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实时新闻: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范文

发布日期:2022-04-07 13:49:17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书,它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令人费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欢迎查阅!

百年孤独读后感1

记不清,是第几次看《百年孤独》了,可能有三次,以前不理解“孤独”,或是没时机去感受“孤独”,也可以说是没心智体会“孤独”。从一个人的“孤独”到一个民族的“孤独”,从一个国家到一个洲的“孤独”,从一个人到一亿人的“孤独”,从一天到一百年的“孤独”,每一个“孤独”都不一样,每一个“孤独”都值得去理解,面对反复上演的历史故事,是活着和死去的人的“孤独”,也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看到的“孤独”。

每一本名著,都有一个情绪的入口,当读者模糊感知这类情绪入口时,看书时会有真相大白的感觉,因为人心相通,作者是人群里的敏锐感知者,能写出共同的思绪与情感,将读者从徘徊的情绪入口,带入一片开阔平原,让读者感知到陌生又完整的情绪,而不用独自做困兽之斗,即便平原后面还有山丘,即便收获的可能是“孤独”,这是名著值得重复看的缘由,越过一座山丘,是《百年孤独》的收获。

就个人而言,年初看了《现代拉丁美洲》,这是一本介绍拉丁美洲历史发展的学术著作,讲的都是真事真历史,是关于5.8亿拉美人的千年孤独,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的玛雅人到16世纪消失的印加帝国,从土著、殖民、独立、混血、民主、战争,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人与政治、新生与死亡、进步与荒谬、伟大与残酷、爱与孤独。这书描述的主要事件,让人联想到背后无数的人和情绪。这书可能很好的牵连了一个再次读《百年孤独》的情绪入口,也有可能是已有的情绪引导自己去看这类书。

说完题外话,回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不敢说看懂多少,只是试图说看到了什么,或者通过《百年孤独》感知和思考到什么,或试图看清让人迷惑的“孤独”,或明白拒绝与回避“孤独”的枉然,或理解每个人“孤独”的真切与通感,或看到历史的反复与群体的无知,或看懂政治和战争的荒谬,或看到发展与文明的冲突。希望见孤独而不惧,见荒诞而不惊,见百年如水流逝,愿时间不再反复。

《百年孤独》的“上校家族”在百年间的盛衰荣辱,是一段拉丁美洲民族的浓缩历史,现在的拉丁美洲是在近代几百年逐渐形成的,将通过复述书中“上校家族”的人物和故事,试图看到拉丁美洲的历史境遇,拆分这数百年的历史,以安抚书中绕梁三日的“孤独”。将以上校为中心,讲述上校的父亲,上校的母亲,上校本人,上校的妻儿,每一段配一个小标题。

一、上校的父亲:当农业面对工业,不只是降维打击。

上校的父亲,就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简称“布恩迪亚”),带着一群年轻人离开故土,向着入海口迁徙,在一处原始森林里建立了“马孔多村”,就是这个和“地球村”齐名的魔幻村。布恩迪亚是因被人嘲笑老婆是处女,为了尊严(后来上校也因此发动战争)在决斗中把对方杀死了,为了躲避死者的阴魂不散和良心的谴责,选择了迁移,在这新村庄里布恩迪亚是年轻的族长,指导人民播种、教育小孩、饲养牲畜到修建房屋,马孔多农业和人口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布恩迪亚的个人进取心。

马孔多的建立与成长,在闭塞的内陆时期,是一个完美的农业拓荒和建村典范,但这种宁静的日子并不长久,不久异域的吉普赛人梅尔吉亚德斯循着鸟叫声来了,带来了稀奇古怪的发明:冰块、磁铁、望远镜和假牙等,这都是工业文明的科学结晶。一个农业村庄的年轻族长,即便再有雄心和壮志,再聪明与坚韧,当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科学,只剩目瞪口呆和手足无措,随之而来的拉丁文、英文、法文书籍,那不是面对降维打击的冲击,更多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无知。

不管是外界的科学还是文化,村长面对的都是一个十足的溃败,没有任何一个族长或者酋长,个人能全面理解和运用这些文明的结晶。一个世代务农的天才,和一个民智开放并积累成长的凡人相对比,天才的局限和凡人的聪敏,他们其实对比的不是智商,而是先辈数百年的愚昧与智慧,一个是永恒的地平线,一个是不断上扬的学习曲线。沮丧的年轻布恩迪亚族长,面对眼前的荒唐与远方的文明,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再次迁徙,迁到一个接近科学的异域,但上校的母亲站出来反对,因为门外已经站着二个孩子,“忘了你那些疯狂的新鲜玩意儿,还是管管你的孩子吧”,布恩迪亚没能解开魔咒,是带着困顿而继续“孤独”生存。

