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马丁·莫泽巴赫 简历 – 名人简历 – 作家,德国

发布日期:2021-01-17 02:22:55

马丁·莫泽巴赫

马丁·莫泽巴赫

马丁-莫泽巴赫(Martin Mosebach,1951-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生于法兰克福,至今生活于此。他年轻时学习法律,后转投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了多部长短篇小说和诗集,并写有电影、歌剧和话剧,以及广播剧的剧本,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处女作《床》(DasBett,1983)、《西区》(Westend,1992)、《土耳其女人》(Die Türkin,1999)、《长夜》(Einelange Nacht,2000)和《月亮与姑娘》(Der Mond und das Madchen,2007)等。莫泽巴赫曾经获得过2002年的克莱斯特奖,和2006年的巴伐利亚艺术院文学奖。 2007年他更是荣获了德语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Georg-Büchner-Preis),并获奖金4万欧元。

基本内容

简介

  马丁-莫泽巴赫(Martin Mosebach,1951-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生于法兰克福,至今生活于此。他年轻时学习法律,后转投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了多部长短篇小说和诗集,并写有电影、歌剧和话剧,以及广播剧的剧本,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处女作《床》(DasBett,1983)、《西区》(Westend,1992)、《土耳其女人》(Die Türkin,1999)、《长夜》(Einelange Nacht,2000)和《月亮与姑娘》(Der Mond und das Madchen,2007)等。

  莫泽巴赫曾经获得过2002年的克莱斯特奖,和2006年的巴伐利亚艺术院文学奖。 2007年他更是荣获了德语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Georg-Büchner-Preis),并获奖金4万欧元。

创作母土:法兰克福

  马丁-莫泽巴赫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年轻时学习法律,后转投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了多部小说和诗集,并创作了电影、歌剧、话剧以及广播剧的剧本。就如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的创作母土一样,法兰克福也是莫泽巴赫诸多作品的背景和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告诉你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从来没搬过家。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像我这样一辈子都住在同一个地方的人。”

马丁·莫泽巴赫

  虽然莫泽巴赫很喜欢游历,甚至很多作品都是在旅行途中创作的,但是他自己也承认,他对于故乡法兰克福的“执念”。“在我的小说中,每个法兰克福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这座城市的影子。”

  莫泽巴赫告诉记者,他其实并不是想写法兰克福,这座他生活了50 多年的城市只是一座巨大的舞台,他创作的人物在那上面轮番登场。当他想塑造一个人物的性格、命运的时候,最适宜的选择就是无比熟悉的法兰克福,这里的人,这里的风俗,甚至是那条历史悠久的老街都给他的作品贡献了无限的生机。

  “虽然我写了很多与法兰克福有关的书,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在写一座城市,我最关注的始终是人,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的荒谬等等。法兰克福,只是我手中的一座巨大宝库。比如在写《西区》的时候,虽然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南部的一座小城,但是我糅合了很多法兰克福的影子在其中。这就好像我们每天都可能有的梦境,虽然梦境中的一切都是幻觉,但是那些梦境中历历在目的画面都与你在现实中的遭遇丝丝相扣。当然,梦境和现实是有区别的,小说中的世界就好比一个梦,托生于现实,却也有别于纯粹的生活。”

  法兰克福给了他无数故事,然而他的父亲给了他法兰克福。莫泽巴赫的父亲,一位狂热的古典诗歌爱好者,给了他最初的文学启蒙。“我的父亲喜欢古典的诗篇,尤其钟爱但丁的《神曲》,他是带着这本书慢慢变老,完成了对我进入文学殿堂的启蒙。”不过也是那位身为精神科医生的父亲让莫泽巴赫读大学时选择了“比文学艺术更有前途”的法律专业。“那时,我根本不知道我自己会从事什么职业。作家?我没考虑过。只是那时,我父亲,我最尊敬的人,他告诉我,把文学作为业余爱好吧,艺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工业化已经扼杀了文学的生命力。医学,法律,哲学,神学,你就选其一吧。我当时选了法律。”不过如今,让莫泽巴赫感到懊悔的是,他没有将法律专业的学习视为锻炼自己语言精确度的良机。要知道,司汤达为了准备写作,也曾经攻读过民法典。

