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叶永烈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8 21:12:53

叶永烈

叶永烈,浙江温州人,笔名萧通、久远、叶杨、叶艇,生于1940年8月30日,现职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曾任中国科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后来转向纪实文学创作。主要新著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叶永烈自选集》;此外,还有《毛泽东的秘书们》、《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我的家一半在美国》、《一九九七逼近香港》、《商品房大战》、《何智丽风波》等。

叶永烈 –
基本信息

笔名: 萧通、久远、叶杨、叶艇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40年8月30日
籍贯:浙江温州人 
现职: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
方向: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 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

 

 

叶永烈 –
人物简介

叶永烈,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叶永烈 –
个人概述

叶永烈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此后,多年从事科普创作,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关心,并对叶永烈作了两次批示:“调查一下,如属实,应同上海商量如何改善叶永烈同志的工作条件。”(1979年1月6日)“我看要鼓励科普创作,这项工作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1979年3月4日) 由于方毅同志的关心,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曾任中国科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电影《红绿灯下》(任导演)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小灵通漫游未来》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借尾巴》获全国优秀读物奖,根据叶永烈长篇科幻童话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哭鼻子大王》获1996年“华表奖”(即政府奖)。
后来转向纪实文学创作。主要新著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叶永烈自选集》;此外,还有《毛泽东的秘书们》、《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我的家一半在美国》、《一九九七逼近香港》、《商品房大战》、《何智丽风波》等。
即将出版《叶水烈文集》,共50卷,其中科普作品24卷。 
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叶永烈 –
写作特点

“别人总说,有‘两个叶永烈’,一个是科普的叶永烈,一个是纪实文学的叶永烈。我说,还有一个叶永烈,那就是‘假叶永烈’。”聊起自己的传记写作生涯,科普作家兼传记作家叶永烈如此“打趣”道。“有人盗版;有人‘偷我的名字’,放在不是我写的书上;也有人任意把我写的内容搬到自己写的书里。”写作坚持“九字方针”——“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的他,称自己写传记作品三十余年,“从不东拼西凑”。

叶永烈 –
职业生涯

自11岁起发表诗作。现已出版180多部著作,是国内少有的勤奋高产的作家,著作等身(其实是超身了)。早年曾

是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编导,业余科普作品为多,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的科幻小说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但真正圆了他“作家梦”的还是科普小品的创作。1959年,还在北大上学时,他写了一本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寄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并没计较作者的资历,出版了这本书。这也为叶永烈成为该社《十万个为什么》最早、最年轻的作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文笔活泼,叶永烈深受出版社的青睐。二十岁的叶永烈的一个个“为什么”,被比他只小几岁的读者广泛阅读、传诵。到新版,也即第五版《十万个为什么》问世,叶永烈共为该书写了500多篇科普小品。《十万个为什么》一次次修订再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增写了许多新的“为什么”。最近,《叶永烈文集》正在分批出版之中。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

在写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后的第二年,完成了另一部新著——《小灵通漫游未来》。《小灵通漫游未来》虽然直到1978年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但是一出版就印了300万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小灵通”是该书中的形象。《小灵通漫游未来》完成于1961年秋,书中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报道未来科学技术。《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我国“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一下子印了一百几十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后来,以展望新的技术革命的灿烂前景为主线,叶永烈又创作了《小灵通再游未来》, 于1984年出版。

随着年岁的增长,叶永烈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写出《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数十部长篇。1984年后成为专业作家,以写知名人物、高层人物、历史传记为多,人称“旧闻记者”。主要新著为300万字的七卷本《叶永烈自选集》;120余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还写了150万字的长篇系列《“四人帮”传》;还有《陈伯达传》、《陈云全传》、《胡乔木传》、《反右派始末》、《星条旗下的中国人》、《五七年的血泪》、《毛泽东的衣食住行》、《马思聪传》等大部头著作。作品曾获奖80 余次,作品曾在美、英、法、日、韩、德、意、泰、香港、台湾出版或发表。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收入美利坚合众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利坚合众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4年受聘香港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会员。

叶永烈 –
写作人生

●作文不及格的孩子成了作家

今年67岁的叶永烈是上海作协一级作家、教授,他的科普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新时期以来又写出一系列重大题材的纪实作品,已出版作品300多部。就是这样一位著述颇丰的作家,在刚上小学时并不显得出色,相反,他是一个作文不及格的孩子。

叶永烈的父亲是个细心人,他完好地保留了叶永烈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所有的成绩报告单。叶永烈在报告厅为大家展示了其中的一张,上面赫然写着:学生叶永烈,读书(相当于现在的语文)40分,作文40分。叶永烈风趣地说:“有人说很多作家曾是神童,我不是。我是从一个语文不及格、作文也不及格的孩子成长为作家的。”

●从“豆腐干”到“做砖头的工人”

11岁,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对叶永烈而言,却是他命运的一个转折。叶永烈说,他是温州人,当时离他家不远处有一家报社,叫《浙南日报》(即现在的《温州日报》),报社门口挂着一个绿色的箱子,上面写着“投稿箱”三个字。他路过时就问人家这个箱子是干什么用的,有人告诉他,把稿子放进去,如果写得好,报纸就会刊登出来。他一时心血来潮,写了首诗扔进了投稿箱。一周后他收到平生的第一封信,问“叶永烈小朋友”多大了,上几年级。回信后又过了一星期,他写的《短歌》发表了,竖行排版,整整齐齐确实像一块“豆腐干”,还特地标明作者是“11岁小学生叶永烈”。

回想起当年情景,叶永烈十分感慨地说:“这是我平生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我的文学道路就是从这一块‘豆腐干’开始的。我这些年每年都要写一两部五六十万字、像砖头一样厚的书,人家称我为‘做砖头的工人’,这块‘豆腐干’是我所有‘砖头’的开端。”

●结缘科普写作

11岁的叶永烈因发表作品而颇受重视,在学校连升三级,戴起“三道杠”,当了大队宣传委员,主编小报、黑板报,他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直到考上北京大学化学系,叶永烈依然喜欢写作、投稿。可是诗写了1000多首,散文、小说也写了许多篇,能在报刊上发表的却很少。

