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刘伯里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1-01-03 15:16:19

刘伯里

刘伯里(1931年3月17日-2018年7月02日),江苏常州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化学家、中国放射性药物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刘伯里院士早年致力于核燃料低放裂变废液后处理工程研究,后来从事放射性药物的研究等,在放射性药物分子设计和应用两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他和合作者首次提出并用实验证实了锝配合物的稳定性规律,系统研究了心、脑、肾上腺和有关受体放射性药物的构效关系;研制出有望成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脑斑块显像剂;首创了湿热熔融标记法和冠醚介质催化交换法,前者用于放射性药物标记的新工艺,后者实现了低温快速同位素交换。

刘伯里院士合作著有《锝药物化学及其应用》,在国内外主要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40余篇。

2018年7月2日3时20分,刘伯里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人物简历

1931年3月17日 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1950年9月至1952年9月 在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2年9月至1953年7月 在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3年9月至1958年9月 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任助教。

1960年3月至1983年5月 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任讲师、副教授

人物逝世

2018年7月2日3时20分,刘伯里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药物研究

刘伯里在放射性药物领域有很高的造诣,研究了14种核素的放射性药物,尤其在锝化学以及锝药物的理论设计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锝化学与99mTc-放射性药物的研究。80年代以来,由于99mTc 具有理想的核性质,锝药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刘伯里及其合作者将堆积模型应用于锝化学,首次定量研究了锝配合物的结构稳定性规律,得出了所有稳定锝配合物,其SAS值(空间立体角系数之和)介于0.97±0.13;解释了世界各国过去在合成锝放射性药物时发现的某些锝配合物不稳定的原因;提出了各种不同配位原子可能形成的稳定锝放射性药物的方案,这些设想后来均为实验所证实。这一成果使稳定锝配合物的合成摆脱了过去经验的束缚,缩短了筛选时间,为锝放射性药物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刘伯里等人还系统地研究了锝脑放射性药物的构效关系,提出了脑显像剂的吸收机理和滞留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合成出具有良好脑吸收和滞留性质的新的脑显像剂。此外,他和合作者研制的99mTc-ECD、99mTc-MIBI已通过卫生部批准,在全国临床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放射性卤素药物。在放射性肾上腺显像剂的研制中,在王世真院士首次标记6位胆固醇的基础上,刘伯里和他的合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溴-82、碘-131、砹-211标记的6位胆固醇和碘-131标记的6位甲基胆固醇和6位乙基胆固醇。其中,溴、砹标记的6位胆固醇和碘-131标记的6位乙基胆固醇是独创的。此外,他还系统地研究了放射性卤素同位素交换动力学规律。

在放射性卤素药物标记方面,刘伯里首创了湿热熔融交换法和冠醚介质催化交换法。前者已用于放射性药物标记的新工艺,后者实现了低温快速同位素交换,为生物活性物质的标记开辟了新途径。另外,为了有目的地设计合成新型的放射性药物,刘伯里领导的研究组应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以及分子图形学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研究了脑内神经递质受体与其配体相互作用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一种新型的123 I标记的多巴胺D2受体显像剂,其对猴脑纹状体的特异性高于国际公认的123I-IBZM。这些成果都处于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前沿,受到各国同行的瞩目。

其他核素的放射性药物。在美国加州大学Crocher核实验室,刘伯里参加了对生产医用核素123 I重要的127I(p,xn)核反应的激发函数、薄靶产额及累计产额的测定,其中包括127 I(p,n)127Xe、127I(p,3n)127Xe、127I(p,5n)127Xe、127I(p,6n)127Xe和127 I(p,7n)127Xe等核反应,并用于高纯度131 I的大规模生产。在国内,他指导并参加了用CS-30回旋加速器研制67Ga、111In、201Tl和57Co医用核素。其中,67Ga自1987年开始经卫生部批准,首次在国内大批量生产,供全国临床应用,57Co也批量生产,供制作穆斯鲍尔源,改变了依靠进口的局面,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外,成功地研制成+1价的111In-BAT-TE和68Ga-BAT-TECH配合物用作新的心肌显像剂,并定量地研究了上述二类药物的构效关系,为放射性111In和正电子发射核素68Ga的应用,为镓、铟放射性药物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核废物处理

