)(3) ]

(1)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2)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3)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118.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 (1)(2)(3)(4)(5) ]

(1)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3)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4)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5)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119.实现共现富裕是  [ (1)(2)(4)(5) ]

(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5)社会主义本质内容

120.“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因此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其性质一定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只有如此才能为社会主义所用。这个命题:[ (1)(2)(3) ]

(1)不准确,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但肯定是被社会主义需要和允许的

(2)不准确,姓“资”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也应当允许其适度发展

(3)不准确,不能将那些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不存在姓资姓社问题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资”的东西而加以排斥

(4)准确,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的,一定是姓“资”的,决不能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

121.邓小平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识和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下列选项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1)(2)(3) ]

(1)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2)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的本质比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更为深刻更为根本

(4)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提出是以社会主义本质为基础的

122.90年代以来,通过各方面的改革,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但同时,其中国企改革就使2600万职工下岗,党中央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了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这段资料表明:[ (1)(3)(4) ]

(1)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2)解放生产力只是社会形态变革的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4)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2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3) ]

(1)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3)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4)突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24.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主要内容是  [ (1)(2)(3)(4) ]

(1)突出了生产力首要的基础地位,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2)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前两句话讲生产力,后三句话讲生产关系

(3)突出了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把人民的生活幸福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4)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为我们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12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要意义是  [ (1)(2)(3)(4) ]

(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基本特征上升到体制高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2)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

(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指南

(4)是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集中体现;是20世纪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126.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

 产品名称

1949年

1978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谷物

2

1

1

/

棉花

4

3

1

1

/

电视机

/

8

1

1

1

以上这组数据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4) ]

(1)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历史阶段

(2)是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27.邓小平认为,从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算起,到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其依据是:[ (1)(3)(4) ]

(1)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是由我国社会的阶级斗争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的

(3)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与国际环境所决定的

(4)是由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国情决定的

128.党的十六大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认清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问题的根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2)(3)(4) ]

(1)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2)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3)是抵制“左”和右的错误观念的思想武器

(4)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129.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15个小康实现程度达90%以上,9个达80~90%,7个在80%以下;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还未达到小康。这段材料表明:[ (1)(2)(4) ]

(1)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2)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时期的奋斗

(3)人民生活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3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是  [ (1)(2)(3)(4) ]

(1)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3)是我们防“左”反右,特别是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急躁情绪,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4)是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分歧和困惑,提高人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自觉性的科学指南

1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两个基本涵义是:[ (1)(3) ]

(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4)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132.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因为它是 [ (1)(2)(4) ]

(1)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阶段

(3)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4)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13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 (1)(2)(3)(4)(5) ]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工业化 (2)信息化 (3)城镇化(4)市场化(5)  国际化

134.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 (1)(4) ]

(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2)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3)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4)坚持共同富裕

(5)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135.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1)(2)(4) ]

(1)条件不同 (2)形式和手段不同 (3)目的不同 (4)内容和对象不同

136.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段话表明:[ (1)(2)(3)(4) ]

(1)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2)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137.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是指[ (1)(2)(3)(4) ]

(1)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

(2)改革的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3)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体制进行的根本性改革

(4)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其优越性

138.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依据的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正确认识,这些认识包括  [ (1)(2)(3)(4) ]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立性的,具有基本适应与部分适应的特点

(4)通过改革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139.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原则是  [ (1)(3)(4) ]

(1)主动性原则(2)独立性原则(3)可控性原则(4)渐进性原则

140.规范市场秩序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要以  [ (1)(3)(4) ]

(1)道德为支撑(2)行政为主导

(3)产权为基础(4)法律为保障

14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表现在:[ (1)(2)(3)(4) ]

(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4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这种观点:[ (2)(4) ]

(1)是正确的,德治与法治没有契合点

(2)是错误的,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德治经济

(3)是正确的,市场经济就是依靠法治来保障的

(4)是错误的,“诚信原则”基础上的利益追求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43.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坚持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这样就要求[ (1)(2)(4) ]

(1)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必须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2)在发展经济中,速度和效益互为前提,同时要以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子

(3)讲求效益,必须把质量和数量放在第一位,效益和质量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4)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144.在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  [ (2)(3)(4) ]

(1)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2)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3)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存在的

(4)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45.“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  [ (2)(4)(5) ]

(1)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 

(2)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3)有公有制经济参股的就是公有制

(4)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5)公有制经济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146.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 (1)(2) ]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公有资产在各个地方和产业中都占优势

(4)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5)国有经济的比重大于集体经济

147.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是 [ (1)(2)(3)(4) ]

(1)归属清晰(2)权责明确

(3)保护严格(4)流转顺畅

(5)监管严密

14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    [ (1)(4) ]

(1)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2)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3)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4)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14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  [ (1)(2)(3)(4) ]

(1)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2)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3)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4)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5)还没有成为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150.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下面哪些属于五个统筹[ (1)(2)(4) ]

(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3)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4)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5)统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

151.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  [ (1)(2)(4) ]

(1)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2)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3)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4)服务业全面发展

152.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  [ (1)(2)(3)(5) ]

(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耗低

(4)产值增加快(5)环境污染少

15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就曾用过这一提法。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这一提法。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涵义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 (1)(2)(3)(4) ]

(1)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3)在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

(4)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154.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依据是[ (1)(3)(4) ]

(1)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政策

(2)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3)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必然要求

(4)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155.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本思路就必须[ (1)(2)(3)(4) ]

(1)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3)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4)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156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思想认为,健康的经济发展应以下列方面为基础  [ (1)(2)(3) ]

(1)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     (2)社会公正

(3)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4)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

157.经济发展中的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其表现是 [ (1)(2)(3)(4) ]

(1)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          

(2)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3)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                  

(4)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映

158.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 [ (1)(2)(4) ]

(1)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               

(2)是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3)是我国加速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           

(4)是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159.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  [ (1)(2)(3) ]

(1)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2)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4)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160.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下列选项中是对“五个统筹”具体内涵的体现的是:[ (1)(2)(3)(4) ]

(1)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

(2)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6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1)(2)(3) )

(1)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它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3)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它能使广大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16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  [ (1)(3)(4) ]

(1)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

(2)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派成员到对方担任领导职务

(3)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4)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163.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 [ (1)(2)(3)(4) ]

(1)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2)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4)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5)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164.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  [ (1)(2)(5) ]

(1)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2)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3)国家结构的特点           (4)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165.人民政协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民主监督主要是指  [ (1)(3)(5) ]

(1)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2)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质询、弹劾

(3)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4)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

(5)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166.邓小平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列为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一项,并特别强调:“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这表明:[ (1)(2)(3) ]

(1)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2)它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必须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67.下列国家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有:[ (1)(2)(3) ]

(1)国务院(2)中央军事委员会

(3)最高人民法院(4)国家审计署

168.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 (1)(2)(3) ]

(1)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2)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

(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4)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169.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是 [ (1)(2)(3) ]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实行民主集中制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原则

17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1)(2)(3)(4) ]

(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3)(4)(5))

(1)是国家的根本法

(2)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

(4)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5)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宪法,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7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1)(2)(3)(4) ]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

173.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  [ (1)(2)(3)(4) ]

(1)政治文明的进步       (2)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3)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4)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5)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174.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  [ (1)(2)(3)(4)(5) ]

(1)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4)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5)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

17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 [ (1)(2)(4)(5) ]

(1)经济基础不同(2)阶级实质不同(3)国家结构形式不同

(4)宗旨不同(5)主体不同

176.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1)(2)(3)(4)(5) ]

(1)发展民主(2)加强法制(3)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

(4)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5)维护安定团结

177.民主法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民主法制是指  [ (1)(2)(3) ]

(1)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2)法治得到切实落实

   (3)积极因素得到强调     (4)创造性得到全面增强

17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 (1)(2)(3)(4)(5) ]

