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當前位置:首页 > 健康養生

三伏貼真的有效果嗎

Q1:三伏貼真的有效果嗎?我到成都哪家中醫院去貼好些呢?我住金沙這邊的。

看你想針對哪方面的,效果肯定是有的。你在金沙這邊,就可以去金沙國小對面的全醫堂,我去那家看過病的,醫生的態度都很好,都是些中醫附院的老中醫,經驗豐富,口碑還是多可以的。你去中醫附院的話人多的很,還不如就去全醫堂那。

Q2:雷氏三伏貼,效果真的特別的好

冬病夏治三伏貼,必須雷氏貼

Q3:貼三伏貼超過3年的,說說有效果嗎?

有人問,丹田爺爺,聽說鼻炎、氣管炎、哮喘這些病要“夏治”,夏治才能治本嗎?

“冬病夏治”是中醫的一個富有特色的重要慢性調理方法,它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的有利時機,透過適當地內服或外用一些方藥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

可以說“冬病夏治”配合體現了中醫學中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整體觀念和對疾病重視預防為主的理念。

冬病夏治對於哮喘病、老慢支、過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貼敷藥方法,是祖國中醫傳統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慢性患者能起到調節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一項重要輔助調理方法。

尤其對於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來說,夏天是一個不應放過的絕佳調理時機。

這些毛病普遍是寒邪深固,在冬季因為氣溫、氣壓偏低,這類病特別容易復發,冬季治療以治標為主,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病因。

而在夏季,由於影響其發病的氣候因素比較少,自然界的陽氣很足,症狀通常比較輕,天時地利再加上人和,就有足夠的時間來改善症狀、扶正固本。

這些毛病雖在夏季少有發作,但其病機宿根常存體內(比如寒痰滯血),由於人體陽氣不足,難以清理,所以並未消失,“夏治”是選擇夏天炎熱、陽氣旺盛的季節,采用適當藥物,幫助人體進行清理。

夏季,在大自然里陽氣旺盛,人體髒腑機能也相對強盛、陽氣充盈,此時對陽虛者用助陽藥,可更好的發揮扶陽祛寒、扶助正邪、祛除病根的作用。

還可以為秋冬御寒打下良好基礎,陽氣充足則冬季不易被嚴寒所傷,“冬病夏治”屬於中醫緩則治其本的治病原則。

選擇在三伏天貼敷,是根據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對容易寒邪滯留的髒腑、關節等部位,比如肺中寒邪所引起的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冬天易發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這些天是自然界和人體陽氣最盛的),以辛溫祛寒藥物制成的穴位貼,在背部不同穴位進行敷貼調理。

亦可配合針刺、湯藥、艾灸等中醫方法,減輕、甚至治愈冬季發病的症狀。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2018年伏天時長40天)。

丹田爺爺這里附上2018年三伏天時間表:

伏前加強時間:

2018年7月5日 至 2018年7月16日

初伏時間:

2018年7月17日 至 2018年7月26日,10天

中伏時間:

2018年7月27日 至 2018年8月15日,20天

末伏時間:

2018年8月16日 至 2018年8月25日,10天

所以難怪在每年夏季,醫院里都要排起長隊去貼三伏貼,尤其很多小朋友和中老人,有的地方聽說要排隊幾個小時呢!丹田爺爺想想也挺痛苦的。

這個東西其實並不復雜,為什麼不能在家自己貼呢?

答案當然是可以的!