一次偶然的机会,叶永烈看到北京有一家报纸叫《科学小报》,就试着写了篇科普类文章,很快被采用了。从此他不断地给这家报纸投稿,写一篇登一篇。说起当年的高“命中率”,叶永烈说:“这是发挥了我的优势。因为我是一个化学系的学生,我写诗不如别人,可是用文学的笔调来写化学、写科学那是别人没法跟我比的,搞科学的人文笔好的不多。我呢,两者兼而有之,所以写科普文章成了我的特长。”

与科普写作结缘的叶永烈一发而不可收,19岁时把为《科学小报》写的文章结集出版,《碳的一家》是他的第一本书;20岁时,他参加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工作,是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在第一版中独占三分之一;21岁时,他写出了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出版后,共印刷300万册。

●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叶永烈感到科普写作已不能反映他的所思所想。他的视角,更多地放在国家、时代的命运和人民的呼声上,所以他选择了纪实文学。他的“红色三部曲”写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至1949年的光辉历程;《我的台湾之旅》、《行走俄罗斯》、《受伤的美国》等书记录了他不息的脚步;《陈云之路》、即将推出的《胡乔木传》等,体现了他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关注。

在谈到纪实文学创作的个中甘苦时,叶永烈说,一个纪实文学作家,既要到天南地北不同的环境中去,又要结识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年,他的足迹远至欧美,险至罗布泊,上至各式各样的飞行,下至潜水艇里的生活。在一部部作品问世的背后,是他辛勤的脚步和不倦的追求。之所以进行如此扎实、细致的采访,是因为叶永烈一贯的创作主张。他说:“我要在我的作品中做到‘两确’——一个是观点正确,一个是事实准确。我认为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用事实说话。”

●出书要精品,作家需自律

在谈到当前国内创作和出版情况时,无论科普作品、科幻小说还是少儿读物,叶永烈都对“精品”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说:“现在出版社多,出版物也多,关键是要出精品。”他希望作家和出版社要舍得下功夫,而不是盲目跟风。

当被问到如何评价“80后”作家时,叶永烈笑称:“我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韩寒、郭敬明!”他说,作家不能以年龄来论作品,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在青少年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尊重他们,同时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加强自律,以对读者产生更好的影响。”

采访结束后,叶永烈先生欣然为本报题写刊名并题词:“太原是既古老又富有青春活力的城市。”

叶永烈 –
个人著作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陈云之路》、《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傅雷与傅聪》、《梁实秋的黄昏恋》,

科普小说丛书《十万个为什么》(合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国福尔摩斯》,纪实文学集《叶永烈文集》(50卷)、《叶永烈自选集》(7卷)、《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陈伯达传》、《反右派始末》、《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行走美国》、《行走俄罗斯》、《行走中国》,

长篇自传《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用事实说话——我的采访手记》等。

记述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等。

中短篇小说集《爱的选择》,

散文集《叶永烈笔下风情》,

杂文集《人才成败纵横谈》,

寓言集《侦探与小偷》,

相声集《圆溜溜的圆》等,共出版文学著作150余部。

叶永烈 –
作品图集








叶永烈 –
个人荣誉

科普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长篇童话《哭鼻子大王》(同名电影)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电影《红绿灯下》(导演)获中国第三届电影百花奖,《借尾巴》获1982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报告文学《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获1986年《北京文学》奖、《梁实秋的梦》获1988年中国潮报告文学奖、《傅雷之死》获第二届优秀报告文学奖,1998年获香港文学艺术中华金龙奖最佳传记文学奖等。

由于方毅同志的关心,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小灵通漫游未来》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叶永烈 –
曾写过的文章选段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研究炸药十分危险,因为炸药的脾气十分暴烈,研究者稍不留意,它就可能爆炸。有一个人却不怕这些,这个人就是诺贝尔。

诺贝尔1833年生于瑞典,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博物学家。在父母的影响下,青少年时代的诺贝尔就醉心于发明创造。他曾到法国学习化学,在美国和俄国的工厂工作,1859年26岁的诺贝尔回到祖国。他到各地去考察,发现许多采矿和筑路的地方还是用人力工作,工人们用铁镐吃力地一下一下刨着坚硬的岩石,累得汗流浃背,却只能刨下来一点点,既辛苦,进度又慢,根本无法完成巨大的工程。为什么不用炸药炸呢?诺贝尔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原来,中国人发明的黑火药传到欧洲以后,17世纪开始用于开矿和修路,但是黑火药威力小,使用起来很不安全。诺贝尔决心要研制一种威力巨大又安全可靠的炸药,实现人们移山填海的梦想。

这是一项多么艰巨、多么危险的工作啊!当时,人们已经发现,治疗心脏病的药剂硝化甘油浓缩后可以发生猛烈爆炸,是一种烈性炸药,但是,人们很难把它控制住。已经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诺贝尔却知难而进,跟烈性炸药打交道,几十次险些落入死神的魔掌。

1864年的一天,实验室里又发生了爆炸,五位实验人员牺牲了,其中包括诺贝尔的亲弟弟,他的父亲也受了重伤。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实验工作的多次失败,都没有能够动摇诺贝尔继续研究炸药的决心。

实验室连连爆炸,闹得四邻不安,邻居们纷纷要求诺贝尔离开这个地方。诺贝尔只得搬到一个湖边,在湖中心的一艘渡轮上继续开展他的研究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进行了四百多次试验,虽然还是连连受挫,但他毫不气馁。

