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实时新闻:

《浪潮之巅》读后感10篇

发布日期:2022-04-09 20:25:38

这不只是一部科技产业发展历史集……更是在这个智能时代,一部IT人非读不可,而非IT人也应该阅读的作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浪潮之巅》读后感,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浪潮之巅》读后感1

花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第四版,受益匪浅。整本书读起来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介绍了知名的科技、金融公司的兴衰历程及背后的本质规律。

这本书作为一部IT人非读不可,非IT人也应该阅读的作品。能够帮助IT行业的从业者开阔视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所见所学的那一点点知识。在书中,从几十年的发展中总结的规律和作者看待问题的眼光,见解等都是只知道学习技术的工科生所非常欠缺的。而对于非IT行业的人来说,也能够为他们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抓住机遇提供帮助。

作者在书中的几句话对我的感触很深:

作者认为,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站在了浪潮之巅,这样他可以顺势而为,在大时代里成就一番事业。

一个产业发展的浪潮一旦启动,就会顺势而为很长时间,电子商务便是如此。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站在浪潮之巅顺水推舟,要远比没有目标拼命划船合算得多。

这几句话让我想起了在高中时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两个手机销售员,其中一个业绩惨淡,而另一个却有着非常高的业绩,然后顺利升职加薪。那个业绩不好的销售员的亲戚就抱怨她:你为什么不能和人家一样努力,搞好自己的工作,积极往上走呢?那个销售员也满含怨气的说道:因为那个销售员的柜台是卖苹果手机的,而我是卖诺基亚的,就算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她那样的业绩。

这让我认识到个人和个人的努力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是非常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初中历史课本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既然选择了计算机这个正处于时代浪潮的行业,就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专业素养,争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把握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浪潮之巅》读后感2

吴军讲述了整个IT产业的大公司,并从大公司发展寻找共同的特点。

首先,一家公司是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的,它的成功取决于这家公司的基因,它的失败大部分的原因也是基因决定的。

其次,想要颠覆现有的大公司,一定不能是和大公司正面交锋,而是通过大公司疏漏的方面入手,然后迅速占领市场,以阻止大公司的攻击。谷歌就是这样对付微软的,吸取了很多前辈炮灰的经验。

再次,硅谷是一个反派文化盛行的地方,不断的有新的创意冒出,然后有工程师把它实现。公司都是有生老病死,只有不断的跳槽,才能磨练自己,让自己更值钱。创业公司通过期权才能笼络更多的人才。

最后,未来的大公司一定不是现有的公司,大公司的转型是非常困难的,而成本也是很高的。即使是吴军这样的人,也没有看到互联网3.0的模样,而互联网2.0才是雏形。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是技术史的书。而且对于个人的行为有所启发。你的工作未来有前途吗?你的公司的寿命还有多少?你有应对未来的能力吗?

这些思考一直在我心中萦绕,我开始学习了python编程,很苦很难很累,但是不会编程就是未来的文盲。

能站在浪潮之巅的公司,都是那些敢于创新,不断进步的,我相信,人也是一样。

《浪潮之巅》读后感3

近日断断续续阅读完此书,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相较前面的部分已印象淡薄,但总体来说,给我的感觉还是挺深刻的。

此书以近些年在IT领域高速发展的几个大型跨国企业:AT&T、IBM、Microsoft、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为范本,简单叙述了各个企业的成长历史及发展历程,透过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揭示了其在各个领域真正取得飞跃性突破的本质:一个企业的要真正寻求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发掘出自己独特的盈利模式,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长远的眼光、战略性思维,必须能够不断的适应或引领社会的发展。真正的优秀企业应该是改变一个时代甚至是创造一个时代的新锐先锋!

“对任何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财富,每个人都应该把他的时间投入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的确,身为在这个时代生活的IT从业人员,我们无法逃避生存的现实,在这样的浪潮之中被裹挟前行。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果断的抉择,我们只能被潮流所左右。唯有充分的认识自我,看清形势,准确的把握机遇,才能在这个时代的潮头做一个勇敢而不败的弄潮儿,创立一番惊天伟业!