布恩迪亚的迁移和英国清教迁北美有点类似,美洲当时还有上亿的原住民,这群人过着最原始的农牧生活,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他们已经在此生活数千年,但是美洲大陆一经发现,在黄金的诱惑下而来的欧洲人,带来了殖民、天花、猎枪与杀戮,土著的弓箭与殖民者的步枪大炮,印加帝国的原始与欧洲的庞大王朝,土著人口必然遭遇急剧下降,所剩不多的土著为躲避瘟疫而向深山迁徙,但离科学的距离又越来越远,同时殖民者和新拉美人在整个大陆遍地开花,科技、农业、工业、文化、艺术、混血,让美洲大陆在几百年完全换了天。这些原始农牧民面对先进的工业殖民者,不只是降维打击,迁移并不能逃避科学,布恩迪亚为了后代,直面无法拒绝的冲击,“孤独”的思索科学的入口阶梯。

二、上校的母亲:伟大的土地,哺育勇敢的人。

上校的母亲,就是书里的乌尔苏拉,虽然身材娇小,但活力充沛又意志坚定,不逊于任何人的勤劳。她丈夫布恩迪亚为了维护尊严,可以与人决斗,她为了维护男人的尊严,可以勇敢的放弃自己的恐惧(怕生个有尾巴的孩子),也没人知道她活了几百岁,最后在她死后不久,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也消失了,就像没有土地的民族,只剩流浪与漂泊。

书里有她很多的小细节与故事,第一个是她制作糖果售卖,养活了全家并大兴土木,从欧洲买入了最时髦的家具与乐器,这些时髦的西洋乐器与娱乐,娱乐生活同时也愚弄了年轻人,上校的二个妹妹就因一个帅气的钢琴师动情,而彼此诅咒。伴随着长辈的简单套用与后辈的误用和荒谬,乌尔苏拉和他丈夫对外界文明的崇拜与向往,有点异曲同工,只不过布恩迪亚更加偏向理论与思辨,而乌尔苏拉更直接的实物与利用,以为买来的欧洲的艺术品与装饰,就能带来文艺复兴与自由爱情,她也没想到带来的是嫉妒与诅咒,一个妹妹完成了编制寿衣的行为艺术,另一个走向私奔的决裂,在新潮观念的冲击下,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无可避免的受到冲击,钢琴没带来艺术与审美,爱情与自由也不可能在荒芜之地开花。

第二个是乌尔苏拉在广场组织孙子的独裁,这有真实的阿根廷“五月广场母亲”,就是母亲们集体走出家门,寻找失散和失去控制的儿孙,同时通过集会行为对抗军事独裁与滥用武力。年轻人的热血与暴力,在年迈的祖母面前就成了瞎胡闹,孙辈的横冲直闯与冒失,在上校的母亲眼里都是一个样。

第三个是乌尔苏拉保守三个石雕秘密,这三个石雕里全是金币,是上校在起义过程中有人莫名送来寄存,结果战后一直没人认领,但乌尔苏拉一直在寻找寄存者,并在领死前也没告诉家人金币的埋藏地,后来上校的儿子在家里到处挖都没找到,反而是在一场大雨冲刷后露出了出来。关于金币,历史里印加帝国就是因为全用金子做皇宫装饰,引起西班牙殖民者的垂涎欲滴,更有充足的动力与动机,用尽阴谋去消灭印加帝国,直接原因当然是金币。无处所说的“怀璧其罪”,而拉美的波托西大银矿则是后来被西班牙发掘,成了世界最大的银矿,间接导致清朝的白银帝国通货膨胀到破产,还导致了西班牙和英国的海战,这是拉美真实的历史。没人知道地下埋藏了黄金还是石油,但怎么使用这些资源,则会给子孙带来完全不同的命运,在委内瑞拉,石油被称为“恶魔的排泄物”,引诱了一群又一群的恶魔,给当地人带来魔咒般的“孤独”。

乌尔苏拉就像这广袤的土地,繁衍和养育了一切的生灵,包容了无数的冲突与动荡,默默承受着周而复始的苦难与罪恶。但同时无法回避的是原始的淳朴与勤劳,并不能根本改变后代的落后与愚昧。没有繁衍根本就没有故事可言,但如果没有改变与进步,生命的繁衍,未必不是一个循环的“孤独”。

三、上校:自尊与反抗,革命与理想。

要说百年孤独的知名人物,想必就是这个奥雷里亚诺上校,为了父辈创建的马孔多的权利,拒绝刷政府统一的颜色,为了维护自由的选择,毅然加入了“自由党”,并带领建村元老的后辈参加了内战,上校在战争中屡战屡败,革命没有成功,他也被迫在合议上签了字,也拒绝了保守派政府的授勋。结果战后老兵待遇没解决,他想再次发动起义时,已无人响应,而他的十几个私生子却一个一个被赶尽杀绝。上校最后在家里闭门不出,重复的制作小金鱼,了却残生,反抗与战争并没有给他找到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此刻的他像极了父亲,不得不步入无法拒绝的“孤独”之路。

