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伊拉斯谟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8 14:42:41

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 Desiderius Erasmus (约1466~1536) 15世纪–16世纪初 荷兰思想家、哲学家、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1524年写了《论自由意志》并同M.路德通信,批评路德。他知识渊博,忠于教育事业,一生始终重視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

伊拉斯谟 – 简介

伊拉斯谟 Desiderius Erasmus ( 约1466年~1536年 ), 又譯作:伊拉斯姆斯、 伊拉斯谟斯,  15世纪—16世纪初 荷兰思想家、哲学家、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  约1466年10月28日生于近鹿特丹(Rotterdam)約 20 km 的地区(Gerrit Gerritszoon or Herasmus Gerritszoon in Gouda),  一个神父家庭。青年时代入修道院。1492年成为神父。1495年去巴黎深造,开始接触一些人文主义者。1499年去英国,结识空想社会主义者 Thomas More 托马斯·莫尔。后攻读希腊语和研究宗教改革问题。

1506年赴意大利,因对教会不满于1509年返回英国,发表《愚人颂》,强烈指责教会和贵族的腐败,嘲笑经验哲学家和僧侣们愚昧无知的空谈。1511~1514年在剑桥大学任教。1514年,修道院要求伊拉斯谟回院,经教皇同意,伊拉斯谟保持了对修道院的独立性。1516年发表《希腊语圣经新约批注》,对当时的宗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年回荷兰。后任查理五世顾问,编写教育亲王的教材,还著书指责战争。

1521年前往巴塞尔,继续发表著作。M.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爆发后,伊拉斯谟觉得关于“文学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的美梦破灭了,于1524年写了《论自由意志》并同路德通信,批评路德。1529年宗教改革浪潮席卷巴塞尔时,去弗赖堡。1536年回到巴塞尔。同年7月12日逝世。他知识渊博,忠于教育事业,一生始终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但忽视自然科学,在政治上对反动势力只会讽刺,而没有像路德那样发动人民。

伊拉斯谟 – “伊拉斯谟”计划

“伊拉斯谟 Erasmus”项目是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合作性的学生交流项目,其每一课程都是由欧洲几所大学联合经营。

伊拉斯谟是“European Action for the SocialMobili-ty of UniversityStudents”的缩写,即欧洲大学生社会流动行动计划,同时也是为了纪念15世纪欧洲一位著名的学者、教育家DesideriusErasmus(伊拉斯谟)设立的。这位大学者曾在法国、英格兰、意大利、瑞士和比利时学习和教书,花费毕生精力用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1987年,欧盟开始颁发Erasmus奖,使得有超过一百万的欧洲学生获得到欧洲其他国家学习的机会。

“伊拉斯谟-世界Erasmus Mundus”奖学金

欧盟从2004年起,将“Erasmus”项目增加为“伊拉斯谟-世界 Erasmus Mundus”,以支持欧洲同世界其他各国的学生交流,并加强支持欧盟以外的留学生,其推广的研究生奖学金项目,是“伊拉斯谟Erasmus”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旨在吸引全球人才到欧洲求学,而不仅仅是首先考虑北美地区。“伊拉斯谟-世界Erasmus Mundus”奖学金已成为欧盟高等教育的一个品牌,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识。其专业面涉及理、工、农、医、文、史、哲、经,已有上百个入选项目。  

伊拉斯谟 – 人文主义思想

伊拉斯谟是个人文主义者,他的人生目的是回归真理的源泉,在他那个时代这首先是要把几个世纪曲了解的《圣经》复其原貌,还其本意,并以他对真理探索的精神把智慧之不传给世人。所以,他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为路德的宗教改革准备土教育界的;然而事情常常不是按常情常理发展的;当新事物在大喊大叫以排山倒海之势而至的时候,那些细水长流的、时而是默默的、然而是锲而不舍地具有开拓前景之功的工作,往往是人们不容易看到的。

