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作文楼| 句子| 历史人物| 范文|
W范文网

送盘缠

    民间俗信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像现世中的人一样生活。因此,亲人去世后,要为其准备到另一个世界去的“盘缠”。安葬后的一段时间里,还要定期到坟前焚烧纸钱和纸扎品,以示给死去的亲人送去钱财和物品。

    “送盘缠”又称“发盘缠”或“发纸马”。是在死者下葬前一天的晚上,在村头路口(过去多建有“土地庙”)举行一个送行仪式,将纸扎的轿车、童男童女、小牛、元宝等焚烧掉,以示给死者准备了到另一个世界去的交通工具和路费。

    灵魂存在观念,是“送盘缠”、“烧纸钱”习俗在民间长期存在并流传的根源。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就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自身是由身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死亡是灵魂离开了身体变成了鬼魂。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前后,人们想象着为鬼魂找到了安息之地“幽都”。东汉王逸注《楚辞·招魂》“君无下此幽都些”云:“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以后,人们将佛教中主管阴间地狱的阎罗王(多简称阎王),说成是冥界幽都的最高主宰。后来道教又结合灵魂说法和佛教的地狱说法,想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冥间鬼蜮系统。这个系统中不但有鬼域的主宰丰都大帝(阎王爷),还有判官鬼卒、牛头马面、勾魂无常。

    晋代葛洪《枕中书》中曾说有五方鬼帝,其中北方鬼帝的治地是罗丰山,后代人们将罗丰山讹传成是四川的丰都县。于是从宋代开始,人们在丰都县按想象修建了阴曹地府,使这里成了阎王爷的办公机构所在地。人死了都要到阎王爷这里报到,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或转世投胎,听从阎王爷根据死者生前的表现发落,于是丰都成了人们想象中亡魂所趋的鬼蜮。虽然老百姓们并不一定都清楚道教所说的阴间冥府,但生死两界,阴阳有别,人死了鬼魂要到另一个世界是不少人共同认可的。对于活着的人来说,那个未知的陌生世界是遥远、神秘莫测的。于是人们按照现实生活经验,为去那遥远阴间的亲人准备“盘缠”和“交通工具”,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这便是“出殡送盘缠”的由来。

    送葬

    丧礼的前半部分,主要是通过小敛、大敛等方式,将遗体处理后装入棺柩。丧礼后半部分的主题则是将棺柩安葬。《说文解字》云:“葬者,藏也。”葬的目的是掩藏尸体。远古时代没有墓葬制度,人们通常将亲人遗体弃置野外,再用薪草掩盖,《说文解字》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敺禽也。”由于亲人的遗体每每为鸷禽猛兽撕咬,子女内心不忍,于是守在遗体旁,用弹弓驱赶鸟兽。相传到黄帝时开始使用棺椁,将遗体深埋,入土为安,体现了文明的演进。

    送葬时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都持裹着白纸穗的“哭丧棒”,大儿媳妇抱“馅食罐”。等这一切准备妥当,就要起杠了。伴随起杠的还有两个仪俗。一个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将里边的荞麦皮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一个仪俗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摔碎。这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也叫“吉祥盆”。摔盆的应该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即遗产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如果无儿无孙,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俗就要把摔盆者和死者的关系陡然拉近,确立起财产继承关系来。摔盆讲究一次摔破,越碎越好。俗说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瓦盆一摔,就如一声号令,杠夫迅速起杠,摔盆者扛起引魂幡,驾灵而走。

    关于具体的出殡行列,贫富相差极为悬殊,有的绵亘数公里之长,有的不足二三十米长。一般的都要包括鼓乐、松活、纸活、花圈、挽联、执事、僧道、孝属、执绋亲友、灵棺以及送殡的车轿。