为了自尊,或者说为了自由,谁都有理由反抗,上校既有点像不断发动游击战的卡斯特罗,只不过最后古巴成功的反抗了独裁,抵挡住了美国的入侵,一定程度的保住了革命果实,这过程脱离不了外界的支持。同时上校又有点像切·格瓦拉,狂热的理想主义和大拉美主义,对整个拉美都怀有责任与义务,同时受到独裁者与大国集团的谋杀,格瓦拉就是在为拉美革命的游击战中,被美国和当地独裁者联合绞杀,像极了上校被追杀的十几个私生子。

理想主义者的敌人,总是能很好的相互勾结,重商主义是理想主义者的敌人之一,独裁是理想主义者的敌人之一,垄断集团是理想主义者的敌人之一,因理想主义者的崇高道德,是对重商主义的人格鄙视,是对独裁的良心谴责,是对垄断的釜底抽薪,而面对理想主义的自尊与反抗,敌人总是轻易就集合并完成勾兑与收买,此间冲突与矛盾,不可调和。

书中有反思上校为“自由党”而战,是因为不懂得爱,这个有趣的话题,当一个对“不公”无法消解的人,最容易诉诸对抗,只不过有的人是将情绪倾泻弱者,有的人选择向更强者冲锋,还有一部分是直接怂发起者,分别像阿Q、唐吉坷德与上校,上校为了自由而发动战争,像他父亲为了自尊而决斗,都是有的放矢的一对一对抗,即便上校面对的是军事独裁与商业垄断,上校没有畏惧与退缩,但上校选择诉诸武力对抗之河,就不可能再走入依靠文艺教化的另一条河,这是一条鲁迅与马尔克斯的河,他们同样也是在反抗不公,同样是为了获得心灵的自由,同样对这块土地的人爱得深沉,只不过他们对暴力有深刻的怀疑,只不过上校只会用枪,而文学却可以循循善诱,从看到、写出到直面“孤独”,理解后才有机会化解“孤独”。

四、上校的妻儿:神话与传统

上校年轻的妻子蕾梅黛丝死后,被家族后辈供奉起来,到后来被神化到与长眠灯相伴,有点像的先知或圣母,生前确实有一些值得称赞的品质和事迹,但在某种组织需要后,慢慢被虚构和神化,这能起到一定的劝导与教化作用,但在一些核心文化与价值观认同上,这些外来的习俗或宗教,未必能念出一本有用的经,就好比马孔村广场上的堂面对暴力,与民众一样的束手无措与漠视,在残酷靠腰面前二者是相得益彰,宗教信仰与民众的关系同样貌合神离,信仰亦无处生根,神不足以拯救世人。

上校的孙辈阿尔卡蒂奥,领导了香蕉公司的工人罢工,却遭受三千人被屠,当政府还在不停追缴逃亡者时,村民已经淡忘了那个血色的黄昏,阿尔卡蒂奥无法消解三千人的消失,但又无力阻断联合政府的暴力收割,他还能意欲何为?只剩归隐书房,潜心钻研吉普赛人梅尔吉亚德斯留下的黄皮纸,在“孤独”中找寻一丝先祖的安宁。

上校的孙媳费尔南达,来自古老的贵族后裔,带来了贵族的繁文缛节,带来了故步自封,后来女儿被送入修道院,儿子也成了假道士,小外孙被拘禁在屋内,当了吉普赛人梅尔吉亚德斯文献的密码:“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时,结束了这家族离奇的“孤独”故事。

五、其他:香蕉、铁路、行刑队

香蕉是拉美近代殖民地的见证者,也是重商主义与奴役的共犯,在历史的砂砾里,成千上万的人在香蕉园或橡胶园里度过一生,很多人从未被允许走出种植园,这种无言的寂静,是无处诉说的“孤独”,更是人心深处无以言表的“幽暗”。

铁路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开端,但铁路若不能延长文明的深度,不能促进道德的提高,那跑得快的火车带来的是更迅速的统治与行刑队,人民在集团利益面前,不如一片香蕉有价值,生活可能还不如种植园的农奴,因为至少在种植园里还有自然熟透的香蕉,而火车下的现代商业帝国里,容不下一丁点原生灵魂的自由气息,因为强大的控制器能察觉任何的一丝反抗基因,就像外人无从发现货箱的是三千具尸体还是三千捆香蕉,因为系统可以屏蔽货箱周边所有视线,包括屏蔽“孤独”。

六、最后来个题外话:《千年沉默:亚洲村的小道消息》

想拉美之外的人看《百年孤独》,会带有一丝局外人的寡淡,因为拉美的故事、魔幻与孤独,他们自己更能切身体会,而作为局外人的反思,更多会参照本民族的故事,从而对历史品出另一番“孤独”或“沉默”。

就比如现在,假设这有一本故事书,叫《千年沉默:亚洲村的小道消息》,将中印日韩越都写进来,将过往千年里的牵连与历史,写成一个在“亚洲村”的魔幻现实故事,其中基调是“沉默”,从1125年的北宋灭亡,到现在九百多年里,多少的朝代与人民,都消失在沉默的历史里,在过去的一千年里,同时期的西方相比,英国在1215年就订立了《大宪章》,到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他们一步一步走出了人类辉煌,而整个亚洲都却不断重复低到尘埃。