有一次,一个装着硝化甘油的大坛子在搬运时破裂了,硝化甘油渗到了泥土中。诺贝尔拿了一把浸透了硝化甘油

的泥土去做实验,发现这种泥土在不引爆时很安全,不像纯硝化甘油那样受点震动就爆炸。

诺贝尔高兴极了。他收集了大量渗有硝化甘油的泥土进行引爆实验。没有想到,这一次爆炸异乎寻常地猛烈,只听得一声巨响,实验室里浓烟弥漫。人们都失声惊呼:“诺贝尔完了!”正当人们为诺贝尔的生命担心的时候,他从浓烟中冲了出来,满脸是血,一边跑,一边高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诺贝尔凭着不怕死的精神,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终于制服了硝化甘油,使这种炸药能够安全地保存、运输,在引爆后又能够猛烈爆炸,可以应用到生产中去。后来,他又研制出多种烈性炸药,一生拥有255项发明专利,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诺贝尔独自创办和与人合办的大工厂共有15家,专门从事炸药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柄双刃剑,诺贝尔发明的硝化甘油炸药用于采矿修路等方面,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它也为制造杀伤力更大的炮弹提供了条件。1888年,他的哥哥去世。由于新闻记者的疏忽,诺贝尔读到的竟然是他本人的讣告。讣告中称他是“甘油炸药大王”,是靠制造毁灭性武器发大财的大实业家。诺贝尔看了心情更加沉重。把科学发明用于战争,这不是他的初衷,于是他立下了遗嘱,把自己财产中的920万美元作为基金,用这笔基金的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项奖金,从他死后的第五年开始颁发,每年颁发一次,奖给在过去的一年中,对科学事业和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最杰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著名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金的设立向世人表明:诺贝尔研制炸药所追求的目标是为人类造福。

                                                                    水一样的空气

                                                                        叶永烈

空气,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在低温和高压下,空气竟然能变成水一样的液体——液态空气。

液态空气是蓝里透绿的透明液体。空气是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液态氧是浅蓝色的,液态氮是浅黄色的,两者相混便成了近乎绿色的液体了。不过,平常所得的液态空气总不是透明的,而是像泥水一样混浊。因为空气中总含有少量似的水和二氧化碳,在低温下,水不用说早成了冰,二氧化碳也“结冰”了——变成了干冰,这些细小的晶体,使液态空气变浊。不过,只消用普通滤纸像过滤泥水一样过滤液态空气,很容易使它变得透明。

液态空气的温度很低,在摄氏零下192度就会沸腾。因此,如果把液态空气在室温下打开或者倒在水里,它会立即狂沸起来。平常,它总是保存在像热水瓶一样的杜瓦瓶里。

正因为液态空气的温度很低,许多东西浸在液态空气中,会发生各种奇妙的变化。

如果在一根小玻璃管里装水银,把它插到液态空气中,水银立即凝固了,因为水银在摄氏零下29度便会变成固体。打破玻璃管,里头的水银柱可以箱钉子一样钉进木头里!

橡胶的管子或者皮球放在液态空气里,会变得非常脆,一敲便裂成许多小碎片。鲜花浸在液态空气里,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并且一摇动,便叮当叮当响,而扔到地上便碎成粉末。细毡帽在液态空气里也会变得很脆,可以用铁锤像敲生铁的锅一样敲碎它!

液态空气能够改变许多金属的脾气。大家知道,如果一个铃铛用铅来做的话,摇起来像个闷葫芦。然而,用液态空气浸过以后,却居然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生铁用液态空气处理以后,强度可以提高一倍。锡在液态空气中,却会碎成煤灰似的一团粉末——灰锡。唯一例外的金属是铜,它在液态空气中扔保持良好的韧性和机械强度,因此生产液态空气的设备,常常都是用铜做的。

更有趣的是,许多东西用液态空气浸过以后,都会发光,像个巨大的“萤火虫”。例如,鸡蛋在液态空气里浸过以后,会射出美丽的浅蓝色荧光,而石蜡会发出绿色荧光。撒上硫化锌粉末并且用液态空气浸过的棉花,会射出浅绿色柔和的荧光……

现在,制造液态空气成了庞大的工业。由于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液态氧是在摄氏零下183度沸腾,液态氮是在摄氏零下196度沸腾,在工业上,人们常利用这一点,把液态空气逐步蒸发,分别得到纯净的氧气和氮气。

叶永烈 –
叶永烈经典科普作品

作者:叶永烈

ISBN:9787507212891
页数:全4册
定价:60.0
出版社:中国福利会
装帧:平装
出版年:2007-8-1

这本《科学掠影》记述了作者存科学王国漫步时的种种见闻。科学是瑰丽多彩的。作者涉猎科学的方方面面,写下了五花八门的文章,折射出科学的诱人的光芒,映照出科学的缤纷色彩。如果这本《科学掠影》使你对科学产牛了兴趣,作者将无限欣慰

叶永烈 –
叶永烈新作

□叶永烈新作:毛岸英和毛岸青的妻子是姐妹

□叶永烈新作:阿桂的非常经历

□叶永烈回音何智丽:尊重起码的事实

□何智丽气说叶永烈:我不是他的广告商

□叶永烈再说何智丽风波真相

□叶永烈从细节看新疆(组图)

□七月,叶永烈亲临平壤(组图)
——感受静静的平壤

□作家叶永烈的“档案情结”

□叶永烈写新书追忆26年前在罗布泊失踪的彭加木

□一个作家的选择:叶永烈为何选择纪实文学

□滴血确认彭加木遗骸幕后——访彭加木好友夏训诚

□叶永烈在新浪、博客中国网开设博客,正集中力量改编出版长卷《“四人帮”兴亡》

□叶永烈——无所不能的“畅销书作家”

□陈望道·《太白》·科学小品

□夫妇西子湖畔坐茶楼

□叶永烈谈两代编辑情

□叶永烈提出:给孩子写的书一定要有童趣

□太阳抒怀:我独乐我爱中天丽日

□夫妇同游漓江水:我和桂林很有缘分

□目击中国首富村

□叶永烈写高考作文:包容是可贵的美德

□和妻子在台湾吃台菜

□叶永烈看奥运:\”冷面杀手\”的威力

□叶永烈的新伙伴:数码相机

□叶永烈谈与小灵通的不了缘

□叶永烈谈贴近时代写好畅销书

□叶永烈在上图演讲:傅雷一家的故事促使我反思文革

□1904——中国科幻小说闪光的起点

□域外见闻:细数越南怪闻趣事

□叶永烈用镜头写书  

□叶永烈在东方网谈纪实文学

□解放论坛:触目惊心读叶永烈

□孩子们需要幻想——叶永烈谈科幻作品  

□叶永烈:心中牵挂小读者  

□叶永烈——“小灵通”的爸爸

□见到了小灵通之父

□关于《小灵通漫游未来》

叶永烈 –
书籍介绍

星条旗下的生活(叶永烈看世界)