《浪潮之巅》读后感4

这本书是一本科技史的书籍,对于这本书的接触式在去年暑假八月份时,期间在家里用手机看微博,发现薛蛮子老师的一条微博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评论,我对于这个记得还是很清楚的。原意是这样的,这本书在豆瓣读书的评分已经在科技互联网分类中已经是首位了。

对于这本书的好奇,我就上亚马逊找这本书。当时我是想买纸质版本,但是当时是在乡下,图书购买不是很方便。所以后来我在电脑上找一下原来我找到了,我的电脑太神奇了,功能真的很强大。

我要谢谢我的电脑,找到了电子版本的,pdf版本的,我就好好地阅读了一下了。

这本书记录了一大批公司的兴衰史,由于我学的是文科类专业,所以对于历史也是兴趣很浓,对于科技历史的兴趣也是一步步培养当中。

来说说作者本人吧。吴军,以前在google中国公司担任工程师一职,平时对于科技行业有很深入的认识。后来这些都是在google中国黑板报上发表了。当时李开复就鼓励吴军可以把这些集成一个集子写成书,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后来在2011年这本书在中国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以前的pdf版本在网络上传的很开。

后来吴军来到了腾讯公司担任副总裁一职。

首先写的公司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惠普,AT&T、IBM、Microsoft、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兴衰。

《浪潮之巅》读后感5

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一般的公众来讲并不陌生,但倘若认真的去思考我们对这个产业的认识,阐述这个产业的发展规律。似乎又会们觉得它离我们很远。即使朦朦胧胧的可以说上几句,肯定自己都无法认同。这就如同我们隔壁房间的同事,认识,很难说了解。

让你了解这个产业,但不是精通,这是看《浪潮之巅》时最初的感受。从AT&T到IBM、从摩托罗拉到英特尔、从苹果到微软、从雅虎到谷歌,书中介绍了这些公司的发迹、成长、成熟、又或是衰落。对于我这样一个离高新技术产业很远的人来说,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与流畅的文字是帮助我坚持读下去的最大动力。一直认为好的工科生在文字表达时会有极强的逻辑性,而所谓文字的逻辑,其实无非就是写字的时候知道自己写过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该写什么。听起来不难,做起来不易。但我认为这是作者文字最大的魅力。

其实这些公司的介绍,在网络上可以找到的篇幅不计其数。但作者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亲身在这个产业中,甚至在他所写到的公司就职过。文章中很多他所提到的名字,不仅仅是他的同事,有些甚至是他的朋友。你可以想象一个身处其中,且认真思考过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与依靠文献和数据记载攒出来的文章之间的差别。甚至当我看到作者说“这其中的的原因,现在还不方便透露”时,会会心的一笑。我的理解也许背离了作者的本意,但这种有些“卖乖”的表现却还算让人信服。

当然,如果这本书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公司的发展史,便不是很值得推荐。毕竟短短半个多世纪的事情,上谷歌百度就可以知晓,甚至记载的细节更为准确。但作者在书中还透露这另一个目的,也是我在阅读中慢慢体会到的,通过不同公司的发展兴衰,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周边领域,包括金融、风投、科技发展以及种种影响该行业发展得到因素的介绍,作者更大的野心在于宏观的介绍、分析这个产业产生、发展中的一些规律,并对未来进行一番窥探。他从wintel体系的建立,到苹果开创谷歌光大的移动终端领域的发展,再到整个产业网络化条件下的发展趋势,一一进行了阐述。实际上帮助读者认识到了我们所看到一件件软硬件产品在产业中的相互关系,他们从何而来,去向何处。
此外,作为这个产业发展的产物,商业模式的变革在该产业中,甚至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也进行了探讨。

一本500多页的书,起初会当做一本公司介绍来看,越读越发现,这其实是一本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发脉络的书。如果你过去经常关注谷歌黑板报,或许会对作者的名字有所印象,曾经就职谷歌,目前发展于腾讯(最开始我觉得作者的职业生涯似乎在倒退,但是读了他在书中的阐述,才发现,无论对错,这是他有目的的一部选择)的吴军。听起来这个名字像是买手机的,但实际上他卖的远远超过了一件商品。

《浪潮之巅》读后感6

虽然信息技术大发展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但是也许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摩托罗拉曾经在技术上有过的卓越成就。二战时为美军提供最卓越的通信设备,196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彩电显像管,生产出美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彩色。

1979年成功地推出68000通用微处理器,地址总线为24位,可以管理16MB的内存。而同期英特尔的处理器其实比它落后半代,后者16位的地址宽度只能管理64K的内存。这在当时会导致运行速度的巨大差异。