比如印度历经蒙古人入侵到英国人殖民,本是佛教发源和昌盛之地,却从佛教的众生平等,离奇的发展出历史倒退的种姓制度,几亿人被几千万人的英国长期殖民,这片土地的故事就足够写一部魔幻现实小说。而韩国和日本,从汉城改名字和古日文是汉字,随处可见以前的中华影响,但近代没人能抗拒西方的影响,重商主义的自我加速,促进了西方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同时影响着整个亚洲的发展,其中走得快的日韩近代早已领先中国,而印度曾经的佛教有力促进了中国的隋唐盛世,现在中国在西方的影响下的强势,又反过去促进印度的信仰变化,并可能在亚洲又开始发挥曾经的影响。西方文明在重商主义下的扩张下,才打破了亚洲各国的暗淡,这数以亿的人民才有机会看到曾经的愚昧,但尚未步入新阶梯的人却已在嘲讽西方的局限。

百年孤独读后感2

如果不是结尾奥雷里亚诺和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出了那个有着猪尾巴的兼具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终结者,这百年孤独还会继续延续地滚动下去,直到下一个世纪的孤独如潮水般不可抗拒地奔赴而来。

孤独的结尾正如孤独的开始一般巧妙,从近亲结婚生出猪尾巴的恐惧开始,从尽情欢愉的不伦之恋生出的猪尾巴结束,尾巴头尾巴尾连成了一个孤独的世纪。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扎根马孔多的孤独,到奥雷里亚诺不胜神话的孤独小金鱼,到阿玛兰坛守望着自己处女之身的孤独缝纫机,继而乌尔苏拉持家有道百年飘摇的孤独,还有老仆人一言不发地收拾到一言不发离开的孤独,还有梅尔基亚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写下的还未被揭示的预言的孤独,还有那些各个角落欢愉或沮丧的孤独身影。孤独千奇百怪,理由万千不同,没有谁的孤独谁更优谁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无奈和本质孤独本性的膨胀发展。

感觉读完脑中倍感混乱,理不清任何一条线索可以充当这本书的主线。刚以为这是主要人物的时候他就不合时宜地死了,刚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马上就要消失的任务却又苟活了百年看尽了无奈享透的孤独,刚以为读懂了这部分的孤独却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独人物带着更巧妙的孤独故事窜出。最后,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独也带着诙谐带着奇妙带着荒诞带着沉重的孤独感走向了飓风的终结。

孤独是最难以诠释的感受,也是最笼统、最复杂的体验。唯一与之近似的或许是爱情,而排除荷尔蒙因素和基因携带的本能,爱情也注定是由孤独所催生。

孤独教会人们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们阅读、思考、龃龉独行,教会人们适应时间的漫长和短暂,把握着每个人的命运走向。但或许更多的,孤独会为我们带来一种不易察觉的、微妙的快感,正是这种快感使孤独具有了莫大的魔力。

在那些成长的岁月里,孤独是每个人精神的毒品,是一种想要摆脱却无法摆脱的愉悦。孤独会让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对世界与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伤口感受冷风的流向,孤独的痛苦能让人在虚幻的一生中感受锋锐如刀的真切。当这种敏感成为习惯,孤独也将不再是痛苦的来源,它是人存在的证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实感,妙不可言。

在我看来,人最大的快感不来源于感官,甚至也不来源于精神,它源于“活着”,纯粹而清醒地活着。

活着,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独的真身。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是因为它未曾在“孤独”的表象上倾注一字,而只是将沉闷的“活着”娓娓道来。

在这个比《红楼梦》还要繁复、难记的家族体系中,“活着”是所有情节发生的唯一起源。为了寻找活着的可能,为了寻找活着的方式,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为了活着,一个生存在地球角落的百年家族陷入了无限的疲惫与孤独之中,在茫茫岁月之中上下求索,按照命运的规划忙碌。

有趣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悲剧。

书的内容如果除去荒诞奇妙的羊皮卷,除去家庭里不断飘荡又不断思考的魂魄,除去埋于地下的七千二百四十一枚古金币,除去放荡不羁的乱伦恋和纵情声色的放纵外,实际上就只是一个家族从开始、到壮大、到完结的故事。如此看,很简单却也很无趣的。里头有趣的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孤独形式,还有没有伤感的离亡和没有快乐的出生,当然还有放纵却不觉有违道德的情爱纵欲。

如果还有,就是马孔多变化的历史。从二十一对夫妻披荆斩棘穿越大沼泽之地,试图发现东之大海,却最后绝望地放弃梦想驻扎在这片离大海只剩两天路程的不可思议有着西班牙大航舰的着魔丛林之地。然后扎根,繁荣,跟带来飞毯、魔冰、巨人、炼金术的吉普赛人交流,却不知道走两天路去发现一个什么都有的城镇。当然,最美好的阶段就是完全断绝联系的、唯有和吉普赛人交换惊喜的美好村落。可是,乌尔苏拉发现了路带来了商队后,也带来了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战争,带了铁路,带来的家族的繁荣,也带来的垄断,带来了死亡和压迫,带来过期待,带来过时髦和迷醉,却不论带来什么都挡不住孤独的滋生和扩散,一如在那个最初的夜晚丽贝卡带来的失眠症一样,让每一个家族的人都没有好受过。