基本信息

原价:28.00元
作者:叶永烈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801867810
页码:2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3-1
印刷时间:2008-3-1
字  数:294000
商品标识:20191321

内容简介

《星条旗下的生活》系“叶永烈看世界”丛书之一,叶永烈先生先后多次应邀前往美国洛杉矶、纽约举办讲座,或者到美国探亲生活。在美国叶永烈先生既是旅游者、采访者,又是居民。在这本书中,叶永烈先生以他独到的眼光对美国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写下他的亲历、亲见、亲闻。不仅有细节有“花絮”,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记述美国,而且写了很多美籍华人,特别是那些曾经在国内文学界、政治界很有影响的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很多资料是第一次披露。

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发表诗作,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怍者,2l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已超过一亿册。主要新著有:“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客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反右派始末》,全面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四人帮”兴衰》、《江青传》、《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陈伯达传》,真实反映了中国十年“文革”;《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此外,还有长篇自传《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用事实说话——我的采访手记》,《陈云之路》、《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传》、《傅雷与傅聪》、《追寻彭加木》、《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等。作品曾获奖80余次。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之“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目录

序:“两制三地”之家
又去美国领事馆签证
拒签的理由:“移民倾向”
方便的无纸机票
浩浩荡荡出国潮
一、美国的生活见闻
美国和中国的“反差”
美国的“时间观念”
在美国需要“三个朋友”
商场是一扇敞开的窗
我变得“小气”
在美国银行存钱
无处不在的“MADE IN CHINA”
退货亲历记
关于“中国制造”的大争论
美国一片“涨”声
美国的广告
品尝美国“手机套餐”
书店·报摊-图书馆
看中国“明天”的报纸
五花八门的电视
雪夜观“恐龙”
一口气看三部电影
《哈利·波特》走红美国
美国猎人一席谈
遭遇停电
在美国感受保险
美国的税
雨中看病
老人中心与学前班
来到美国小学
美国国庆节见闻
感恩节的聚会
圣诞节:红与绿的节日
美国人怎样研究中国
丰富多彩的中国资料
在斯坦福看蒋介石日记
二、美国的衣食住行
衣着随便的美国人
美国的生食文化
形形色色的餐馆
公寓生活见闻
在硅谷看房子
三位朋友的住房
中美“住房观”的差异
亲历买房全过程
在美国住宾馆
公共汽车上的友善气氛
无声的导游
乘地铁与乘火车
在纽约“打的”
我在美国学开车
美国的“空中警察”
乱停车挨罚记
汽车上的自动向导
机场扫描
从飞机上看美国
三、星条旗下的华人
华人属“少数民族”
大陆朋友谈星条旗下的生活
需要适合美国的“一技之长”
在美中之间架起生意之桥
洛杉矶巧遇卢新华
匹兹堡山城晤童恩正
在费城马思聪女儿家过圣诞节
马思聪终于从费城“归来”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
巴顿将军帮了我儿子的忙
星条旗下的温州人
星条旗下的台湾人
台湾作家的旅美生涯
小城人家
一位数学教授的奋斗史
在成功者的背后
巧遇“蛋白质女孩”
老人公寓里的中国历史老人
华人的下一代会不会“忘本”

编辑推荐

本书为“叶永烈看世界”丛书之一。叶永烈先生先后多次应邀前往美国洛杉矶、纽约举办讲座,或者到美国探亲生活。本书是叶永烈先生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想,书中独家采访了马思聪家属、王福时老人家等文化名人,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手迹和细节。

书摘与插图

衣着随便的美国人
美国人很有意思。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下榻于上海锦江宾馆,一上电梯便眉头紧皱:因为电梯上显示红色的“l3”数字时,停了下来!中国人忽视了“l3”乃美国人最忌讳的数字……
事情颇为奇怪:虽说我对美国国旗并不陌生,不过,我到了美国之后,才细细端详起美国国旗。我发觉,这红白相问的美国国旗上,那红色的横条加上白色的横条,不多不少,正好l3条!据云,美国这国旗是在美国独立后,于1777年7月14日由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而制定的。当时,组成美利坚合众国的是l3个州,所以美国国旗上用了13根红白横条以及13颗星,即所谓“星条旗”。后来,各州又陆续加入,星条旗上的星不断增加,直至今日增至50颗,代表着50个州,而红白横条仍是l3根——其实,倘若为了避免忌讳,完全可以改成l4根以至50根……
美国人很爱自己的国家。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开始。美国人很为自己国家的强大、富有而自豪。在美国,处处可见国旗。美国的政府部门办公处的外面,竖着旗杆,高高飘扬着国旗,这种情形在世界各国的政府机构门前都是如此,不足为奇。然而,我步入政府机关的办公室,发觉也往往插着国旗。甚至在我步入超级市场时,一抬头,那屋梁正中也高挂着星条旗。就连我来到跳蚤市场,在那低矮的临时陛棚屋之上,也插着星条旗。美国人的T恤衫,胸前也印着星条旗图案。我甚至见到在皮茄克的整个背部印着星条旗。
……

叶永烈 –
入选教材

叶永烈的文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被加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第20课110~112页。

原文: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叶永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试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为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一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 ,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叶永烈 –
个人言论

 名作家叶永烈昨天(2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书市上称,现在中国科幻小说创作数量虽多,但缺乏精品。 一九六一年就出版过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叶永烈说,目前新生代的科幻小说家中,虽有不少不错的作品,但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家,科幻小说的号召力也在减弱,“过去一部科幻小说可以印几十万册,现在几万册就不得了。”

叶永烈认为,社会氛围的变化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因,人们追求科学知识的热情与现代生活的商业气息有此消彼涨之势。

面对目前正在兴起的玄幻小说,叶永烈更看好科幻小说。他说,科幻小说和玄幻小说不同,前者需要以科学为基础,“让读者对科学产生兴趣,对读者有好处。”

叶永烈说,现在中国文学界太过浮躁。作家无论是创作科幻小说还是其他文学作品,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时间就像一面筛子,可筛去平庸,留下精华。”