八十年代,与德州仪器(TI)、AT&T同步推出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八十年代初发明的民用蜂窝式移动电话,也就是早期说的大哥大,现在说的手机。

牵头铱星计划,传统的同步通信卫星系统不同,同步卫星需要基地站,新的设计是由77颗低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可以和手机直接通信(当然还要互相通信)。因此,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任何地点实现移动通信。

摩托罗拉在技术上的领先,却没有能让它在任何一个领域主导市场。作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而在很快到来的第二代移动通信中,欧洲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占据了市场。

摩托罗拉之前的成功很难让其在手机市场上从零开始和诺基亚三星竞争。在模拟通信设备市场上,技术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数字设备却差异不大。诺基亚,三星凭借外观,营销占了更多的市场。手机数字化比摩托罗拉高管们想象的时间表来得早得多,使得摩托罗拉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技术变得无关紧要,市场的优势顿失。

在芯片市场上,由于英特尔与微软的同盟在市场上的垄断,也由于业务线太多没有集中发展,败给了专注微机芯片的英特尔。

铱星计划的技术难度极高,在研发中,有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应该说整个铱星计划从确立、运筹和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在市场上却是巨大的失败。这个项目投资高达五六十亿美元,每年的维护费又是几亿美元。铱星公司只能将手机的价钱订在五千美元一付,每分钟的通话费定在每分钟三美元。这样,铱星公司的用户群就大大减小。投入商业运行不到一年,就向纽约联邦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

技术固然重要,然而只专注技术,忽略市场变化,财务状况还有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也很难长久的成功,经营公司还需全方位的考虑。

《浪潮之巅》读后感7

这本书主要介绍AT&T、IBM、苹果、因特尔等著名IT公司发展历史的书籍,有些公司已经倒闭关门了,有些仍在运行,并且如日中天,但书中提出:没有人能活到两百岁,也没有公司能辉煌两百年,这是规律,很难超越。

企业真的不能常青?初看这个概念,颇为质疑,中国就有同仁堂、全聚德、茅台酒等很多百年老字号的企业,但书中对这种质疑也作了简单解释。现实生活中,确实还存在很多超过两百年的企业名字,但是这种企业并不是活了两百年,比如现在的同仁堂和百年前的同仁堂除了名字相同以外,无论从企业文化、主营业务,还是权利归属、经营方式,都和百年前的同仁堂没有关系了。就相当于1995年出生的小伙子叫做秦始皇,但他的身份、大脑、行为都与2000年前的秦始皇没有任何关系,不能认定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企业死亡方式丰富多样,但本质相同。书中讲述了很多种企业面临破产的情况,还写了很多已经倒闭企业的原因。其中AT&T因为企业缺乏真正的控制人,分散的股东追逐短利,导致企业被拆分;IBM因机构臃肿,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创新缺乏,企业每次面临危机都要精简;摩托罗拉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不断错失机会,最后被迫遭谷歌收购,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这些企业看似有各种各样的失败因素,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真正身处企业内部,每个人都做了当时认为最正确的决定,这些决定都是为了尊重投资,为了发展企业,虽然最后关门了。就好像曾国藩帮助清朝剿灭了太平天国,却也毁坏了清王朝运行了几百年的规则,加速了王朝的覆灭,但当时清朝皇帝需不需要吃下曾国藩这颗救国毒药呢?需要的,因为不吃的话,也会死得更快。这就是规律,死是必然的,虽然没有人想死,但死的时间临近了,你又有什么能力逃脱呢?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既然必死,又何必在乎常青。在美国人看来,企业关闭属于自然状态,他们拿投资人的钱开办了企业,努力运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内心深处对企业是否常青,并没有中国人那么执着。硅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企业诞生,同时也有成千上万的企业死亡,总量维持着平衡,很多企业开办之初,就是为了卖给更大的企业获利。中国人对这方面的追求更加执着,杨致远创办的雅虎市值一度超过微软,后来一落千丈,即使企业在破产边缘,杨致远仍然非常坚守,最后迫于华尔街投资人压力才辞去全部职务,如果换成美国人,可能早都脱身室外了。著名投资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因为年纪太大,主动清算经营的企业,关门后过上了退休生活。

