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吴思敬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8 18:10:11

吴思敬

吴思敬 (1942~)北京人。中共党员。著名诗歌评论家、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师范学院分院讲师、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诗探索》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作协理事。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介绍

  吴思敬,1942年11月出生,汉族,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诗探索》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 秘书长,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2001年8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9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长期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工作。

经历

  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朦胧诗这个新生事物刚刚出现,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众多读者和诗评家纷纷对其行口诛笔伐之“礼”时,国内关于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的第一篇评论《他寻找纯净的心灵美——谈顾城的诗》,冲破层层有形无形的阻碍,发表在香港的《诗与评论》上。该文在当时的国内外新诗评论界获得了强烈的反响。这篇评论的作者吴思敬自从1978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他的第一篇诗评《读〈天上的歌〉兼谈儿童诗的幻想》以来,一直辛勤耕耘在诗歌评论这个越来越寂寞化边缘化的园地里。

  在围绕朦胧诗的论争中,吴思敬先后发表了《要允许“不好懂”的诗存在》《说“朦胧”》《新诗讨论与诗歌的批评标准》等文章,其中的《说“朦胧”》较早地引入了“模糊论”的某些理论来解释文学现象,在诗歌理论界开了用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研究诗歌现象的先河。朦胧诗讨论的热潮消退以后,吴先生的诗歌理论与批评工作大致循着两条途径:一条是就新诗理论的某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另一条是继续追踪诗歌发展潮流,对诗人予以批评。循着前一条途径,他先后完成了《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获1987年“北京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诗歌基本原理》(获1992年“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诗歌鉴赏心理》和《心理诗学》(获1997年“第六届全国教育图书展优秀专著类图书奖”和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专著。循着后一条道路,他完成了《冲撞中的精灵》和《诗学沉思录》等对诗人的创作进行研究和批评的精彩之作。此外,吴先生还用大量的精力追踪新时期诗歌发展的潮流,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论文。在诗学理论建设和诗歌批评领域,不断地变换角色,不断地交叉换位,这就是吴思敬20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

  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吴思敬由于其在新诗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在1988年被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聘为特约研究员,并于1993年起任首都师范大学新诗研究室主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和《诗探索》常务主编,同时他还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和北京作家协会理事等职。虽然常有俗务缠身,但他从未动摇自己对新诗研究的决心。对于世纪之初的中国诗坛,吴思敬亦有颇为精到的看法。他认为,世纪之初的中国诗坛保持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总体走向的同时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一部分青年诗人开始重新对现实、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普通百姓鲜活的生命给予真诚有力的关注,如甘肃青年诗人牛庆国的诗歌就对西北地区农民的生存状态表现出强烈的关注,而且,像这样的青年诗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逐渐地多了起来。吴思敬认为世纪初的中国诗坛并不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死气沉沉一团漆黑,而是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着。既有总体上的自我寻找和灵魂深处的拷问,也有同传统古典诗词的自动衔接,还有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生存境况的深刻反映,诗歌刊物也办得更为生动活泼。因而,吴先生用四个字描述世纪初的中国诗坛——开局不错。

  

著作

主要学术著作

   著作有:《诗歌基本原理》(工人出版社1987年)、《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北京出版社1985年)、《冲撞中的精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心理诗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诗学沉思录》(辽海出版社2001年)、《文学原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文学评论的写作》(合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年)、《文章学》(合著,档案出版社1986年)等。

主编或编选的著作

  著作有:《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主潮诗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校园朗诵诗选》(语文音像出版社1999年)、《诗探索13-44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999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2002年)、《文学前沿1-5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02年)。

现在状况

  现主要从事中国新诗理论研究与中国当代诗歌批评,担任中国新诗理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主编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

主要成就

  《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于1987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诗歌基本原理》于1992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心理诗学》于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