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中国民间三大青天之一的"况青天",进来了解一下

发布日期:2020-11-17 08:59:42

中国民间三大青天之一的"况青天",进来了解一下

文| 《那些年》悦悦

在古代,“青天大老爷”是个荣誉称号,多授予那些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官员。这个称号既是对工作能力的认可,又是对道德品行的嘉许,它虽然多由民间评选,却极具公信力。

历史上能获得这一美誉的官员其实并不多,最广为人知的有宋朝的“包青天”包拯、明朝的“海青天”海瑞。他们的事迹因为一些影视剧和小说的演绎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事实上在明朝,还有一位被称为“青天”的官员,相较于前两位,他的知名度不够高,但要讲起他在当时百姓心中的地位,那也是不遑多让。他,就是被百姓称为“况青天”况钟

在职场上的奋斗奇迹

明太祖时,官员的选拔采取科举考试、举荐贤才和书吏甄选“三途并用”的方法。虽然出仕的渠道增多了,但大多数学子仍然会选择“科举”作为进入仕途最主要的途径。

况钟原本是万千科考大军中的一位。他自幼聪颖好学,刻苦攻读之下原本有望通过科考获得功名。然而,永乐四年(1406),知县俞益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当时,俞益正在为自己挑选书吏。他听说况钟是个人才,于是递出了橄榄枝。这对况钟来说是极大的肯定,但同时又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接受这份邀请,就意味着他要放弃科举。虽说从书吏做起也可能有不错的前景,但是以当时的大环境,有书吏背景的官员想走好仕途还是有一些障碍。比如,明成祖对书吏的看法就不太友好,他曾说过:若刀笔吏,知利不知义,知刻薄不知大体,用之任风纪,使人轻视朝廷。

中国民间三大青天之一的"况青天",进来了解一下

即便如此,况钟在权衡之下,还是接受了俞益的盛情相邀,成为县衙的一名礼曹书吏。

书吏这个差事,况钟一做就是多年。他办事干练、为人正直,职场上的表现十分出色。九年后,俞益向礼部尚书吕震推荐了况钟。吕震“面试”完毕,对况钟的印象非常好。于是,他借着朝廷广揽人才之机,向明成祖推荐了这个“有奇才”的况钟。才学兼备的况钟在明成祖这里也得到了好评,之后被任命为礼部仪制司主事(正六品)。

在礼部,况钟勤谨廉洁、兢兢业业地又干了数年的时间。期间,他因为工作出色,得到了明成祖的多次嘉奖,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成祖当初对书吏的偏见。之后,他还被越职提拔为礼部仪制司郎中(正四品)。

在苏州的治理奇迹

况钟的履历中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担任苏州知府时的政绩。

苏州地处要塞,自古是繁华之地。然而,到了明宣宗时期,苏州成了一个官员谈之色变的难治之所。经济上,苏州严重拖欠中央赋税多年;吏治上,官府从上到下贪官泛滥、豪强横行;民生问题更是一言难尽:农民大量外逃,治安也乱成一团。

为了解决苏州这个“老大难”问题,明宣宗急于派遣一个得力干将前去治理。派谁去呢?要彻底治理好苏州,派去的官员既要廉洁、不同流合污,又要非常能干、有勇有谋。朝廷中的几位重臣思来想去,都认为况钟是不二人选。最后,宣宗拍板让况钟出任苏州知府,据说还给了他先斩后奏的特权。

宣德五年(1430),况钟走马上任了。在苏州,初来乍到的况钟并没有急于采取行动——他要试试这里的“水”到底有多深

中国民间三大青天之一的"况青天",进来了解一下

其实,苏州的官员们也在默默观察这位朝廷派来的新官将如何理事。况钟办公时,佯装不熟悉业务,遇事便询问其他官员的意见,并且听从他们的意见进行处置。官员们一看,这位新来的长官不过如此,便都放松了警惕,继续像往常一样“徇私舞弊”。没想到好景不长!一日,况钟突然把官员们召集到一处,声色俱厉地细数起这些人的过失。原来他早已把这些天发现的问题一一记下。比如,某件事应该做,某某故意阻拦;某件事不当做,某某强迫推行……当况钟把桩桩件件的错处说得明明白白时,这些官员竟无从辩驳。最后,况钟使出雷霆手段,斩杀罪大恶极者数人,罢免贪官污吏数人,还对官员中的庸懦者提出警示。一时间,苏州官场上下大震,一改之前的乌烟瘴气。

