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W范文网作文频道精选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优秀作文投稿!
在线投稿
作文大全 > 初一作文 > 《猫》文阅读课逻辑思维缺失会怎样

《猫》文阅读课逻辑思维缺失会怎样

发布时间:2021-04-21 07:30:34 作文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王从华

一、《猫》文常态阅读课的可悲现实——“顾三不顾四”



郑振铎先生的《猫》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对于本文的常态阅读教学课,一般教师的关注点多是“我”家养的“三只猫”。某名师工作室把教学目标之一就定为:默读、圈点勾画、摘录,明确三只猫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也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三只猫”来进行活动,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它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这样的阅读课是很普遍的,但以逻辑思维观照一下,那么常规教学的弊端便暴露在我们观察者的视域之中,它的粗率、简单、无趣、牵强、愚浅,真的不一而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常态阅读课的粗率与失趣。文中明明写了四只猫,三只为家养,一只为野猫,可人们对文本内容解读观照却大搞“四缺一”“顾三不顾四”,这样做本身就是不完整的,而且无法将文本读通。因为文中写了“我”家养了三只猫,结局都不好,第一只病死,第二只丢失,第三只被“我”打后受伤死在邻家屋脊上。这三只猫的结局引发“我”情感的强烈变化,但这其中有一个蹊跷点——“失猫之痛”的情感错位。为什么作者失猫之痛的程度与猫的可爱程度呈反向变化?即可爱的第一、第二只猫或亡或失能在正常情感波动中过去,而不喜欢的第三只猫的死却成为“我”永久的殇,这是深入阅读文本的重要经验。发现矛盾点,解决矛盾,释疑通理,这是教师要教的,但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懂这一点。他们没有逻辑地平叙三只猫亡失造成的伤痛,表面地讲述“我”养猫的情感变化。

因为解决方才所说的疑点,必须依靠“第四只猫”。在“我”家里发生的两桩“命案”,凶手就是第四只猫,而“我”误以为是第三只猫所为,并将其严惩,导致它逃离流浪,并死在邻家屋顶。没有第四只猫的出现,第三只猫的沉冤永不得昭雪,我也就没有那么大的情感波澜了。前两只猫的作用是与第三只猫对比,第四只猫是揭示了真凶,是“我”的猫亡失之痛的源头,没有它的出现也许“我”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痛。

文本解读只讲三只猫的做法,割断了故事发展的逻辑关系,这篇小说故事创作之妙就在于设计了第四只猫的出现,它是矛盾的根源,又是解开矛盾的钥匙。如果丢掉第四只猫,文章的美感便荡然消失了。

二、“黑猫”的“黑”色是判断“第三只猫不是凶手”的充足理由



不仅要重视第四只猫,而且还要品味这只猫的颜色在文中的逻辑地位。它保证了故事的可靠和可信,给读者理解“我”因自己失误陷入深深自责带来充足的理由。因为,“我”情感失控自责是源于自己判断发生颠覆性改变——“我”错了!第三只猫不是凶手。这个判断很重要,而其充足的理由就是第二只小鸟又遭遇不测,而这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在这种瞬间闪过的情景中,唯有“黑”色与第三只“花白”色有着鲜明的区别,倘若第四只猫是黄色、花白色等浅色猫,在短暂的猫影闪现中是不易辨别的。只有这样,这才有“第三只猫不是凶手”的判断。这是作者精心暗藏的一个逻辑判断节点,也是文本之眼,但被无逻辑思维的教者抹灭了。

有的教师在文本解读时注意到了第四只猫,但没有深入挖掘开去,并且忽略它是只“黑”猫的特点。忽略“黑色”,就淡化了第三只猫不是凶手的充足理由,唯有黑色差别较大,才使判断有了充足的理由。所以,黑色是不能忽略的。

三、文本解释牵强附会——不懂归纳思维就不能赋予生活尊严和意义



常规解读把文本的内涵解释为“要发自内心去尊重每一个生命”“关爱动物,尊重弱小,善待生命”。这样的文本内涵解释失之偏颇,该文本的主旨是对人性的揭示。郑振铎在《文艺作家向哪里走》中说过:“发掘人性,为的是求健全的人生的实现。”从他的写作追求中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是对“我”的人性缺陷的自我批判。

美國学者阿恩海姆说:“一种真正的精神文明,其聪明和智慧就应该表现在能不断地从各种具体的事件中发掘他们的象征意义和不断地从特殊之中感受到一般的能力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的事物以尊严和意义,并为艺术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988年出版,第623页)作家是这样创作的,他描述了他观察到的生活故事,而我们讲读作家写的故事,则需要把它们所具有的“尊严与意义”发掘出来。用歌德的话说,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而完成歌德所说,则要学会用归纳法,总结故事本身的象征意义或是纸背的意义。

作为教师,首先要会归纳,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归纳。比如,读郑振铎的《猫》,要超越什么“关爱动物”的说法,发掘《猫》文中“我”养猫的过程情感变化归纳出这样的体会——因自己的过失伤害了无辜的他者且无缘弥补时,那么,他将永远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这就是作者要揭示的一种人性。因此,坚守这种人性,就要永远不做亏欠他人的事,那样心里才会安生。懂逻辑,才能懂文章,特别是懂文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才能教好学生。

到此,教学只是完成了初级阶段的任务,下一步则是把“我”得出这个结论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这必须是由教师来教的!

当完成全文故事来龙去脉的逻辑分析后,最后集中总结“我”情感波澜的起起伏伏的原委是什么——“我”因为误断第三只猫是杀害小鸟的凶手并对它实施了严厉的惩罚,因而导致第三只猫被迫流浪,且死在邻家屋顶。当事件真相水落石出,“我”后悔不迭,发誓永不养猫。

.对这原委的总结,做切割分解。里面有“我”;有第三只猫;第三只猫被“我”误判误惩;第三只猫含冤死于邻家屋顶,“我”得知真相后已晚,无机会弥补过错;永不养猫。这就是事情的表现。

2.把分割的各小部分的具体因素上移归入一个更大的类。

( )“我”上移归为一般的“人”。

(2)第三只猫上移归为相关的“他者”。

(3)第三只猫被误判误惩上移归结为“被 ? ?伤害”。

(4)第三只猫死上移归结为“机缘断绝”。

(5)“永不养猫”上移归结为“永远的殇”。

3.把上面的归大类再用文字综合概括表述:一个人因自己的过错对他者构成伤害且无机缘弥补,那么,他将永远背负沉重的精神十字架,成为永远的痛。

对初中学生来说,这样归纳的

  • 推荐栏目:诗歌发朋友圈句子其他范文(可搜索)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