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姜嫄(历史人物)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9 12:00:59

姜嫄(历史人物)

 姜嫄,一作姜原,上古时代人物,姜姓,陕西省武功县人,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高辛氏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后稷教人务农,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诗经·大雅·生民》的开端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诗经·鲁颂·閟宫》说:“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

人物生平

原始社会末期,今关中西部的武功一带曾是炎帝后裔姜族部落的封国有邰。姜族部落也称有邰氏。有邰氏有个女儿叫姜嫄,姜嫄是周朝的女祖族,其子弃是周人的始祖。在夏朝时周族的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以后被奉为农神。弃成了农神,母以子贵,姜嫄也被后世尊为圣母。

今武功县武功镇的南门外有姜嫄圣母墓、圣母祠正殿悬有“母仪邰城”的巨匾,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生育农神,造福人类的伟大母亲的崇敬和怀念农祖后稷。

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在后稷出生之前,姜嫄经常敬奉神明。祈求有子。可是当她因在外踩上天帝巨大的足迹怀孕生子后,又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曾三次将孩子抛弃。孩子几次大难不死,姜嫄认为这是神灵保佑,便将其抱回抚养,由于曾被抛弃的缘故给孩子起名弃。

有邰氏生活在关中西部的渭河平原,长期从事农耕。弃生于斯长于斯,受到农耕文明的熏陶,酷爱农事。儿时常以种植五谷瓜豆作为游戏。稍长又虚心学习姜族的农业技术.不断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很快成为一名农业专家。长大后离开舅家,回到姬姓部落,周人从此进入父系社会,弃成为周人的始祖。他教民稼穑,相地之宜,除草间苗,选择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农业产量使周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成为著名的农耕部落。夏朝时弃被任命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业。

相关文化

陕西关中作为周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姜嫄信仰历史最为悠久,范围最为广泛。至今,关中多地仍保留着众多的姜嫄庙和与姜嫄相关的地名,还有许多与姜嫄有关的庙会祭祀。

地名文化

咸阳市彬县小南门外有履迹坪,相传是姜嫄“履大人迹”的地点。城东泾河对岸山坡上,现存有一直径22米、高18米的圆形封土堆,据说是姜嫄墓。唐末诗僧怀楚《送新平故人》一诗中有“姜嫄庙北与君别”之句,此处的姜嫄庙,就是指彬县的姜嫄庙。

咸阳市杨陵区揉谷乡南半部的邰城遗址就是周人的发源地,当地至今有姜嫄村,姜嫄村有姜嫄庙。邰城遗址还发现了姜嫄纪念冢和后稷纪念冢。据上世纪50年代考古队在杨凌姜嫄村发现的邰国石碑碑文记载,唐以前姜嫄庙规模巨大,唐时毁于“安史之乱”。此后,姜嫄庙历代屡有重修,1983再修。

此外,宝鸡市金台观后殿有姜嫄洞;凤翔县城隍庙专门供有姜嫄像,民众视之为媒神;武功县武功镇有后稷祠、姜嫄墓;岐山县周公庙有姜嫄殿;旬邑县有姜嫄湖;富平县金粟山有建于唐代的高禖祠,所供奉的就是姜嫄。

随着周人活动区域的扩大,周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把姜嫄信仰带到了封邑,姜嫄崇拜扩展到山东和晋南一带。据史料记载,山西闻喜县的冰池村曾是姜嫄弃后稷之处;山西稷山、闻喜、万荣、运城4县(市)交界处的稷王山顶上,曾有姜嫄庙;山西绛县冷口有“姜嫄娘娘墓”,绛县城南30里庄凤凰山上,有“姜嫄娘娘祠”。《绛县县志》“重修姜祠记”中说:“因后稷之功,追念姜嫄氏之德,久而不忘。”

庙会文化

关中的农村庙会大多以姜嫄为主神,影响较大者有武功县武功镇的姜嫄庙会、咸阳市杨陵区揉谷乡的圣母庙会、岐山县的周公庙会(周公庙虽然以周公为主神,但香火最旺盛的是后院的姜嫄殿)等。

武功镇的姜嫄庙会在每年正月十六和六月初七举行,当地人将其称为“游百病”,认为祭祀后可消灾灭病。庙会期间,十余万男女老幼相拥排队祭祀,各秧歌队、社火队轮番祭祀表演,唱进香歌、陈五谷、焚黄表、读祭文,场面热烈又庄严。

杨凌区揉谷乡姜嫄村的圣母庙会活动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二至二十五举行。活动期间,姜塬村的东堡和西堡都会分别准备精彩的锣鼓秧歌表演,周围的兄弟村也纷纷添彩,据说最热闹的时候庙会上会聚集十几个村庄的百姓。

岐山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15里处,其地古称“卷阿”,周公庙和姜嫄殿、后稷殿连成一体,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到十三举行庙会,其核心内容就是祈子。新中国成立前,每到庙会期间,附近求子的妇女来到殿中,跪在姜嫄像前默诵祈子之愿,然后讨得童鞋一只,泥塑童子一个。归家途中,求子妇女不得与他人说话,否则所求得的子嗣就会跑到别人家里去。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一些旧有风俗已被废除,但庙会期间到姜嫄殿祭拜,表达对姻缘和家人平安的美好祝愿仍然是关中妇女的一大乐事。

姜嫄古墓

小华山庙

据有关史书介绍,传说炎帝的母亲叫安登,曾游华阴(小华山)有感,身怀有孕,居期而生炎帝。其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炎帝姜姓部族的确曾在此繁衍生息,姜嫄生后稷而教民稼穑,尤其在沿漆水河两岸众多新石器至先周时期的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大量生活用具及谷物种子等,就是有力的佐证。

