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实时新闻:

老子读后感初一800字作文范文

发布日期:2022-04-09 13:04:11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老子读后感,欢迎查阅!

老子读后感1

致虚极也···各复归于其根,曰静”。死生相通,万物轮回。老子在这里并没有提及人死后该以何种方式去向哪里,只是提到生物都会回到“根”。“轮回”有多种解释,比如宗教中万物的灵魂在身死后要接受审判,作恶的下十八层地狱,行善的进天堂享乐。或者根据一些宗教里“轮回”的观念,坏人的下一次“轮回”会变成家畜为人奴役,或者变成蛇虫只能爬行;而好人则托生到家境富裕的大门大户,享尽人伦之乐。也有人认为,万物的轮回就像“化作春泥更护花”那样,生命形态的变化只是分子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老子所说的“根”是什么?本源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还是虚无缥缈的意识?如果说它是物质,它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源如果是意识,那么万物该如何回到“本源”?

如果将意识和物质割裂开来,从物质上看,“本源”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它让我们联想到广袤的宇宙,宇宙诞生于一场爆炸,在漫长的未来里可能也会归于混沌;从意识上看,“本源”是一片空洞的虚无,一切都诞生于此,一切也都终结于此——这让人联想到一些关于人类潜意识的理论,比如人类的潜意识是一张巨大的网络——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难以验证它们是否是一体的。

在其他版本的《道德经》中,第十六章最后一句“没身不殆”的解释依旧是“可以终身免于灾祸”,我还是认为这句话的意义不应该仅止于此。第十六章先是提出致虚,随后提到万物归根,接着叙述只有遵从规律的人“明”公正且周全,然而这些道理与“终身不会陷入麻烦”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我个人有几种猜测。第一,老子希望通过“万物归根”的思想劝诫一些认为人类可以到达“永生不死”的人,希望他们不要为了如此虚无缥缈、不可能成真的愿望付出宝贵的时间,甚至尝试一些危险的药物,“陷入灾难”,然而这种解释的受众群体太小,老子也不太可能为了他们专写一章。第二,“没身”是否可以理解为“身死”?“殆”至麻烦、灾难,“没身不殆”可不可以理解为“即使身体死去了,得道者也不会陷入传统意义上的生死桎梏”,因为他们的思想和灵魂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传承,是另外一种意义的永生。

老子对于“静”情有独钟,他表达的“静”,更像是一种历经波折与磨难,在大彻大悟之后得到的心灵上的宁静与一种动态的平衡。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不论多么才华横溢、风光无限,在历经岁月之后总是要向着死亡的终点迈进。一个国家不管多么强大,最后都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或许对于老子来说,与其要在大喜大悲中颠沛流离,不如从一开始就保持一种刻意而为之的平静,从而免于过多的波动。老子所观察、总结出的“道法自然”更像是顺从“天意”、顺从自然,而任凭事物自然法展,最后就会看到“万物归根”、生死归于平静。而这份静也不是古板不变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且在老子看来一定是向着积极的方向稳定运动的,比如有德行的“得道者”能得到更愉悦的人生、更能获得世人的赞同。从这个角度看,老子的思想就像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见识了周王室衰微、相互征伐造成的生灵涂炭之后,老子仍然因为关尹的恳请而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他并不是想要独自一人超脱于世,将挣扎的百姓和飘摇的国家抛之脑后,而是仍然想要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让世人理解他所探寻到的真理。在我看来,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一个人认清了悲惨的现实,经历了痛苦,终于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真理,却依然愿意直面现实,用自己的思想来修正现实,将世人从苦痛中拯救出来。

虽然我只提到了德经中的两章,但产生的疑问已经很多。真正要透彻理解老子的思想,应该还要联系整本《道德经》,才能进一步把握脉络,不会一叶障目。但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我暂时还不能达到把握整体的高度。希望在今后还能够继续学习,和大家一起进步,共同探讨老子的思想。

老子读后感2

《道德经》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其思想之深邃、精神之崇高令人印象深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个人对其中的一些内容产生了一些想法以及疑问,由于我的文学功底较差,难以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因此在这份笔记中记录下其中的一部分,希望能够和大家进一步讨论,并得到解答。

在第八章中,提到了“上善如水”,老子认为水具有崇高的美德,与世无争,既能滋润万物又能净化污秽,是符合“道”的存在。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而为之,老子忽视了水凶猛狂暴的一面。洪水也可以冲垮房屋、毁灭生灵。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独立于人的意思存在的,它们不应该具有主观色彩。在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类似的例子。中国人把不实际存在的龙凤当作是祥瑞的象征;信仰的人认为蛇是“狡猾、邪恶”的代表;进行黑魔法崇拜的人认为山羊和倒五芒星能召唤恶魔,带来一些邪恶的力量。但实际上这些非人的生物、无机物、象征符号的存在本身是完全脱离人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

