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加宏杰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1-01-11 17:21:05

加宏杰

加宏杰,现用笔名~中加,山西运城人,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画家,曾任教于清华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名家工作室助导,冰雪画研究会学术发言人,盘古艺术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瓷魂斋画廊副社长,师从于冰雪画派创始人于志学,现为职业画家。代表有《冬岭舞雪》、《坡上冰》、《寒色新冰》等,重要学术成就~对新时期新传统下冰雪绘画语言的推进,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曾被国际奥委会、国家画院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等多家机关单位展览并收藏,“共和国艺术功勋奖”获得者。

个人履历

加宏杰,男,笔名中加,山西运城人,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画家,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曾任教于清华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名家工作室助导,冰雪画研究会学术发言人,盘古艺术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瓷魂斋画廊副社长,晋阳美术馆副馆长,东湖美术馆艺术顾问,师从于冰雪画派创始人于志学,现为职业画家。代表有《冬岭舞雪》、《坡上冰》、《寒色新冰》等,重要学术成就~对新时期新传统下冰雪绘画语言的推进,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曾被国际奥委会、国家画院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等多家机关单位展览并收藏,“共和国艺术功勋奖”获得者。

成就及荣誉

代表有《冬岭舞雪》、《坡上冰》、《寒色新冰》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曾被多家机关单位展览并收藏。

参展经历

2004年作品《柿魂》《根》荣获“黄土魂·中国情”中国画大展二等奖 ;

2005年作品《静系列》发表于《美术报》 ;

2006年作品《吕梁真境》发表于《中国书画艺术博览》;

2008年作品在《美术鉴赏》《水墨》发表;

2009年作品《吕梁雪韵》在《美术报》发表,《冬岭舞雪》参加中俄冰雪画交流展,

2011年《岭上清色还》参加瑞士“丹青流韵”中国画邀请展。

艺术感悟

观境思法 自在于心

“解衣般礴”一语,已成为中国画家之口头禅, 说真正的画家必须心有主宰,胸储造化,不受世俗束缚,擅打破清规戒律,始能有不朽之作。然能做到者必须思想集大成,观境思法,自在于心。当下的中国画圈子多 取传统之皮囊,入时尚之馅儿。表象状态好做,思想难做。 宋人郑刚中在《论郑虔 阎立本优劣》中对郑虔有这么一段描写,“虔高才在诸儒间,如赤宵孔翠,酒酣意放,搜罗万象,驱入豪端,规造化而见天性,虽片纸点墨,自然可喜。”“故胸中有气味者,所作必不凡,而画工之笔,必无神观也”由此不难看出画者要想做到“解衣般礴”必先观于境、思于法,做到万境归心,率性而为,方能出神入化。

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觉而清》的文章,说万物都有觉,人之觉靠看、听、嗅、触、品。我们讲寻求造化之功,取法自然,然自然之法恰恰需要我们通过一个“觉”字来完成。觉之初为混沌,一切皆为茫然,初学中国画时多难以着手,实为混沌所致,久经思考与实践会自然剥离,剥离则多求其变,乃人之性情、欲望所致,人是有性情的,艺术也是有性情的,人是有欲望的,艺术也是有欲望的。思考于自我,取万物之情感,自然会成自我之法度,其法必然与前人、同伴拉开距离。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外出写生,大家看到眼前的美景各个蠢蠢欲动,我一直没有让大家动笔,先让大伙感受感受,有些同学不明我的用意,我就带大伙先走了走,走到一棵小树旁,我问同学知道不这棵树的年龄,它为什么长不大,它见过多少人,咱们说话它可听的一清二楚奥,论辈分它可是爷爷辈的,大伙都笑了。虽然是玩笑,但也渗透了一定的道理,我们面对画面去观境往往置身其中,反过来我们置身实景去感受画境,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一句“仰为鹿角,俯为蟹爪”也可能需要你用很长的时间去参透它,寻求自己的绘画语言首先要知道正确的办法,我在创作过程中很少有固定的法度,通常确定完题材,我总是先收集大量的资料,找出规律,画出不同形式的小稿,然后将所有的准备都扔掉不要,面对一张白纸看一段时间,一但落墨,犹如翻江倒海,势不可挡。虽然作品成功率不高,但出来的我相信绝对难以复制。

