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作文楼| 句子| 历史人物| 范文|
W范文网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本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本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通览全书,万历的成功在于仁慈,终万历一朝,他没有用凌迟,也没有任用一个大太监。失败在于懒政,归根结底是对郑贵妃的宠爱和在立嗣问题上的争执。

申时行的成功在于圆滑,他既不得罪皇上,也不得罪同僚。失败在于无为,但是通览全书,他的下场最为美好。海瑞的成功在于清廉,他能够严于律已,严于律人。失败在于极端,须知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安守清贫。

戚继光的成功在于务实,他放弃了俞大猷使军队现代化的建议。失败在于为时代所不容,毕竟明朝重文轻武,不允许武官作大。

李贽的成功在于真诚,同时他结交了大量的豪门贵族。失败在于妖言惑众,有些事看破不说破,特别是在以一个以孔孟礼教为意识形态的农业国。

通览全书,本书既讲政治,又讲经济,讲了军事,还讲哲学。好像什么都讲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我怀疑作者是理科生,他对历史的理性分析大于感性认识。对技术的研讨大于对善恶的见解。虽然篇幅甚短,但是整体架构要比明朝那些事儿成熟的多,不愧是博士生导师。

要研究明史,还是要看明实录,然而那个太长了,我决定还是先看钱穆的书。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

《万历十五年》,书名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了,作者也久闻其名,只是在内心一直怯于去读它,因为始终觉得它是一本史书,给人一种厚重感,一翻书序就谈及财政制度方面,令人不禁生畏。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代万历十五年,丁亥年明史的卷轴渐渐在眼前展开

直到前些天才下定决心打开这本尘封已久的书籍,细细读来,才发现它并非我以为的那样艰深晦涩。看不多时,我发现《万历十五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奇书,带给人以震撼的感觉,并非是因为作者写明朝史写得非常生动,而是因为作者的视野非常广,摆脱了普通历史书枯燥无味的感觉。

故事涉及荒怠朝政的万历、被清算的前任首辅张居正、调和文官阴阳的现任首辅申时行、古代模范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九岁登基而早熟的万历皇帝懈怠了皇帝这份工作,宁可躲在宫中看宦官掷银游戏,也不愿上朝面对百官议政。张居正励精图治,仍无法挽回王朝走向衰败的现实,海瑞一身正气,却在官场处处碰壁无法立足,戚继光抗击倭寇立下大功,申时行深谙官场之道,也未能带给明帝国任何起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

《万历十五年》:个人认为这不算是一本历史书籍,因为我用了四年时间,每看必有新的收获。总体来说,讲述了万历皇帝长达几十年不上朝的一个心理描写,并根据这个铺展开来,讲述了有明一代,封建官僚暨知识分子在面对孔孟之道、朱熹之理和纷繁复杂的现实时,是如何抉择的'。而这其中,海瑞选择了道德的高尚,一生清贫,却屡遭排挤;首辅申时行选择了中庸之道,极力缓和,调节各方面的矛盾,晚年却被弹劾回老家;一代名臣张居正选择了改变,却在死后遭遇了抄家和鞭尸。孤独的名将戚继光面对腐朽的明朝军事财政制度,选择了依靠张居正来完成自己毕生梦想,最终张死后被弃而不用;而李贽,选择了面对选择了坦白,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就是为了封妻荫子,哪有那些道德君子所讲的,匡扶天下,救济黎民百姓。他们所有人都是悲剧,无一例外没有我们现在人意义上的成功。在他们实现各自政治理想的一生中,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也许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悟。黄提出“大历史观”,就是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去思考历史事件,而万历十五年貌似写的是1587年,其实是从这个长久以来的封建统治制度来书写这一年,而60年后明朝即亡。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4

最近看完了《万历十五年》,明朝万历年间的重臣,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无一不以悲剧收场。甚至万历自己,在这种文官集团体制之下,也只能无为而治。由此可以看到一种强大体制惯性所带来的悲哀。他们每个人都各有特点,亮光闪闪,也试图做出改革,但最终失败,大部分人还落得个革职、入狱、自杀的下场。一群文官为了整个集团的平衡,国家的武备、科技的革新、商业的发展都陷于停滞。我认为,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不是从满清后期开始,而是始于明朝。其实我很厌恶宋朝、明朝两个汉族朝代,尤其是明朝。宋朝也积弱不振,但至少商业、航海、科技发达;明朝则陷入了皇帝官员无能、体制松散、陈腐惯性而集体抵制改革的怪圈。假使xx片战争、甲午海战发生在明朝,也许早就亡了。

还是异族统治好!进而论之,被英国殖民,也许今天会更好。越看中国历史,就越x厌中国,越厌恶儒教。其实我是一个反中医、反孔教的人。

下部书准备看看《彩色欧洲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

开拓眼界,发人深省,虽一家之言,却是高屋建瓴。作者以万历写封建皇权与相权的对立,以张居正申时行写文官集团的统治法,以海瑞写土地制度与经济,以戚继光写军事,以李贽写思想哲学,构思十分巧妙。万历十五年,是千百年来封建中央集权制下天朝的缩影。