噢,除了那个小仙女一样的智慧的蕾梅黛丝,会一丝不挂的出现在受惊且痴沦的异乡人面前,会不守繁文缛节地自由自在,会预言偷看洗澡的人随后的死亡,更神奇的是,会带着一床天鹅绒的真丝白被如天使一样地飞走在人们的希望和永远的记忆里。唯一一个不守孤单感传染病的人似乎就只有她,永远带着最亘古的美丽和最高远的智慧离开了这个一开始就不属于她的百年孤独之地爱。

说完了她,说完了这份无法描绘的美丽,这个家族悲哀得只剩下说不尽的孤独。我也在不经意、不情愿之间比对了他们的孤独,也认识了自己的孤独并非无由的作态,也并不无奈的悲哀,始终相形见绌,相形有愧,相比难忘。

但我有理由相信,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甚至马尔克斯本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快感,孤独的快感。在二十多万字中,出现最少的,是眼泪;出现最多的,是希望与欢乐。在孤独中,每一个小说中的人物都找到了“活着”所需要的一切,他们不是哲人,不是思想者,却做到了哲人和思想者都难以企及的程度——看透这个世界,并且活下去,直至死去。他们不满足于ròu
tǐ的存在,而追逐精神独立的快感,追逐一种自身与世界的微妙平衡。对于他们中的每个人而言,世界或许简单之至,或许复杂至极,却都无一例外的是身外之物——这是一群自我存在的生命体,因为存在,所以孤独。

他们远离了故乡,远离了熟悉的一切,远离了属于那个时空的一切常规,选择了一条痛苦却又妙不可言的、只属于自我的生存之路。他们彼此之间不曾有丝毫的理解,更不为外人所明白,却又深深地感悟到了自己生命的要求。

百年之中,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因“活着”的选择而陷入深深的孤独,却没有一个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在孤独中,这些平凡人获得了一种意识的觉醒,一种冥冥之中出现的引力以不同的方式吸引着他们每一个人,走进了这个虚构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血缘的纽带并不是维系家族的脉络,“孤独”才是这个家族唯一的标识。这也许就是《百年孤独》中那些魔幻情节发生的确切答案:一切皆是孤独的快感使然。

百年孤独读后感3

待到再独自站在学校清旷的十字路口,迎接我的大风再次用熟悉气味翻搅我的感官时,我必然会怀念起,在舷窗边翻转咖啡匙的这一刻。

如果定需要什么来证明求索知识的路程是孤独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停留在无尽长廊中的不安的灵魂,定愿意穿过百年的时光现身说法。不必等到朴实的吉普赛人带着巨型磁铁走街串户,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身上潜伏的孤独基因便已蠢蠢欲动,抢先同良心的谴责一起拔出他这根混血家族不拘的钉子,促使他领着一众族人,肆无忌惮地凭自己想法,开山岭斩荆棘,在那个唯有鸟鸣能指引方向的孤雾丛野,建起无厘头梦中家家外墙都有面镜子就叫马孔多的村庄。当实诚的梅尔基亚德斯带来磁铁、望远镜、假牙和炼金炉,当原始智慧碰上野生文明,便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孜孜不倦求索的路上兀自越走越远。用磁铁探测金子,让望远镜灼伤自己以证明阳光战的威力,观测计算入魔然后径自测出地球像个橘子,再到执意用炼金锅将妻子宝贵的遗产化为一团死粘锅底的油渣,第一代何塞像他的子孙们一样,将自己与外界隔断,倔强地用着后人不愿意再重复的实验方法,得出证实自己智慧却又早已被人证实的科学结论,执著而疯魔——除非偶尔抬眼望见赤脚立于田间的孩子,才会感及一丝仅存的温情。直到那个令人崩溃的星期二——一切的一切都在重复着星期一的模样,不差分毫,星期三如是,星期四依旧。星期五彻底崩溃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最终被绑在了树下,剩余的求索都留在那棵树下展开,即使绳索解开,也选择至死不离——因为于他而言,在散架了的时间里,整个世界的变化都不会及其一身孤魂的变化。