三伏貼,又名天灸,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於重點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深入髒腑而產生的影響,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中醫認為,在一年中最熱三伏天貼敷,可以治療多種反復發作及過敏性病症,如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等。連續貼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夠明顯減輕症狀。

傳統三伏貼主要成分為:元胡(延胡索)、細辛、麝香、白芥子、甘遂,姜汁等。這里丹田爺爺推薦一款升級版定制三伏貼,主要成分:延胡索、細辛、肉桂、防己、白芥子、甘遂、螞蟻、槐花、珍珠母、吳茱萸、干姜、白芷。

延胡索:歸心、肝、脾經。活血祛瘀,行氣止痛。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氣,氣行血活,通則不痛,故廣泛應用於身體各部位的多種痛證,為療效確切的止痛佳品。

細辛:歸肺、腎經。祛風止痛,散寒解表,溫肺化飲,宣通鼻竅。用於風寒頭痛,牙痛,痹痛、風寒感冒,寒飲咳喘,鼻塞鼻淵。

肉桂:歸腎、脾、心、肝經。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用於腎陽不足,陽瘺宮冷,脘腹冷腹,寒痹腰痛,寒疝腹痛,寒凝血瘀,經閉痛經,胸痹心痛。

防己:歸膀胱、腎、脾經。祛風濕,止痛,利水。用於風濕痹痛,水腫脹滿,腳氣浮腫。

白芥子:歸肺經。溫肺祛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用於寒痰咳喘,胸脅脹滿,陰疽流注,肢體麻木疼痛。

甘遂:歸肺、腎、大腸經。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用於水腫脹滿,二便不利,痰飲積聚,風痰癲癇,癰腫瘡毒。

螞蟻:歸肝、腎二經,能補腎益精,通經活絡,解毒消腫;

槐花:歸肝、大腸經。用於血熱吐衄,便血痔血,肝熱目赤,頭痛。

珍珠母:入心、肝兩經,反佐,能平肝潛陽、定驚、止血。

吳茱萸:歸肝、脾、胃、腎經,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主要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等。

干姜:歸脾、胃、心、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亡陽虛脫,肢冷脈微,痰飲咳喘。

白芷:歸肺、胃經。散寒解表,祛風燥濕,消腫排膿,止痛。用於風寒表證,頭痛,牙痛,癰瘡腫痛,寒濕帶下。

三伏貼使用方法:

1、不需要天天貼,傳統方法一般隔幾天貼一次,如果效果明顯,可以增加貼敷頻率,注意不要影響皮膚。

2、穴位可根據自己需要來配(可參考送的經絡圖後面配穴指南)。

3、成人每次貼的時間為4到6小時,14歲以下孩子2小時。

4、注意不要洗冷水澡、吃寒涼食品。

禁忌:

1、孕婦、特別年老體弱、3歲以下的孩子以及皮膚過敏等患者應慎用或禁用。

2、貼敷期間,飲食宜清淡平衡,慎食刺激、厚膩類食物。

3、冬病夏治法適用於虛寒證,禁用於發熱,糖尿病,結核病,若是熱證,則熱更盛,這是必須禁止的。

貼敷療法三年為一療程,病程長的、體質差的,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延長療程。

這里丹田爺爺在推薦幾種容易調理有效的情況:

(1)針對呼吸系統問題

主穴:天突、膻中、大椎、膏盲、肺俞;

配穴:足三里、中脘。

(2)針對反復感冒

主穴:肺俞、大椎、風池;

配穴:關元、腎俞、氣海。

(3)針對慢性支氣管炎

主穴:肺俞、膏盲、心俞、膈俞;

配穴:腎俞、關元。

(4)針對支氣管哮喘

主穴:膈俞、心俞、定喘;

配穴:氣海、腎俞。

(5)針對阻塞性肺氣腫

主穴:豐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

配穴:足三里、三陰交、中脘、腎俞。

(6)針對過敏性鼻炎

主穴:大椎、外關、肺俞、天突;

配穴:足三里、關元。

(7)防治慢性鼻炎

主穴:大椎、外關、肺俞、天突;

配穴:足三里、關元、腎俞。

(8)針對兒科疾病

主穴:脾俞、關元、足三里、涌泉;

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9)針對小兒咳嗽

主穴:大椎、肺俞、膏盲、大椎、身柱;

配穴:足三里、關元、腎俞。

(10)防治小兒哮喘

主穴:肺俞、膏盲、膈俞、心俞;

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猜你喜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