企业的向死而生提醒我们,很多东西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现在雅虎公司仍在经营,但已经处在了IT行业的边缘,但是这家企业开创的免费互联网商业模式被全世界运用,在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非常的重大意义,书中将杨致远、戴维.费罗评价为:一百年后雅虎公司不复存在,但是人们会把他和爱迪生、贝尔和福特相提并论。就连我们崇拜的乔布斯,在书中都远远不如杨致远和戴维.费罗的评价高。

我之前也写过一篇关于人向死而生的短文,其实人的寿命目前没有突破150岁,既然必死,就应该和企业一样,顺应时代,享受过程,结果并不重要,因为秦始皇死后的骨灰和大街上的乞丐没有任何差别。

《浪潮之巅》读后感8

时势造英雄,这是巅扑不破的真理,每个人都是这样。人个总是在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时,才能有所大作为;个人对时代可产生改变,但这种改变最终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因此大势是每一个需要掌握的,只有你理解了浪潮之起源与发展,你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立于时代潮头与风口,成为那只立于风口的猪。

《浪潮之巅》是吴军对现代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公司的全面梳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乔布斯和盖茨的双雄会。二者都对电脑信息时代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乔布斯是苹果的创始人,盖茨是微软的创始人。

这是一个狭路相逢的故事,有既生渝何生亮之感叹。

1981年硅谷,是乔布斯和盖茨的第一次见面,主要是谈软件合作。盖茨刚拿下IBM
PC操作系统合同,而乔布斯则手里揣着Macintosh麦金塔电脑,开创了个人电脑工业,要找盖茨给他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开发应用软件。
其基础是,乔布斯和盖茨都认识到个人电脑及相关产业是一个大方向,并且竭力向前走。

这场见面却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方向。乔布斯其实是犯二个大错,其一,他没有意识到操作系统对个人电脑产业的重要性;其二他低估了盖茨,他给谁看都可以,就是不该给盖茨看。乔布斯则差点丢掉苹果公司;而盖茨抓住这个机会,从DOS系统升级至视窗系统,最后一统天下,开成霸业。

盖茨通过乔布斯第一次看到Mac机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他立即认识到这是人个电脑操作系统的最好发展方向,而自己前期从IBM拿到订单的DOS则是肯定要被淘汰的,自己吓了一身冷汗。这时乔布斯已经在这个图形系统上开发多年,初具成果,他想要的是全面取代IBM,从硬件到软件全部垄断,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无疑更难,力量明显是会被分散的;而盖茨则不同,他很早就意识到只要垄断了操作系统,就会垄断整个电脑产业,他一直在寻找这种具有垄断力的操作系统,现在他看到了乔布斯的前期成果,虽不完备,但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盖茨,这时展现的是一个卓越领导者的能力。很明显,自己也在这个新操作系统方面已经失去先机,如何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呢? 如何逆转劣势,扭转局面?
他采用的是亡羊补牢策略;明修栈道,暗渡陈沧。首先同意帮乔帮主开发图形操作系统上的三个应用软件,消化吸收;同时将以前的BASIC和DOS以近乎免费的价格捆绑上IBM,以延长自己的使用周期;却暗地里请高手助阵全力开发自己的视窗系统,这就是9年之后出现的WINDOW图形操作系统。

本来乔布斯在这种紧逼之下也不一定会失败,但他走软硬件的封闭式发展道路,而同时IBM因为反垄断的限制,这样给个人PC市场留下太多的空隙。早期的世界硬件市场上的苹果与IBM对峙,一下子变成了苹果与IBM加上所有的兼容机厂商,由于兼容机的开放与市场占有率提高,DOS系统这时就占据了先机。如果说苹果是占了天时的话,那么微软是借开放、兼容、廉价夺回了地利。
虽然Macintosh早有了图形界面,也并不比视窗差,但因为它固步自封,没有形成大气候;反而WINDOW
3.0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它一举建立了PC新的帝国—微软。到目前为止,微软还是市值最高的几家公司之一。后来乔布斯出走苹果,重新以iPod、iPhone重建苹果帝国是好多年后的事。

乔布斯和盖茨,其实是两类人。在技术嗅觉和产品设计上,乔布斯要好于盖茨;而在商业眼光和经营上,盖茨要强于乔布斯。

这只是对两个人的比较,其实二人对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是有清醒认识的,正因为这一点他们都站在时代之巅、浪潮之巅。我们可以从两个的故事中看到一些观点的延伸。

一、PC时代已过,手机是终结者吗?