(1)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

(5)它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

179.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段话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3)(4) ]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

(4)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80.由于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处在不同层次,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强求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个命题:[ (2)(3)(4) ]

(1)针对目前我国的国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2)没有看到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必然决定了其一元性

(3)实质上是在说“指导思想多元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调

(4)没有看到如果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181.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实践、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  [ (2)(3)(4) ]

(1)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

(2)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3)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4)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82.当前,代表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迪斯尼、麦当劳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看到,同时许多地方性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方式,正在被全球范围的对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效仿和跟进之风所吞噬。面对这些,我们应当:[ (1)(2)(4) ]

(1)立足本国本民族同时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全盘西化

(2)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坚持以继承、借鉴和创新的统一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83.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是  [ (1)(2)(3)(4) ]

(1)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2)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缩小收入差距

(3)维护社会安定,为居民提供安全网

(4)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市场经济

(5)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18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创新论述正确的是:[ (1)(2)(3)(4) ]

(1)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2)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4)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

185.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下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评价正确的是:[ (2)(3)(4) ]

(1)突出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迷失的现状

(2)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3)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

186.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依据是  [ (1)(2)(3)(4) ]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2)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3)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4)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18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大力建立的思想道德体系应该 [ (1)(3)(4) ]

(1)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

(3)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4)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188.所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 [ (1)(2)(3)(4) ]

(1)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把促进入的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

(4)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

189.全面的发展观主要是指  [ (1)(2)(3)(4) ]

(1)人的全面发展 (2)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4)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190.协调发展主要是指  [ (1)(2)(3)(4) ]

(1)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         (2)人与入的全面协调发展

(3)人与社会及社会各阶层的协调发展(4)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

191.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  [ (1)(2)(3)(4) ]

(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2)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3)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4)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192.建设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指  [ (1)(2)(3) ]

(1)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2)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3)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    (4)贫富差距得到大幅度缩小

193.建设和谐社会,充满活力是指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 (1)(2)(3)(4) ]

(1)创造愿望得到尊重(2)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3)创造才能得到发挥(4)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194.建设和谐社会,诚信友爱是指  [ (1)(2) ]

(1)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2)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全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4)全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9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要建立的社会管理格局是 [ (1)(2)(3)(4) ]

(1)党委领导      (2) 政府负责       (3)社会协同       (4) 公众参与

196.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包括 [ (1)(2)(3) ]

(1)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2)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

(3)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的完善

(4)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19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智能,最终建成的社会管理网络是 [ (2)(3)(4) ]

(1)政府服务能力同社会监督能力互促      

(2)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

(3)政府行政能力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      

(4)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

198.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求包括[ (1)(2)(3) ]。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3)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5)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199.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  [ (2)(4)(5) ]

(1)独立的外交权

(2)行政管理权

(3)独立的防务权

(4)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5)立法权

200.邓小平说:“我们的外交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这是因为:[ (2)(3) ]

(1)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2)霸权主义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3)争取世界和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中国是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促进发展的可靠力量

201.在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中  [ (2)(3)(4) ]

(1)苏联是第一世界

(2)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3)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4)亚洲(除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202.新中国建立之际,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有[ (1)(3)(4) ]

(1)“一边倒”             (2)“反霸权主义”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另起炉灶”

203.我国在外交政策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这主要体现在:[ (1)(2)(3) ]

(1)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2)真正的不结盟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4)不与霸权主义国家交往

204.争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必须建立国际新秩序。国际政治新秩序是指:[ (1)(2)(3)(4) ]

(1)国际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国际事务

(2)各国独立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

(3)和平解决国际分歧和争端

(4)不干涉别国内政

20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  [ (1)(2)(3) ]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3)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长期共存、竞争发展

206.新中国建立时制定的外交政策是  [ (1)(3)(4) ]

(1)“另起炉灶”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4)“一边倒”

207.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包括  [ (1)(2)(3)(4) ]

(1)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2)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3)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4) 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8.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因为  [ (1)(2)(3)(4) ]

(1)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2)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

(4)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209.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 (1)(2)(3) ]

(1)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2)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4)使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5)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2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历史方位”包括国情、党情和世情。其中“党情”的具体体现为:[ (1)(3) ]

(1)党员的数量、结构和素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之外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

(3)党已经从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4)我国各个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

21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依据是:[ (2)(3)(4) ]

(1)它揭示了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2)它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3)它提供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4)它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

21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  [ (1)(2)(3)(4) ]

(1)关系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的根本问题

(2)历史的,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3)先进性是阶级性的灵魂,党的阶级性是先进性的基础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党保持先进性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具体的、历史的、要放到“三个代表”的奋斗中去考察

21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  [ (1)(2)(3)(4) ]

(1)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2)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3)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214.新时期党的建设要解决的两大课题是:[ (1)(4) ]

(1)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不断加强党的领导

(3)不断壮大党的队伍

(4)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215.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执政的目标追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又强调指出,要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地体现在执政实践中。科学执政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2)(3) ]

(1)科学执政,就是把执政作为科学来对待

(2)科学执政,就要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

(3)科学执政,就要探索和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4)科学执政,就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216.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其中“这里”的具体涵义是:[ (1)(2)(4) ]

(1)政治格局在多极化化中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2)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4)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21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不断 [ (1)(2)(3)(4) ]

(1)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2)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4)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三、简答题

1.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在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已经形成了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因此,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应该说已经解决了;现在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2)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对于我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如何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

「答案要点」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以人为本。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案要点」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4.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案要点」

(1)邓小平理论是在时期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2 )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6.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答案要点」

(1)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相对于其他内容和原则首先确立,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条件。

(2)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和体系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在各个方面,是贯穿各种具体观点的红线。

(3)从邓小平理论的发展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继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保证。

 

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哪两大革命历史任务?

「答案要点」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由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

 

8.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答案要点」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帝国主义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变成它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是革命的人民群众不愿把革命胜利果实拱手交给资产阶级,再一方面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他们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能提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他们不想念群众,不敢发动群众,因而无法领导民族民主革命走向彻底的胜利,以建立他们的政权。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9.为什么说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答案要点」

这是因为,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封建主义的统治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拦路虎;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10.如何理解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答案要点」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中国,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政治上,列强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经济上,中国的经济命脉被列强牢牢控制;文化上,帝国主义实施文化侵略政策,民族文化遭到巨大破坏。另外,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中国人民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要改变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与掠夺。

 

11.革命根据地对人民战争有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

中国革命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人民战争,革命根据地的作用主要有:第一进行人民战争必须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第二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城市乃至取得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战略基地。第三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人民战争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坚实的后方基地。

 

1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开辟的主要意义有:第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提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是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第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和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13.统一战线为什么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

「答案要点」

  统一战线之所以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首先,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

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和中国革命的领导是一致的。五四运动后的中

国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所需要的统一战线必然是由无

产阶级领导的。其次,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无

产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

先锋队,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政党,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

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14.实行民主集中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要点」

实行民主集中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2﹚党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

 ﹙3﹚ 党最高领导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4﹚ 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群众的意见。

 ﹙5﹚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

 ﹙6﹚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15.促使党在 1953 年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要点」

促使党在1953年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因素有:为了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经济,顺利实施“一五”计划;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土改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条件;是应对当时国际环境的需要。

 

16.三大改造完成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如下:第一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占绝对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使全国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7.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答案要点」

第一,在土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级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

第三,采取了积级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

 

18.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案要点」

党的八大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国内矛盾的变化,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

 

19.毛泽东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是什么?

「答案要点」

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党和政府,向党和全国人民庄严宣告,要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关于实现奋斗目标的步骤问题,党中央经过多次酝酿,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用途5年时间,即三个五年计划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本世纪末使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全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20.陈云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是什么?