在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初期,刘伯里根据中国核燃料后处理工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从事裂变废液处理的研究。自1958年以来,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蒙脱石、蛭石、斜发沸石等裂变产物137Cs、90Sr、147Pm、144Ce和106Ru的交换吸附行为,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965年,根据三线建设的需要,刘伯里和他的同事们承担了核燃料后处理工厂(821工程)中裂变废液处理的任务。刘伯里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组织并参加了该项目主要的实验研究。该实验包括几段流程,仅离子交换段就研究了从全国上千种不同产地采集的蛭石、沸石矿样对137Cs、90Sr、144Ce等裂变产物的交换吸附行为。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建立了全套主要裂变核素的分析方法和低本底总β的测量方法,筛选了各类净化106Ru阴离子树脂,设计了快速混凝沉降器,选择了各种快速混凝剂,试验了各种沉凝方案以及进行了热台架实验等。总之,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经过几百次小型流程试验和三次扩大试验,终于成功地确定了一套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处理流程,采用混凝沉降和离子交换两段流程处理08废水,采用蒸馏、阳离子交换和阴离子交换处理07废水,达到了国家安全排放指标。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并在三线核工业建设的有关工程设计中被采用。

1970-1972年,刘伯里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加并组织了国家海洋局下达的海水淡化器脱盐除放射性裂变产物污染的研究项目。以核爆炸污染的苦咸水为体系,用冷却5天的浓缩235U、239 Pu,经反应堆辐照后的裂片为指示剂,研究裂变产物在电渗析脱盐过程中的迁移行为和规律。此项研究取得了满意结果,为净化核爆炸现场的污染水源提供了有效手段,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后,他还参加了中国核潜艇原子反应堆第一回路水中泄漏放射性核素的净化研究,为完成军工任务做出了贡献。

1974年,刘伯里参加了用人工合成的无机离子交换材料从高放裂变废液1AW中,分离和提取137Cs和90Sr的研究并进行了热试验,该项目经验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人才培养

刘伯里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承担研究项目的同时,积极从事人才的培养,为研究生开设了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放射性药物化学和锝化学及其应用等基础和专业课程。1960-1964 年培养放射化学研究生3名,1978年以来培养硕士生25名,博士生7名。

刘伯里重视因材施教,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知识的掌握,贵在熟练,只有反复熟练地理解和掌握了,才有可能谈得上发展和创新,所谓“熟能生巧”,这个“巧”字,就是科学发明创新的契机。许多新理论、新方法都是从这个“巧”字上开始萌发衍生而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每当从事新的规律的探索时,自己最愿意应用的理论工具或实验方法,常常是自己最熟练的那一部分。他的一位硕士生陈仕平,数学功底深厚,刘伯里让他进行放射化学理论研究,三年内发表论文13篇。

学术交流

为了发展中国的放射化学与放射性药物化学事业并扩大影响,刘伯里积极从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七次被邀赴美国讲学和进行合作研究。1983年,他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分校访问学者。1985年,他担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教授。1988-1990年间,他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放射学系的访问教授和脑放射性药物研究项目的顾问。三次应邀赴日本讲学,在九州大学、东北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80-1981年间,他担任日本九州大学访问研究员。作为中日双边会议的主要发起人和倡导者之一,他两次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在日本福冈召开的第一次、第三次中日双边会议,并且担任第二次、第四次中日双边会议的主席。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会议中,他担任国际组委。他还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培训班的特邀讲课人(1988年,1992年,1999年),受到亚太地区各国学生及机构官员的好评。另外,他还以中国代表身份两次参加了1993年和1995年在曼谷和悉尼举行的亚太地区核合作计划中有关放射性药物的国际会议。

取得成果

  在 世界银行贷款、“ 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基础课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得到更新改造,同时添置了一批先进大型仪器设备,如400兆多核核磁共振仪和 单晶衍射仪等。同时,实施了大中型仪器设备每天24小时和全年365天开放,这为化学学院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化学学院的科研成果丰硕。我院教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和 省部级奖励。每年都有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正在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 863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等的科研项目50余项,2006年和2007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和16项。近3年来,平均每年到位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  化学学院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教学工作,一直把本科生教学工作摆在学院发展的中心地位上。师生员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的教育教学成果。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成果得到了推广,应邀在国内兄弟院校间交流,并起到了辐射和示范的作用。近10年来,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重点项目1项、国家级 一般项目3项、北京市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30余项(其中校级精品课建设项目10项)。主持北京市精品课1门,拥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位。编写本科生教材30余部,其中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4部、国家“十五”规划教材3部、国家 “十一五”规划教材6部和北京市精品教材4部;2007年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6项。1名博士获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1年通过北京市合格 教学评估,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又被评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化学学院现按照宽口径培养模式招收本科生,设置1个本科专业—— 化学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20人、 硕士研究生约80人和 博士研究生约30人,此外还承担着夜大、专升本函授以及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等人才培养任务。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免费 师范生。已经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平均录取率超过50%,2006年为58%,2007年为53%;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水平,2007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8%。毕业学生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用人单位的认同。  这一切映射出了百年 北京师范大学和近一个世纪的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历史积淀和厚重的底蕴所应具有的水平和办学实力!  现任院长为方维海教授,分党委书记为刘正平教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