个人电脑相比大型电脑而言明显方便得多,而且成为工作学习的一个中枢纽带,这就是二大巨人当时对时代发展的清晰判断并全力以赴;目前已经转向手机时代,我相信便携、方便、多功能的手机必将是一个趋势,或者是其它个人随身携带的载体。其实,云端、云计算将进一步剥离手机的功能,我们面对的可能只是一个显示器及交互设备,可以在皮肤上、眼前的眼镜上,或者是大脑里,通过手动控制或思维控制完成某项功能。

二、封闭,还是开放?

无疑这两条路都可以走得通。但共享、开放、免费更是现代的特征。共享、开放是时代高速发展的基础,但这只是一个入口;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商业应用而言,最终需要要这种开放的平台上建立一个高技术门槛,需要更高深的技术储备。云平台、大计算、免费代码,这些只是基本参量,其背后的伸入用户核心需求点在哪里呢?

三、互联网时代的结果,是万物互联?

除了信息与硬件外,而5G时代也是当前重要特征之一,万物互联已经不是一句空话,人们已经发展出多种可以接入互联网的交互设备,包括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类似GPS的探测设备,这里需要更多的感知设备。如何利用5G更好地服务好人类,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想像的工作。物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将是这项技术的重要载体。

《浪潮之巅》读后感9

除了读小说之外我就没有那么认真的去看一本书,而且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着尽快看完再翻看一遍细细品味,这本书就是《浪潮之巅》。《浪潮之巅》是一本难得的关于IT行业的好书,重点讲述的是硅谷IT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分析了一些曾经辉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并讲了关于风投的有关知识,里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业的很多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其中有科技巨人微软、苹果、惠普、IBM、AT&T等大公司的兴衰历程,也有对整个世界IT发展史的宏观叙述,还讲述了几个重要的商业模式、国际金融机构和世界经济操盘手。全书观点宏观而不空洞,跨时绵长而不累赘,故事传奇而不虚浮,评论精彩而不偏颇,是一部难得的IT业巨作。对于非IT从业人员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几乎没有什么阅读门槛,只要当作一本小说来读就可以了,就跟看《故事会》似的。对于IT从业人员来说,从这些传奇故事中吸取教训,开拓视野,无疑对于今后的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IT行业的发展历史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从无到有的感觉,这也算是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看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们不去改变世界,世界将会改变你,即使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也不要坐以待毙。IT行业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

首先,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这一点在IT企业中表现得格外明显。在美国,IT业的灵魂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在他们那里生存下来,就会被淘汰掉。而我们国内的IT行业几乎看不到什么创新,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软件公司靠着政府活着。大部分原因在于,传统行业的创新往往是“微小”的,而且大多是在产品层面进行。而IT行业的创新则是革命性的,大多数需要在思想层面产生变革。“胜不骄,败不馁”,在发展的高处时要放眼未来,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盘,不去创新,安心享受,最终断送了前程。有很多企业不是死于忧患,而是死于安乐。

其次,要保证创新,公司的体制非常重要。这就如同一个国家,它的体制决定了它的发展。作者在阐述企业的这个“神经网络”时,分析透彻,洞察了企业长期健康生存动力,企业就是靠着创新和体制这两部马车的拉动。Google的崛起,苹果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重新定义,以及当下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流行,无一不是巨大的创新。而创新背后的人才体制、分配体制、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创新能够成功,并且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钱不是万能的,技术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制保障,赚钱的生意有可能做成赔钱的,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最后,敏察质变契机的能力。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质变的契机需要决策者敏锐的察觉能力并付之行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个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总能发现它存在某种规律或者问题,从中我们能找出改变它的办法。当然量变积累到质变也有外因的影响,这种外因真是社会的需要。手机的发展就是这个例子,手机从开始的模拟手机发展到数字手机,再从数字手机发展到智能手机。每一次的质变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正是一种质变的外因。这样的契机往往只是在脑海闪现,能不能把握,这是取决于一个决策者的阅历、智慧。

说了那么多,总结起来我觉得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久生存,必须具备不断的创新、完善的体制以及敏察质变契机的能力,三者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突然感觉我们是不是太关注自己的生活,却忘了抬起头来看一看剧烈变化的天空。即使我们不能在IT行业的浪潮之巅,也不需要去感慨,毕竟能在IT行业浪潮之巅的人是少数。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自己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浪潮之巅。我相信浪潮也是事后总结的结果,没有人能百分百确定自己的航向就是下一浪潮。以史为鉴,方知兴替。

