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围攻刘铭传,斩杀提督唐殿魁,尹隆河之战捻军为何先胜后败?

1865年5月,遵王赖文光、梁王张宗禹、鲁王任化邦、首王范汝增、魏王李蕴泰、德王唐日荣等在山东菏泽高楼寨设下埋伏,引诱八旗马队追击,斩杀八旗精锐七千余人,满蒙第一悍将僧格林沁阵亡。高楼寨大捷,捻军士气高涨,慈禧为消灭捻军,只好让曾国藩北上督师。但是,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战术无法有效应对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的捻军。曾国藩督师一年多,没啥战绩,慈禧将其撤换,改由李鸿章督师。

李鸿章督师,淮军成为剿灭捻军急先锋。考虑到捻军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且鲁王任化邦非常擅长使用骑兵,被誉为“项羽再世,使用骑兵第一人”,李鸿章决定训练淮军骑兵部队,让刘铭传担任总指挥。1867年,淮军联合湘军,与捻军在尹隆河对决,双方精锐云集,战况非常激烈。

围攻刘铭传,斩杀提督唐殿魁,尹隆河之战捻军为何先胜后败?

1867年2月,刘铭传率一万两千兵马渡过尹隆河,兵分三路追击捻军。渡河后,刘铭传分兵两千留守渡口,防止后路被抄袭,然后三路迎战捻军。刘铭传领中路军,先锋大将署理浙江提督唐殿魁率右路军,刘盛藻率左路军。捻军不甘示弱,也分兵三路迎战刘铭传,赖文光领中路,任化邦领左路,李蕴泰领右路。

刘铭传派骑兵冲击捻军阵地,赖文光指挥捻军用洋枪齐射,抵挡淮军冲击。淮军攻势受阻,刘铭传继续增兵,朝着捻军冲杀而来。此时,提前设伏的捻军从两翼杀出,围攻淮军先头部队,双方展开肉搏战。刘铭传,号称淮军第一悍将,所部战斗力强悍,虽说被围攻,却不乱阵脚,双方相持。

中路军相持,任化邦左路军进展顺利,击败了刘盛藻,然后指挥马队分两路,一路偷袭留守渡口淮军,一路直接冲击刘铭传中路军。任化邦马队冲击力强,淮军被分割包围,彼此不能呼应,处境危险。

围攻刘铭传,斩杀提督唐殿魁,尹隆河之战捻军为何先胜后败?

任化邦投入战斗,捻军马队冲击力强悍,淮军新组建的骑兵部队抵挡不住,刘铭传陷入被动。主帅刘铭传被围攻,唐殿魁、李锡增、黄桂兰、张士元等悍将急忙赶来增援,纷纷向中路靠拢,与捻军厮杀。淮军聚集在一起,正中捻军下怀,赖文光、任化邦、李蕴泰则将预备队投入战斗,力求全歼淮军刘铭传部。

双方主力投入战斗,打得昏天暗地,淮军逐渐处在下风。捻军马队强悍,且准备充分,刘铭传虽奋力拼杀,但无法突围而出。眼看捻军杀到跟前,刘铭传脱下官服,准备乘乱突围,但时间来不及了。捻军缩小包围圈,浙江提督唐殿魁、副将李锡增被斩杀,淮军乱作一团。

突围无望,刘铭传干脆席而坐,准备束手就擒。薛福成《庸庵笔记》载:“刘铭传与幕僚、营官均将翎顶官服脱掉,坐地待死,残散围坐官兵不过百余人。”

围攻刘铭传,斩杀提督唐殿魁,尹隆河之战捻军为何先胜后败?

身边亲兵不过百余人,不出意外,刘铭传肯定会被俘虏。关键时刻,湘军第一猛将鲍超率领一万六千“霆军”冲杀而来,先高高升起“霆军”旗帜,然后分三路冲击捻军阵地。湘军关键时刻投入战斗,淮军士气大涨,重拾信心,双方继续搏杀。刘铭传也再次操刀上阵,指挥亲兵与捻军血战。

鲍超投入战斗,赖文光、任化邦、李蕴泰也不甘示弱,没有整顿队形,就直接迎战“霆军”。赖文光高喊:“今日斩刘捉鲍,长驱西上,一路入四川,据巴蜀之利,一路上荆子关,联合梁王张宗禹攻陕西,洪天王事不足为也。”捻军士气高昂,没把鲍超“霆军”放在眼里,没有整顿队形就直接战斗,勇气可嘉。

“霆军”,号称湘军野战能力最强的劲旅,不但列装先进洋枪、洋炮,肉搏战也非常猛。一顿厮杀下来,捻军损失惨重,赖文光、任化邦、李蕴泰突围而出,但他们妻儿都成为俘虏,被处以死刑。

围攻刘铭传,斩杀提督唐殿魁,尹隆河之战捻军为何先胜后败?

尹隆河之战,捻军围着刘铭传打,斩杀提督唐殿魁、总兵李锡增,淮军最精锐部队被打残。关键时刻,悍将鲍超率一万六千“霆军”投入战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此时,捻军已经精疲力尽,而鲍超“霆军”是生力军,且装备非常精良。激战一番,捻军损失惨重,赖文光、任化邦、李蕴泰虽突围成功,但其妻子全部被俘虏,代价非常大。

那么,尹隆河之战,捻军为何先胜后败呢?笔者认为,鲍超在关键时刻投入战斗是重要原因,但并非决定性。捻军战败尹隆河,还是“先胜后败”,关键是指挥错误,以及内部争权夺利,未能团结一致。否则,捻军就算赢不了尹隆河之战,也会打成平手,保存主力。

战前,赖文光为独揽大权,以“变节”为由,诛杀原石达开部将德王唐日荣,导致太平军余部不满,作战不积极。唐日荣,骁勇善战,威望很高,若是能参加尹隆河战役,监视鲍超“霆军”活动,捻军也不会遭受突袭,导致惨败。

围攻刘铭传,斩杀提督唐殿魁,尹隆河之战捻军为何先胜后败?

“霆军”投入战斗时,赖文光、任化邦等若能冷静思考,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整理队形后再战斗,也不至于惨败。要知道,鲍超投入战斗时,捻军已经和淮军厮杀在一块,毫无队形。此时,赖文光、任化邦直接与鲍超交战,并非明智之举,而是瞎指挥。

尹隆河之战,捻军先胜后败,失去进入四川,开辟川蜀根据地,图谋复兴太平天国计划。但是,尹隆河之战,刘铭传埋怨鲍超“误期”,并告知李鸿章,而李鸿章偏袒淮军,上奏朝廷参劾鲍超,湘军、淮军之间关系恶化。清朝采取“扶淮抑湘”政策,下令遣散“霆军”,鲍超无奈,只好称病辞职。

参考书目:《庸庵笔记》、《湘军志》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