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作文楼| 句子| 历史人物| 范文|
W范文网

市县地名溯源:夫余国与扶余县

扶余县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吉林省中北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交界处。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环抱县境,处在3条河流的河间地带,因而水利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也很发达。

市县地名溯源:夫余国与扶余县

1936年,扶余全景

扶余县历史非常悠久。3000多年前,便有古秽貊人生活在这里。秽貊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因依秽水而居,故得此名。秽水,又称做水,在今辽宁省凤城以东。两汉时期,秽貊族各部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许多部落联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几个强大的地方民族政权。其中,居住在松嫩流域并逐渐向东南迁移的槁离国发展得最快,它和松花江大曲折处以南的秽国最早在史书中出现。

公元前2世纪,秽貊族的一支在嫩江流域建立了槁离国。在古文献中槁离国又称之为高夷,也就是后来的高句丽。有一年槁离国发生了内讧,王子东明出走,自乌裕尔河向南逃往秽国旧地。后来,在松花江大曲折以南建立了夫余国,历史上称作北夫余。关于北夫余建国的年代,史籍无确切记载。但从公元前108年(汉元封三年)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4郡后,在《史记》中开始有“原旧燕之地”,“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貊、朝鲜、真番之利”的记载,说明夫余国至少建立于公元前108年以前,在秽貊族中夫余立国较早,发展较快,并且和高句丽、东夫余、百济等部族有着共同的渊源。夫余国的都城前期在今吉林市郊南城子,后期移至今吉林省农安镇。夫余国自汉武帝时即与汉朝建立了臣属关系,并接受西汉授予的印绶。西汉至两晋时期先后隶属于玄菟郡、辽东郡、公孙氏政权、曹魏、西晋、前燕和前秦等,长期朝贡于中原各代王朝。夫余国的疆域西至洮儿河,东到牡丹江,南至辉发河以北,北至黑龙江。据史料记载,夫余国始祖叫东明,建国后曾兴盛一时,到汉朝时夫余国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到三国时期,夫余国占有松花江上游的广大地区,辖境包括今吉林中部和西部,“方可二千里,户八万”。“其民土著”,“其人强勇”,“其国殷富”,是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的奴隶制政权。三国时曾协助曹魏打败高句丽。

市县地名溯源:夫余国与扶余县

扶余城南关外的关帝庙

在夫余存在的600年间,开拓了松嫩平原,创造了比较发达的文化,史称北夫余,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的地方政权。是东北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古老的少数民族。

夫余之名始见《史记》,夫余又作凫臾、扶余或符。《尔雅》有“九夷之五为凫臾”,“凫臾,东方国名,即夫余也”。据《中国东北史》记载,夫余名称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来源于秽人之“秽”,如何秋涛谓,“符即夫余,《王会》之秽人也。”快读发音为“符”,如慢读则发音为“夫余”,秽即“夫余”二字的合音。另一说“夫余”二字来源于河流名,槁离国原来在乌裕尔河流域,该河在金代称蒲与,夫余即是蒲与或乌裕尔的同音异写。据上述两说,“秽”与“夫余”皆源于乌裕尔河之名。

那么乌裕尔是什么意思呢?

乌裕尔河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内陆河,位于嫩江中游东侧、黑龙江省西部,发源于小兴安岭布伦山之南麓,于嫩江东侧平原上弯曲穿行,流经北安、克东、克山、依安、富裕,“至齐齐哈尔市东南河道漫漶,最后变为广泛的沼泽地而消失。两岸地势低洼,雨季渲泄四溢,沮洳难行”。《金史》称蒲峪路之河,蒲峪亦写作“蒲与”、“蒲一”、“普一”。《清一统志》称为呼雨哩;《盛京通志》称为呼裕尔河,旧档又作胡雨尔。呼雨哩、呼裕尔、乌裕尔(乌羽尔)皆为蒲峪之音转。“蒲峪”系女真语,意为涝洼地。这个名字恰好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黑龙江省今有富裕县,其名亦因乌裕尔河而得。金代曾以乌裕尔河为中心,设蒲峪路。明朝该地为福余卫地。清朝因其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故被称之为富郭段,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设治局。1931年改县。综上所述,夫余―乌裕尔:意为涝洼地。