「答案要点」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1.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角度,阐述我们党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在中国,发展生产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手段,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3)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历史使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先锋队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2.简述邓小平关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思想的深刻内涵。

「答案要点」

(1)要敢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2)借鉴和吸收时态度要谨慎,注意研究,科学分析,正确认识。

(3)具体做法上,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不能全盘吸收借鉴,也不能全部否定。

 

23.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两大目标是互为条件的。

(2)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条件的。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进行分配,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同步富裕,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因此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级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24.简述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内涵  

「答案要点」

(1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变革作用  

(2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作用。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5.简述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观点。 

「答案要点」

(1 )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 得住。 

(2 )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 我们的发展。 

(3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 我们的发展。 

(4 )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26.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命题?

「答案要点」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命题,这个命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部理论之中。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时代特征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邓小平认为和平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实现和平的出路,“越发展和平的力量越大”,因此,发展问题是核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越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越大,对世界的和平和稳定的贡献就越大。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

(2)只有发展了,人们才能拥护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主义才会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内心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3)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国家统一。这些问题,都依赖于中国的发展。

(4)中国要善于把握时机,加快发展。中国过去丧失了发展的机会,一直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状态,现在要加快发展。邓小平曾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27.如何全面统一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案要点」

(1)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2)原因: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发生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第三,当前时代的特点和国际环境,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28.为什么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功。

(2)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4)中国共产党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5)中国共产党有一支总体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干部队伍。

 

29.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2)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3)有助于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0.试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

(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什么?在“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要点」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民利益。它纠正了过去只重视产值、速度的偏差,而着眼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32.简述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答案要点」

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就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2分)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1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2分)

 

33.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案要点」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中国从一个半殖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2)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3)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社会正常发展中的一般性改革,而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

(4)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5)改革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决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

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第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知识不足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加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换,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的差距。

 

35.如何认识和看待对外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消极因素的影响?怎样防止和克服这些影响?

「答案要点」

(1)必须承认,对外开放是有风险的,对外开放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和消极因素,但这不可怕,是可以克服的。

(2)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我们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政策。

(3)要防止和克服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消极因素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第二,必须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第三,采用法律和教育两种手段来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的腐朽影响。总之对外开放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36.简述20年来我国农村的根本性改革及其伟大意义。

「答案要点」

20年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2分)

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农村改革的成就,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3分)

 

37.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说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因为: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机制

 

38.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情决定的,  

(1 )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9.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

济体制。它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有: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40.为什么说公司制比其他企业组织形式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答案要点」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中型企业多数是采取公司制。公司制比其他企业组织形式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方面,它能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使企业面向市场,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进行市场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使企业具有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使企业的行为规范化,使市场法规运行,从而成为市场经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它能促使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市场的价格信号作出灵敏、强烈的反映,积极而迅速地调节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把生产要素投向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地方,从而在客观上促使社会资源的配置趋向合理。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41.为什么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答案要点」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因为: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化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因此,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应该搞市场经济。

 

4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答案要点」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快发展。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是消除过去那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必然结果。公有制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非公有制经济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43.试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答案要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可以容纳不同的所有制经济。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4.简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

(3)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社会就业压力。

(4)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

 

45.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要点」

(1)为了发展中国农村经济,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2)深化农村改革,首先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使农户获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种经营方式,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化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3)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机制的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的合理留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要从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在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适应生产和市场需要,发展跨所有制地区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供销合作制、信用合作社要继续深化改革,更好地为农业、农民服务。要积极扶持、正确引导、逐步完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形式。

 

46.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和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初级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是: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47.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规范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级分化的措施是什么? 

「答案要点」

(1 )保护合法收入。即保护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的一切收入。  

(2 )取缔非法收入。即坚决取缔、严加惩处以非法手段牟取利益。  

(3)整顿不合理收入,从根本上消除产生不合理收入的因素。  

(4)调节过高收入,主要通过税收等手段对收入分配结果进行调节。  

(5)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48.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9.简述邓小平关于先富和共富的思想内容以及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答案要点」

(1)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50.简述20年来我国农村的根本性改革及其伟大意义。

「答案要点」

20年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2分)

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农村改革的成就,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3分)

 

51.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和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1)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运用事物的不平衡发展规律,提出了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2)这一战略构想的内容是: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和时机,较快的发展起来。但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地区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

(3)这一地区经济梯次推进发展的战略使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并带动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4)实施西部开发的必要性在于: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52.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简述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出口产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发展又为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2)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乡人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3)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

 

53.简述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措施。

「答案要点」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从“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转向“实现共同富裕”。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呢?我们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东部地区在继续发挥优势的条件下,应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

(2)中西部地区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3)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国西部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4)要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5)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

(6)加快改革投融资体制,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切实解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问题。

 

54.为什么说实行民族区域制度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决定的?实行这一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决定的。

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错的,早已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第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民族实行互相帮助、共同繁荣。

(2)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和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5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特点主要有:

第一,坚持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核心,是一项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

第二,多党长期合作。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没有在朝在野之分。民主党派是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合作是长期的合作。

第三,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即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四,具有宪法保障 .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并明确规定了各政党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因而,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同民主党派在宪法规定的权利、义务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经济独立和法律地位的平等是统一的。

 

56.试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建设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

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五,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7.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权利机关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最重要的基础。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面面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把立法同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结合起来。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抓紧制定和完善经济方面的法律;要使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切实加强行政立法,还要继续完善其他方面的法律。按照十五大的要求,到2010年要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工作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3)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司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公民权利的有效手段。只有公正司法,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和整个社会稳定。为确保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就要积极推进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行政机关的廉洁和效率,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检查权和审判权。要加强对执法、司法机关人员的监督,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坚决克服执法犯法、贪赃枉法、地方保证主义、部门保证主义等现象。

 

58.简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答案要点」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2)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3)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5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60.简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答案要点」

(1)健全民主制度。

(2)加强法制建设。

(3)推进机构改革。

(4)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5)维护安定团结。

 

61.简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6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因为:一,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它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因为:一,它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

 

63.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答案要点」

(1)是否真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全局。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物质生产是基础,对精神生产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绝不能“一手硬、一手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的长期性。

 

64.试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异同。

「答案要点」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就其概念相对的对象而言,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因为文化是相对于经济和政治而言的概念,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概念。从社会主义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来看,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两大方面,而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个包括教育和科学事业在内的内容更广阔的领域,广义的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内容是互相涵盖的;从目的和功能来看,社会主义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是以人为对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因此,就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目的功能来说,社会主义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65.试述邓小平关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主要思想。

 「答案要点」

(1)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借鉴、吸收别国的文明成果。我国曾在科学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由于长期固步自封、闭关自守,变得落后了。

(2)我国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要大胆吸收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并把它作为起点。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落后,赶上先进。

(3)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本身并没有阶级性,即使有阶级性的东西,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也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我国绝不引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66.简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答案要点」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7.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要点」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有:

(1)社会稳定功能。(2)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3)劳动力再生产功能。(4)经济调节功能。

 

68.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答案要点」

(1)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妥善地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

(2)“一国两制”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居民安居乐业。

(3)“一国两制”适应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69.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答案要点」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也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于处理一个国家的内政问题,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关系问题,这是一个创造。

 

70.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科学论断的深刻内涵。

「答案要点」

 (1)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是关系到全局、带有全球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它反映了世界形势发展的大趋势,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

(2)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3)发展问题,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谋求自身发展的问题。这也是关系到整个世界发展的问题。

(4)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阻碍,和平与发展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71.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

「答案要点」

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邓小平以极大精力关注、研究国际问题和世界形势。他根据世界各种势力的实力对比的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及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际形势作出以下四点新的科学判断:

(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4)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72.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斗争,试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1)苏东剧变后,冷战局面结束,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国际局势仍然动荡不安,国际政治斗争依然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妨碍发展的主要根源。

(2)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它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强加给别国,到处干涉别国内政,公然违背国际公约,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喜欢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千万百计地利用所谓的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来干涉我国内政,并妄图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分化、西化。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斗争,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73.为什么说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惩政治斗争?  

