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作文楼| 句子| 历史人物| 范文|
W范文网

“上海蒸拌冷面”的由来(二)

胡克廷

博采众长,使富具特色的“蒸拌冷面”横空出世。

商议时朱师傅宽老板心,不慌不忙地对老板说:“既然‘过水冷面遭殃在‘过自来水上,‘不过水不就没有问题了吗?”

老板一听,突然脑袋骨碌一转,急中生智想出一个主意,对朱师傅说:“现在‘老城隍庙的葱油拌面不是名气蛮响,不过它是热拌面,我们把它引进过来,店里有电风扇,把面吹凉,不就可以不用过自来水,就成冷面了吗?说不准又可象那时‘引进小光蛋大排一样,创出一只‘招牌品种”,老板又想故伎重演,异想天开地欲再现“脆皮大排面”的火爆生意场面!

然后老板只知救急,不懂成招牌品种的烹技内涵;朱师傅一听就摇头说:“‘过水冷面是‘淬水速冷,产生韧、爽的质感,受食客欢迎,风扇吹凉会失去淬面效果,要丧失过水冷面的特色!”老板焦急地说:“那怎么办?”

其实老板“风扇吹凉”的主意,朱师傅认为是可取的,激起了他创新的自信心,“匠心”又驱使他要创出:“既用风扇吹凉免过水,又不失过水冷面特色质感”的“冷面”,瞬间脑海里闪出,这必须要与店里“打面高手”朱书佩师傅商议,就可解决;于是即刻宽老板心说,他来想法解困境。

那时四如春供应的面条,是由打面师傅自制的,因供应量大,不可能手工擀制,要用大杠棒“骑跳式擀制”,切面要用一把大刀切成“龙须面”,故被称为“大刀面”。那时生产大刀面,技艺上极为讲究,要经过和面、揉面、饧面、压面、叠面、切面等多道工序;和面要将面粉、鸡蛋清和水,凭经验按不同季节的气温,按不同配比来和好面;揉面要揉到面团表面有较好的光泽度;饧面要把揉好的面,放在布袋里密封,饧约 h取出砸打一回,再次放入袋中饧约 h,取出再砸打一次,如此要反复多次,至砸打好的面团,其光泽度明显好于揉面;压面更辛苦,要用一根长的粗棍,一头顶在墙上,粗棍压在面团上,制面师傅骑在粗棍的另一端,凭师傅的体质量和跳压力,不但要把面团跳压成又薄又匀的面皮;而且要使面皮呈长方形,制面师傅因长期这样骑跳压,因而大多留下了疝气职业病;接下来要撒粉叠面,把骑压好的薄面皮,撒粉叠成若干层后,就进入切面工序,制面师傅手拿一把又长又重的大刀,手指上戴上一个铜皮戒子,既起不慎刀伤手指作用,更起掌控面条规格作用,使凭手感切出既细又匀称的龙须面。

两个朱师傅一商议,朱书佩即刻拍胸表态,由他改变面条规格、配方和工艺来解决;朱书佩不愧为高手,采用“龙须面”加宽改为“韭菜形面”、和面增加蛋液用量、增加砸打次数等,来增强面的韧度等质感。

“改良后的面”故然风扇吹凉后的“冷面质感”可与“过水冷面”媲美;然而在朱永根师傅脑海里又闪出一个问题,这样一碗一碗吹冷,不但费时间,而且不利批量供应,实际经营价值不高!怎么办?这时朱师傅脑海里“烹技经验积累宝库”的“潜意识”起作用了!一个改革意识突然奇迹般地跃出,把“下面直接煮熟”改革为“隔水蒸熟”再煮后捞出吹凉,防批量面粘结,老板提出的“葱油”在朱师傅思考中起了作用,不是可以面捞出后,加葱油边拌、边挑松、边用风扇吹冷,这样不是既不用过水,又保持了韧、滑的质感,且可批量产出具有“葱油特色风味”的“葱香冷面坯”。

然后一试,发觉经蒸后的面,在质感上,与过水冷面相比差了!怎么弥补?朱师傅又想出“妙招”,采用添加去头和根的焯水绿豆芽来弥补,这样不但使面“爽口”,而且吃口“清鲜”!

至此,朱师傅感到仅为创新成功的第一步,“苏式面”的“风味特色灵魂”是“汤”,“拌面去汤”不是犹似“失魂”!那么如何招回“风味之魂”?

