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发布日期:2020-11-20 21:03:40

这几年来,“西方伪史”之说很流行,非专业人士跟人聊历史的时候不批判一下古希腊、古埃及的“造假”,都不算有见识。

宏大的文明真伪之说,暂且搁置吧。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也不想在这里引起口舌之争,浪费时间。不过最近,笔者看到了一种甚嚣尘上的说法,跟马车有关,涉及到一些古代的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具体如下图所示。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有人排出了九张图,里面有西方古代的马车图像、浮雕,也有中国古代的马车模型。他们指出,驾车的马必须把马尾巴扎起来,否则就会出车祸。你看,中国的这几件车,马尾都是这样的,而西方的那些马尾全部散开,所以他们都是假的!

看上去蛮有道理的哦,有理论:不扎马尾可能出车祸;有实证:中国的这几件可靠的文物,马尾就是扎起来的嘛。有理有据,焉有不颠覆西方伪史之理?

别急,是真的假不了,是假的自然也真不了。要谈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一个古代的故事说起。

齐顷公不“介马”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了一场战争,交战双方分别是晋国和齐国,发生在鞌这个地方,所以称为鞌之战。齐顷公在战前很有信心,干了一件很猛的事儿——“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

这段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灭此朝食,即消灭了敌人再吃早饭。在电视剧《亮剑》里,楚云飞的部下也来了这么一出——“报告长官,我们要打下赵庄再吃饭”,大概就是跟齐顷公学的。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太狂容易出事儿。齐顷公的盲目冲锋,并未起到一鼓作气消灭敌人的作用,齐国军队大败。

逃跑时,齐顷公的马车还出了事儿,“骖絓于木而止”。当时的战车常见用四匹马牵拉,中间两匹驾辕的是服马,两侧各有一匹帮忙牵拉的是骖马。齐顷公的骖马因为某些原因,被树木被挂住了,无法前进。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这时,晋军已经追上来,火烧眉毛一般紧急。多亏手下人用了金蝉脱壳之计,冒充齐顷公,才让真正的齐顷公得以逃脱。

有心的读者可能留意到了,齐顷公冲锋时,除了豪言灭此朝食,还有一个举动“不介马”。为何《左传》里要专门记录下这个细节呢?

介马考辩

何谓“介马”?西晋时期的将军学者杜预在给《左传》做注解的时候指出,介就是甲。不介马,就是不给战马披甲。

介在古代的确有铠甲的意思。先秦时,中原地区较为流行车战,驾车的马最容易受伤,所以当时人也会给马披上铠甲。在湖北随州擂鼓墩的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了皮革的马铠。在秦始皇陵陪葬坑中也出土过石质的马甲。

假如我们以杜预的解释为准,那么齐顷公就是没有给战马披甲就冲锋了,充分显示了齐顷公同志藐视敌人的勇猛。事实上,古代有很多研究者确实这么解释。

不过,清代学者段玉裁提出了另一个猜测:介有没有可能是“马介”(左马右介)?

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偏旁,但是意思就大不一样了。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马介)的意思是把马尾扎起来。将马尾扎起来,可以防止马尾飘散,被外物挂住。

可能很多人已经联想到了,齐顷公在逃跑的时候,不就是骖马被树木挂住才差点被俘吗?因此,也有学者支持段玉裁的猜想,认为介马就是给马扎起尾巴。

看上去,这同样是个很好接受的结论——齐顷公大意了,没有扎马尾,再加上对方晋军又“不讲武德”,所以齐顷公遭了秧。

不过,学者汪少华先生仍然提出了一个反对的观点,他认为不能轻易认为“介”就是(马介),而且从文献和考古材料可知,在先秦时期,同时存在给马披甲以及扎马尾的行为,既然如此何故厚此薄彼,认为扎马尾的解释更合理?他仍然认为这里的介是披甲的意思。

古代文物中的马车

无论齐顷公到底是没扎马尾还是没披马甲,我们现在都已经可以知道,古代确实有扎马尾的做法,而且这种做法是有实用效果的。

除了文献,在文物当中是否有证据呢?

当然有,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些唐三彩里的马。没错,唐代颇为流行扎马尾,无论在陶俑还是壁画里都能看到。

下图是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胡人狩猎俑,马尾被扎起来。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下图是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出行图里的几位骑手,马尾也被扎了起来。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马都会扎尾,下图是陕西三原唐李寿墓壁画出行图中的人物,马尾是自然散开的。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假如说,像章怀太子墓壁画所展示的那种出行打猎者为了防止马尾被草木挂住,要将其扎起来,自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李寿墓壁画中的人物同样携带弓箭,跟章怀太子墓里的颇为相似,不能排除外出打猎的可能。所以,扎不扎马尾,很可能只是一个习惯问题。

这是骑乘的马,那么拉车的马呢?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某些人质疑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如果不扎马尾,那么尾梢容易缠绕在绳索上。

我们来看秦始皇陵铜车马,很显然,马尾被扎了起来。无论一号车还是二号车皆如此。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再来看秦兵马俑中的陶马。秦俑坑中的陶马按照用途分为两类:驾车之马骑乘之马,前者背部没有鞍,后者有鞍。

驾车之马,和铜车马上的驾车马无甚区别,马尾扎起,且在末端挽成圆球状。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驾车之马

骑乘之马略有不同,马尾被扎成辫子形,但是没有在末端挽起,而是任其自然下垂。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骑乘之马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瞧明白了——扎马尾既有历史文献的记载,也有考古材料的支持,那么,扎马尾就是真的。

是,没人会质疑扎马尾的真实性。真正的问题在于:是不是驾车就必须扎马尾?是不是散开马尾就是假的?这也是“伪史论”者的基本理论。

到底谁真谁假

我们再来看几件文物: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图一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图二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图三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图四

假如我们相信伪史论者的重要理论,那么图一的马尾扎起来,是真的;图二、图三、图四马尾都没有扎,其可靠性大大值得怀疑。

没错吧?

然而,图一是亚述王猎狮的浮雕,图二是陕西靖边东汉墓的壁画,图三是河南荥阳东汉墓的壁画,图四是洛阳朱村东汉末至曹魏墓的壁画。

它们都是真的。

可能有点尴尬了。

如果这些文物还不够说明问题,我们再来看看真车真马。

有几个“无聊”的外国人,曾经根据文物,复原了中国和古埃及的战车,并且驾上马来实验。马尾都没有扎起,然而马尾并没被卷入绳索当中,更没有出车祸。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在电影《宾虚》当中,有一场刺激的马车比赛,同样没有扎马尾。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在现代的轻驾车赛马中,马尾也没有扎起。

不扎马尾就是伪造文物?一种谣言的兴起


如果用心去找,这样的材料还有很多。无论是古今中外的文物、文献还是实证,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驾车必须扎马尾的说法不成立。

根据有没有扎马尾来判断文物的真假,同样是很荒谬的。这个见解既不是建立在可靠的实验上,也缺乏对古代文物的全面了解,只是在看了极少数材料之后的一种臆想。

很遗憾我用了臆想这个词。在网络时代,获取信息非常容易,可是,如果缺少了基本的训练也没有掌握大量的材料,仅靠着道听途说和脑补,是无法获取真知的,更无法做出真正的学术“质疑”。

参考文献:

汪少华."馬+介"与介马考辨[J].语言研究,2005(01):104-108.

何立群."介马"辨义[J].速读(上旬),2015,(12):104.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