「答案要点」

(1 )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  

(2 )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74.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答案要点」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进步;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5)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四、论述题

1.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试论第二次和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对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

「答案要点」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中华民族经历了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3分)。

1949年,在20世纪刚刚过去一半的时候,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随后,又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使中国经历了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3分)

第三次巨变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进行的新的革命。中国人民在建国以来革命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沿着这一道路走下去,中国就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实现中华民族新的腾飞。(6分)

 

2.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1)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当时是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指导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又坚决地批评了借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否则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2)他指出: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3)这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排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扰,统一了全党思想,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事业。

 

3.如何从党的历史经验中认识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是正确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党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根本原则。

 

4.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试述党在当时采取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

「答案要点」

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民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是党的一贯政策。(5分)

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私人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建国后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存在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的一面,对此必须加以限制,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4分)

新中国成立前夕,重申这一方针,有助于防止出现“左”的偏差,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分)

 

5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5分)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

「答案要点」

(1)在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不能采取没收的政策,而必须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因为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在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新中国建立后又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承认《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政策,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国计民生起有积极的作用。

在建国初期在财政经济上国家面临着严重困难,因此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按照统筹兼顾的方针,合理调整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才有利于发展生产,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增加税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2)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在全国的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性和盲目经营,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相矛盾。

第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存在,与国家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相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内部职工与资本家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资本主义剥削与扩大社会主义积累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

这些矛盾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只有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6.试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著作中提出的新理论及其意义。(10分)

「答案要点」

在这一著作中,毛泽东以苏联经济为鉴戒,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学说。(1分)

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

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

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3分)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应不同,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3分)

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分)

这一理论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加了新内容,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分)

 

7.世纪之交,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试述中央在此时提出实施这一战

略的依据,以及实施这一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你认为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案要点」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依据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即先使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也就是达到小康时,又要求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西部的发展。(3分)另外,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东、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较突出,为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中央在世纪之交,适时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3分)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

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2分)

在实施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西部与中部、东部

地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2分)

 

8.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论述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答案要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实现形式。(3分)

应该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分)虽然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仍然占优势,并且通过改革,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2分)国有经济比重尽管有所减少,但始终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控制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控制力增强。(2分)公有制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同时也为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1分)公有制经济的变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并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分)

 

9.如何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根据十六大精神提出,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在总结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体系总体构想的要点是:一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是,围绕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目标,保

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

动社会全面进步。二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

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建立国家计划和财

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运用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并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经

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宏观调控权集中在中央,这是保证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

和全国市场统一的需要。地方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地区性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

调节地方经济活动。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从1994年起对计划、财政、

金融、财税、外贸、外汇、投资、价格等方面的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逐步形成了新

型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框架:1994年至1996年治理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以

及1997年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抑制通货紧缩趋势的成功实践证明,十四届三中全

会确立的这种宏观调控体系是正确的。十六大指出,要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宏观

调控体系。这次《决定》继续强调,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并明确指出,重点在进一

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计划明确的

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财政政策要在促

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

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

制。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

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国家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具有独立的、不可相互替代的功能,在宏观调控中

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计划是在党中央指导、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制定的,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促进经济

发展、实现社会进步的总方针、总政策,具有总体指导、综合协调的功能。列入国家

计划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经过综合协调的,是实现国家计划确定的宏观调控目

标的主要手段。国家计划要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宽松和紧缩的运用进行综合协调,

使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规模、财政收支和赤字以及国债规模相协调:因此,国家计

划的实现,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持,也受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约。

财政政策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资源配置功能,通过财政再分配,将国民收入的一

部分集中起来,再通过财政支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资金保证。

二是收入分配功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补贴等财政手段调整社会成员间、地区间

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三是稳定经济的功能。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

调控中的作用,必须完善预算、税收、国债、收入分配、贴息补助、转移支付等多种

财政政策实施手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有效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

中的作用。

金融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包括利率、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等,对金融运行进行调控,以达到规范金融秩序、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总称。其中货币政策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把保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作为首要的、直接的目标,主要指标有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需要经过三个基本传导环节,一是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二是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三是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如总供求、价格总水平、就业率等。由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到发挥作用时间长短,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必须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缩短时滞。

总之,国家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要贯穿于宏观调控的全过程。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中,都要重视相互协调。国家计划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财政部门和金融主管部门要根据计划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形势变化后需要调整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财政,金融和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制约,按规定程序,与财政,金融,商贸等部门协商后,报全国人大审议。

 

10.如何理解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答案要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般规律,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把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提到如此的高度来认识,体现了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的指导原则,也表明我们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一,信用交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交易形式。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大于求是市场常态,为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企业间相互赊销赊欠、银行贷款、个人信用消费等各种信用交易方式应运而生。随着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成熟度不断提高,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信用交易方式逐步替代传统的“—手交钱、一手交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交易形式。信用交易的普遍化,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从而使市场规模因此成倍扩大。信用关系的出现和信用:要求的迅速增长,要求有相应的信用服务体系和保护当事人利益的信用制度。讲究信用。已经成为处理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准则。严守信用,确保各种合同关系的如期履行,成为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只有在讲信用、守信用的前提下。市场竞争才能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不少国家都在致力于完善信用制度、信用体系和信用工具的创新,以促进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加快经济增长。

第二.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立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条件。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规范的社会信用制度,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文化、道德观念,是建立良好经济秩序的前提。只有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把诚实守信作为行为准则,才能形成良好市场秩序的社会墓础。明确产权归属是信用制度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制度基础。目前普遍存在的失信行为,表明在我国诚信与否已不是单纯道德问题。深层次原因是产权界定不清、保护不力。这导致市场交易主休没有承担市场交易行为的责任和风险的墓础。信用制度不健全。大量企业和个人不以失信为耻反以为荣,失信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或承担的成本很低,必然导致失信现象普遍存在,失信程度越来越严重。最终造成大量贷款成为呆坏账,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屡禁不止,市场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是以法律为保障的。法律制度明确了市场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违反法律的后果,因此是最为规范、最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秩序形态。只有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诚实守信者的合法权益,让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承担相应的责任、付出高昂的失信代价,各市场主体才可能自觉守信,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第三,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是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必要制度,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秩序的核心,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创造有利于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在没有信用制度的条件下,交易者为了避免利益受到伤害,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物力去查证交易对方的信誉,结果加大了交易成本。而以次充好、假冒、欺诈、逃废债、恶意违约的一方。却会得到非法利益,也不会受到惩罚。这种状况是与公平竞争不相容的。只有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信用制度,才能保证交易各方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适应国内外市场融合度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市场融合度不断提高,为了提高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必须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其中,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一项改善投资软环境的重要任务。没有完备的信用制度,信用秩序混乱,国内外投资者在扩大投资和发展贸易上就会缺乏安全感,影响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规模的扩大。同时,国内企业由于缺乏信用意识,信用等级低;在境外投资中,增加了境外融资成本,影响了竞争力。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形势,也需要加快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

 

11.怎样理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答案要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的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

2003年以来抗击非典的斗争,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不仅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各种服务部门的发展。我们过去常说,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对的,但这个提法还不全面,实际上还应包括满足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这些方面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十六大精神,全面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内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特别是医疗卫生、全民健身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与东部地区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不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长期物资短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因而特别重视经济发展神茧开放以来。我旧纤济高速发肤,亿淌足人民物质‘[:活的需要方向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特别是医疗卫生,全民健身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与东部地区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不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长期物资短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因而特别重视经济发展,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我国发展阶段有了变化,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阶段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有必要也有条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振兴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1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2)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便收入差距拉大。

(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采取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征收累进的收入所得税等措施,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13.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句话。