  在法兰克福所经历的那些狂野年代,莫泽巴赫只不过是个“篱笆外的看客”。当时,他家附近的很多房屋都被参加学运的学生们占据了。“在我年轻时的经历中,不包含学生运动,”他这样回忆道,“我和父母一代之间不存在反抗和斗争。我和老一辈们的关系都很好。”早在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他创作了第一批短篇小说。1980 年,即在他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一年之后,这部短篇小说集获得了于尔根- 庞托(Jrgen-Ponto)文学奖,不过直到1995 年,才以《野生动物静物画》(Stillleben mit wildem Tier)的名字正式结集出版。

艺术风格

  在德国以外,人们熟知的是君特·格拉斯、马丁·瓦尔泽和最近红得发紫的本哈德·施林克,但在德国,马丁·莫泽巴赫同样声名显赫。

  传承于欧洲古典文学的莫泽巴赫,扮演的是一位忠实的讲述者,叙说着自己对城市、家乡的冷静观察。关于现代化、工业化,他说:“过去200 年,我们把考量历史的模式称为u2018进步u2019。但自从这种u2018进步u2019的想法日益受到质疑以来,人们就同时开始探问这种进步的代价和带来的损失有多大。”

  几十年来,德国的众多学者和评论家都非常肯定的一件事是:社会小说在德国曾拥有充满资产阶级特色的传统,其代表包括冯塔纳、托马斯·曼、多德勒等,但如今它已经过时了。一位在自己的小说中以讽刺和同情的笔调描绘出众生相的“全知型作家”,会被视为是从19 世纪的故纸堆里爬出来的老古董。

  但是,马丁·莫泽巴赫打破了这条“常识”。始于1951 年,以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命名、与歌德文学奖同等重要的毕希纳文学奖,2007 年被授予了莫泽巴赫。这标志着今天的德国,文学价值观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的各种教条主义思想正在被摒弃。

  很久以来,在现代主义文学评论家的眼中,莫泽巴赫的传统叙事方式即便不是反动的,也是十分保守的,因此他的作品一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莫泽巴赫小说中的叙事者从来不会撇下读者,而是会安静、周到地向读者提供素材,并详细地评论主人公的每一处行动、思想或是对话,他们集主人公们的辩护律师、起诉人和法官等各种角色于一身,从而与书中人物之间产生出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适当的距离感,但同时又不会对其他人物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为此,莫泽巴赫发展出自己的语言风格,第一眼看上去仿佛是陈旧过时的,因为这是一种如亨利·詹姆斯般考究、优雅、高贵的文风。这种风格首先是作者个性的自然体现,人们同样可以用这些修饰词来描述他本人。 除了叙说,他的另一个工具是讽刺。讽刺让他与书中的人物保持必要的距离,也让自己保持刻意的清醒。在小说《长夜》(Eine lange Nacht)中,男主角是一位学业无成的法律系大学生,他也是一个浪漫的骗子,这个角色是“自我”(ego)某个发展阶段的化身。通过这个爱好文艺的无用之人的故事,莫泽巴赫讲述了自己“潜在的个人自传”。他坚信要采用“经历过的素材”。他的看法是,人不可能通过搜集来掌握事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信心十足地运用素材”。

重要作品

月亮与姑娘 Der Mond und das Maedchen

  对于马丁·莫泽巴赫来说,那年夏天,站在法兰克福木板房街区干枯的栗子树下实在是不堪炎热。于是他飞到卡萨布兰卡,之后又前往气候更加凉爽的索维拉,在那里动笔写下了自己第一部短篇小说《月亮与少女》(Der Mond unddas M dchen)。当然,人们也可以将其作为中篇小说来读。莫泽巴赫用了15章的篇幅,从满月写到新月,讲述了发生在银行高楼和陶努斯丘陵之间一段闻所未闻、鬼魅一般的故事,其笔触如此轻盈,如同四处飘飞的小精灵,置身于雅典的魔法森林之中。