关于东明建夫余国,在《论衡》、《魏略》、《后汉书》等书中都有同一段传说:在嫩江东侧的乌裕尔河畔有个槁离国,有一天,国王忽然发现身边一个婢女的肚子大起来,国王大怒,要杀她。婢女为自己辩解说:“有一团气,如鸡蛋大小,从天而至,射进奴婢的腹内。奴婢因此才不知不觉地怀孕了。”国王听了半信半疑,寻思女婢也许没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便暂且饶过她。后来婢女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东明。国王命人把东明扔到猪圈里,猪围着他呵气,为他取暖,东明才没有被冻死。国王又让人把他扔到马棚里,想让马把他踩死,马不但不踩他,反而呵护他,使他不被踩死。国王听说猪和马都向这个孩子身上呵气,为其暖身子,感到十分怪异,觉得东明是上天降下的圣人,只好让那个婢女先把孩子收养起来。东明长大后常常被派去为国王放马。他聪慧精悍,能骑善射,本领越来越高强。

槁离国王有一妻二妾,她们所生的儿子本领都不如东明。东明不是国王所生,本领又这样强,国王恐其日后争夺王位,便想方设法杀死东明。东明知道国王的阴谋后,连夜逃走。国王急忙派兵追赶,追到一条叫施掩水的河边,东明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以弓击水,果然灵验,河中的鱼鳖都游上来,搭成一座浮桥,东明踩着“浮桥”过了河,他经过之后,“浮桥”立即不见了。东明顺利地来到秽人聚居的地方。因其武艺过人,又机智勇敢,在发展农牧业和抵御外侮中功勋卓著,很快就受到当地秽人的拥戴。秽人的部落首领收东明为养子。后来东明在那里建立起夫余国,成为第一任国王。

市县地名溯源:夫余国与扶余县

扶余与蒙古交界处

夫余国经过了它的繁荣时期,晋朝以后,夫余的西邻鲜卑强大起来。公元285年(晋太康六年),鲜卑族大破夫余,毁城掠人,夫余国只好东迁。次年在晋军支持下“还复旧国”。复国后,因在原夫余国故都之东部,所以又叫东夫余。东夫余在勿吉和高句丽等几个强大部族的包围之下,国势逐渐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勿吉攻取夫余,夫余王无力抵抗,率众逃往高句丽。从此东夫余灭亡。

据《魏记·勿吉传》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说明勿吉是由肃慎、挹娄传承而来,属于肃慎的一支。勿吉已有农业,出现“偶耕”,有马有车。勿吉“其畜多猪无羊有牛有马。”此后夫余地域为勿吉所据,到隋朝勿吉改称靺鞨,今扶余县境是靺鞨七部之一的伯咄部居地。“伯咄”是今扶余县地域内见于文献最早的地名。伯咄、部渚泺、伯都讷是同一地名的不同汉译。今扶余县境唐朝为渤海国夫余府。辽代为宁江州混同县。金代为上京路隆州府利涉县和会宁府会宁县。元朝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是肇州通泰宁交通线上的驿站。明朝初年属兀良哈三卫蒙古族居地,后为科尔沁蒙古族游牧地。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后,进军讷尔浑(今伯都乡),在今扶余县伯都乡驻地设立官军队站,称伯都讷站。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移吉林副都统于伯都讷,称伯都讷副都统。1726年(清雍正四年),置长宁县。1737年(清乾隆二年),改设州。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改设巡检。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置伯都讷厅。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撤厅升府,更名为新城府。1913年(民国二年),改新城府为新城县。1914年(民国三年),因与河北等5省新城县同名,改称扶余县。“扶余”二字便是沿用古夫余国名。但古夫余国都城和渤海国夫余府驻地,均不在今扶余县境内,而在今农安镇,扶余县地域仅为当年的夫余国属地而已。

市县地名溯源:夫余国与扶余县

松花江流经扶余

1987年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县级)。1992年撤销扶余市,设立松原市(地级),将原扶余市改设扶余区。因扶余县这一名称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又因“区”与“县”的行政职能的区别,全市上下对恢复扶余县有迫切要求。市、区人大多次提出议案,要求恢复扶余县。1995年撤销扶余区,恢复扶余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改设三岔河镇。另设宁江区,辖原松原市街区及周边地区。

本文选自《吉林省地名地情文库》,版权归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拍摄者所有,侵删。

  • 其他历史故事
  • 推荐栏目:诗歌发朋友圈句子其他范文(可搜索)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