「答案要点」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 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一心为民,始终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取信于人民,我们党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才能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显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间相互促进推动。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这不仅指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

 (3) 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全身心地投入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创造中,也只有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恰如其分的道出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五、辨析题

1.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的花。(5分)

「答案要点」

如果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来说,它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1分)

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2分)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2分)

 

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答案要点」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从革命阵线上说,它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它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它的目的又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3分)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并不取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2分)

(2)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始终采取保护政策。(2分)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是,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2分)

 

4.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两部分。

「答案要点」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或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3分)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劳动者。不是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2分)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结构是不同的。

「答案要点」

所有制结构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二是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2分)过渡时期所有制结构虽然也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因而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来看,社会财富是唯一地通过按劳分配形

式分配给个人。

「答案要点」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存在,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上,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财富并不是唯一地通过按劳分配给予个人。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社会财富唯一地通过按劳分配形式分配给个人是一种传统的分配形式,其缺陷是只突出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没有充分重视其他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应该实行以劳动分配为主体,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7.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内了警钟。(1分)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3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1分)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答案要点」

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普遍遵循的原则,但不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1分)道德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也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因此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只能是为人民服务。(3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仍要提倡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防止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之中。(1分)

 

9.坚持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修正和调整

「答案要点」

(1)所渭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要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新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惟一目的就是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健康需要。同时,以人为本与经济发展又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才能得到充分实现;也只有以人为本,依靠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什么“经济至上主义”,“经济至上主义”是见物不见人,为经济增长而增长,既与以人为本相对立,也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的和宗旨。

 

10.以人为本是与以物为本相对立的发展观。

「答案要点」

(1)要注意克服以物为本的发展偏向,所渭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宗旨,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相对立的,后者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根本目的,把人作为物来对待,甚至凌驾在人的价值以上,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如马克思批判过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等。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但是也出现过某种程度的以物为本的偏向,如为政绩只追求经济增长指标,为生产而不顾人的安危健康,为赚钱而不择手段等,都是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相背离的。

 

六、分析题

1.根据材料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政权理论的历史演变,并且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必然破产的历史命运。

「材料」

(1)在大革命时期,国共采取“党内合作”模式,我们党曾经提出“劳农专政”,“革命民众政权”等。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前中期,民族资产阶级追随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脱离革命,我党提出工农民主政权“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实际上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组成的政府。

(3)1935年瓦窑堡会议改提“人民共和国”口号,1936年又提出“民主共和国”口号,并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

(4)抗战后期提出建立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各派的“民主联合政府”,直到解放战争后期归结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理论演变,一是根源于不同革命阶段的阶级关系变动,二是根源于不同时期的阶级力量对比,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人民大众的政治要求的集中体现。

(2)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主张专制独裁,不惜以内战建立“一党专政”,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各民主党派要求建立英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在国民党反动派“一党专政”和内战、镇压面前破产;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大发展,中国革命胜利在望,推动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应运而生,取代资产阶级共和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2.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大革命。试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及其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

(1)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都是历史的必然。

 (2)辛亥革命后,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于绝境,必须要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经济、阶级、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这种转变具有历史必然性。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较,其基本特点有:①新的时代条件,即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范围。②新的领导阶级,即由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领导,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③新的革命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的指导。④新的革命前途,即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不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区别是“主要的革命者(即领导阶级)”的不同。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两者在革命任务与性质等方面各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只有完成了第一个革命,才能进行后一个革命;但另一方面,两者是有紧密联系的,它们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须趋势,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共党内存在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即陈独秀的“两次革命论”和王明的“一次革命论”,他们不是割裂两者的联系,就是混淆两者的区别。毛泽东就是在批判这两种错误倾向的过程中正确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思想,凝聚了中国革命的深刻经验,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形势和时代特点,同时也融进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历史前进的意志和力量;它深刻提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在1952年,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政治、国际条件均已具备,因此,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1952年毛泽东又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代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3.  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上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另一种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

请回答:

(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

(2)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

「答案要点」

(1)第一种观点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注:如果考生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可适当给分)

(2)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腽,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注:如果考生不加分析,直接得出结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分不应超过2分)

 

4.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

过来的。

试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正确认识与政策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

(1)中国革命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问题,对中国革命的成败有着重大的关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作了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和政策。

(2)在民主革命中,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密切联系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它历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对此采取没收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则具有一定革命性和进步性,对此采取保护政策。

(3)由于中国资本主义有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之分,因此,中国资产阶级也相应地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又称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主要是在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可以把一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纳入统一战线的范畴。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具有两面性,但它们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对之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4)政策与策略是党的生命。而正确的政策与策略是建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正确认识和处理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问题,这是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对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正确认识和政策对现实有一定启迪意义。

 

5.下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几组材料:

材料1

①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年6月)

② (有人)以为中国象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暴动成功以后可以影响小城市及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能统治全国的。

摘自中共六届二中全会的政治问题报告(1929年6月)

③  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全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

摘自瞿秋白:《武装暴动的问题》(1927年12月)

材料2

①  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摘自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信(1929年2月)

②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③  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较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一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为好。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可以结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得着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

④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3

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

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

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

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

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请回答:

①分析材料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3分)

②阅读材料2,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3分)

③综合材料1、2、3,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4分)

「答案要点」

①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1分)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2分)

②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3分)

③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1分)

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3分)

 

6.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

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形

成了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

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正式形成。

请回答:

试分析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特点、重要作用及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答案要点」

(1)由于时代条件不同,两次国共合作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次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较,其特点主要有: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集团。②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③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④处于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

(2)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这是由敌我力量不平衡与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所决定的。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都起过极大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总之,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事业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3)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代,尤其是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统治之下,对如何实现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经验,犯了右的错误,最后国民党右派集团无所顾忌地背叛了革命,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因国共合作破裂而告结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前两个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了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牢牢地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4)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一是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新时期仍然要坚持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现代化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二是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制定正确的理论、政策和策略,掌握领导权,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7.  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答案要点」

(1)对中国革命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是在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之后得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2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缺乏经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怕失败。(3分)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既取得了成绩,也遭遇

了挫折与失败。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所取得的若干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探索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也为后人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5分)

 

8.阅读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1」

进出口总额从1千亿美元增长到1万亿美元,中国用了16年,而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这一过程美国用了20年,德国用了26年。随着这战略性大转折的完成,中国在全球贸易的排位也已升至第三,跻身国际市场最大开放经济体之一。

正是20多年前对于开放的选择,令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寻找到了发展的动力,而如今,开放的经济态势也增加了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和需求,就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量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的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经历了一个迅速上升时期: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外贸依存度为51%,2003年为60.2%,2004年伴随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大幅度攀升,外贸依存度达到70%.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7月18日第29期。

「材料2」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8月2日宣布撤回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至此,这场长达8个月之久、我国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多、规模最大的海外竞购,最终以中海油的主动退出而告终。

由于中海油的价格高出对手雪佛龙,而且是全现金支付,不少人认为此次收购势在必得。而事实上,这场并购最终没有达成,美国国内将原本单纯的商业操作“泛政治化”成为关键,也就是说,非经济因素成为中海油竞购失利的关键。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8月8日第32期

「材料3」

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江泽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界贸易组织”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

(2002年2月25日)

「材料4」

中国的发展同亚洲及世界的发展紧密相关。中国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为亚洲及世界各国带来合作共赢的机遇。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5621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并形成了年进口5600多亿美元的大市场。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有企业来华投资,《财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外商投资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达700多家。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同世界各国和各类企业的合作必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将继续稳步开放市场,创新引进外资的形式,完善有关鼓励和保护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改革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为中国的对外经贸合作和外国来华投资提供一切便利,创造更好的环境。

——胡锦涛:《在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2005年5月16日)

请回答:

(1)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作用?