观境思法,自在于心,解衣般礴,万法自然。

(一)觉而清

万物都有觉,人之觉靠听、看、触、品,任何事物之觉都很难用单一的感觉来给予肯定。

我是2007年11份带着梦想来到京城,成为了北漂大军中的一员,初到京城,为填饱肚子,在潘家园找了个差事,给人做“仿活”(名家的仿品当工艺品出售),那时候老板的生意很好,我每天加班加点的忙,每到星期五我就得把准备了一星期的活给老板送过去,挣点钱就给家人寄了回去,日子过得还说的过去,记得有一次进了老板的电里看到了一张四尺整张的冰雪,以我画了多年的感觉这张画的技法充满了神秘感,当时我问了老板这张画是谁 的画,老板说是小张(一个同行)画的,仿于志学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于老师的名字,回到自己租的小房在网上到处收于老师的作品,无意中进入了一个人的空间~~~翰墨春秋(赵春秋的个人空间) ,看完后我在他的空间上留了电话,第二天我被老板安排就出差了,没想到他会打电话过来,但我脱不开身,我们在电话里交流了很长时间张等回京后他约我去看他们的毕业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我看到了一张彻底影响我未来发展一张作品《月夜》,画面意境优美,布局新颖,技法神秘,月光轻柔透过雪苞更给画面带来一丝幽静,小溪边的歪脖子树上丝丝落落的挂着正在消融的冰雪,给画面有增加了动感,说实话关键是我再怎么想都不知道画家是怎么画出来的,我决定走进这个体系,回家后跟周围的很多朋友都说了我的想法,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一时间我很难做出决断,我想起了小马过河的故事,呵呵。

因为那时候穷,报了名之后,我身上是没有少“银子”的,交学费那真是天方夜谭,但心中的那股冲动还是让我向老娘打了个电话,母亲没有多说什么,很深沉,我们之间的气氛很紧张,“你都先回来吧”,老娘的一句话让我心里有了底,当天我就坐上了回家的火车,到了家中,母亲对我的这次决定也没底,父亲是只要从家里往外拿钱那都是持反对态度的,何况家里又没钱,不过还好,老娘给我说“让我准备多少”我没敢多要,因为我清楚家里的情况,说了声“就一万吧”,第二天母亲给我拿了一万元过来说这是高利贷三分的利,让我年底无论如何给还了,我那时候我心里特难受,接过钱我也没说什么,因为我还得找钱,离学费还差的远呢,找了很多人终于把学费给凑齐了,拿到“入场券”我的生活费还没着落呢,我又去了趟天津,找了部队上工作的李哥,他给了些。几经波折我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于志学工作室,开始了我的冰雪人生。

初学冰雪,感到很神奇,翻来覆去,我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看到矾水线是的激动,一年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完整的冰雪技法编程基本可以掌握,我开始了我的新冰雪的探索,在卢老师与姜老师的帮助下,卖了一些画,还了母亲的高利贷,在人大又复读了一年,第二年毕业后,接到通知让我来做冰雪班的班主任,我感觉到责任壮大,准备了计划,在这期间我把我的一些作品给以前的画友唐志珍看了后,她想来学,就给学校推荐了过去。

现在算来我已经在人大三年了,从刚开始的混沌到清晰,再由清晰到混沌,这个过程在我看来是天底下最有意义的经历了。

(二)小境在物 大境在心

师其形不如得其意,得其意则贵在测其心,画者应技术与心智并行。另类思维、突发思维,立体思维等均与 心智有重要的关系。技术与心智是否合拍,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技术经过训练可以达其效果,心智则要看画者本人之悟性,此悟性高低又与文化基础、生活环境、所得教育必然相关。故艺者要智心高胆,方可出神入化,达至妙境。这是我在人大读研时得到的第一感悟。

