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沈家骢 简历 – 名人简历 – 自然科学 人物 科学家,学者 化学家

发布日期:2021-01-16 00:27:02

沈家骢

沈家骢

   化学家。浙江绍兴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吉林大学教授。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建立了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链段模型结构按分子模型处理建立了较完整的共聚反应统计理论。用顺磁共振研究了本体聚合中自由基的变化,提出了扩散模型,为聚合反应工程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开发了JD系列光学塑料,研究了微凝胶为核的星形共聚物并制成纳米级高分子微粒和超薄功能膜,可作为分子器件的重要基材。用带电荷高分子载体调节酶的微环境,使两种性质各异的酶在同一反应器内反应。

 

  

简介

基本介绍

  化学家。浙江绍兴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同年被分配来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1983年,晋升教授,曾任化学系系主任、副校长;后任国家教委超分子结构与谱学开放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

  沈家骢一直从事聚合反应统计理论及微观动力学、透明聚合物树脂、超分子组装与功能、高分子信息材料和人工模拟酶等方面的研究。后来,又在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开展了生物介面与聚合物仿生材料研究。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合物反应与机理、有机光电材料两项重大基金项目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验收。沈家骢担任国家基金委重大计划,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电专家组组长。他主持了五次超分子体系学术讨论会,包括两次国际香山科学会议等,一系列的超分子体系研讨会极大的推动了国内超分子科学的研究进展。

沈家骢总结他与他的研究小组十多年来在超分子层状组装的研究成果,于 2003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超分子层状结构组装与功能》一书,这是他在这一领域辛苦耕耘的结晶。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400 多篇, SCI 检索的有 200 余篇,专利20 余项,专著、合著 5 部。  

学术成就

  在从事聚合反应动力学与特种高聚物分子工程研究中,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积木式地一步列出各种加聚反应机理的分子量分布公式,建立了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链段模型结构按分子模型处理,建立了较完整的共聚反应统计理论;用顺磁共振法首次跟踪本体聚合中自由基变化全过程,揭示了自由基的微环境,提出了扩散图象;开发了高折射指数的光学树脂。研究了微凝胶为核的星型聚物,首次用这类两性分子制成纳米级高分子微粒和超薄“浮萍”与“倒浮萍”膜,成功地把高分子LB膜的有序性与稳定性结合起来。近十年来致力于化学材料与化学反应的微结构、微环境及微反应器的探索,很自然地发展为超分子体系的组装、识别及信息功能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合著专著2部。

主要事迹

从困境中走来

  沈家骢教授1931年10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南街复盆桥头,童年受到绍兴文化的熏陶,在日寇铁蹄下度过少年时光。青年时代又面临民不聊生、经济崩溃的局面。父亲沈乃溥挂牌做律师,在长期动乱中没有固定的收入,经常举债度日。在困苦环境的激励下,他要找出路去奋斗。1949年喜迎解放,考入了浙江大学。因家境艰难,父亲希望他缀学能担起家庭重担。学校安排半工半读,加上同学们的接济,使他得以坚持学习。在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同时又热情投入社团工作,使他得到全面的锻炼。

沈家骢

步入化学殿堂

  1952年提前毕业,分配到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在唐敖庆、蔡镏生、关实之、陶慰荪等教授领导下,筹建化学系历任室秘书、系秘书、系主任、副校长等职,他在承担繁重的行政、社团工作的同时,仍能认真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开设过有机化学、有机分析、有机结构理论、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统计理论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  

新中国成立不久,沈家骢,来到吉林大学的前身东北人民大学,在老一辈教育家和科学家唐敖庆等人的带领下,承担实验室筹建、实验课指导以及党团工作。在进行教学与行政工作的同时,他带领师生在聚合反应动力学及增长自由基性质的研究上开展科研工作。文革期间中断了十年,但他能利用统计理论,图形分析,转化率含数及蒙特卡罗计算等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方法从反应机理出发,比较彻底地解决以化学模型为基础建立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关联及待共物置体系的推广。这一成果在当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和多项部委级奖励。此外,他曾先后在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开辟材料奇境

  他带领研究组开展了以有机凝胶为核的两栖性截肢动植物在水面微箱分散制备,类似“浮萍”及“倒浮萍”和 LB 膜研究。建立并进一步发展了基于静变作用的分子沉积层状组装方法。可以实现有机功能小分子,聚合物大分子及半导体纳米微粒层状薄膜的构筑。沈家骢在有机、无机、纳米微粒的置备、复合与组装及有机光电信息的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95 重大项目有机聚合物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于1997年年初起动。历经四年到2000年底圆满结题。该项目以有机聚合物电制发光材料和电光集化材料为研究对象,以材料器件及基本物理问题为重点集中解决了具有较先进指标的材料设计、合成与器件的稳定性问题。在有机聚合物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新概念、新材料与新的制备工艺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研制全新的有机光电信息材料和器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项目除在基础理论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外还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了若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形器件。获得了以蒋明华院士为组长的验收专家委员会的一致好评,项目总评价为特优