  莫泽巴赫是在用自己的大都市幻象,来向他最喜爱的作品《仲夏夜之梦》致敬。其实他更喜欢叙事诗般的天马行空,或是干脆让时间静止,如同他的榜样海米托·冯·多德勒一样。可是这次,莫泽巴赫让故事自然发展下去,却没有让其成为紧张情节的牺牲品。所有的一切都在恶魔般的戏谑和讽刺中飘浮、闪光。

  在2007 年8 月出版的《月亮与少女》中,莫泽巴赫为当代德国描绘了一幅最为纷繁复杂、栩栩如生的同时又妙趣横生的社会画卷。《世界报》的文学评论家乌维·维特施托克写道:“自二战结束后,就从没有一位作家能像他这样怀着满心的爱意来描绘过这座城市—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莫泽巴赫给社会小说这一体裁赋予了新的力量,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优雅,生动描绘出德国社会的全景图。”

  《月亮与姑娘》内容简介:汉斯和伊娜是一对年轻的夫妻,新婚燕尔。他们在法兰克福中央火车站附近一栋公寓大楼里租了套新房。公寓大楼足德国19世纪末经济繁荣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光看外表,完全想象不到大楼内的蹊跷。故事以这对年轻大妇的感情发展为线索,房东、各位邻居以及其他关系微妙的人士先后髓场,与这对夫妇的生活发生交集……

  莫泽巴赫运用轻盈的笔触,从满月写到新月。讲述了一段鬼魅般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描绘出一幅纷繁复杂、妙趣横生的当代德国社会画卷。《月亮与姑娘》于2007年问世,入围“德国图书奖”决选名单,并直接促成莫泽巴赫荣膺该年度的“毕希纳奖”。

其他

  莫泽巴赫说,他想用艺术来梳理世界的混乱局面,让它变得可以理解。他的小说《床》(Das Bett,1983 年)、《鲁迫海因》(Ruppershain,1985 年)和《西区》(Westend,1992 年)便是这样诞生的。同时,他还尝试戏剧创作。1992 年,他的诗剧《小红帽和大灰狼》(Rotk ppchen und der Wolf)被导演汉斯·霍尔曼(Hans Hollmann)搬上法兰克福剧院的舞台。此外,他为卡尔·马里亚·冯·韦伯的《奥伯龙》(Oberon)创作了歌词,该剧于1995 年在法兰克福歌剧院上演。很显然,那时他便非常喜爱小精灵的主题和女巫的氛围,直到今天他仍然为之着迷。

  “世界是混乱的。我在小说中也描述了现代化、国际化等等我们这个时代给城市和居民带来的冲击,但是这是无意识的,或者说通过艺术的形态为读者理清头绪。我只是希望在未来,当人们再次阅读我的小说时,会评论说,u2018原来这种思想,这种生活,这种现象,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的,开始出现变化的u2019。你甚至可以说,我只是个诚实的记录者,我的记录工具就是文学艺术。只有读者有权利去评价现实的真伪,它们的正反或者好坏。”

  莫泽巴赫每天都会规定自己至少创作一定数量的文字然后手抄下来,“当作是家庭作业吧”。然而他觉得最有趣的是,“如果一名作者按照无意识和全无计划的方式进行写作,会发生些什么?”尽管对游戏和自编自导满怀乐趣,但对他来说写作仍是一种精神和心灵层面的行为—“当练习突然变成灵感时”。

荣膺毕希纳奖

  2007年,莫泽巴赫荣膺德语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评委会赞扬他是“全部文学领域内天才的形式实践者”(Genialer Formspieler),亦是“坚定的时代批评者”,兼具“辉煌的风格与叙述之乐”。

  毕希纳奖的往届得主中名家云集,包括海因里希·伯尔、君特·格拉斯和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但去年该奖得主、罗马尼亚裔诗人奥斯卡·帕斯提奥(Oskar Pastior),却不幸在颁奖典礼举行前数周,于10月4日法克兰福书展期间,突然死于酒店房间,据信他死前正在修改毕希纳奖的答谢辞。

  莫泽巴赫对自己能获毕希纳奖感到又惊又喜,他对德通社谦虚地表示,比他强的人有的是。他像19 世纪的作家那样以讽刺和同情的笔调描绘出众生相,文风考究、优雅、高贵;他在2007年被授予毕希纳文学奖,这标志着今天的德国,文学价值观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