维系孤独家族生活似乎也会是孤独的。同样是第一代长辈,半个多世纪,从喝蟒蛇汤吃坏了胃口开始,到装入一个比篮子略大的棺材结束,代表理性、正直、仁爱与勤劳的乌尔苏拉自始至终都坚持试图用一己之力维持整个跌宕起伏的家业,即使中途离开,但还是会像家族任何散落的子孙一样回归,并带回给整个马孔多以更多的繁荣生机。因为种种错乱而不可捉摸的因由,她“不幸误入”了这个空气中都飘忽着孤独因子的家,却又在承受了那些“长了胡茸之后便都学坏”的男人们一次又一次搅扰家业的同时,在一无所有之处建起飘满玫瑰清香的宅邸,保持她制造糖果小动物的烤炉昼夜不歇。作者将在拉美代表亲切自然的动物意象在此巧妙的植入,有意刻画了一个追求理性生活的美好的形象。然而,当她在睡意迷朦的躺椅上监视女儿与情人时,当她独操一根鞭子将一帮学生军打得落荒而逃时,当她义正言辞在军事法庭上威吓法官们时,还有当她选择忙里忙外把来源不明的后代们教养大时,乌尔苏拉都不曾想,她一切和一切的努力,不过都是从零到零,就像她的生命,从小摇篮到小棺材,只是在做一个无谓的循环,植入其中的,也不过是布恩迪亚家族恒在的孤独的基因。

如果想让生命徒劳无获,那你就放手去追求自尊——栗树下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游魂耿耿于怀道。相较于哥哥的玩世不恭,奥的低调谦卑多么令家人倍感欣慰,尽管这样的低调促成的只是未来上校端坐炼金室的隐忍和妓女面前面对自己裸体的自卑。直到保守派昏暴政府的行径令其忍无可忍,穿上一身戎装便胫走征程。然而,面对行刑队时那句无奈愤怒的嘟哝,最终激起的还是其狂热的自尊——当战争再次被发动,真正的目的与混乱的党派纷争再无关系,而是他要在那些传言中他无所不在的角落里求得一丝无望的自尊,以填充其封闭孤独的灵魂。但,三十二场起义,十七个不同姓的儿子还有无数次暗杀和一次自杀后的幸存也不能令他停止感到被不断的分裂重复以及刺骨的孤独。于是他选择了暗杀对手,枪决朋友,夷平不被允进入的遗孀的家,还跑遍父亲探险走过的路。然而战争冷漠地摆出了一样事实:“什么都不曾发生”。所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又像当初追求胜利一样为失败而战,以结束这场无谓的恶性循环。余生便献给融金币,造金鱼,卖金鱼,融金币的“超然”而孤独的反复中,仿佛超然而孤独。

几乎每一代布恩迪亚家族的人,还都曾奋力地追求爱情和友情。无奈,孤独的因子依旧贯穿始终。当爱情和友情走近时,那些曾透露希望的烛火指引希望之人的心窗便都戛然而合。皮埃特罗、马尔克斯甚至包括嫁入门的费尔南达,都在百年家族高傲冷漠的盔甲前或死或伤。爱情、友情这两样无数孤独灵魂自然而然想要追求的解药,却都在这孤独的宅邸中染上了无可救药的孤独。于是,荒诞的爱情就此产生:阿玛兰妲不厌其烦设下的陷阱,丽贝卡与兄长的婚姻,后生与伯母阴阳两隔的吻,还有最终导致诞下猪尾巴孩子的奥雷里亚诺与姨妈的激情……而友情也只存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生身与仇人普鲁邓西奥的鬼魂间,在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第二临死的追念里……

在错乱的时空中,在亦真亦幻的马孔多,没有一样至真至贵的东西沿着慢慢难休的循环到达了孤独的背面。

相信所有人都会承认,在生命中,都曾或多或少次碰到了似曾相识的人和物,经历了仿佛在梦中就已经历了的事,前人后人往往复复,便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总是螺旋形上升的。”科学界为此争论不休,至今仍没有结果。或许我们正应感谢这样的无定论,使得我们享受到这不可捉摸但却又有规律可循的生活。

然而原子假说选择直截了当地打破人类的幻梦。它轻蔑地指出我们这些“海德格尔蜜蜂”,从前如今下一秒的举动,早在亿万年前便由一团原子碰撞的方式所决定,我们追求的相较于机械工作的蜜蜂这类动物的自由,对于超越三维的某种未知生物而言,不过也是蜜蜂这类动物的机械工作。就像最后那个猪尾巴孩子的出生,要追溯责难至四百多年前弗朗西斯科?德雷克袭击里奥阿查的那一刻一样,一切因果既定。仿佛从出生之日起,要到达死亡的终点,我们在命运的迷宫中只有一条路可走,隔墙的风景与我们毫无干系——这样的说法未免令人沮丧,但又难寻证据反驳。然而,我们真的没有改变的权利吗?