    传统丧礼出殡的路上,也还有几项仪式,比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据说扬纸钱之俗始于晚清。纸钱即用白纸砸成的“铜”钱,出殡时由专人在孝子前头扬撒。起杠、遇有路祭时以及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井台、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把纸钱高高扬起。旧时北京的大殡有专门的扬钱者;简单些的则由打发“外祟”的人代劳——旧时无论大小殡仪,都雇一个人挎着放有烧纸、冥钞的筐子,手里拿着香火,逢过十字路口、井台、词庙等处点纸,打发“外祟”。

    茶桌和路祭棚多是丧家的亲朋等摆设,意在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们饮水,一般是得知丧家出殡日期和所经之路,届时摆出茶桌,设茶壶、茶碗、茶盘。等灵柩走近的时候,端给孝子,孝子无论喝与不喝,都要跪下叩谢,路祭则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

    落葬

    送葬的队伍到达墓地以后,先将墓坑再次整理,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的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再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填土埋葬。

    填土的时候要先由孝子进行,他们排成一行,沿着墓边,用手将土里一把外一把撒向墓坑和墓外,转一圈为止,俗称“圆坟”,接着才用铁锹填。墓坑填满后,要堆坟丘,然后用抬棺的杠子将坟丘滚圆。向南的一面要垒墓门,以后人们祭扫上坟,纸钱都在墓门口烧化,带来的祭品也放在此处。有些地方的风俗则是立墓碑,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等。引魂幡也要栽在墓中。

    接下来是将带到墓地来的纸制明器烧掉。这些纸制明器也叫做“冥器”,俗称“社火”、“纸货”。它是上古随葬实物的变异,从宋代开始流行。其中有仿实物而造的,如盘盏碗碟、衣服鞋帽、被褥枕头、桌椅床铺、车马鞍鞯乃至书童婢女、住宅院落,也有想象中的象征性物品如聚宝盆、摇钱树等。随葬品是随同遗体一起埋入墓坑的,纸制明器则在下葬后烧掉,表示已经让死者带走了。满族此俗称“烧饭”。清朝清太宗曾经规定:“和硕亲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者,只许烧夏衣、春秋衣、冬衣各三件;平民只许各烧一件。”故此,一般平民只是焚烧枕头内的荞麦皮、谷物和纸制的祭奠品。

    做七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3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3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过去的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近代以后,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事实上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牲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生,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民间习俗“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

    头七。民间认为死者直到此日才真正死亡,其亡灵将归宅哀哭。为此,丧家要于亡魂归宅以前,即于当日午夜以后,开始号哭。而至正午,请僧在灵前诵经“开魂路”。道僧举行法忏,多设法坛于葬家(一、三、五、七旬的大旬均设之)。坛中系三宝佛,左右系十八地狱图,丧家遗族随僧道献敬。二、四、六旬为小旬,奠祭从略。

    三七,或称“某子(女儿)旬”,嫁出女儿需于当日回家祭奠,故有此称,中等以上家庭举行“做功德”,系由嫁出去的女儿及女婿备办丰富祭品至岳家致祭。其仪式为:先由僧道诵经,继由礼生司仪,女婿致祭读祭文等,仪式极隆重。当夜,丧家设宴酬谢。做功德,为期一昼夜,也有做二三日的。如果逢五旬、七旬等大旬,也做功德。

    做功德之后,有时还做“弄铙”,类似技艺表演。做功德时,或另在灵前由道士举行“打虎炼变”“目莲救母”两出节目。前一出演行者为寻觅吉地安葬,途上逢猛虎,经与之搏斗,虎终于为孝恩感动,放其通过。后一出演目莲上人设法救出其母在地狱受苦。均为宣扬孝道。

    五七,由孙女侄女致祭,因而称“查某孙(侄)女旬”。

    七七,俗称“做尾口”。七七除“做功德”奠祭,入夜有“烧灵厝”之俗。灵厝为纸竹所扎,并焚烧,以供死者在冥界居住之用。

    丧家的纸制饰物还有“二十四孝山”,即将二十四孝的故事场面,悬于大门上。大门两侧又由出嫁女儿赠制“金银”为装饰,类此均为答谢死者之亲恩。
  • 推荐栏目:发朋友圈句子其他范文(可搜索)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