“作为一个纪实文学作家,追逐热点、跟踪焦点,是我的职责。”他就像猎豹一样,靠着敏锐的嗅觉,紧盯着猎物一路飞奔追逐。

叶永烈 –
“书市劳模”

“今天讲座的内容都是我自己用电脑做出来的,很难相信吧?”70岁的叶永烈语气间颇显自豪。确实,以他这样的年纪,很多人都早已回家含饴弄孙了,而他却每日“击键”不辍,“我90年代初就开始用286电脑来写书了,绝对是国内首批用电脑写作的作家之一。”就在昨天的报告会开始之前,叶永烈还抽空上网冲了会儿浪,查询到了前一天深圳某报对自己的采访。

对于叶永烈,出版界有个雅称“书市劳模”,他的确无愧于这个称号——他大学时期“领衔”编写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之后推出的《小灵通漫游记》畅销至今,总销量已经突破2亿册;上世纪80年代起转攻纪实文学之后,他创作、推出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毛泽东与蒋介石》)迅速在中国书市掀起了名人传记的热浪,几乎他的每一部书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受到不法盗版商的“眷顾”。“还有一些出版社很会打‘擦边球’,他们找枪手来写书,然后再以‘叶永烈新作’的名义出版,为了打击盗版和冒名之作,我甚至请过三名律师,但每次官司都没什么满意的结果。”

根据网上公布的数字,目前叶永烈已出版各类著作180多部,2000余万字。

叶永烈 –
作家之路,起步于语文课不及格

“很多人说作家是神童,我就是个‘反证’。”在济南书博会,叶永烈在现场展示了父亲保留的他的小学成绩报告单。“小学一年级有两门不及格,一是作文,另一个是阅读,阅读相当于现在的语文。我的作家之路,是从‘语文课不及格’开始起步的。”

最初的转机出现在叶永烈11岁时。“很偶然,《浙南日报》社在我家旁边,报社门口有个绿色的箱子,上面写着‘投稿箱’。我经过时,就问人家这个箱子是干什么用的。别人说,你把稿子扔进去,你写的稿子报纸上就会登出来。”叶永烈心血来潮写了一首小诗,“就是顺口溜”,扔进了“绿箱子”。几天后,叶永烈收到平生第一封信,告诉他稿件被采用了。

“小时候一件有意义的事,会改变人的一生。”1951年4月18日之后,叶永烈从一名普通的少先队员,“连升三级”,成了“三条杠”的大队宣传委员。“为了编好墙报,我变得非常喜欢看书。”

此后的“好学生”叶永烈17岁时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当时很想去中文系,但姐姐是念化学的,爸爸说念化学比念文学好,说念化学没准将来可以做做肥皂、做做雪花膏,总有一份饭吃。”北大化学系六年间,叶永烈笔耕不辍。“开始写诗、写散文,十几篇能够登出一篇;到大学二年级时,我开始用文学的笔调来写化学、写科学,结果写一篇登一篇。”就这样,叶永烈19岁那年把这些发表的科学小品结集,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

那一年,他的书的责编刚好在编《十万个为什么》,便把他拉入了写作队伍。“《十万个为什么》1961年出版时,一共是900多个‘为什么’,我一个人写了300个为什么,我成了《十万个为什么》最年轻、但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他的命运再次“转弯”。“到现在为止《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2.1亿册。《十万个为什么》之前靠投稿,之后各出版社、报社都找我来约稿了。”那一年,他21岁。紧接着的一年,他写出了《小灵通漫游未来》,里面的科幻形象,几十年后成为了现在的“手机品牌”。

■要写就写大海的波涛,不写小风波

叶永烈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关注国家和时代的命运,这也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辗转传记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因。“我绝对不写小风波,譬如三角恋爱什么的,我要写,就写大海的波涛。”触碰重大题材,叶永烈非常注重“第一手”。“我从不搞东拼西凑。我坚持第一手采访,采访历史的当事人。因此,有人戏称我是‘上海的北京作家’,我的很多采访对象都在北京。”

在叶永烈眼里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却是这个时代经常为人轻视的。昨天讲座现场,叶永烈展示了十种左右《江青传》盗版。“为了强化版权意识,上海曾专门举办过一次我的书盗版展览会。”他还在现场展示了45种“盗用我名字出版的书”,还展示了上海为他举行的“假冒他人署名的法律责任研讨会”照片。“《毛泽东与蒋介石》,这部书是真的。就因为有这部书就编了一套‘叶永烈文集’:《毛泽东与林彪》,这不是我写的;《毛泽东与刘少奇》,也不是我写的;《周恩来与毛泽东》,也不是我写的。这么多东拼西凑的‘假书’,跟真的放在一起,叫人真假难辨了。”

叶永烈 –
“参加高考”的作家叶永烈

测试快速反应能力

高考结束,作家叶永烈立即完成了高考作文(上海卷)题《必须跨过这道坎》。这已经是他第七年“参加”高考作文。在叶永烈看来,作家参加写作高考作文,一是能够与广大考生一起零距离体验高考,二是测试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一个作家会经常遇到突发事件,这要看他的应变能力。

这完全符合他的性格。他喜欢探索。他尝试写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尝试写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正如一个演员,总是喜欢尝试饰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尝试,也就是创新。每一次尝试,是新的体验,也是新的收获。他有若干头衔: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纪实作家……2000年,叶永烈在他50卷《文集》之外出版的2卷本《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的《后记》中曾表示:“由于视力日衰,医生劝我从此可以告别文学创作。”然而事实上,叶永烈并没有搁笔,像他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文章所言,借助于电脑,他跨过了一道道坎。因为对他来说,创作是他的生命,他无法放弃写作。因此,即使在打算“封笔”的60岁以后,他还出版了20多本新书,而且很多都是50万字的篇幅。

今年的重庆书市,叶永烈又出版了两本新书《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和《想当元帅的士兵》。这是他第7次带着新书参加书市了,像连续7年参加高考作文一样,叶永烈大概是创这两项纪录的惟一的中国作家。