“好”与“坏”,“善”与“恶”,“德行”与“恶行”,“节制”与“放纵”,这些标准完全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浸淫在如此的价值观念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厌恶“肮脏”的苍蝇,喜爱“忠诚”的狗,而“脏”与“净”的标准也是人为规定的,“忠诚”在自然界也只是动物群体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镌刻在基因中的“服从”。从这个角度来看,“水”本身的存在也只是一种物质,本来就不带有任何的情感色彩,而它作为生命延续的必需品,受到人的赞美与推崇。我原先一直认为,老子是企图脱离人类价值观念的禁锢,站在一个所谓的“上帝视角”来完全客观地观察人类社会,进而发掘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来规范社会,让社会按照其规律发展下去。而社会发展的前方,不一定是人们主观意义上的“好”或者“坏”,而仅仅是按照规律进行。

但在读过《道德经》的一部分之后,我认为我之前的判断是一种人云亦云的错误观点。老子并不是想要完全脱离出来的,他还是希望能够引导社会走向“平稳”“安定”的道路,因此他的思想依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从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可以看出,他提倡的是“德行”,“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他所总结出的“自然规律”来引导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运行。但是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作为完全主观的个体,怎么来判断我们总结的“规律”就是真正的规律呢?一方面,我们的意识是主观的,我们认识到的世界也是主观的,规律就像一个黑箱,我们只能证伪而不能证实,即使通过“因”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果”,我们也不能确定我们所推测的二者之间的路径就是“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规律作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类的价值观为导向,其全貌也难以为人们所掌握。以经济学为例,无数计量经济学家针对某一个小的因果问题互相攻讦,然而他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根本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的变量、数据,很多时候做出一个看似“无偏”或者较为让人信服的结果,应用于实际却发现结果和期待大相径庭。“规律”难以琢磨,也难以被发现;而作为“规律”的大统的道,更是难以想象该是什么样的。可能这也是“道可道也,非常道也”的一个原因吧。

老子读后感3

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后感m.simayi.net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落马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

《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辞藻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识的人不卖弄,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别人争夺。我想我们应把它作为座右铭:不听华丽的辞藻、美丽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老子读后感4

今年暑假里,我有幸地接触到《老子》,那时小姨来我们家,看到我整日地看电视或玩电脑,无所事事,人没有一点精神,就把我叫到跟前给我讲述了《老子》的历史,还有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学习《老子》对自身和社会的益处,以及如何学习的方法。

听了小姨的讲述,使我体会到现在的我们,吃穿不愁,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感,以至于到了身心枯竭的地步,都未曾意识到。当时,我就下决心好好地学习《老子》,通过自身的学习健康身心、净化心灵。我最初的学习方法,是每天早上8:00开始,背诵7遍《老子》的“双一章”(《德经》、《道经》第一章),背时全身放松,心无杂念,匀速背完7遍,结束时双手合十,感谢老子。

刚开始背,还感觉不到什么。两个星期以后,感觉早上诵读后,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每次大声诵读后,还能感觉到胸腔里有震颤的感觉,不但身体有了好转,而且心情开朗、精神饱满,“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这句话已经成了我学习的座右铭,并时刻督促自己向这个方向努力。

《老子》真是包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一个月后,在小姨的指导下,我开始背诵整本《老子》,因为小姨告作文s诉我要想领会《老子》更多的能量和智慧,最好全部背诵下来。于是我就制定了背诵计划,每天除了背诵7遍双一章外,还要背诵下来《老子》中的其他章篇。背下来后再背写一遍,第二天背下一章时复习上一章。在背诵过程中我还真学到了不少。特别是老子无私无欲的精神,如第二十六章《无难》——“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五十一章《无私》——“不亦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以前我喜欢和别人相比较,总羡慕别人吃麦当劳、穿名牌,而自己却远不如别人,整天搞得自己心情很差。但通过以上两句话的启迪之后,自己内心观念上转变过来了,不再老想着去追求那些东西,而是静心地读书学习。不去要求别人对自己付出多少,而是要求自己为别人付出,结果反而得到的更多。

通过一个暑假,我已经把整本《老子》背下来了,现在我的记忆力增强了许多,心也不再浮躁,慢慢地静了下来。在每晚坚持背诵《老子》的双一章,睡觉很香,白天奔忙于多个特长班却不会感觉到疲劳,心情舒畅。

现在,我正在学习《老子》每章后面的注解,希望领悟到更多的真谛,并从中受益,学习老子无私无欲的精神,为人处事的大智慧,依照自然发展的道路,去完善自己的品格,影响身边的同学、朋友。

老子读后感5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
——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
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老子读后感初一800字作文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教师、稻草人、感慨、妇女节祝福、幼儿园教育个人心得、短语、感悟、思念、综合实践心得、积极、工作句子、假期、情人节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