对发展生产力缺乏兴趣的统治者,饱读诗书的文人集团控制了朝廷,皇帝更像是背锅的吉祥物。治理目标仅仅是百姓能填饱肚子不造反,经济上重农抑商,军事上重文轻武,以德治代替法制,造成律令与实际的脱节,重公平轻效率推崇集体抹杀个性,当然这个公平指的还是封建礼教中的“公平”。无论是励精图治的万历还是懒惰怠政的万历,无论是大刀阔斧改革的张居正,是老成持重和的一手好稀泥的申时行,是清正廉洁活在教科书中的道德楷模海瑞同志,是大胆创新搞军事改革的戚继光俞大猷,还是思想界的离经叛道的李贽,他们都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向灭亡。

读来苦闷哀惋,但依旧乐此不疲,连着读了两遍,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好书,百闻不如一读。另外,由于对西方制度不甚理解,作者写的尾声太高端暂时还消化不了,会再来拜读的。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

1、所谓大历史观,是将历史放到更长的历史时期内观察,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对比

2、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传统、广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在当时交通信息极不发达的小农社会背景下,自然而然就发展出了以道德为准绳,以士大夫阶层为统治阶级的形式,这是历史的必然。

3、中国是一个道德观念极其盛行的国家。常言道,道德是要求自己的,如果用在了要求别人身上,那多半要出问题。但这种观点,一是很难落实,二是这本身也是一道道德标准本身。其实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是分受众的,有些只适合士大夫为代表的的所谓精英阶层;而有些则是针对底层民众的。

4、越是深入历史,越是发现历史的现实性。以前读书时候时候,教科书上赋予的历史观,在万历十五年这类书籍面前,已然全部面目全非。先不说教科书上那些倾向性的表达,即使是客观表达,在你深入了解那些结论背后的事件人物以后,也可能会有全然不同的观感。这就好像一条你认为很有道理的道理,但当你运用到具体事务中的时候,又会碰到诸多问题。当你终于在不断摸索中明白了其真谛以后,虽然你仍然认可这条道理,但那种感悟是截然不同的。

5、最后,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对历史有兴趣的人去阅读、思考。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7

人生本就不易,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大人物还是小角色,平凡或伟大,卑微或高尚,最终都会芳华落尽,或许,我们需要的是那多一点点的慈悲。 《芳华》让人回味无穷,今天又翻了一下经典的片段,并且打开电脑重温了一下电影。

第一天看的时候,我说的是:是小说成就电影,还是电影造就小说?现在我想说的是:是小说造就电影,也是电影成就小说。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而电影就是生活的剪影。

严歌苓的写作风格着实让我敬佩,从头到尾有一种淡淡的朴实和真诚,那种浸染在文字里,沾染了一身书卷气的平静、宁和掩盖了她本身所经历的的岁月沧桑,可是这种朴实和真诚里又有着一种严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这也是读她故事给人感觉的热烈与冷静,繁华和苍凉,时而通畅流利,时而曲折揪心般复杂的所在。

看严歌苓讲座视频,她说话的语调总是不急不缓,温和平静,甚至于还有些拖着小女生气息的尾音,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严歌苓的作品会让人上瘾。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

在明朝这个庞大的帝国,本质上,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于违法行为的掩饰则被认为是忠厚和识大体,封建王朝的社会制度本身就存在许多缺陷。 余大猷和戚继光都是十分优秀的将领,二人在领兵作战方面都颇有谋略,他们也都知道战场上先进的兵器十分重要,只是二人最后的官职地位差别很多,是因为什么呢?那便是二人期望采取的改进措施了,可以说,余大猷没有像戚继光那样对于形势有着透彻的分析,他不明白在封建王朝落后的制度下,想要说服国家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从小农经济的体制下走出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更别提用新的技术改变松散的社会体制了。

而相比之下,戚继光就十分明智,他知道一己之力搬动旧制度是不可能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在现有制度下尽全力把能做的事情做好做完善,或许这样才更能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9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这是今年看的最慢的一本书,总是没有太多的零碎时间可以用。

这本书总体上讲讲,是一部悲剧的书,悲剧的人物、悲剧的时代、悲剧的政治、悲剧的中国,然而黄仁宇却可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去完成这部巨作,虽然其中有一些西方的研究方法理念上的痕迹,但绝不掩盖这本书在那种情况下诞生的光芒,何况,黄先生之谦虚,让人敬慕,他说:下一代的人证实我们的发现,也可能检讨我们的错误,也就等于我们看到前一代的错误一样。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以这样的胸怀去解读历史,这才是我中华民族应有的眼界与胸怀吧。他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帝王,那种落寞、愤慨,是那个时代的文官集团和政治制度所赐。

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官武将,文官不仅用笔,更会用心,更会制衡,武将不止使刀,亦会攻心,会迎合……这些历史,让人不可思议,让人瞠目结舌,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叹之、敬之、爱之、骂之……历史长河中,发生过的事,总会以特有的方式让人记住、被人提起的!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

现在的历史书籍,因为大都太单调、太教条、太格式化。而《万历十五年》简直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书让学生乐于走进历史,走进文化,真正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底蕴,去思考一些过去和未来。

明代晚期和鼎革之际的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一些在当时社会上离经叛道的思想。市民文化兴起,四大名著问世。

历史的悲剧源于我们的无知和少知,痛定思痛,从明朝到现在,有许多东西是变了,但也有许多是没有变的。礼为一切社会行为之规范,但道德却不能代替法律,与此同时也并不表示道德可以被抛弃。健全法制体系,提高道德修养中华民族才能走的更快更好,民族的未来将走向何方,答案掌握的我们自己手中。

  • 推荐栏目:发朋友圈句子其他范文(可搜索)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