作为叶永烈的忠实读者之一,我的目光跟随着他的笔触遍及科普、纪实文学、散文及杂文等诸多领域。他是一位求变的作家,总在寻找新的突破,不论是题材还是叙事手法;他更是一位求新的作家,永远紧跟时代的步伐,是中国作家中第一批使用电脑的,又在新浪网以及博客中国网各开了一个博客。就连盗版商在冒用他的大名出版伪书时也称:“作家叶永烈总是在更弦改辙,在题材领域超越自我,向读者奉献有意思又有深度和广度的力作。相信读者读后不会失望,并惊奇叶永烈文风之善变。”

人们以为中国有同名同姓的“两个叶永烈”,一个是写纪实文学的叶永烈,一个是写科普作品的叶永烈。其实不止“两个”。他的文学作品中有小说(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选以及长篇小说),散文(出版过散文选集),诗(他是从写诗开始的),杂文(出版过多部杂文集,多篇杂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童话(根据他的长篇童话《哭鼻子大王》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曾获1995年电影“华表奖”),寓言(各种版本的中国寓言选中常有他的作品),剧本、传记、相声(出版过相声选)……当然,主打作品是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

在叶永烈的眼里,采访科学名人、体育明星、文化名人,一般都不难。政治人物的采访,尤其是政治敏感人物的采访,相当艰难。正因为艰难,他才以为更值得采访。他以作家的诚信、以充分的尊重,获得对方的认可。当然,他的“品牌”也起一定作用。叶永烈说,自己选择传主,有三原则:一是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二是能够折射一段中国当代重要的历史;三是没人写过(或者即使有人写过,写得浅或者写得不好)。还有一个条件是能够采访传主本人,如果传主去世或者传主无法采访,但是能够采访深知传主的人。他不写那种根据资料拼拼凑凑的作品,更不写“复述”式的作品,尽管这么一来就得四处奔走,四处采访。写作,已经成为叶永烈生命的一部分。在他看来,作品是“凝固的时间”、“凝固的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他说:“我愿把我的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之中,奉献给时代,奉献给广大读者。”

在熟悉叶永烈的读者印象中,他似乎永远都是热情洋溢,永不知疲倦。每年都有大部头的一两部作品出版,这的确超乎人的想象。叶永烈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状态:“我把外出采访与案头写作,看作是不同工作状态的交替。一年到头,我没有周末和星期日,也没有节假日。我也没有退休日。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特别是放长假的时候,电话很少,而我又从不在长假外出旅游,使我能安安稳稳写作。这样,相对而言,我的创作时间就多一些。另外,我的体质好。除了1990年因写作过度导致视网膜剥落而住院动手术之外,至今没有住过医院,也无慢性病。而且我在长期的写作中,养成了思路通畅,一气呵成的习惯。我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一次性写成,很少有写了一半重新再来。即便是为《人民文学》杂志写的小说,也是一次性写完。”

1992年,叶永烈改用电脑写作,是第一批换笔的中国作家之一。电脑写作,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写作的劳动强度。是的,他的求新不仅仅用于写作,更体现于他的生活。他的家里拥有体积庞大的商务用复印机、碎纸机以及各种各样的最新电子产品,就连他那在美国工作了多年的儿子,也称他是“高科技老爸”。然而更奇妙的是,叶永烈21岁时所预言的未来世界生活,正在变为现实。

“前段时间,刚刚看见日本制造出了可视手机,我在《小灵通漫游未来》已经写到。去年,也是日本,制造出一个尾部有螺旋桨的汽车,说是堵车的时候可以飞起来,我当时一看,这不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的‘飘行车’吗,可惜那个样车耗油太大,还在改进中。”叶永烈说。21部实现。

20岁时,叶永烈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如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而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将近一亿,这两个“亿”,是叶永烈最看重,也最丰富的精神财富。

叶永烈 –
叶永烈点评2010作文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个题目比较大气。而且这个题目和现实的联系方方面面都不错。北京这个题目很好。上海这个题目能够联系现实,也是不错的。这个题目不是太直接,你要思索一下。不是那么好写的。对于考生来说,“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要写的话可以。但是上海这个题目要写得好不容易。全国高考(论坛)的作文题目,用一副漫画,这是出人意料的,也容易拉开考生的距离。湖北的作文题目是“幻想与现实”。考生应该注意。考验你的幻想力。我觉得这个题目出得还不错。其他一些题目,像江苏的“绿色环保”这个题目,这个和当前的世界结合得比较紧。还可以。今年的考试可能会考世博会,结果只有一个省的题目和这个有关系。大家可能都准备好了这个考题。

我曾经在《语文学习杂志》上写过一篇文章评历年来的高考作文选题,我那篇题目叫“高考作文题目要大气”,不要跟考生作对,有些专门是一些偏题、难题,题目应该有一定的大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我觉得今年最好的就是北京的这个题目“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个题目很好。一方面对于考生也很有启发,另外,这样的题目比较大气,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一方面要抬头去看远的地方,下面要脚踏实地地做事情。我觉得这个作文题目,对于每个学生都能写得出来,但是要想写得好也不容易。

我觉得这种题目比较偏。我觉得高考本身的作文题目应该大一些,我觉得这个题目太偏了。高考作文应该对语文起到一个“指挥棒”的作用。大气的作文题目会让今后的语文教学走得更好。如果总是出一些偏题,出一些难题的话,对于教学不太好。

叶永烈 –
叶永烈:中国科幻小说缺乏精品

著名作家叶永烈昨天(2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书市上称,现在中国科幻小说创作数量虽多,但缺乏精品。

一九六一年就出版过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叶永烈说,目前新生代的科幻小说家中,虽有不少不错的作品,但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家,科幻小说的号召力也在减弱,“过去一部科幻小说可以印几十万册,现在几万册就不得了。”

叶永烈认为,社会氛围的变化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因,人们追求科学知识的热情与现代生活的商业气息有此消彼涨之势。

面对目前正在兴起的玄幻小说,叶永烈更看好科幻小说。他说,科幻小说和玄幻小说不同,前者需要以科学为基础,“让读者对科学产生兴趣,对读者有好处。”

叶永烈说,现在中国文学界太过浮躁。作家无论是创作科幻小说还是其他文学作品,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时间就像一面筛子,可筛去平庸,留下精华。”