技术成就

共聚体系理论成就

  20世纪60年代后期,沈家骢在唐敖庆教授指导下开展了加聚反应统计理论研究,用概率论方法推导基元反应的概率函数。这些概率的乘积就是动力学方程的解——分子量分布函数,这个方法十分简便,有普遍意义;用容易实测的转化率作为隐函数,使上述表达式的参数由三个简化为一个;并用蒙特卡罗方法求解多重积分,从而编出全部计算的软件。上述成果构成比较完整的加聚反应统计理论。他将共聚物中链段当作分子来处理,将加聚反应统计理论推广到共聚体系,从而一步写出共聚物多元组浓度的表达式,得到较完整共聚反应统计理论。80年代开始,他领导的集体开始研究的体系是物理状态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充分运用ESR分析本体聚合体系中增长自由基的结构及微环境,从而提出加聚反应扩散控制的物理图象。他十分重视实验验证,为建立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在凝胶渗透色谱的标准样品合成与表征,高效色谱填料及填充柱做了大量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上述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以及部委奖多项。

超分子体系的进展

  80年代后期,沈家骢开展了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在聚合物超薄膜与高折射率光学塑料等两个领域做了系统的工作,从凝胶为核星型接枝共聚物为基础的两亲性高分子开发了“浮萍”与“倒浮萍”型聚合物超薄膜,以及正负离子相吸引为基础的分子交替沉积膜等两种薄膜,由此展开了自组装膜与超微粒、酶复合膜等体系的工作,开发新的酶固定化技术与选择性电极,可成为分子器件的重要基材。在这两方面已形成他们的特色。高折射率光学塑料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

在从事聚合反应动力学与特种高聚物分子工程研究中,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积木式地一步列出各种加聚反应机理的分子量分布公式,建立了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链段模型结构按分子模型处理,建立了较完整的共聚反应统计理论;用顺磁共振法首次跟踪本体聚合中自由基变化全过程,揭示了自由基的微环境,提出了扩散图象;开发了高折射指数的光学树脂。研究了微凝胶为核的星型聚物,首次用这类两性分子制成纳米级高分子微粒和超薄“浮萍”与“倒浮萍”膜,成功地把高分子LB膜的有序性与稳定性结合起来。来致力于化学材料与化学反应的微结构、微环境及微反应器的探索,很自然地发展为超分子体系的组装、识别及信息功能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合著专著2部。1991年,经评选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学部委员。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建立了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链段模型结构按分子模型处理建立了较完整的共聚反应统计理论。用顺磁共振研究了本体聚合中自由基的变化,提出了扩散模型,为聚合反应工程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开发了JD系列光学塑料,研究了微凝胶为核的星形共聚物并制成纳米级高分子微粒和超薄功能膜,可作为分子器件的重要基材。用带电荷高分子载体调节酶的微环境,使两种性质各异的酶在同一反应器内反应。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已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合著专著多部。在严谨治学的同时,他也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引导轻年人立足于国内,并注意建立国外固定合作单位及基地,既保持研究工作的稳定性,又开阔眼界。

前沿领域的推进

  90年代沈家骢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到超分子化学领域,创建了超分子结构与谱学教育部开放实验室,并多次主持超分子体系国际研讨会及香山会议。他在上述两方面发表论文200余篇,合著专著3部,专利4项。

多年来,他一直把自己放在国际竞争的棋盘上,敢于拼搏,一直紧紧抓住前沿课题,力图做出自己的特色,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开发高技术领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培养出30名博士,现在,这批博士大多数均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的已晋升为教授、博士导师,有的获得杰出青年基金,并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一些著名大学与著名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40多年来,沈家骢一直承担教学、科研、行政与社会活动多方面的工作,1985年他刚从美国归来,教委任命他为吉林大学副校长,当时校长唐敖庆对他说,行政工作一定要做好,业务工作不能放松,还要做得更好,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本职工作,他经常清晨四时起床看书、写论文,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指导研究生。除了每天坚持打杨式太极拳,喜爱喝绿茶外很少有其他活动,全身扑在事业上,这也许是他保持充沛精力的好办法,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时,一位熟悉他的朋友写一首小诗,也许能反映他的一个侧面,“分子虽小统计好,行政唯艰公为先,试看人间多少事,几人如君两样全”。现在,他将行政工作逐步解脱了,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年轻人和开展科研两件大事上。引

桃李满天下

凝集人才

  沈家骢1952 年参加工作,在教育工作战线上工作五十余载,他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硕果累累。他成为学术带头人,199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家骢曾任吉林大学化学系的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和吉林大学副校长。 1992 年,受唐敖庆院士的委托承担吉林大学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任务。沈家骢调整研究方向,更新仪器设备,培养年轻人,他以科学家的战略眼光对待科研和教学,吸引年轻人共同工作。

在他周围有十五位年轻博士与之共同工作,有人问他经验,他说:“要引导轻年人立足于国内,潜心地建设国内基地,同时注意建立国外固定合作单位及国外基地,让每一个年轻人自由地在两个基地来回走动。这样的好处是建设了国内基地,保持了研究工作的稳定性,开阔眼界,结交国外朋友。”两个基地的思路是他的集体留住了一大批年轻人,保持了青春的活力。在沈家骢教授的带领下,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实验室目前已经成为仪器设备先进,研究梯队合理,在国内外超分子研究领域具有影响的研究集体。为了加快年轻人的成长,他主动把实验室主任交给了年轻人来做,使实验室领导全部实现年轻化。他为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兴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培养人才

  1978 年以来,沈家骢已经培养了70 余名博士和博士后,他始终鼓励年轻人不断进取,到国际科学前沿上去竞争,6人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 人入选中科院百年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50 余人成为教授、副教授,真可畏桃李满天下。

沈家骢年过七十时,仍精力充沛,学术思想十分活跃。他不仅为年轻人把舵,为实验室及学科建设把握发展方向,他自己更始终兢兢业业,一如既往的工作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上。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