(2)什么是经济安全?如何认识外开放与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

(3)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从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公司得到什么启示?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如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答案要点」

(1)客观依据(形成原因)

①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市场经济又强调效率优先,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直接原因;

②监管制度不健全,出现相当数量的非法收入,远远高于劳动者的合法收入水平,是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焦点问题;

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根本原因。

(2)政策和措施

按照全面注重社会公平的方针,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即调整过高收入,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扩大中等收入队伍。具体措施是: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扩大就业,提高福利水平、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差距过大的问题。

(3)相互关系,即解决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①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②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③既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又要反对平均主义。

 

9以下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1979~1991年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小阶段:

1979~1984年,是经济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其重点是农村改革,核心是解散人民公社、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则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创办了经济特区,对国企放权让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与经济责任制。

1984~1988年,是推行全面经济改革的阶段,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主要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从宪法上确认与保护了私营经济,国有企业探索了租赁制、股份制,新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颁布《企业破产法》,价格管理由过去的调整为主改为放开为主,农产品生产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1988~1991年,这一阶段的主线是治理整顿、维护稳定。在微观层面上,市场化程度仍在提高,定量票证逐步消亡,非公有制经济仍在以各种形式发展。1990年底上海、深圳成立了证券交易所,1991年底已有14家上市公司,1991年中国第一只(2)股向海外发行等等。

1992年之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这一时期,市场化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放开粮价、汇率并轨、分税制出台、颁布公司法、合同法等。1997年之后国企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摘自《缭望》1999年第39期

材料2:

①改革以来,我国大幅度减少指令性计划,总体上实行指导性计划。目前,已全部取消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指令性计划,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也由1980年的120种减少到目前的12种,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

摘自《缭望》1999年第39期 

② 三种价格形式在各类商品定价中的比重 

年份  1978  1985  1988  1991  1993

农产品收购

国家定价%  94.4  37.0  24.0  22.2  10.3

国家指导价%     23.0  19.0  20.0  7.0 

市场调节价%   5.6   40.0  57.0  57.8  82.7

 

零售商品

国家定价%  97.0  47.0  28.9  20.9  12.0

国家指导价%     19.0  21.8  10.3  4.0

市场调节价%   3.0   34.0  49.3  68.8  84.0

 

工业生产资料

国家定价  100.0   36.0  12.0

国家指导价%    18.3  7.0

市场调节价% 45.7  81.0

根据《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2-1993)》资料整理

材料3:

①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年份

1952

1957

1965

1978

1988

1993

1998

G(4)P(亿元)

679

1068

1716

3624

14928

 34634

 79553

人均G(4)P(元)

 119

168

240

379  

1355

 2939  

 6404

②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5)(3)(4))经济学史专家安格·麦迪逊的计算结果,中国的G(4)P总量占世界G(4)P总量,1952年为5.2%,1978年为5.0%,1995年这一比重超过11%.这是因为1978-1995年期间,中国G(4)P平均增长率上升为7.49%,而世界G(4)P平均增长率下降为2.7%.摘自《缭望》1999年第39期

我国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叶、大豆、甘蔗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糖、原油产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五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七位。摘自《缭望》1999年第39期资料整理

3改革开放这二十年,告别了“大锅饭”,告别了凭票供应,告别了缺衣少食的贫困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历史最好的时期。1949年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2162元,提高了48倍,其中最近这20,就增加了2028元。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1949年人均现金收不足100元,1957年达到254元,1978年提高343元,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最近这20年实际增长2.2倍。摘自《缭望》1999年第35期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②根据材料2,概括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③从材料3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

④综合材料1、2、3,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目标。

「答案要点」

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改革。(2分)

②我国经济运行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

性作用。(2分)

③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分)

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这一目标,是因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4分)

 

10 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6’)

请对本段材料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要点」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11.材料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肯定了中国过去30年在减贫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755在全球排名85位,比1990年上升了20位。人类贫困指标中国的成绩是12.3%,在103个发展中国家中排名27。然而,报告强调,中国在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却没有使贫困人口受益。特别是没有能够将创造财富和提高收入转化为更快地降低儿童死亡率。在废除了公费医疗体制之后,中国70-80%的农村家庭没有医疗保险,这方面的缺失导致了婴儿的不必要死亡。摘自联合国《处于十字口的国际合作:不均衡世界中的援助、贸易与安全》

材料2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符合国情,也会引发各种矛盾,最终难以为继,已经到了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10月

材料3中国是一个大国,由于各种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也是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对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意义十分重大。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80年代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对于解决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请回答:

(1)当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2)为何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面转变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中,如何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

(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和主要措施。

「答案要点」

(1)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我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转化为非收入方面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1)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2)是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必然要求。(3)是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客观要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

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首先,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其次,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再次,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最后,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映。

(3)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2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材料3

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在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主要体现在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与拓展方面,而在旧体制的核心部位要实现向新体制的转轨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这是渐进性改革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反映了改革在各个领域进展的不平衡。比如说,改革滞后于开放,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等等。从现实情况看,改革有待完善的重点领域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三是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使其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政府干预市场和介入经济活动的行为,使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五是加快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的社会公正调节机制。六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协调发展体制的形成,以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摘自:《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4日

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2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什么材料1还说“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结合材料3说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3)结合材料3说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3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请结合相关知识说明上述观点。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改革进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新阶段,进入经济市场化迅速展开的阶段。此前的改革就主要方面来说,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引入市场机制或市场因素。因此,这10年来改革最大的成功,就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在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还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3.下面是一组关于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的材料

材料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从1979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9.4%的年均增长速度,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进出口贸易年均递增16.7%。到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65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11548亿美元。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自1994年对外贸易由逆差转顺差以来,每年都有一定规模的顺差。今年(2005年)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前10个月已达804亿美元,是去年全年顺差的2.5倍。贸易顺差预计今年接近1000亿美元。过大的贸易顺差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是使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国际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二是随着贸易顺差扩大从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使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不但加大了货币调控的难度,也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容易诱使投机资金流入。三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总体较低、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增长过快,也加剧了国内资源、环境的矛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摘自《经济日报》2005年12月5日

2005年9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创下新高至661.1亿美元,其中与中国的逆差就达到201亿美元,同样达到历史新高。近期,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后仍然处于严重低估的水平;该报告要求美国财政部继续施压人民币升值,并建议美国国会考虑施加27.5%惩罚性关税。预计明年我国贸易顺差仍将维持在高位,这使得人民币面临了较大的升值压力。

                                         摘自《经济日报》2005年12月5日

材料2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2003年10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就表示,中国将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人民币汇率问题。“我们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在深化金融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6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上,明确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

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公告;人民币升值2%。

人民银行分析认为,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将直接对中国经济带来7大好处:

―――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

―――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

―――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

―――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

―――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摘自《经济日报》2005年7月26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说明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结合材料2,你认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要点」

(1)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即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出现顺差或逆差都会对一国国内经济运行和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会使货币面临升值的国际压力,产生一系列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报复,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国家关系。同时也会对国内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会影响币值稳定,增加通货膨胀和失业压力,同时会大量消耗国际储备,并降低国内、国际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出现资本外逃、投资环境恶化,削弱国家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甚至可能出现“危机”。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管理等手段,保持国际收支的正常和平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应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有效地扩大出口,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和物价水平稳定;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等。

 

14.下面是一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材料

材料1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外,要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特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近年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截止2003年底,全国432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2514家通过多种形式改制成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改制面积近60%,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面积达85%。与此同时,1998年到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从14.9万亿元增加到19.7万亿元,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8.36万亿元;2003年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为4951.2万亿元和8104.5万亿元,均占全国工商业的1/2。                        

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增强了活力和发展后劲。据统计,中央企业辅业改制单位中有93.9%的单位改制为非国有控股公司,其中职工股占总股体的57%,国有法人股占18%,非国有外来投资者占15%,产权明晰使得改制后的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员工的市场竞争意识、生存危机意识大大增强。中石油廊坊管道厂改制后,积极拓展外部市场,改制一年后销售收入由原来80%左右依赖主体企业转变为80%来自于外部企业。