叶永烈 –
夫唱妇随,笔耕不止

叶永烈写作快速高产。曾有人开玩笑说:\”如果跟谁过不去,就叫谁把《叶永烈文集》抄一遍!\”因为如果每天抄五千字的话,抄两千万字也得四千天–无假日、无双休日,整整抄十一年。虽是玩笑话,却包含了叶永烈半个世纪劳作的无限艰辛。毕竟再快速高产,也得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敲)出来。

叶永烈是国内较早使用电脑写作的作家之一。他家的书房里,除了书橱里的书外,占据大部分地盘的是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刻录机……无纸化设备一应俱全。而且电脑已增加到五部,平时需要什么资料或查阅自己的著作,只需打开电脑就可以调出来;稿子写完\”伊妹儿\”发送;外出开会或参加活动,只带两张光盘和一台手提电脑……叶永烈写作如此之\”神速\”,电脑帮了不少忙。

夫人杨蕙芬也居功不小。她和叶永烈是同乡,也是温州人,原来在中学教书,退休后也没清闲下来。她协助叶永烈搜集、整理素材,参加人物采访活动,是叶永烈写作时的合作伙伴和亲密助手。

想起今年3月参加反盗版座谈会时的一个细节。那天,叶永烈夫人杨蕙芬也来了。我第一次见她,电话找叶永烈采访时恰巧几次都是她接的,便上前跟她打招呼。一旁的叶永烈听到我的招呼,不由自主轻拍了下妻子的头,表情自然而亲昵,而他的妻子则一脸灿烂的笑……

毫无疑问,这是一对恩爱有加、夫唱妇随的夫妻。

曾有人为国内几位\”炙手可热\”的作家算过一笔版税收入帐,认为他们是中国作家中的\”千万富翁\”,如二月河、王朔、海岩、余秋雨……其中就包括叶永烈,认为\”叶永烈的作品不仅大都是畅销书,而且还常被报纸杂志转载、广播电台播出,其收入过千万元,人们恐怕不应该感到意外……\”

究竟是否真过千万元,我从未向叶永烈核实过。毕竟这属私人问题,叶永烈有权保持沉默。倒是生活中的叶永烈,一身寻常打扮,平平易易,朴朴实实,没有显阔的迹象。

虽届花甲,叶永烈丝毫没有\”隐退\”享天伦之意。他依然笔耕不止。2001年出版了洋洋八十余万字的纪实文学《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从来都是为别人写传记,《追寻历史真相》却是叶永烈第一次为自己写传记,他在书里回顾了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2002年,叶永烈又一气推出了《行走中国》《行走俄罗斯》《行走美国》三部纪实新作。据他告知,最近他又在写一部《非常美国》……

看来,闲不住的叶永烈是要一路写下去了。

叶永烈 –
外出采访是休息

叶永烈的纪实文学写作,是建立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之上的。用他的话讲,纪实文学\”七分跑,三分写。\”他写一部长篇纪实文学,采访几十人、上百人是常事。他的妻子就常讲:\”你去一趟北京,就像去一趟上海南京路似的!\”叶永烈所写的中国当代重要政治人物,大多密集于北京,所以他必须一趟趟由上海往北京赶。

1992年他采访中国早期著名活动家罗章龙时,罗老已是百岁老人了。当历史老人们面对录音机回忆当年的政治风云时,叶永烈就觉得,他的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与历史交谈,是一种抢救史料的工作。

只是这份\”抢救史料的工作\”,比不得写小说、散文来得自由随意。它要求作者必须掌握大量可靠的素材,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事件的原状和人物的原貌真实可信地展示出来。在写作时,叶永烈力图遵循\”两确\”的原则,即观点正确,史料准确。但是,要做到这两点实非易事。就拿史实准确这一点来说,当事人在回忆时,往往有一种护短的倾向,加上事隔多年,记忆往往有误。查档案的手续又极为麻烦,有的还有诸多限制。而叶永烈的很多作品,都涉及极为敏感的政治神经,一不小心就会踩着\”地雷\”,轻则舆论批评,重则陷入官司。

即便如此,叶永烈仍对长篇纪实文学的写作乐此不疲。刚刚写完一部想歇口气,欠下的一大堆报刊\”文债\”得一一\”偿还\”。还未\”还清\”,新的长篇纪实文学又要开始了。没有时间休息,外出采访就成了叶永烈的\”休息\”之机。

1987年写《马思聪传》时,叶永烈赶往马思聪的故乡–广东海丰县采访。他走访了马思聪的三位堂弟,在马思聪的故居拍了许多照片,又在县公安局、档案馆、文化局、地方志办公室……查阅了各种资料。叶永烈行色匆匆,他决定坐夜车赶回广州。可\”录像大巴\”还有一个多小时才开。站在南海之滨的广东海丰县汽车站,叶永烈又饥又累。经不起一旁葱香鱼味的诱惑,走到小吃摊前,买了碗当地特有的潮汕粥。

\”你是建筑工人?脸晒得那么黑!\”生意不忙,女摊主双手交叉在胸前,跟叶永烈闲聊起来。话刚出口,她又来了个自我否定,\”不,不,你这副深度近视眼镜,又有点像大学教师……\”

女摊主的搭讪,令叶永烈无言以答。喝完滚烫的潮汕粥,他伏在小桌上开始整理起采访笔记。

第二天凌晨4点,车子终于抵达广州。叶永烈赶到珠鹰大厦打了个盹,开始了新一轮的采访……

叶永烈 –
写纪实文学的叶永烈

很多读者都疑惑,叶永烈科普文学写得那么\”红火\”,怎么就突然大转弯,从\”天上\”来到\”地上\”,从幻想世界进入现实世界,写起了纪实文学?