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识之外的艺术想像力;接着就是知识都是点,把这些点串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文化脉络。没有思想的画家只能称的上是画匠,思维敏捷的画家通常都十分注重对自我内在观察力、注意力、判断力、创作能力的修炼。我曾经通过于志学老师的《笔墨当随心境》一文得知他的艺术思想。那篇短文的第一句话就是“绘画乃心境之物”,对我影响至深。来到于老师门下,更是时时感到绘画首先要解决好“心”(思维)的问题。所谓“千人千面”不能肤浅地理解为一千人有一千个面孔,其真正的含义是不同思维的人,面对同一个题材,有不同的表现。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画石膏像,有的同学重视结构美,有的同学追求具象美,有的同学则将眼前的石膏像分解,构成抽象的符号。这些都证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思维方式决定了画面形式与效果。那么什么来决定思维方式呢?就是文化、知识、环境、性格这些都是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这“就需要多读书,多经历。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书籍的阅历、经验的阅历,你就没有办法建立起一个自己的文化体系。

在众多展览作品中什么作品最能吸引你的眼球?自己都喜欢看什么样展览?喜欢什么样作品?会不会读画?是否喜欢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这些都是一个画这必须经历的阶段,经常给自己提问展开并引导寻找答案,其实就是对我们的思维进行着开启、开智,这就需要我们把心态放平,调整好。敲开这个固有惰性的审美定势的堡垒,就成为走向另一个高峰的起点。我们需要搞清什么是已知,什么是未知,才能走向从未知到已知。学会从别人那里发现优点,走进他的思维,不仅仅要看别人怎么去画画,还要思考别人为什么这样画,他是采用了哪种思维,你是学习他的具体技法还是学习他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都与其自我观察力、判断力和创造能力密切相关。当你学会这样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已经进入到重新洗牌的阶段,也就是你在逐渐酝酿着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基础。

我曾经收集了一些资料,了解到早期的新疆人信奉佛教,后来由于历史等原因又改为信奉伊斯兰教。这个民族在信仰转变的背后是有一个非常痛苦和漫长的历程。这使我引伸到要让我们改变一个新的思维也是需要一个这样痛苦的过程。如何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赞同中央美院姚舜煕老师提出的“虚入实出”,也是一种另类思维,学会怎样找出一个合适自己的基点,在这个基点上进行展开,“当你思考到这一层次时自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这个基点是不是适合你,你现有的能力能做到什么程度,怎样把自己已知的东西赋予这个点,哪些是需要突破的点,怎么去开拓自己的未知领域,这些被姚老师称为“走在边线”。有了清晰的思路,问题自然就浮出 水面,下来

就是要解决问题,也叫突破难关。这样前面两个阶段是以思考占据主要地位,就是姚老师说的“实入”,如果说前面的阶段属于痛苦的过程,那么后两个阶段应该是“虚出”,它的过程则是艰辛的过程,它需要你大量的实践,把你的思维体现在作品上,从画面构成到技法运用,再到新技法探索等等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心力和体力,最终才能走向这四个字“以变求生”。

艺术需要创造,创造需要新思维。中国画本身是意象审美,这个意象是心灵自由与宇宙万物之结合的遐想,是自然而然毫无羁绊的真情流露,是文化学养积淀转化的智慧之美。有句话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有心”应该是颗“智心”。有了这颗心,你的问题会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有了这颗心,你会广取众采,少走弯路;有了这颗心,你会为我所用,将自己的个性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直达炉火纯青。我们需要拥有这颗智心。

