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门阀与皇权:从东晋故事、看三国的权力格局

发布日期:2020-12-05 11:30:39

门阀政治的诉求,是一方面尊奉弱主、一方面防范集团内部出现新的强者。

魏晋时代,是皇权的变异期。自永嘉之乱(311),晋室衰微,司马睿在江左的割据政权,便逐渐沦为士族操纵的傀儡,即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历史于是从“皇权政治”转入“门阀政治”。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 王敦传》

东晋时代门阀猖獗,垄断了人权、财权、兵权,又通过内部通婚不断强化这一地位。权柄相继被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与太原王氏所把持。

歌谣中“旧时王谢堂前燕”指的就是琅琊王与陈郡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门阀既然侵夺了帝室的权威,那二者必然存在对立关系。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门阀对皇权的侵蚀程度”又是有底线的。

这种现象,可归纳为“代行皇权,但不废黜帝室”。

实际操作中,门阀们允许“弱势皇帝”的存在,但决不允许本集团中出现新的“强人”。

这也是王敦两次造反,群臣态度相异;桓温欲做皇帝,遭到谢安极力阻挠的原因所在。

我想从王敦与桓温故事,来比对分析三国时代的“君主权力分配”。

客观上说,三国君主都在不同程度、受到类似困扰。即:豪强集团反对内部出现新的强势君主,凌驾众人之上。

本文共 4700 字,阅读需 9 分钟

王敦与桓温

王敦与桓温故事,可以清晰反映门阀与皇权的博弈底线。

(1)王敦

王敦是东晋初期的权臣。

琅琊王敦是晋武帝女婿,又是东晋首任宰辅王导从兄。司马睿得以偏安江左,离不开王氏兄弟的支持。

王敦掌兵,王导执政。这导致司马睿(晋元帝)威信受损。在君臣反目后,王敦以“清君侧”为借口兵发建康(322),引来朝中群臣的“交口称赞”。最终不得不以元帝“处决流放奸臣”的代价妥协收场。

当然,王敦口中的“奸臣”,无疑是试图削弱门阀利益、搞中央集权的“保皇党”。

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年后(324)王敦欲自做天子,再度兴兵谋反。但此次谋反引来了群臣的集体憎恶,甚至连其从弟王导都站在了晋室一边。

(2)桓温

桓温是东晋中期的权臣。

桓氏三度北伐,收复长江上游,甚至一度挺进中原、光复洛阳。

门阀与皇权:从东晋故事、看三国的权力格局

桓温北伐、光复洛阳

桓温想借北伐的功业,实现“篡代自立”的目的。乃至通过“废立之举”来强化权威,晚年心态已经拟于董卓。

但桓温的篡逆行为,招致朝臣的一致反对,领头者就是陈郡门阀谢安,即后来淝水之战(383)的元勋。谢安甚至故意拖延、阻挠桓温“加九锡”的进程,最终竟把病重的桓温给熬死了。

谢安、王坦之闻其病笃,密缓其事。锡文未及成而(桓温)薨,时年六十二。–《晋书 桓温传》

从两代“谋逆权臣”的人生轨迹中,不难看到彼时门阀们的态度。他们既反对皇权振兴、削夺士族利益;同时也反对门阀中的强者,成为新的皇帝。因为强势君主,必然会损害世家大族的现实利益。

因此东晋门阀的底线,或者说唯一要求,就是“台前须是弱主,士族在幕后各行其是,保持门户不堕”。

这也能解释,为何王敦两次起兵造反,门阀的态度迥然相异。

因为王敦首反,目的是打击司马睿身边的保皇党,对士族是有利的;但王敦再反,已是直奔皇位而去。似王敦这种“强梁之人”上台,是门阀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立场发生180度大转变,一夜间竟全站到王敦的对立面。

门户利益,才是门阀士族关心的核心问题。

门阀与君主的博弈

门阀这个词汇,在史书中称谓极多。有“豪族”“大族”“士族”“世家”“世族”等称呼,累计竟多达二十余种。

注:数字统计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与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门阀虽然在东晋南朝臻于鼎盛,但起源甚早,至少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了“累世公卿”的巨无霸。

三国君主的活跃时期,便正处在“门阀崛起”的阶段。三家的一系列政策,基本都围绕着对“境内豪强”的拉拢与打击。

曹操与王敦、桓温等人,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彼时的权力结构,可以大抵视作“皇帝”、“门阀”与“新兴强人”三家的微妙制衡。

