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胡竟良 简历 – 名人简历 – 自然科学

发布日期:2021-01-16 00:23:04

胡竟良

胡竟良

  胡竟良(1897-1971),棉花科学家,中国棉产改进事业开拓者。早期倡用劝导与合作方式推动植棉事业;著有《中国棉产改进史》一书,填补了抗日战争时期棉花生产史料的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推广“德字棉”、“岱字棉”作出了贡献。

个人简介

  胡竟良,字天游,1897年4月生于安徽省滁州。幼年家境清寒。他自幼刻苦读书,成绩优良。18岁时父亲去世,由亲友资助学费方得继续学习。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农科。1921年毕业后,在安徽省第一农业学校任教员,后因华商纱厂联合会在各省设立的棉场经营不善,委托东南大学农科管理,胡竟良出任其中郑州棉场主任技术员。主要负责推广“脱字棉”,并取得显著成绩。1926年调任东南大学棉作推广委员会推广专员。1929年先后任广西农务局技师,江苏棉场南汇分场主任技师,湖南棉业试验场推广部主任,并参加中华农学会。  1934年,胡竟良由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产统制委员会公费派送去美国,在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主持河南省棉产改进工作。  1936年,河南省植棉指导所扩编为河南省棉产改进所(下辖10个植棉指导所和6个棉场),胡竟良任所长,其间为推广“德字棉”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良好成绩。1938年,胡竟良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棉作系主任,发表《四川推广美棉释疑》等论文,为四川推广“德字棉”付出了心血。  1944年,胡竟良参加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农业考察团,赴美考察棉花育种、推广、加工、运销和棉籽工艺,访问63个单位,并与142位棉作专家商讨适合我国农业环境的棉花发展途径。1946年,他代表中国向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接洽供应棉花良种3000吨,新型轧花、脱绒、榨油机各15套,这是我国引入棉花加工装备的开始。1944年,他加入美国农艺学会。  1946年,农林部成立棉产改进处,他任副处长兼上海分处主任。当时上海还成立主要由纺织界人士参加的棉产改进咨询委员会,他担任秘书,与纺织实业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并筹集资金17亿元,开展棉产统计调查,出版《中国棉讯》等8种专业书刊,为促进棉花生产和棉业发展做了不少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竟良任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处长。为尽早恢复棉花生产,决定从美国引入“岱字棉15”480吨,胡竟良为主办人之一。这批棉种集中在3省6县繁殖,为我国发展“岱字棉”奠定了基础。1952年,他被调任农业部经作局高级农艺师。为了加强我国棉花科学研究工作,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棉花研究所,由冯泽芳任所长,胡竟良任副所长。所址设在河南安阳,此地属中州棉窝,气候土壤均有代表性。胡竟良在该所连续工作了14年,为新中国棉花事业献出了几乎后半生。

倡导多途径多方式推广植棉

  早在1922年,胡竟良在郑州棉场工作时,对棉产改进就有一套办法。首先要进行品种试验,从而明确一个比较理想的品种,并研究提出和它相适应的栽培技术,然后大力推广种植。在推广时,应采用多种方式:1.文字宣传,包括浅说、成果介绍、说唱、 连环画等形式。2.办展览,有实物照片、幻灯等。3.办培训班和现场指导,对农村青年讲课并在田间进行实地技术指导。4.免费散发棉种以供试种。农民种植“脱字棉”后,比原来的退化棉增产 籽棉11公斤左右,因而深受欢迎。这种以农场为中心向四周农村扩散的做法在当时虽然收到成效,但农民收获良种子棉后即被商贩收购,不能回收种子,因而影响了良种的继续推广。1932年他在湖南棉业试验场工作时,吸取这个教训提出划定4个县做为合作推广区,每区内,2000―5000亩面积称为一个合作场,由棉业试验场向合作社贷借棉种,并派专人驻场指导植棉。一共办了40个合作场,面积9.5万亩,并在各合作场为农户组织 生产合作社,由 银行贷款20万元,设立一所轧花厂,轧花后的棉籽留作次年播用,同时组织棉花运销,直接将皮棉卖给纱厂。这样,除开支外每个合作场大约可净余2.8万元分配给社员。他认为“以生产合作改进棉农生产,以信用合作活跃棉农经济,以运销合作增加棉农收益”不失为一个好方式。但是由于旧社会的腐败落后和农村的 顽恶势力,成绩仍不够理想。胡竟良曾不胜慨叹地说:“无论劝导式的推广或合作式的推广,都是棉业自身问题的解决,而重要的是政府的合作,没有政府的支持,植棉事业难有很 大成就”。