(三)活在作品之外 生于作品之中

画家应该活在追求永恒,生在乐于自然。

伟大的科普作家斯蒂芬·杰·古尔德的一生,一直在学界内外两线作战,在捍卫达尔文的同时,也促使进化论更加精致,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永恒是变化的代名词。”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写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让一个虔诚不变的心成为永恒,让一份刻骨铭心耕耘洒向自然。 经历了半个世纪多的学术争论发张到今天,已经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种艺术语言冲刺着艺术市场,从背后的炒作,与市场的流通,形成了规范化的操作,艺术家也被这种现象给诱导、迷惑。当我们还在思考中的时候,就已经被市场定格到一种面貌。于是人的本性,占有、贪欲开始作祟,不断的复制自己,导致了自我的缺失。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刚刚面世,一位观众问他,“能让我看看你的手吗?”米开朗基罗问道:“为什么?”那个人说,“我想看看是怎样一双手,竟然做出这么大的作品,到底是怎么完成的呢?”米开朗基罗说:“是上帝借了我一双巨手”。其实在我们的世界里艺术家就是上帝的使者,艺术家就是人类灵魂的代言人,失去了底线,就是失去了自我。失去自我,作品的价值也就自然会大打折扣,我相信艺术是无价的,当我们贴上标签,明码标价的同时您是否想到我是尽快出手,还是忍痛割爱呢?

明人顾凝远云:“画求熟外生,然熟之后不能复生矣。要之烂熟、圆熟本自有别。若圆熟则又能生也。(《画引》)他认为熟有两种:烂熟和圆熟。烂熟之后不能再生,圆熟之后可熟外生,俗语有滚瓜烂熟,盖烂熟是熟过头了,而圆熟则是成熟。一个成熟的画家应该是多变的,求变则生,熟之烂熟为不变,不变则必死。黄宾虹也成做过这样的诠释,“画是熟中求生,而做学问则是生中求熟。”让欲望放在生熟之间应该是艺术家最低底线了。

画家也是人,食五谷杂粮,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免不了人情世故。脱离开生活的艺人我相信也不会成家。抛 开自己的作品去感受生活,还生活一个自然的我,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尊重生活、尊重自然,让真实的自己融进大自然的血脉,你就会找到自己的影子,让影子替你说话。风刮过去只是瞬间,云朵没有永远的凝聚,雷声很响,但只是瞬间。永恒的色彩是在画家的笔下,只有变化才能与大自然相映,只有尊重自己那颗永恒的心才能永载史册。

一幅作品的好坏怎么来评价呢,是理论家的夸夸其谈,还是求画者的恭维,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但是鲁迅没有说路还是可以修的,修好了路,人自然就会去走。艺术家不应该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市场经济下人们的思想开放了,言论自由了,物质也提高了,形形色色满足的商品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被眼前五颜六色的包装给搞糊涂了,张三说李四,李四说李鬼。一时间我们单纯的判断力被各式各样的广告包装和头衔冲昏了头脑。我们开始迷糊的买单,开始看着别人笑,自己也笑。神秘的外衣毒害了我们辛勤的果实。艺术家应该是修路人,要敢于说真话,艺术家正了,这个市场也就正了。路正了,市场自然就会健康的发展。著名冰雪画派创始人于志学先生一次在看展览时感慨的说道:市场太残酷了,这么青年才俊,这么多好的作品,竟然还不如一些卖行活的。一个年近耄耋之年的学者能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作品是艺术家的灵魂,是艺术家心灵的呼唤,好的作品是发自内心的传召,是天人合一的创造,是自然的,是唯一的,是值得历史尊重的。我思故我变,吾变我所生。

当我们由狂热变为安静,由安静变生思考,就可以听到卖完早点补觉的鼾声和忙了一天回家时的疲惫。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也不是孤傲一掷活在自己微小无知空间,它就像美食家的舌头能包容百味的,也像科学家的思考万变于宗,更像哲学家的辩证从否定中得到真理,从真理中获得重生。生活是作品的基础,作品是内心的呐喊,只有身处绝境的人才会不断重复呐喊“救我、救我、救我……”一个艺术家如果要跟印刷机较劲,那你一定救救他,告诉他,“你没它快”。画家生存靠的是作品,作品要经得起推敲,经受住考验。市场考验你的和写进历史的、永远是你舍不得轻易出手的那张作品。

活在作品之外,生于作品之中。守住底线,净化心灵。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