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W范文网作文频道精选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优秀作文投稿!
在线投稿
作文大全 > 初一作文 > 阅读在左写作在右

阅读在左写作在右

发布时间:2021-04-19 20:13:53 作文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刘勇 黄明丽

提高写作水平有没有秘诀?张中行先生说过:“教师和学生家长,希望有谁能传授个秘诀,使学生不费力而言下顿悟。有没有这样的秘诀?有,只是不是不费力的秘诀,而是费力的秘诀,说来平常,是‘多读多写。”

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大体上可以概括成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和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智慧,主要通过听和读来体现;二是教学生形成思想并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智慧,主要通过说和写来体现。可见,语文的核心能力是“理解与表达”。“好”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好”的写作指导让学生积极阅读,主动积累,但在有限课时内,要完成阅读和写作的双重教学,任务艰巨可想而知,所以阅读与写作大都是割裂的。

随课微写让二者相融相生,相辅相成,它有着灵活、微小、集中、快速的训练特点。以课文为范例,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进行写作的微型指导和片段练习,这就是随课微写。随课微写,可以在课前表达,也可以在课中写作,还可以在课后评价等。

阅读肤浅,机械模仿,指导缺位,是随课微写的大忌。《秋天的怀念》是作家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以往的阅读教学大多设定教学目标为“通过品读人物描写语句,把握母亲的形象和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师也大都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母亲举止、神态、语言的语句。如果有写作,也大都处理如下:在北海烂漫的菊花前,作者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从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看,都是大同小异的“套话”:如“妈妈,北海的菊花开了,我终于明白了您的话,我和妹妹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好好儿活……”等。这样的写作无疑只是情感的口號和思想的教化;这样的课堂,师生间的互动对话会比较轻松、比较热闹,但也会比较肤浅,没有真正触摸到“这一篇”的文本特质与“这一个”母亲的精神特质。随课微写,我们需要在“教什么”与“怎么教”上突围。

一、“教什么”的选点路径

训练点的提炼要适合教师当堂教学,要体现随课而写、片段切入、循序渐进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提示、课文特质、学生情况、教学过程的实际,随机选择或者整合训练点。在具体的选点中,通常要注意三点:一是文本特质分析,可以把它称之为把握“这一篇”;二是文体特征分析,可以把它称之为知晓“这一类”;三是学情分析,可以把它称之为了解“这一群”。从“这一篇”到“这一类”,再到“这一群”,奠定了随课微写选点的“铁三角”,能建构起文本价值的“教学性”提取,从而明晰读写结合“教什么”的核心问题。

(一)探“质”——发现文本特质,要凸显 语用

《秋天的怀念》一文特点较多,如选材巧妙,描写细腻,插叙动人,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但反复读来可以发现,本文最动人的是真实地再现了一种情感的错位。当年,史铁生与母亲较量着,对抗着;如今回忆起来,却深深地悔恨着,并思念着母亲。因为母亲的不谙表达,因而文中的语言较为真实亲切和口语化,母亲要推我去北海看花,“我”痛苦反驳,母亲安慰“我”;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花,“我”终于同意,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仔细去研读和琢磨,会发现这些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密码:母亲言语不多,表情丰富;儿子语言冷落,面无表情。这样的语言描写值得细品,值得借鉴。

母亲活着的时候,对于母亲看花的提议,儿子一口回绝;母亲去世了,儿子反而能够欣赏花儿的美丽,这是为什么?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达,揭示出的意义是:作者选择秋天看花,是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作者在母亲的帮助和影响下,已经走出了生活的阴影,能够直面人生的不幸。

(二)定“点”——确立训练重点,要结合学情

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采取从模仿到创新,从感性到理性,从表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安排微写作的训练点。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倡“有意义学习”,他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如何明确起点?需要教师同时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学情,明确学生“写作”需要教师教什么;二是创设情境,明确学生可以怎样“写作”。根据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读写教学要关注什么是起点,学生阅读的收获,言语的智慧,表达的方法……

随课微写,应从小处着眼、细处入手,可以勾连全文、纲举目张。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言为心声”的要求有点空洞,但模仿对话,体会语言则比较鲜活。对话能使人物活起来,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何找准语言描写的切入点?这篇文章不长,却运用了不少对话,特别是第3自然段,短短一段竟写了这么多对话,而且每次对话,作者都不惜笔墨在提示语中着力描述母亲说话的语气、神态,有何深意呢?这一段的对话简洁、鲜明,母亲对儿子的爱虽不着一字却显露无遗。如何深入推进语言描写教学的思考点?可以抓住文章中母亲两处反复出现的语言和一句临终未完的遗言,深入品析,一个隐忍而坚强的母亲形象便活脱脱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也隐隐刺痛着我们的心。正像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所写:“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三)组“材”——精选辅助材料,要整合活用