摘自《经济日报》2005年8月25日

材料2  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转让国有产权没有完全进入市场,难以发现国有产权的市场价格,很难判断国有资产是保值增值还是贬值流失,少数不法分子乘机暗箱操作、收受贿赂、低估贱卖国有资产;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问题突出;内外勾结,低估贱卖国有资产;把职工经济补偿金等费用从转让国有净资产的价款中预先扣除,压低了产权转让价格。《暸望新闻周刊》最近在四川省地方电力局了解到,一些县(市)以国有企业改制的名义,对地方电力企业超低价划转、贱卖,导致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以改制的名义,四川省已有28个县出售了地方电力企业国有资产,出售的地方电力总资产达48.4亿元。其中,四川省电力公司代管的县有11个,电力资产流失约有3.36亿元,水利系统管理的县有17个,电力资产流失约有6亿多元。

                                                       摘自《暸望》2005年第23

材料3  2005年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石油石化、冶金等21个行业中中央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的基本思路已初步形成,目前已对8到18家中央企业进行了重组,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已减少至169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也进一步健全。《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要求更加严格,一是主体要到位;二是交易要进场;三是信息要公开;四是操作要规范;五是监督要有力。目前超过半数以上的市(县)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有大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摘自《经济日报》2005年12月6日

国企改革已实现四大突破。一是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建设继续推进;二是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力度大;三是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已在稳步推进;四是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进一步规范。   

摘自《经济日报》2005年1月20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说明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你认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2)有人认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必须带来国有资产流失,也有人认为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实质就是“国退民进”,主张“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结合材料2、3,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要点」

(1)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有利于实现出资人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有效分离,加速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推动国有资本的流动重组,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利于国有企业的重组和调整,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国有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速完善。

   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首先是要从整体上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要着眼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质量,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的形式。第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2)这几年,在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确实出现了一定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剖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产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不规范、产权交易监管不到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途径还是继续推进产权改革,建立健全各项产权制度,保证产权转让规范有序地进行。

   认为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实质就是要推行“国退民进”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要把握“进”与“退”的关系,总的来说,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资本不但要进入,而且要争取做大做强,发挥主导作用。对于非关键性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则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但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决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简单主张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总之,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使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温家宝:《 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增长给中国人带来的福利毋庸赘言的,2002年中国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2476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是1978年的5.3倍和4.7倍。但是,中国也为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世界银行2000年底公布的数据看,我国自然资产损失(包括能源耗竭损失、二氧化碳污染损失、矿产耗竭损失、森林耗竭损失等)占g(4)p的比重惊人,70年代初,占g(4)p的6%—7%,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损失达到峰值,高达g(4)p的30%.

《南方周末》2004年03月12日

材料3

深圳市政府宣布要推迟到2010年才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迟呢?因为深圳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要开始调整。除了g(4)p之外,他们还提出了关于社会保障覆盖率,关于就业率,关于社会治安案件的破案率,也关于包括城市规划当中规划到位的实现情况,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等等,这些指标的确定意味着不仅仅是组织部门在考核深圳官员,也有老百姓在考核;深圳的发展不仅仅是g(4)p的增长,还有社会就业等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指标。浙江湖州市最近也把社会跟经济协调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的缩小,以及环境保护等纳入到其对干部的政绩评价指标中。

                                                《央视国际》(2004年03月01日)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解释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

②根据材料2回答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进一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③根据材料1、2、3说明,如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答案要点」

 ①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确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各种资源的价格充分反映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真实成本,让污染者、资源开发和使用者承担环境和生态破坏的损失、资源耗竭的成本,从而减少资源的  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中国工程院进行的一个咨询项目显示:在中国西北,生活在水环境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的人口数量,已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791%.严重污染的地区包括黄河干流、渭河干流、疏勒河流域以及伊犁河流域21个城市(地区)所在的主要河段,水质已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的标准,有的已成为黑臭河段。中度污染地区主要有新疆的乌鲁木齐市、甘肃的白银市以及陕西的铜川市等14个城市(地区),水质目前尚可满足工农业生产要求,但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而且基本已无环境容量,若不能控制排污,很快将成为严重污染区。尚未明显污染的地区有27个地市,虽然这些水质良好区域的面积占西北地区总面积的598%,但大部分处于荒漠地带,其人口只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209%.

材料2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4月4日)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说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②根据材料2,结合环境的现状,说明破坏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③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阐述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

①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和环保之间的关系,是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片面经济利益和全面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平衡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的时候,不是把经济发展同环境对立起来,而是有机的协调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经济越发展,环境越是要保护好。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  源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17.在《人民日报》“说句心里话”栏目,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的一位农民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

这些年,党和政府在想办法给农民更多实惠,直补种粮农民,免除了农业税,让我们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些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现如今,我们这个村先搞了“农民转市民”试点,全村131人今年全部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由农民开始变为市民啦!

我家承包的土地自愿流转给集体统一经营,每亩补贴我们青苗费4880元,以后每年按照亩产1000斤粮食的市场价补偿我们,村里把流转出来的土地集中起来,引进一些现代农业项目,经营赚了钱,我们可以分红,这些项目优先从村里招聘劳动力,我儿子就可以回来打工,离我们更近了。以前大家都出去打工,地荒在那里,流转以后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们又能从中受益,对村里经济也有好处。

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17年前盖的,已经破旧了,根据农民转市民的政策,房了拆迁以后,会补偿给我们两套75平方米的搂房,新房子离这不远,政府承诺我们明年9 月搬家。

最高兴的是变市民以后,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像我们这样的老人,一次性缴4320元钱,男的从60岁起,女的从55岁起,就可以每个月领156元养老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为什么一些过去农民“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

(2)通过该示范区的变化,指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答案要点」

(1)农村的改革发展经历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阶段。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植“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键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5分)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城乡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等。(5分)

 

18.阅读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1」

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从133.6元提高到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从316元提高到942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增加,1978年只有210.6亿元,2004年达到119555亿元。市场商品丰富多彩,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条件明显改善。

「材料2」

“九五”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年份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收入实际增幅(%)

1996

4839

2.9

2000

6280

6.4

2004

9422

7.7

【材料3】

“九五”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情况

年份

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收入实际增幅(%)

城乡收入差距

1996

1926

8.9

2.5

2000

2253

2.1

2.7

2004

2936

6.8

3.2

「材料4」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2005年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宣布了今年的5项具体措施:一是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免征农业税。二是全部免征牧业税。三是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主要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予以补助。中央财政为此新增支出140亿元,用于这方面的支出总额将达到664亿元。四是中央安排150亿元,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五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相关改革。

「材料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材料6」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主要措施: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根据材料请回答:

(1)概括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的趋势。

(2)应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且分析城乡发展严惩不协调的形成原因。

(3)从“注重社会公平”的角度,谈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意义。

(4)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增加,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近年来,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

(2)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必然使个人收入呈现多样化的复杂现象,也必然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

(3)从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提高效率的角度看,这种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其必要性。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又要避免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这是因为,收入差距过大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更与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相背离。因此,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4)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5)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支持和引导农民向城市流动;另一方面新时期解决城乡差距又不能只靠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而必须搞好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能够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上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通过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19.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5分)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答案要点」

(1)第一,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我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完善和保障人权,包括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着重体现了对公民经济权利保障,体现了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以人为本。

(2)第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有:保障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还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它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兼顾不同方面特别是生活有困难方面群众的利益,有助于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实现公平正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20.下面是一组关于效率与公平及其关系的材料