门阀与皇权:从东晋故事、看三国的权力格局

魏武专以篡代为务

曹操本人出身新兴豪族,但发迹较晚,且沾染了宦官身份,因此现代学者普遍将其归入“富有的庶族地主”范畴。

曹操本人既是汉廷的拱卫者、又是篡汉的野心家。这也使得其麾下豪族的立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几乎是东晋王敦故事的“提前预演”。

孔融、荀彧、杨彪三人的态度,最能体现门阀们的真实心态。

(1)孔融

孔融是孔子苗裔。彼时孔子地位近乎神格,鲁国孔氏份量几何,自不必言。

孔融与曹操忤逆极多,《九州春秋》与《后汉书》中数见不鲜。

曹操禁酒,孔融便聚众豪饮;曹丕纳甄氏,孔融便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重建名教,孔融又公开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如“父母无恩德于子女,孕育之始,不过是为了解决生理需求”等等。最终遭曹操报复,夷灭其家。

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后汉书 孔融传》

门阀与皇权:从东晋故事、看三国的权力格局

孔融以构衅曹操被诛

其实孔融本人在建安元年(196)兵败北海,托庇许县。按理曹氏是孔氏的恩人,但孔融对曹操的态度却如此恶劣,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臻于极点,最终被杀。

而建安十三年(208)恰恰是曹操废三公、自领丞相的同年,其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因此孔融对曹操的不满,也发展至顶峰。

(2)荀彧

荀彧是颍川门阀,累世公卿。其族叔荀爽,被董卓“公车征召”,从白身官至司空,前后仅九十三日。号称“百日三公”。

(荀)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三)日。–《后汉书 荀爽传》

荀令君故事,人所共知。其早年辅弼曹操扫灭河北群雄,争衡中原,堪称曹营头号谋主。但在建安十七年(212)亦因忤逆曹操被杀。

实际建安十七年是曹操“僭位魏公”(213)的前一年。荀彧因立场问题,被曹操视作逆党,惨遭鸩杀。

荀彧族兄荀悦,也心向汉室。不仅“侍讲禁中”(帝师),还作《汉纪》与《申鉴》来影射曹操的不臣之心。

(3)杨彪

杨彪是弘农门阀。晋武帝两任皇后,均出自弘农杨氏。其祖杨震,号称“关西圣人”,与孔子齐名。

(杨震)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后汉书 杨震传》

杨彪对曹操也极端不配合。其最初是随献帝流亡入洛阳(195-196)的保皇党,被曹操收留。门第、履历与孔融相似。

曹操怀疑杨彪通谋袁绍,使满宠拷讯。孔融、荀彧闻之大怒。可见门阀之间,在立场问题上极为一致。

(荀)彧、(孔)融闻考掠(杨)彪,皆怒。–《魏书 满宠传》

杨彪之子杨修党附曹植,又被处决。彪自此隐居,不仕曹魏,也可以看作门阀与君主间“立场冲突”的反映。

门阀与皇权:从东晋故事、看三国的权力格局

杨彪因杨修之死、不仕曹魏

从上述事件中,不难看出,东汉门阀所谓的“扶汉”是有条件的,就是台上必须是“弱主”。

一旦在豪强之中出现了“强人”,便会损害门阀士族的利益。因此荀彧、孔融、杨彪等世家大族,对待曹操的态度,随着曹操威势的增长,便逐渐趋向冷淡甚至对立。

小结

门阀对强梁之人,极端反感。无论其是否出自本集团。

曹操是东汉的新贵阶层,远达不到“累世公卿”的标准。即便如此,曹氏的崛起,还是令旧贵族们心生厌恶。

既然曹操以“门第不高”被旧贵族们不喜,那旧贵族们对待“高门出身”的强者,态度又如何呢?