推行棉种管理区制度,保证纯种供应

  在30年代,我国已清楚发展棉花生产必须采用地方纯种。但是没有法令规定,单纯由棉农自由领(买)种,籽棉自行出售,优劣混杂,加上商贩掺杂作伪,即使是很纯的良种,不到几年,也就退化变劣。有鉴于此,胡竟良在1936年出任 河南省棉产改进所所长时,提出棉种管理16条,经省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收到较好效果。其主要内容是:棉种管理区内的棉种需按规定要求种植,加强植棉技术的指导。籽棉收后统一轧花,不能外运,农民 自留种籽棉时可 以自行轧花。区外籽棉和种子不能运入区内,以减少混杂机会。棉商在区内只能收购皮棉,不得收购籽棉,以防棉种流失。这一办法,后来由商业部转发各省参政执行。1937年在河南就设有安阳棉种管理区“斯字棉4号”1.2万亩,在洛阳棉种管理局设有“斯字棉3号”0.2万亩;在 陕县设有棉种管理区“德字棉531”1.1万亩等,可惜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全部坚持下去。但此后至1946年 日本投降后一段时间内,当长江、 黄河两流域棉区急需棉种时,河南、陕西、四川的一些棉种管理局仍能供给相当批量的优质棉种,较好地解决了战后恢复棉花生产所缺少的良种问题。此外,胡竟良还主持了河南棉种管理区内凿井100多口的工作,解决了棉田灌溉问题,博得当地农民的赞扬。

编著棉产史料,激扬科学技术

  棉花在我国近代农业、商业和工业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总结国内外棉花科学技术发展史,对指导我国今后棉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935年,胡竟良《关于棉业的史料》一文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棉花发展史。《新输入我国三种美棉考略》是他在美国学习期间代我国经济委员会批量购 买“德字棉531”,“斯字棉4号”,“美本胜利棉”时,根据多方收集到的资料(包括内部未发表的资料)写成的。内容涉及育成途径、命名由来、特征特性、衍生系等,为当时国内试种推广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1941年著的《我国古代植棉考略》,介绍了古代植棉技术和选种方法,植棉始自宋元,到明代已有较大发展的史实。1947年著的《棉桃小史》是对 棉籽工业,短绒和籽壳利用的介绍,篇末附有棉籽工业制品用途表,以加深国人对发展棉业的认识。   《中国棉产改进史》是胡竟良在棉业史研究上的代表作,194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7章10万字,对我国棉产改进的阶段进程,试验研究成果及其推广,分级检验,棉产统计等均做了论述,并引用了83篇文献。这在当时是一部系统记述我国棉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与历史性文献。尤其在棉产统计方面,搜集了不少难得的资料,实属难能可贵。   此外,他还发表一系列有关棉业政论文章,如《原棉改良与棉纺业》、《 农业推广的基本问题――整个的管理》,《论战后复兴中国棉业》、《中国棉产复兴纲领》等。尤其是后者,提出了战后复兴棉业12个方面的 一揽子计划,内容丰富,对抗战胜利以后的植棉政策和技术要略均有精辟见解,表现了作者不但是棉花技术专家,还是一个出色的棉业政论家。

推广两大棉种卓见成效

  胡竟良一生与两个棉花品种关系最为密切,一是“德字棉531”(Delfos 531),一是“ 岱字棉15”(Deetapine 15)。1938年他在河南工作时,河南陕县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德字棉”生产基地。那时抗日战争烽火正烈,四川急需扩大棉田面积,以应军需。上级要求他尽快收购“德字棉”种25吨火速运川。当时陕县已在日军炮火攻击之下, 陇海铁路中断,修复无期,棉种款迟迟未到,而农民贮存的又都是 籽棉等。这一任务时间紧,困难重重。他多方奔走,历尽艰辛,由西安盐务嵇逐一克服借款、拨款、收购麻袋、轧花收籽、 交通运输的难题,终于在次年2月底以前使全部棉籽安然入川。在四川,“德字棉”5.6万亩,平均亩产籽棉88公斤,比原种“脱字棉”增产30%,衣分、绒长也比“脱字棉”质量高,1941年发展到15万亩,累计增产皮棉6500吨。这与胡竟良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950年,华东农林部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决定扩大棉花良种种植,并接受胡竟良的建议,由美国进口“岱字棉15”种子480吨,先在 江苏省南通、南汇, 浙江省海盐、 平湖, 江西省鄱阳设立良种管理区,种植16万亩,1951年扩大到116.2万亩,1955年迅速发展到1312.5万亩,在 长江流域各省代替了退化的陆地棉和中棉品种。1958年“岱字棉”种植面积5248万亩,占全国棉田面积的61.7%。一个品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大的种植面积,在国内还是空前的。