伊拉斯谟 – 《愚人颂》

《愚人颂》是文学史上最为精彩的讽刺体篇章。

作者伊拉斯谟为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是当时荷兰思想界的主帅,被誉为“16世纪的伏尔泰”。据说,《愚人颂》是他在去英国拜访莫逆之交托马斯·莫尔爵士的短短7天时间内完成的。该书的拉丁文原名“Encomium Moriae”还与莫尔的名字谐音双关。在伊拉斯谟众多的著作中,惟有《愚人颂》通俗易读而未被人遗忘。观点一向保守的著名美国史学家史密斯称这本小册子的特点为“诙谐的训诫,善意的讽刺和伦理性的讥笑”。

伊拉斯谟在说明此书的写作目的时,给出了冷嘲热讽的基调:

既然人类一味的要疯疯癫癫,既然世上每个人——上至教皇下至唯唯诺诺的乡村牧师;从腰缠万贯的富翁到沿街乞讨的乞丐;从身着锦缎的窈窕淑女到布衣裹身的村妇,整个世界横下心来不用上帝赐予的大脑,而一味的受贪婪、虚荣和无知的奴役,那么,神明在上,真正有才智的少数几位为何还要费如此多时间,花如此大的气力,去使人类变成他们自己从未想要变成的那个样子?任他们去沉溺于愚笨吧,别去剥夺最能令他们自得其乐的东西——能够自我愚弄的大权。

在《愚人颂》里,伊拉斯谟首先认为,推动世界运动的是非理性的、愚蠢的欲望。接着,他假想了这样一个场景:拟人化了的愚笨(“愚人”),身着学者的长袍,但头上却戴着顶愚人的帽子,在自恋、遗忘、懒惰、享乐、肉欲、酣睡、娇纵和疯狂等侍从的簇拥下登上讲台,面对一批假想的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听众侃侃而谈。在接下来横扫一切的讽刺中,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嘲讽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制度、风俗、人和信念,矛头还涉及婚姻、战争、国家主义、律师、科学家、学者、神学家、国王和教皇们。

最为尖酸刻薄的嘲讽,还是被伊拉斯谟“赠与”了学者或文法学家:

当有人考证了安喀塞思(希腊神话中特洛伊城王子)的生母是谁,或者重新沿用一些冷字怪词、废字偏词,或是绞尽脑汁拼凑出破石烂碑上的文字时,上帝啊,他是何等地欢欣,何等地喜悦,多少声祝福,好像是征服了非洲或占领了巴比伦!

在伊拉斯谟看来,试图揭开大自然奥秘,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家也是同等滑稽可笑的:

当他们为自己建立了无数个领域时,当他们好像手拿皮尺,一寸寸的测量太阳、月亮、星星和其他天体时,当他们解释雷电、风雨、日月食和其他神秘现象成因时,他们毫不犹豫,似乎他们是赋予创造力的大自然的私人秘书,是上帝的议会代表下凡人间。当他们大吹大擂时,大自然却洋洋洒洒地嘲笑他们,笑他们臆断。

由此可见,人类的每一次追求都受到了愚人的“关照”。类似的还有捞钱的商人、追求永恒的诗人、好大喜功的武士、一听到骰子滚动声便“心跳加速”的赌徒,这些人及其他人的命运都受到过愚人主宰。

《愚人颂》有较大篇幅是愚人对教会和基督教教义的论述。那些神圣的名字和经典、教皇和主教们的显赫地位和世俗观念都未能逃过伊拉斯谟的辛辣利笔:

他们把目不识丁看作是一种圣绩。他们在教堂里像公驴般叫喊着赞美诗。他们对其含义丝毫不知,却还以为那种声音对神圣人们悦耳。托钵僧们沿街嚎叫……是一群肮脏、无知、厚颜无耻的无赖。

伊拉斯谟的同时代人对《愚人颂》有的乐于称道,有的则愤而指责。但不管怎样,这本书广受关注,仅作者在世时就出版了43版。

《愚人颂》的伟大之处在于文艺复兴初期,它就拉开了人文主义的序幕。它对时代的针砭虽是微妙而间接的,但它不失其强大的效力。正如20世纪伟大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指出的:“《愚人颂》除去其狂欢节的面具,便是当时最危险的书之一。在我们看来,它仿佛是诙谐的烟花,其实却是一颗轰开通向德国宗教改革之路的炸弹。”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