就在这时,朱师傅听到店附近有一个叫“王大块头牛肉面大王”和一个叫“六点一刻小无锡浇头面大王”,这二个面摊在大热天生意也极为火爆,且听说这“面大王”之称,不是自封,而是众多老顾客食后翘大拇指,异口同声叫出来的,这引起朱师傅关注,于是一天晚上去暗访,探察一个究竟。

朱师傅探得这王大块头,大名叫王猷之,那时兰州牛肉面在上海还罕見,王猷之别出心裁推出“咖喱牛肉面”,以“稀”魅客,咖喱现今已不稀奇,是众所周知的大众调味品。但咖喱面世时,曾被神秘兮兮地称为“神奇香调料”“味之精灵”;然而,那时不要说在江南面点中难见踪影,就是在各帮中菜里也罕见,在西菜西点中,亮相频率也不高;王大块头妙把咖喱用入其特色牛肉面的“汤”里,这不是与苏式面以“汤为魂”有异曲同工之妙吗!然而朱师傅还发现王大块头供应的品种里,竟也有“牛肉汤”与“面”分离的“拌面”品种,尽管拌面是热的,那天又是大热天,然而大多数顾客在面摊上吃的是这种“热拌面”!朱师傅接近一位正在挑拌面的顾客,只见他在不断挑拌,朱师傅在旁亦不断闻到一阵阵飘来的“麻酱香”,原来这位顾客乘晚风,不但使烫热之面降温,而且使芝麻酱等调料,能匀称地附在面条上,使“无味之面入味”,这多种调料中,无疑领衔和具特色的是“芝麻酱”!这对朱师傅是一个“开窍性的启迪”,原来缺了“汤之魂”,可由“芝麻酱”来替代!

在小无锡的摊上,只见不少顾客在叫:“六点一刻来碗辣酱面”;一打听小无锡大名叫殷昌仁,因头有点往右斜,吃惯他招牌辣酱面的顾客,惯叫他“六点一刻”,小无锡听了也乐意;辣酱面上桌,不见面只见红彤彤的面汤和辣酱,原以为江南人不嗜辣,原来这些上海人大热天,也这么嗜辣!

这次暗访最大启迪,是发现“麻酱”是“拌面调料之魂”,使“拌面去汤”的“失魂”,可“召回魂”!因而在“葱香冷面坯”成功基础上,朱师傅特色风味设计上,“麻酱”不但必不可少,而且要更突出其“香”,故采用芝麻酱用芝麻油调拌成稀酱状,既利于拌面,更提升了香感;然而“麻酱”虽为“调料之魂”,但苏帮特色不明显,因而在风味设计上,还必须突出苏帮特色!如何来突出?

苏式面的汤,有“以甜吊鲜”的特点,就是“白汤”也要用上海人叫酒酿的甜来吊鲜;因此朱师傅把调料中的酱油,用适量加糖来提鲜;再如:苏州面馆大多配买“姜丝”,这是列古就有的,苏州人更喜一小碟姜丝,浇上些醋和着吃面,使面别有风味;然而姜丝加工是洗后切丝,这样又难免沾有生水,为避生水,朱师傅采用“嫩酱姜片”;醋当然也是少不了的调料;为增鲜就是城隍庙的葱油拌面,加开洋提鲜还不够,还要加味精,因而味精也少不了,然而开洋葱油拌面是热面,味精可以直接加,冷面就不行了,故采用先烧沸水后加味精成“液态味精”凉后使用;受小无锡辣酱面的启发,还备有辣油,喜辣顾客就加,不喜的不加;在装盆成品设计上,朱师傅采用:先放面条,再加入麻酱、酱油、醋、味精“四种调料”,然后在面上放上两片嫩酱姜,最后覆盖绿豆芽;还采用另加浇头添风采,当然招牌浇头——脆皮大排不能少;还引用小无锡的辣酱添加开洋增鲜,推出“开洋辣酱”等浇头品种;这样“不过水”的“蒸拌冷面”就诞生了!

这使老板喜出望外,即刻敲锣打鼓到那时设在瑞金二路金谷村的卢湾区饮食工作组报喜,当时工作组领导施少成、邹连生等,也为之振奋,即刻向市里汇报;很快朱师傅等发明的“蒸拌冷面”,成为那时第一只“开禁冷面”!

一面市,不但深受顾客欢迎,而且在同行中引起轰动,纷纷前来观摩;很快复活了上海冷面市场!

现原朱永根所在的“四如春点心店”因市政建设,已在上海消失!但可喜的是有一家与“四如春”同名的“四如春食府”,把“蒸拌冷面”继承下来了,且一到夏令上海冷面市场供应的大多是“蒸拌冷面”,虽有的不可能达到朱师傅“发明遗作”这样精彩,但“蒸拌冷面”被誉为当今“上海特色冷面”,在天堂的朱永根之灵定很欣慰!(全文完)endprint

  • 推荐栏目:发朋友圈句子其他范文(可搜索)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