重视纤维研究,提高棉花品质

  胡竟良对 棉花科学的造诣既深且广,除致力于棉作栽培外,对 棉纤维的改良研究也很专长。1936年,他在美国学习期间写了题为《用纤维排列法对子棉纤维的研究》的 硕士论文,提出测定实效长度的简单方法。那时原发明人克莱格(Clegg)采用纤维 分析器,求实效长度,比较费工费时,而胡竟良改用分组称重法,求实效长度,省工省时,便于应用。H·H·洛夫(Love)在《中国棉花改良法》中主张,在育种初期选单株时,因对其生产力一无所知,可以不必调查纤维长度,胡竟良则认为我国棉花品种的品质很差,为了迎头赶上,从一开始育种就要对纤维品质进行考查,并提出籽棉分梳法测出的长度与实效长度相近,值得推行。如《棉纤维簇之成因》、《未熟棉籽之研究》、《棉纤维品质的遗传及不同环境影响纤维品质研究》等,都是从农业和 纺织业角度,针对我国棉纤维改良进行的早期探讨,有一定参考意义。他在1953年的全国棉花检验会议上提出外棉进口要按照我国标准进行检验,并对纤维、原棉检验技术提出许多修正的建议,得到大会的采纳和表扬。   胡竟良主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工作14年,使棉花研究工作颇多建树。该所育成的“中棉2号”、“中棉3号”、“中棉4号”、“中棉5号”,产量均超过当时对照品种“徐州209”和“岱字棉15”;对全国棉种纯度进行的4次大规模的考查并提出的改进报告,支持开展 黄河流域棉区棉粮两熟套种技术和 华北平原灌区成套植棉技术研究,筹建了纤维实验室等这些,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他献身棉产改进几十年,工作上有经验,技术上有远见,既照顾全面,又能突出要点,胆大心细,考虑周全,为棉花研究所早期业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他留下著作7种,论文百余篇,报刊短文、演讲百余篇,充分表明胡竟良是一位有眼光,有造诣,有壮志,为我国棉花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先驱人物之一。

个人履历

  1897年4月 出生于安徽省滁县。   1921—1927年 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后在安徽省第一农业学校任教员,东南大学郑州棉场任主任技术员。   1927—1934年 任广西农务局技师,江苏省棉场南汇分场主任技师,湖南棉业试验场推广部主任。   1934—1936年 在美国 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6—1944年 任全国经济委员会技术专员兼河南省棉产改进所所长, 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棉作系系主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副所长, 四川大学教授。   1945—1949年 任 中央大学教授,农林部农业复兴委员会主任秘书,棉产改进处副处长兼上海分处主任,棉产改进咨询委员会秘书。   1949—1957年 任华东农林部处长,农业部高级 农艺师。   1957—1971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971年12月28日 病逝于上海。

主要论著

  1 胡竟良.东南大学农科之棉作推广.农学,1926(3):4.   2 胡竟良.农业改良推广的基本问题——整个的管理.棉业,1933(1):3.   3 胡竟良.美国棉花栽培株间距离最近之趋势.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1935(2):8—9.   4 胡竟良.棉花轧花打包问题.中华棉产改进会刊,1935(2):10—11.   5 胡竟良.世界棉产与中国棉产.棉业月刊,1937,(1):7.   6 胡竟良.战时四川植棉问题. 新经济,1939,(1):12.   7 胡竟良.德字棉试验结果及其推广成绩.农报,1944,(9):7—12.   8 胡竟良.中国棉产改进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   9 胡竟良.中国棉业复兴纲领。棉产改进咨询委员会,1946.   10 胡竟良. Chinau2019s Cotton Industry— Its Past and Future,China Trade Monthly,1947.   11 胡竟良.A Study of Seed Cotton by Means of Fiber Arrays,Cent,Cotton Inst.T.B.No.2.   12 胡竟良.原棉改良与棉纺织业.中国棉讯1947,(1):11—12.   13 胡竟良等.中国棉花栽培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4 胡竟良. 岱字棉15号.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   15 胡竟良.10年来棉花生产战线上的辉煌成就.棉花,1959(10):3—6.   16 胡竟良.棉花丰产施肥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1960(5):15—18.   17 胡竟良.论特早熟棉区区划命名及育种特点.中国农业科学,1961(2):9—11.   18 胡竟良,孙善康.棉花育种方向目标和途径商榷.中国农业科学,1962(8):27—29.   19 胡竟良等.棉花生理研究综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63.   20 胡竟良, 刘昌新.我国棉麦 间作经验.中国农报,1963.   21 胡竟良,张四端,邢以华,高迅.棉花纤维品质的遗传及不同环境影响纤维品质研究.作物学报,1966,5(1):8—12.

胡竟良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