当我坐在舷窗边结束第二遍在《百年孤独》中的巡礼时,心中依然存惑。为什么求索真理、求索自尊、求索爱情与友情仍然会让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每个人始终游走于大大小小的循环中,又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历经百年风雨的家族始终没能绕到孤独的背面,在一个孤雾幽地诞生又在合门大宅中消亡。紧锁眉头,不得其解,直到我拿起咖啡匙百无聊赖地翻转——里面只有一滴,足够小的一滴咖啡,在勺子的边沿无奈地旋转,始终难以落下——马尔克斯的话凭空闪现:“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我舀满一整勺的咖啡,翻转,几乎所有的咖啡都回到了那馨香氤氲的杯中,仅残留最后一小丝选择继续在边沿循回。

布恩迪亚家的人们只是把孤独当作了正面。那个让时间变慢的循环,并非历史的偶然,只是孤独的必然。孤独悲剧的祸首只是孤独。

如果你在乘飞机至半途时,往窗外看看那片茫茫云海和那宛若静止的太阳,你往往会发现那个上下翻转的机翼仿佛不过只是在翻转,几乎没有挪动丝毫,而你就像坐在一个开了马达却没有前进的机器上,停留在原地漫无休期。这种感觉已在无知觉中被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浓缩进了一段被重复的对话:

“时间过得真快。”

“可也没那么快。”

当布恩迪亚人将心门合上,将感官合上甚至将家中大门也合上,将遥远死亡作为唯一朋友时,悲剧便是不可避免的了,那些本应在人生的正面被填充、集合和放大,能使人们渺小灵魂有所底气的真理与感情,也必然为麻木所取代。但可怜可悲的是,这些习惯了孤独和重复的人们,在死亡临近之时高慨他们竟是如此的爱他们的爱人、朋友甚至回忆起无数熟悉的气味和片段,在最后一刻才有所感悟,留给后世人一个永恒的叹调。

普鲁斯特表示,病人更多的觉得接近生活,而生活又是一样贴的太近的东西,它不断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伤害。“一旦其镣铐有片刻的放松,人们便可体验到隽永的乐趣。”对此有人精辟地总结道:生活贴得太近会伤害灵魂,灵魂贴得太近会疏远生活。所以,百年家族中的人们选择了保护好祖传的孤魂,自我封闭,远离生活——所以他们体会不到生活的质感,宛如轻飘于生活的水平面上,构不成一起涟漪。

百年孤独读后感4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摘自《百年孤独》)

黄昏时刻,夕阳将世界蒙上一层朦胧的颜色,圣洁的只属于晚霞的孤独光辉照耀在每一个存活在这个世界的人身上。人们为活着奔波,不断重复着“出生—死亡—出生”的过程,在生命的动荡中起起伏伏,过着孤独的人生,回忆着孤独的过去。正如布恩迪亚家族不断发展又不断没落而最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这似乎是人生永恒的孤独的轮回。“月盈则亏,盛极则衰”正是这世上每一样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没有什么能获得永生,亦没有什么能在有生之年保持不变。

书中乌尔苏拉曾迷信“名为‘阿尔卡蒂奥’和‘奥里亚雷诺’的人‘固然天生’有着不同”,并列举家族史上重复以这两个名字命名的人,认为叫“阿尔卡蒂奥”的人都性格冲动,而名为“奥里亚雷诺”的人都性格孤僻。这看起来毫无逻辑却实实在在成为了这个家族的现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轮回?布恩迪亚家族在历经六代以后诞生的“又一个真正的布恩迪亚”,而整个家族从马孔多的创始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终结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从一个人开始回到了一个人结束。

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朱自清),每个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从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我们身在其中,每个人的人生是何其不同。沿途风景依然百变,即使我们只是走向孤独的无知游历的旅客。

“我们终将孤独”的确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为这个真理而丢掉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人类世界该如何发展,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又如何能宿命般走向最终的孤独。林语堂写过:“世间没有一个人感到绝对的满足…理想仅是一种相信另一世态的心境,不管那是什么世态,只要和人类现在的事态不同就得了。”因为对自己终将孤独地死去而感到不满,所以不甘愿安守现状,才会抱有活着的希望。

司马迁遭受宫刑,从此丧失了将家族发扬光大的能力,更丧失了以男人的身份活着的尊严,若是他就此颓废地走向孤独,那中国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由谁书写?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但她没有放弃,靠自己的努力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成为不屈不挠的典范。经历过伤痛,倘若她从此因生死的轮回堕入黑暗,那她成为残疾人后写出的作品和成百上千被她鼓舞的人们将去向何方?

霍金21岁患上卢伽雷氏症,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基本与活死人无异,如果他坚信每个人终将孤独地死去而失去希望,何来今日《时间简史》的辉煌和物理学的快速发展?

安于命运的人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入永恒的孤独中度过人生。尽管我们无法避免这样的孤独的结局,但人生好坏与否并不止参照一个人是否死去,而是这个人作为宇宙大爆炸膨胀的一瞬诞生的处于孤独轮回的生命,是否能在他短暂的几十年间经历最精彩的故事,即使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他的一生也如“诗一般的度过去”(林语堂)。

我们人生的结局已定,不过是走向孤独的路上。与其自怨自艾荒废人生,不如抱有活着的希望一点点向孤独走去。正如丰子恺所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看那天边闪耀的金色太阳,即使它终将面对黑暗,走向孤独,但无论朝霞还是夕阳都如此美丽,洒落在身上的金光带着孤独光辉,如此让人心驰神往,令人无法拒绝。

