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作文楼| 句子| 历史人物| 范文|
首页>演讲稿>神奇的人体自愈能力

神奇的人体自愈能力

水云间

人一生病,就找医生吃药、打针,结果身体越吃越弱,下一次用药的剂量可能就要成倍增加,特别是抗生素效果还会递减……其实,人体有你想象不到的强大自愈力。

自愈是因为身体内有“药物”有“医生”

德国《生机》杂志曾刊登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发现,只要注意调养和改善生活习惯,60%~70%的疾病都能够自愈。这与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洪昭光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的不谋而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生治病,只是激发和扶持人类机体的自愈力而已,最终治好疾病的,不是药,而是人们自己。

这是因为,人体内其实蕴含着一个大“药铺”——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激素,这些激素就是“药铺”的药材,将其排列组合,可以配出30多种药方来。

不仅如此,人体内还配备了一位高度负责的贴身“医生”——自愈系统,这包括免疫力、排异能力、修复能力(愈合和再生能力)、内分泌调节能力、应激能力等。

当人有不适或生病时,这位“医生”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体异常信号,马上调整人体的各种功能,并及时调动“药铺”中的各种激素,进行“配药”“用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反,如果人体的这种能力遭到彻底破坏,即使华佗再世,也不可能挽救性命。艾滋病之所以成为“不治之症”,最主要的问题是免疫系统遭到了灭顶之灾。

60%的疾病都能自愈

只要能和这些激素做好配合,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就能够捍卫好身体健康的大门。有些病即使不吃药也能好。

● 感冒

當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的袭击时,自愈系统会迅速地组织免疫细胞来打一场防卫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感冒。大多数感冒都可以不治而愈,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7天。事实上,没有药物能直接治疗感冒这种病,所有抗感冒药不过是缓解由感冒引起的鼻塞、咳嗽等症状罢了。

感冒后,若能做到以下几点便可帮助感冒早愈:

.多休息。

2.多吃富含维C的水果。

3.保证每天喝2000毫升水。

4.远离肉蛋奶制品,因为这些食物较难消化,人体消化食物要消耗能量,而感冒时体内T淋巴细胞要消耗很多能量与病毒作战。因此,感冒时最好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 小伤口

若不小心蹭坏了皮肤、出了血,过一会儿就会自然止住,这是因为人体内有天然的止血药——血小板。当身体受到机械、物理的损伤,它会默默地修复伤口、促进痊愈。

除了身体表面的伤口,包括胃溃疡、口腔溃疡之类的“伤痕”,甚至骨折、脑部伤害等,当伤害一开始,机体会立刻自然地产生再生作用,分化出新的细胞,使受伤的细胞结痂脱落,转变成新的肉芽组织,完成自疗。

● 发烧

当人受感染时,体温升高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以抵御某些病菌的繁殖。因此,一般来说,低于38℃的发烧,多休息、多喝水就可以缓解,并不需要吃退烧药。

如果身体虚弱,还可以适当补充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能量。

● 失眠

很多情况下,一上来就吃安眠药无异于饮鸩止渴。事实上,放松心情、适当锻炼,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肠易激综合征,最根本的诱因就是过度紧张,因此调节好心理才是治疗的根本。

● 上吐下泻

孕妇呕吐,是对胎儿的一种自我保护;很多时候,拉肚子也是一种自我防御。当我们吃了有毒食物后,往往会上吐下泻,这样毒物才能及早地从体内排出,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此时,只要让肠胃充分休息,适时补充水分就可以了。

● 轻度“三高”

当机体内出现多余的垃圾废物,人体会有条不紊地通过各种渠道将其清除,比如,肝脏、肾脏都可以为身体排毒。体内积聚了多余的脂肪热量,通过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可将其排出;脂肪肝、部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等生活方式病在初期,不用药也可以控制得很好,只要调整生活方式就会扫清身体的隐患。

合理干预,激发自愈力

世界自然医学会联合总会主席马永华教授说:“自愈力是人体与生俱来的潜能,具有巨大的神奇力量,不会因年龄增大而消失。”但是,天然的东西最怕不合适的干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激发、保护人体自愈力呢?

心脏、血管

所有的血管都是和心脏相连,心脏自愈力强了,血管有点毛病,都可以自己恢复。心脏每天不停歇地运行,“激发”也需要每天进行。

.减点盐:为了增强心脏自愈力,少吃盐,可以找些高盐调味料的替代品,如柠檬、山楂、番茄等。

2.加点钾,助排钠:钠吃多了,会降低心脏自愈能力,造成胸闷、心悸。高钾食物(香蕉、海带、菠菜)有利于排钠,增强自愈能力。

3.加点钙,护血管:每天吃黄瓜籽和黑芝麻等高钙食物,激发血管自愈力。

骨骼

发生骨折时,骨骼中的活性成分骨细胞就会被自动激活,它对骨头修复发挥着关键作用。

谈到骨骼大家就会想到维生素D

  • 推荐栏目:发朋友圈句子其他范文(可搜索)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