材料1 价格机制具有双重功能。一种商品或者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决定着这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也决定着这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出售该商品或生产要素能够得到多少实际收入。这分别称为价格机制的“效率”方面和“分配”方面。……相对价格有助于指导经济系统“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所谓有效,也就是说,让资源的使用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人要使自己处境更佳,必须以使其他人处境更差为前提。……但是,这样一种有效的体制必须会导致实际财富的分配非常令人失望。……用于达到这种效率的价格,将会导致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很不公平。——摘自[英]詹姆斯?(5)?来德《效率、公平与产权》

市场并不必须能够带来公平的收入分配。市场经济可能会产生令人难以接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巨大差距。

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不公平是普遍永恒的,不能为公共政策所改变。用政府干预减轻贫困的任何企图,都是只会导致整个国民收入下降的愚蠢努力。大约一个世纪以前,西方许多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政府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转移支付计划,在工业化之后的欧洲和北美,各国政府普遍提供了退休金、老年人医疗保健、穷人住房补贴、失业伤残收入补偿、穷人工资补贴等计划,这些计划旨在拔掉“赤贫”这根社会的芒刺,然而,减少贫困并非没有代价和并非没有充满争议。很大一部分政府预算已被用于收入支持计划,且这部分预算还在越来越大。半个世纪以来,税收一直趋于上升。平均收入的尝试在激励和效率方面会起到反作用。今天,人们会问,为了把经济这块馅饼分得更加平均,我们究竟需要牺牲这块馅饼的多大一个部分?……各种再分配措施,由于降低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将可以导致实际产出的减少。当一个国家考虑其分配政策时,它所要权衡的是,更大程度公平的收益和有关的政策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多大的影响。

在采取各种步骤将收入从富人向穷人那里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中,政府可能损害经济效率并减少可以用来进行分配的国民收入的数量,但在另一方面,如果公平是一种社会商品的话,那么它是值得购买的。

1996年,印度人民党开始执掌政权,在执政期间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人民党政府引领印度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在世界信息产业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人民党执政期间,印度经济迅猛发展,摆脱了长期维持在3.5%以下的“印度速度”,实现了7%左右的增长率,2003年G(4)P增长达到8.2%,第四季度增长达10.4%,超过了中国。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广大下层民众并未获得真正的实惠,印度全国有4.1亿绝对贫困人口,失业率居高不下,许多人沦为“发展的牺牲品”。结果,2004年5月13日,印度大选揭晓,人民党丢掉了大选。

 

材料2  据资料显示,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和地区差距日益扩大,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估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收入差距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中国收入不平等性在迅速增加。中国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以及城乡内部都存在收入差距,并呈不断扩大趋势。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65,并将在2005年逼近0.47。——摘自王东京《经济学二十八期》

 

材料3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摘自江泽民《十六大报告》

鉴于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议》高度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了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则和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摘自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说明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结合材料2,说明如何认识和看待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趋势问题。面对当前收入差距拉大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必然结果,认为这一原则割裂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降低了公平的地位,颠倒了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基本手段之间的关系,因而主张用“公平优先”代替“效率优先”,请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3)结合材料3,当前为了解决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要点」

(1)所谓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产出的劳动成果的比率,也就是收入与产出比率的较快提高。效率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所谓公平,主要是提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就是人们的劳动投入、非劳动投入与收入紧密联系,投入的变化应该在收入中得到体现,使收入的变化与投入的变化相适应。公平与效率之间,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中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单靠市场机制调节,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如果任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然导致收入差距过大,甚至两极分化。因此,政府必须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协调效率与公平这两大社会目标。在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2)对于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应从以下三方面认识和看待:①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基础上产生的收入差距,也就是说,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产生的差距,是相对差距而非绝对差距。②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从总体上来看处于开始进入过大区间,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③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是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带有规律性的一个现象。

效率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提出来的,是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大战略相联系的。现在,这一体制虽已初步建立,但尚处于完善中,而且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还不能忽视效率,人为地“抹平”差距;但是,注重效率,正视差距,不等于忽视公平,甚至不要公平。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把社会公平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公平的体制和机制,讲“效率优先”,不能变成“唯效率论”;强调“兼顾公平”,不能是“能兼则兼,不能兼则弃”。

(3)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和贫富悬殊的利益分配格局都不利于社会和谐。收入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的价值目标。当前为了解决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集中精神加快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大“蛋糕”。这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基础。第二,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以公平为核心编织“安全网”,解决初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第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第四,整顿、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21.材料1基尼系薮,是一个用来描写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据统计,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而且呈继续上升之势。最近有专家称,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65,并将在2005年逼迫0.47。  ——摘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

材料2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上指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2005年3月,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又进一步指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材料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2)针对目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人认为罪魁祸首是我们实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角度分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3)结合材料3,分析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原因、性质、共性,以及如何看待新阶层的财产?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活力迸发、注重公平的社会,你认为注重公平应该具体处理好哪些方面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以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主要原因有:一、现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实施;二、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三、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会使经济上比较困难的社会群体产生失落感和心理失衡,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时,收入差距的扩大,也会制约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最终妨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需要采取的措施: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这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基础。第二,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第三,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第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坚持这一原则,顺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于冲破平均主义的畸形平等观,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确立,但尚处于完善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还不能忽视效率,人为地抹平差距;但是,注重效率,正视差距,不等于忽视公平,甚至不要公平。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把社会公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公平的体制和机制。

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其调整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行为等是否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效率,是指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公平与效率密不可分,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在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下,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述。其中,“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有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志。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说到底是一个有关社会公平的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正是市场经济的永恒命题。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讲的实际上正是效率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讲的则是公平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本质也体现为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3)新社会阶层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使他们有了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机会)、经济体制的变化(使他们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他们被分流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和分配制度的变化(使他们率先进入先富者行列)。

性质:新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共性:主要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联系。

看待新阶层先进还是落后,主要是看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4)注重公平,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提供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第二,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第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社会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22.阅读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1」

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在进行之中。

                             ——摘自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

「材料2」

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是要恢复党的战斗力。党应该是一个战斗的队伍,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应该是统一的、有高度觉悟的、有纪律的队伍。……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3」

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的工程。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1994年9月)

请回答:

(1)分析说明“两个伟大工程”的关系。

(2)新时期如何搞好这个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答案要点」

(1)“两个伟大工程”的区别在于:

①党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一个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发展成为已经掌握了全国政权并且要长期执政的执政党;

②党的政治路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内容的、以推翻三大敌人为目的的阶级斗争的政治路线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路线,党的建设也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

③“两个伟大工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中带领人民群众对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战斗队;新时期的“伟大工程”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2)“两个伟大工程”在本质上又是一脉相承的,即都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永远保持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3)实际工作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措施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和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党的理论水平;

②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为党的事业培养千百万高素质人才;

④以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⑤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使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3.下列是有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民主政治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于2005年10月19日向全世界公开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政府文告的形式全面阐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正处于一个全面推进、快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材料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长期斗争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领导人民进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3   1945年,抗日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风尘仆仆地从国民党统治的重庆来到延安。面对革命圣地团结向上的新气象,他连连赞叹“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感慨之余,他也提出,从历史上看,许多新兴力量和团体往往创业时齐心协力,朝气蓬勃,而事业成功后却松懈涣散,终至“人亡政息”。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黄炎培难题”。                                                                                              

摘自《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正确评价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2)你认为那种将三权分立原则视为普遍原则的观点正确吗?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3)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4)结合材料3,分析“黄炎培难题”的实质,并指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答案要点」

  (1)衡量一种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建国50多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今天享有着过去从未有过的全面、真实和充分的人权。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暂时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越来越完备,其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

(2)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说明,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珍惜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对三权分立也是如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②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⑤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

(3)特点:①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②中国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③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最可靠保障的民主;④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的民主。

(4)“黄培炎难题”的实质是一个党,尤其是一个执政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始终保持先进性,进而加强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固然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党的的执政能力提出新的考验。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流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_161203474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_.docx

  • 类似文档请点击tags标签查看,或者站内搜索: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