“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摘自《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5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贡多是一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用泥巴和芦苇盖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条河边……”但凡文艺青年或是想装装文艺青年的家伙想必都很熟悉这段话。在那个盗版书铺天盖地的年代,手捧盗版书的人们倒也多多少少受了些文艺熏陶——只是版本不一。结果马尔克斯老爷子一怒之下,索性死后150年都不给中国自己的作品授权——当然那是过去时,不提也罢。

坦率地说读完一遍后我自己也无从下笔。可以说是作品本身太难懂,也可以说是读后我整个脑子到处散落灵机一动的感想,理出来也不容易。作者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家族循环往复无可挽回的命运,还是在叹息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好吧我承认,以我的阅历与智慧弄懂这些真的还有点难。一定要说些什么,也就是散乱的杂感,而且欲说还休不知所云。嗯,从哪里开始说起好呢?

被海水包围的马贡多,孤独中存活了百年之久的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代,悲欢离合断断续续如同梅雨一般纠缠百年。

很有趣啊,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没有人会被绑在树上直到生命终结……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村落里面。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家庭反反复复给孩子命同样的两个姓名,死者不会因为太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之中。故事是荒诞不经的,仿佛透过一层教堂彩绘玻璃窥视着一个家庭的是是非非。然而读完后又感到它是无比的真实——真实到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亲眼目睹的一幕幕悲剧。

故事的叙述有些混乱,那都是些循环往复的回忆,考验着记忆力浮浮沉沉的混沌回忆。孤独的回忆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第一个何塞阿卡蒂奥,在孤独中泯灭了自我。丽贝卡,则在同孤独的对抗中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迟暮之年看得比谁都清楚可为时已晚。阿玛兰塔,深知自己的痛苦却无法逃离。乌尔苏拉,明明人生一直浸泡在一碗痛苦孤寂的汤中却毫不自知,守着一个慈母的美满面具悲怆地活着,那家就是她的坟墓。

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世世代代传下的名字联通家族遗传的记忆,他们的命运变成了莫比乌斯环中爬行的蚂蚁,不断循环往复却找不到出口,不断寻找却不知其实根本不用找。看书的时候我老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太相似,也太长了。不过想想他们都是家族中那只可悲打转的蚂蚁,不妨将他们当做阿卡蒂奥跟奥雷良诺好了,同名同姓,拥有一脉相承记忆的人本来就是同一个人吧,我想。至于那两个换了名字的人物,或许搞错坟墓也是他们的归宿。

“若干年之后,当他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奥雷良诺第二一定会记得六月份一个淫雨连绵的下午,他踏进房去看他头生儿子时的情景。”你看,只是回忆,真的仅仅是回忆而已。

有人说布恩蒂亚家族如同傀儡之家一般运作着,没有感情也没有实体。我想,孤独的心中也未必装不下真正的在乎,毕竟那种东西,是爱因斯坦和薛定谔都没办法的事情。这个家族在黑暗中百年的孤独与百年的等待,一定有些什么东西在维系着——绝对不是费尔南达家乡那样的昏色地带。

整本书想要表达的也许只是一个词:循环。联系到当时拉丁美洲历史循环往复停滞不前的怪圈,再怎么迟钝的人也多少会往这方面想想——毕竟文学作品源于生活。

至于孤独,那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命运与罪恶,想跑也跑不掉。

其实人这一辈子从可以看到不同开始,就想尝试着去理解人和事。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那些微妙而关键的感性差异,使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说独立语言的生物。

也许沟通和交流能在岛与岛之间建造桥梁,但桥梁的存在也终究拉近不了实际距离啊。

很多事情,一旦发生了,就再也抹不掉了,那些事情会改变一个人,也许会成为一个人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们自己是不是也……?

一般来说,人类定义“回忆”的方式由于是一种美化所以一向自我中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记住了也只是故事,就算本来与自己有关、不过出于种种原因想起来就后悔,情愿和自己没关系,情愿没发生过的事情也会被自顾自从名为“回忆”的盒子里捡出去不加修饰地扔在意识角落假装看不见。

直到有一天出现毫无预兆的契机,像看陌生人那样惊奇地重新发现躺在角落里的那个未加工半成品,以及为了它花过各种各样力气的,几乎不认识的自己。

像是雨刷刷过玻璃,一下子一切都明朗了。

最后谁摆脱了布恩蒂亚家族的宿命呢?活着的人死了,死去的人依然沉睡着。但在那一刻,如同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一般,他们又在一起了。

想到这些时候看到这样的结局就好了。要是还能微笑,就好得不能再好了。

搞不清马尔克斯老爷子怎么想的,眼下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地在书店买到正版《百年孤独》装文艺青年了。

马尔克斯老爷子说,这样的家庭不会再在地球上出现。

但愿如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元旦文案、浪漫、熬夜说说、人生说说、友情句子、小王子读后感、失眠句子、跨过鸭绿江个人观后感、2.14情人节、新年祝福文案、走心句子、人生感悟的说说、跨年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