原来叶永烈写科幻小说写出了\”麻烦\”。上世纪七十年代,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奇异的化石蛋》印了50万册,《金明系列惊险科幻小说》四卷,每卷印数也在20万册……随着这些科幻小说的风靡,叶永烈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甚至他的高产也引起了非议……有人说叶永烈的科幻小说不是科学,也不是文学;也有人干脆将叶永烈的科幻小说斥之为\”伪科学\”。叶永烈遭到一次比一次猛烈的\”批判\”,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开始\”转向\”,转到纯文学和纪实文学的创作,几乎很少写科幻小说,也几乎不写科普作品。用体育界的行话来讲,叶永烈在科幻小说创作上\”挂鞋\”了。

叶永烈的纪实文学很快轰动一时。随着《傅雷一家》《雾中的花》《沉重的一九五七》以及《中国科学明星》《奇人奇事》《闪光的路》等报告文学选集的出版,科幻小说作家叶永烈\”隐身\”,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浮出海面。

叶永烈的纪实文学作品,\”主人公\”从科学家到体坛明星,从音乐家、作家到影响中国历史的风云人物毛泽东、陈云、胡乔木……所涉领域广泛,门类繁多。那么他凭什么标准来选择笔下的传主?叶永烈说:有两个标准。第一是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第二是没人写过。比如他写《陈云全传》,是因为他觉得邓小平和陈云都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可是邓小平的传记有很多,而陈云的当时几乎没有。

叶永烈在纪实文学领域里自由驰骋。他的作品赢得了读者的多方关注,尤其是一系列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作品,使他声名远播。1993年11月,他携妻飞抵美国洛杉矶,打算和两个在美工作的儿子相聚。人刚到机场,即被美国联邦影视集团电视台接去,接受一档\”日日相伴\”节目的采访。主持人在向观众介绍叶永烈时说:\”叶先生1989年被美国列入《世界名人录》,是美国传记研究所的顾问。写了许多纪实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其中很多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

这里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指的是叶永烈讲述中国共产党斗争历程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国共风云–毛泽东与蒋介石》,还有反映\”文革\”和\”四人帮\”的系列人物长篇《江青传》《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和《陈伯达传》。这几部作品一版再版,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叶永烈 –
值得深思的“叶永烈现象”

——访著名作家叶永烈

“盗版书而今不足为奇,盗名书还真是少见,可我已经发现五种了。”叶永烈苦笑着对记者说,“你看,这本《权力与交易》根本就不是我写的,却赫然印上了我的名字。”

叶永烈越来越让人感到目不暇接了!

2000年8月,他重操旧业,续写并推出了25万字的科学幻想小说———《(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该书印了6万多册,社会反响热烈;两个月后,一部64万字的记录中国科幻文学兴衰历程的长篇纪实新著《是是非非“灰姑娘”》问世,也同样引人注目;2001年1月,他又捧出了83万字的自传《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而最近,由他主编的宣传西部大开发的丛书《小灵通西部行》12册刚刚印出;年内,他还将推出总计100万字的“行走文学丛书”四部———《行走中国》、《行走美国》、《行走欧洲》、《行走俄罗斯》……

“我喜欢转换———进行各种各样的写作尝试。”8月13日晚,在上海叶永烈寓所的“沉思斋”,这位畅销书作家笑着对记者说,“一直有一种传言,说我叶永烈带着一个写作班子在搞创作。其实,我早些年的作品手稿都还在,可以看出都是我的笔迹;现在用电脑写作了,但各种采访记录留下的,也都是我的笔迹。”

更有意思的是,不少读者误以为中国有两个同名同姓的作家“叶永烈”:一个是写《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另一个则是写《江青传》、《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的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因为在读者看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品,不可能出自同一个“叶永烈”笔下。“我爱科学,也爱文学,所以我早年走的是一条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叶永烈说。

不错,叶永烈是以科普起家的。事实上,还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念书时他就已经小有名气了:他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撰写并发表了许多文笔活泼的科学小品,并在大三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而且,年纪轻轻就为《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挑起了大梁:他是初版本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947个“为什么”,他一人写了326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也是这套书最年轻的一个作者———出书时21岁。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印了500万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深刻地改变了叶永烈的人生道路。面临毕业分配的时候,他仔细考虑过:自己从事创作或许要比从事科研更为合适。于是,在走出大学校门后,他一脚踏进了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半路出家干起了编导。这期间,他不辞劳苦地奔波于工厂、农村和研究所,拍摄了大量的科教片,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很快就成为厂里的业务骨干;同时,他仍像学生时代那样,利用业余时间舞文弄墨,到处发表文章……

然而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厂里个别领导对他看不惯,给他戴上了“不务正业”、“名利思想”、“成名成家”等一系列“桂冠”;甚至以党委名义直接向各报刊、出版社发出通知,称叶永烈“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不要采用他的稿子。“文革”期间,他还曾被非法抄家。

稿子发不出去了,书也没法出了,但这并不能让叶永烈泄气。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他常常回想起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对他的关心和鼓励,还有亲人、编辑和读者对他的殷切期待。所以,他仍能够静下心来,坚持创作、积累、学习……

科学的春天来了,叶永烈终于能够大显身手。伴随着诸多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作品频频出现在全国报刊上,叶永烈很快就成了中国科普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科学文艺当中的“十八般武艺”,从科学小品、科幻小说、科学童话,到科学散文、科学游记、科学相声……,他几乎全练了。1979年,他还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较有系统地讲述科学文艺创作理论的专著———《论科学文艺》。

而此前一年,叶永烈的科幻处女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一炮打响,很快便风行全国,总印数达到了300万册之巨,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吉尼斯纪录;1979年3月17日,文化部和全国科协共同授予他“先进科学普及工作者”光荣称号;同年,由他执导的科教片《红绿灯下》获得了第三届电影百花奖。

可是,自1983年之后,读者几乎又看不到叶永烈的科普和科幻作品了。他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甚至他创作的高产也引起了非议……与此同时,人们通过一部部昔日风云人物的传记,渐渐地又熟悉了驰骋在纪实文学领域的叶永烈———他由科普和科幻阵地上,“隐入”到了历史深处。

其实,在这个转轨过程中,他有苦衷,也有隐痛。不过,如今他已不愿过多地提起———尽管仍有那么多的读者在怀念他,替他惋惜,甚而多次发出了希望他“重操旧业”的呼吁———他始终抱着这样一个信念:“官场一时红,文章千古在”。

也许,叶永烈当年从事科普和科幻创作只是一个过渡,纪实文学的创作才是他真正的擅长。但其创作轨迹与科普和科幻创作的走势同步,真的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为“叶永烈现象”喝彩吗?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