况钟的名气由此一炮打响。接下来,他开始雷厉风行地着手解决苏州的种种积弊。

首先是解决陈年积案。况钟到来之前,据说苏州积累的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苏州府管辖七个县,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勘部过轻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

中国民间三大青天之一的"况青天",进来了解一下

其次是解决经济问题。因为历史原因,朝廷对苏州的官田征收重税。这个政策直接导致苏州连年欠税,百姓也被逼得流离失所。况钟积极配合当时的巡抚周忱的善政,向朝廷力争为苏州的官田减免了赋税70多万石,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逐步改变了苏州经济凋敝的状况。

还有民生问题。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况钟在苏州不遗余力地兴利除害。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推动农业发展;争取减免不合理的徭役,为百姓安居创造条件;他还非常重视教育,接济贫穷的读书人,积极推荐有才学者。儒生邹亮就是况钟力排他议,推荐给朝廷的一位人才。

况钟在苏州治理有方,颇得当地人爱戴,因而有了“况青天”的美誉。

在百姓中的口碑奇迹

况钟政绩出色、一心为民,凋敝多时的苏州因为他重新焕发了生机。然而,工作上的好业绩竟然成了他升职的“障碍”,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就是因为况钟在苏州当地的口碑太好,所以每逢他任满要升迁之时,苏州百姓便极力挽留。朝廷闻知民意,为安抚百姓,只得让他继续留任。如此再三,况钟竟然一连做了三任苏州知府。

百姓第一次挽留况钟是宣德六年。况钟母亲去世后,按照惯例,他应当回乡为母亲守孝三年,孝满才能继续做官。况钟走后,苏州百姓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夺情起复”,让况钟早日回苏州继续任职。朝廷于是下旨缩短了况钟的“守孝”期,让他早日回到苏州为官。

第二次是宣德十年,况钟任期已满,要回朝廷述职。苏州百姓不舍这位“况青天”,于是纷纷涌上街道相送,并且希望他能够留下。史料中这样记载了当时的送别场景:“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这次,朝廷又一次听从民意,再次派况钟回到苏州执政。

第三次是在正统年间,况钟又一次回到朝廷向皇帝汇报工作。在他赴京后,苏州两万百姓联名上书挽留,请求朝廷让况钟再次回来。明英宗顺从民意,赐况钟正三品官职,命他回到苏州继续做一方父母官。

正统七年,况钟病逝于苏州知府任上,终年60岁。在他死后,苏州百姓纷纷为其立祠纪念。况钟为官兢兢业业一生,为苏州百姓倾尽所有,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死得其所”吧!

他,值得被后人铭记

和人们耳熟能详的包青天、海青天相比,况青天的存在感似乎很低,《明史》虽为其作传,但是记载也不甚详细。

事实上,当后人仔细爬梳史籍和各种资料时,能找到很多关于况钟的记载。

比如,明代剧作家冯梦龙曾经写下《况太守断死孩儿》的剧情,称赞的就是况钟断狱如神的一面。

明代文人祝允明曾在文中记载:“(况钟)于庠校师徒加礼……师徒每入郡白事,必延之内室,坐而啜敬谈笑,愉然不衰。如以私事至,则慢之。”称赞的是况钟重视教育和铁面无私的一面。

中国民间三大青天之一的"况青天",进来了解一下

清代文人曾写出戏剧《十五贯》,赞颂的是况钟刚正清廉的一面。

此外,明清之际的很多文人都曾在文章中称赞过况钟对苏州的巨大贡献,比如明人陆应阳曾称况钟“为古今苏守第一”!清人陈文述曾赋诗赞颂况钟:“吴郡推名守,前明首况公。人才科目外,经济簿书中。”

在苏州的民间,还有很多流传甚广的歌谣,比如:“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

不管是史料中的寥寥数行,亦或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片段,甚至是民间流传的只言片语,况钟的形象始终都是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威严神断、能力超群……他的为官、为人都非常值得一讲,也值得被后人铭记。

“况青天”这样的一个传奇,不应该也不会在历史中被湮没。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