由于本文的情境比较特殊,是母亲重病、儿子残疾的背景,和一般的家庭还是有距离的,所以,需要链接其他材料,让学生明白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由归纳到演绎的思维训练。如何组材?可以链接学生作文,链接名著材料,链接作家名言……在这些“小作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比(比较与还原)、对(对照与对话)、结(结构化与师生小结)等形式整合素材,活用手法。如可以将文中第三段的原文和去掉神态、动作、环境等之后的纯人物对话进行比较,让学生更能深深地触摸人物的内心,感受灵魂的脉动。

二、“怎么教”的教学策略

随课微写应当怎么教?要随着文本阅读,也要随着学情写作。在教学策略上,要处理好三个核心词:读、思和写。读是基础,重在理解作品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思是内化,重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智慧和方法;写是运用,重在建构自己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能力。品读、深思、微写,这是课堂的三要素而非程序和模式。我们提炼课堂的要素,以此提升教学品质;我们寻找教学的策略,以此提高课堂效益。这三个活动要素在教学中不是线性的流程“序”,而是活动“点”的概念,即三个要素“顺序可以灵活,比重可以调整,频率可以重复”,可以随意组合,机动灵活。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课型、文本特质和本人个性差异,选择不同的要素组合教学,在不同的组合序列中,“阅读”和“表达”必须是首位要素,因为它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原则,从而明晰“怎么教”的教学策略。

(一)品读——培养语感

品,本义为“细而慢地辨别滋味,享受食物”。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文章也要一句一句地品,随课微写,也应当关注过程,“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人认为,阅读应当如蚕一般,虽慢却永不停息,才可以吐出最美的蚕丝。品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处匠心独运的对话,两句反复出现的唠叨,一句临终未完的遗言”,这就是课堂学习人物语言描写的层次。一句句人物语言的品读,就是一次次沉潜涵泳的探寻,就是一朵朵思维火花的绽放,就是一声声情感深处的回响。

在品读过程中,一是要相信学生的力量,学会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激发学生走进文本,亲近阅读。二是要披文入情,咀嚼涵泳,应避免课堂节奏“一路匆匆”,学生阅读“浮光掠影”,要让课堂成为学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的场所。品读,是为培养语感,更是为写作奠定基石。

(二)深思——学得智慧

草要经过牛的反复咀嚼才能变成牛奶,书要经过人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知识。从学习过程来看,教就是为了学,但现实是“老师教了”不一定代表“学生学了”,“学生学了”也不一定代表“学生会了”。所以,教师追求“教得完整高效”,不如让学生“悟得充分有效”。如何有效?教师要基于学习环境和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做出判断与取舍,学生要通过思考和分析对言语智慧进行感悟和体认。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照,是由借鉴到创造的关键一步。

教师要结合典型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目的地引领学生感知、揣摩文章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平常的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在随课微写中,适时巧妙地渗透作文知识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写作中少走弯路。在教学中,能够真正地从“阅读”中形成智慧,在“阅读”中聚焦方法。从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来看,可以教给学生两把金钥匙,其一是“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其二是“言为心声:每句话的背后站立着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三)微写——习得语用

从脑科学来看,从品读到深思再到微写,其实就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过程。从建构主义来看,从学得到真正的习得,中间有一个桥梁,那就是学会运用,阅读后的微写能够促进这种意义建构。从课堂教学来看,这样的微写与阅读不是脱节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融相生的。微写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特别要贴近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話可说,有话可写。如学生考试后回家的场景与对话,妈妈唠叨的语言,或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片段,等等。微写作的好处是:任务轻,学生易于接收;时间短,课堂便于操作。微写,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写起来,以习得语言运用的能力,提升语言表达的智慧。

概而言之,角度微观、材料微细、训练微步,是随课微写的三大特点。在编排和选择训练点时,力求科学、实用、方便;在课堂教学时,力求简洁有层次,聚焦有实效。要充分利用文本特点和学生资源,深度挖掘其内涵,增加其教学容量,在不增加教学负担的前提下,为读写结合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

〔注:该论文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本真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2820 50 3)和成都市科研课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 4GY39号)的研究成果。〕

(刘 勇 四川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6 0225;

&nb

  • 推荐栏目:诗歌发朋友圈句子其他范文(可搜索)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