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 简历 – 名人简历 – 人物传记 社会活动家,经济人物 经济学家

发布日期:2020-12-12 19:21:53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西郊,有一个叫“特罗耶库沃”的公墓。在其中一方用砖石围起的平整土坟的墓碑上,镶着一位俄罗斯老人的大照片。照片中,老人的胸前戴着一枚“中苏友谊章”。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中国政务院经济总顾问。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 – 简介

阿尔希波夫:中国政务院经济总顾问。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各行各业的专家,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应中国政府的要求,决定派遣大批专家来华工作。经过遴选,斯大林“看上”了时任苏共中央人事局局长和有色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的阿尔希波夫。

这位生于1907年的苏共要员,曾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43年出任苏联冶金部副部长,不仅能力突出,而且谙熟经济问题。在召见阿尔希波夫时,斯大林要求他“以生命作保证,一定要搞好苏中关系”。中国方面对此也极为重视,宣布任命阿尔希波夫为政务院经济总顾问。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 – 历程

1950年春节,阿尔希波夫来到北京,作为援华专家组的总负责人,开始了在中国的工作。他与5000多名苏联专家一起,援建了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帮助中国奠定工业基础。

由于工作原因,阿尔希波夫与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薄一波等中国政务院领导人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每逢中国政务院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他都会应邀参加。在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大声叫阿尔希波夫坐到前面来,讨论问题时,也总是让他先讲,并说“在这方面,阿尔希波夫同志比我有发言权”。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 – 周恩来“两请两送”


1951年初,苏联方面决定“调阿尔希波夫回国,另有重用”。中方对此感到很突然。周恩来专门告知苏联驻华大使馆,希望苏方让阿尔希波夫继续留在中国。但口信被送到莫斯科时,苏联政府已经作出决定:阿尔希波夫出任有色冶金工业部第一副部长。为此,苏方于1951年1月17日致函周恩来,表达歉意,表示对阿尔希波夫的任命已公布,不宜更改。

阿尔希波夫就要离开北京时,周恩来设宴送行,并亲自把一枚“中苏友谊章”佩在他的胸前。

1953年,经中苏两国政府协商,阿尔希波夫再次被派到中国,继续担任中国政务院经济总顾问,具体负责援华专家组的工作,他在中国一干又是5年。

1958年,苏联政府决定调阿尔希波夫回国,出任苏联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席。6月6日,周恩来第二次设宴为其送行。谈到几年来的友好合作时,与会者都掉了眼泪。阿尔希波夫也表示,他“已经很依恋中国”,舍不得走。

此时的中苏两党之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分歧。周恩来预见到,这种分歧必然会波及经济、贸易等方面,进而影响两国关系。他向阿尔希波夫提出,苏联方面如果决定撤回专家,应当按批次逐步撤离。

1960年,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同年5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决定一周内撤回所有援华专家。消息传出,阿尔希波夫大胆直言:“我不赞同‘火速’撤离。”此后不久,他带着担忧的心情访问中国。周恩来在与他会面时,建议苏联推迟一年、一年半或两三年撤回所有专家。后来,他又见到了陈云。两位老友心情沉重地谈了许久。陈云告诉他,为了两国人民的利益,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事态进一步恶化。

结束此次访问回国后,阿尔希波夫想单独同赫鲁晓夫谈谈,转达中方的诚意。但是,他等来的是一个让人失望的电话:“一切都清楚了,已无任何问题需要补充了解,他(赫鲁晓夫)认为没有必要谈了。”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 – “我的心一半留在了中国”


中苏关系的恶化,让阿尔希波夫感到很痛心。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政治风险,多次向苏共领导人安德罗波夫、雷日科夫、戈尔巴乔夫等提出建议,试图让中苏关系尽快得到改善。

1984年12月,阿尔希波夫克服重重阻力,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身份,率团访华。其间,他受到陈云、彭真、薄一波等老朋友的亲切会见,并同中国政府签署了新的中苏贸易协定,为改善两国关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此后,阿尔希波夫又为恢复中苏两党关系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推动下,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次是自1959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对中国的首次访问。第二天,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阿尔希波夫经常说:“回到中国,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1996年春,89岁高龄的他再次访华,接受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向他颁发的“人民友好使者”纪念章。其间,他在北京西郊看望了老友薄一波,还在大连的公园里种下一株小松树。离开时,他边走边说:“我的根扎在这片土地里了。我把中国视为第二祖国……我的心一半在俄罗斯,一半留在了中国。”

1998年2月28日,91岁的阿尔希波夫在莫斯科辞世。新华社专门刊播消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阿尔希波夫逝世。”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这位老朋友。至今,莫斯科的一些华人,仍然常到特罗耶库沃公墓,为他献上花圈或摆上鲜花。一位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官员,还拿出自己的津贴,为他修葺了墓地。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