《浪潮之巅》读后感10

《浪潮之巅》是我最近看过的一本书,也是自己觉得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书。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长达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从19世纪末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美国、了解科技产业,以此理解科技创新和商业公平在美国文化生活中的深刻意义。

里面可以获得的知识和可以发出的感慨实在太多,本文着重讲几点我掩卷而思后的感想。

一、关于创新

硅谷公司的成功无一例外均来自创新,创新一词也成为近几年我国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创新的能力不足,创新的效果不佳呢?对比书中所描述的成功科技公司,我体会到真正能对事物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创新一定是一种颠覆式的创新,简单点说是一种模式上的创新。譬如:当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沉醉在软硬件一体的模式的时候,微软告诉我们原来软件是可以单独开发单独销售的;当所有公司都在寻找从互联网的内容进行收费取得盈利的时候,雅虎告诉我们原来免费的模式也可以赚钱的;当大家都意识到通过网页投广告可以赚钱的时候,谷歌告诉我们通过搜索也可以盈利。所以通过对模式的研究,大胆地打破常规,建立一种超过常人判断的商业模式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二、关于专注

研究这些公司的成功之道,我们会发现创新之所以会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了另外一个看似与创新矛盾的词——专注。专注于一种理念、一类产品或一门技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把产品做到极致,这才是成功的源泉。我们看到乔布斯对产品极致的追求,在全球所有的IT公司都开始软硬件分离的时候,他却坚持了通过软硬件一体的做法为用户提供完美的体验,即使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去也没有改变他的专注,最终实现完善的回归。无独有偶,我们熟知的IBM能成为科技界的长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决——保守。毫无疑问,保守使IBM失去了无数的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但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充斥着浮躁的气氛。许多公司希望今天投入明天就取得收获,对管理对技术往往以是否能立即产生效果为目的,专注正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精神。

三、关于环境

这里讲的环境主要是指硅谷的创业环境,通过此书我理解到硅谷之所以成功,从文化、学术、资金乃至法制,无一例外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首先是独特的硅谷文化包含:

一是不迷信权威,在硅谷没有权威,任何人只要靠真刀真枪的拼闯出名堂才能获得话语权;

二是对失败者的宽容,在中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在硅谷对失败者很宽容,很多人把失败也当做一笔财富;

三是团队协作精神,硅谷的企业往往都是几个人联合创办而不是一个人创办。

例如雅虎和谷歌都有两位联合创始人,而且他们的股份是均等的。而且硅谷创业公司大量给公司员工发放期权,把成功的果实和全体员工共享,也激发全体员工的创业积极性。其次是良好的学术氛围,硅谷附近有两所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两所大学为硅谷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人才,其师生即是硅谷创业的主力军。再次是强大的金融保证体系,科技公司幕后的英雄——风投公司起了强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硅谷成功的公司都获得过风投公司的帮助。一家没有获得过风投的公司能在短短几年内崛起并成功上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风投公司的存在让神话和奇迹变成了可能。而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像美国这么成熟完备的风投产业链。最后完整健全的法规体系,反垄断法通过对垄断企业的限制维持了良好的创新动力;良好的公司治理的法规环境,促进了硅谷公司完善透明的管理体制,确保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公司经营者及所有者等各类相关方的合法利益,从而奠定了硅谷公司成功的基石——商业公平。

四、一点启示

通过对硅谷公司成败的了解,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发现,在整个硅谷公司发展史的描述上,我们至始至终没有看到现在我们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字——政府。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地区,我们没有看到政策的倾斜;没有政府层面的开发区;没有召商引资,甚至在取得政府项目的能力上硅谷的大学还远没有东海岸的学校具有优势。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定位呢?也许本书带给我们这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最大的启示是:相比所谓帮扶企业、加强服务来讲,营造一个公平的法规环境,创造一种开放的市场氛围,严格约束自身的权力边界,也许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422、公司、贺卡、母亲节文案、心情不好的说说、护士实习心得、除夕节气、中秋节说说、发朋友圈早安的句子、春天说说、国庆节句子、早安暖心语录、晚安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