从袁绍、袁术故事看,门阀对待高门的强势者,态度也相当不善。

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权倾天下。与弘农杨氏、鲁国孔氏、颍川荀氏并驾齐驱。但士族们对待袁氏的态度,也颇可玩味。

袁氏宗子袁术,是最早被门阀们抛弃的。术强势放纵、飞扬跋扈,从其僭号称帝的后续发展看,是很明显的“权欲之徒”,故被士族憎恶。

豪桀多附于绍,术怒曰:“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后汉书 袁术传》

袁氏庶孽子袁绍,因出身微贱(生母是侍婢),很能折节下士,表现出一副“交结英俊”的风流派头。董卓之乱时(189),豪杰纷纷投奔袁绍,似乎合作愉快。

但是,就在袁绍横扫河北,意图“更进一步”时,门阀们却纷纷转变立场,站到了袁绍的对立面。

这就是主簿耿苞的“劝进事件”。

注:耿苞劝袁绍称帝,河北士人群情激愤,最终袁绍被迫将耿苞处死。

关于耿苞到底是“自发劝进”、还是“通过袁绍授意”,因为诸书记载相异,已经不得而知。但河北群臣的态度却显而易见,他们纷纷上表要求处死耿苞,最后袁绍不得已、杀之以平民愤。

(袁)绍以苞密白事(劝进表)示军府将吏。议者咸以苞为妖妄,宜诛。绍乃杀苞以自解。–《典略》

门阀与皇权:从东晋故事、看三国的权力格局

耿苞劝进、袁绍被迫杀之

可见,在袁绍“恪守臣礼、安于臣位”的时候,门阀士族是可以与其合作的;但袁绍欲更进一步,凌驾众人之上的时候,则遭到了铺天盖地的反对。

类似的情况在孙、刘两家也有出现,不过表现得不是很明显。这与二者政权结构有关,孙刘早期的核心人物中,门阀出身者不多。

但即便如此,刘备僭越汉中王时(219),仍引来费诗的不悦;而敕封关羽、使与老兵黄忠同列,又引来关羽的抱怨。

费诗是益州犍为豪族,他的态度不难理解;关羽孤微发迹,不过一介亡命徒,他又有何可抱怨呢?

实际看劝解关羽的辞令,即“君侯虽云臣子,实际与汉中王并列”便可知晓,关羽实际对刘备“凌驾众人之上”有所不满。

今汉王(刘备)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黄忠),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关羽)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蜀书 费诗传》

刘备是汉左将军,关羽是献帝敕封的中郎将,又是曹操表奏的偏将军,也挂汉官头衔,与刘备在名义上、皆“共仕汉廷”。现在刘备称王,很明显是凌驾群臣之右,故引发关羽不满。

关羽的抱怨,虽然只是“骄矜刚戾”的反映,但与东汉门阀反抗曹操、东晋门阀反抗王敦、桓温其实内核相同。即:

昔日大家平起平坐,今日有人欲凌驾群臣,必然引起众人不满。

换言之,曹操、袁绍等人,虽是“集团首领”,但实际彼时尚处在东汉末年。在“同为汉臣”的集团成员眼中,曹操虽然功德盖世,身份却与自己无异,皆是“天子之臣”。

大家本应该“北面而立”。而曹操却要“南面独坐”。引起旧贵族的反抗,也在情理之中。

门阀与皇权:从东晋故事、看三国的权力格局

强者欲自立、则群臣怨愤

曹操在“废三公”时(208)杀了一批门阀(孔融为代表);在“进爵魏公”时(213)又杀了一批门阀(荀彧为代表),临终前(218-219)再度发起肃反,在邺县与许县“诛戮群臣”,其实都是“凌驾众人”之后的应激反应。侧面亦可见反抗者之多。

理由显见。门阀的核心诉求,是保持门第不堕、维护家族利益。这种目标,需要台上坐着“弱势君主”才能实现。因为皇权的扩张,必然会挤压豪族的利益。

因此,门阀们维护皇权(汉献帝、晋元帝、晋简文帝),不是因为他们真有忠孝之心,他们实际是在维护“弱主”,是在维护自身利益。

试想,真正的强势君主,哪用得着门阀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同时,门阀们又反对集团内部孵化出“新的强梁之人”(曹操、王敦、桓温),因为强势之主,必然会实行集权政策,损害门阀的利益。

纵览史书,雄主在位时,从来未听闻有什么“强权士族”的出现。而“至德之人”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皇权衰败”。

实际这群所谓的“圣贤”,表面上看似保皇党;实际一旦皇权有重振的苗头,他们便会立刻调转风向,站到皇室的对立面。

因为门阀们维护的不是皇权,而是“能够保障自身利益的弱主”。

胸怀天下是假,求田问舍才是真。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