小华山位于武功镇南关西侧,往西南百余步为"姜嫄圣母之墓",西宝公路从其北侧盘绕而过。远远望去断崖峭壁、层峦叠翠、亭台楼阁、古柏森蔚、回廊折槛、曲径通幽,加上美妙的传奇故事更显庄重神秘。故称为“小华山”。一九八一年由武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华山整个建筑不知初建于何年,历史苍桑、屡建屡毁。据清光绪年间"重修葆贞庵"碑记载“……由来久矣,考旧址即当年绿野亭处,事详前碑,道光年重修,同治年间遭兵灭……玉皇居之颠……三清救苦等次之,菩萨诸神各列山沿,老君独居正殿……别有胜境……。”又据民国三年碑载“邑南郭外有青山焉,即宋张横渠绿野亭讲学旧址也,其址雄胜……。"

太上老君殿为三间硬山式仿清建筑,屋面饰以灰陶构件,通置透花脊,各边饰以兽头,勾头及滴水。做工精细、图案生动、线条流畅。殿后是小华山崖根,修有三孔窑洞,塑有娘娘、药王、老君诸神像,窑壁绘有五彩图案及诸神的传奇故事。窑北顺山势修有转角台阶,拾级而上,往南在崖中段又修有三孔窑洞,塑有山神、黑虎诸神,窑壁彩绘一新。继续往南走几步,又折向西南,登上二十几步台阶,有一平台突兀出来,修有悬脊八卦顶八角亭一座,亭角高翘、飞檐挑拱、精雕细刻、独具匠心,游人既可远望秀川,又可小憩片刻。

转过八角亭向西南,倚山势凌空架起一座五龙桥。一边靠山、一边悬空,南边扶手装饰以腾云驾雾的五条金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转弯抹角向西南走约三十余步,又修有两孔窑洞,塑有姜嫄圣母、后稷、地母诸神,内外壁画绚丽多彩,传奇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向人们展示着后稷诞生,教民稼穑等情节,看者一目了然,听者形象生动,更加深了人们的记忆。

再往南转,靠坡登二十余层台阶,崖顶又修有五眼窑洞,塑有三位老母及文昌诸神像,内外彩绘富于变化、色彩斑谰、引人入胜。在南端,倚坡势再上二十余层台阶,在山顶最高处建有一座魁星楼,雕梁画栋、飞瞻挑角,雕花棂格门窗,柱枋镶有透雕挂落,楼阁虽小,却也精致,中间塑一青面红发、手执朱笔的魁星,他向前腾跃之势,好像与人们表述着射斗的佳境。再上面,还有玉皇大殿。只见半崖峭壁上不知何年长出的柏树依然葱绿一片,近几年栽植的侧柏枝叶繁茂,呈现一派勃勃生机。站在远处纵观全景,回栏曲折、错落有致、小巧玲拢、风韵独到。再当你听了神奇的传说后,确有进入仙境之感。据传葆贞庵原是姜嫄修身之处。现处小华山之下,善男信女经常来此祭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为举行大型祭祖活动之日,届时,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而加上三天四晚上大戏助兴,更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此俗一直延续至今,年年如此,从末间断。

圣母寝陵

墓地中高,两旁垂供如翼,故称 “飞凤穴”。 其封土高约4米,下为方形,周长15米。《史记》载,姜嫄为帝喾元妃,履巨人之足迹而生后稷,母以子贵,世人尊称姜嫄为圣母。

其墓冢面朝东方,墓前有清代牌楼一座,正面顶额书“姜嫄圣母墓”五个大字, 牌坊匾额字迹漫漶,两边对联已不见。左右对联上方横额分别镌刻:“厥初生民”,“炎黄巨尊”。背面匾额上书“母仪邰城”,左右对联为:“益稷三章漆永明”,“大雅一歌山川秀”。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高临下俯瞰武功镇全景尽收眼底,极目远眺,漆水映带,蜿蜒于郁郁葱葱的林木、花草、庄稼之间,时隐时现,飘忽不定,一年四季,各不相同,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人们观后无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姜嫄为周人始祖,历朝历代为帝王将相及人们所敬仰,届时都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从汉代就开始营造祭殿,直至后来,姜嫄墓曾占地六十余亩,庙堂、殿宇、楼阁连成一片,古柏参天,十分壮观。

绿野村南建有祭坛,每当农历腊月初八,人们就在这里举行祭拜仪式,墓前的坡地也被称为“腊祭坡”。此俗一直延续至今,虽不举行大型活动,但是十里八乡的民众,来墓前祭奠的人络绎不绝。

相关传说

厥初生民

姜嫄生活的年代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大自然,对于许多不理解的现象都赋予神奇的传说。而且奴隶社会即将崩溃,氏族林立、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据史书载:姜嫄为有邰氏女,有邰氏属炎帝姜姓部族的一个支派。其所以姓姜,是因为该族以羊为图腾,即族徽的形象为羊,而且以女人养羊为姓志,以羊大为美,“斄”(邰)字的字面含义也是硬而弯曲的羊毛。总而言之,当时姜姓部族畜牧业很发达,到神农氏时就“砍木为耜,柔木为耜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随着农业的发展,姜姓部族人口增加很快,地盘越来越大,其中一支也就是有邰氏,沿着渭水向东发展,刚好与黄帝姬姓部族相遇,在漆水一带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世代通婚,产生了新的一代民众,使母系氏族会彻底崩溃,父系氏族社会逐步确立。这一划时代的功绩正是姜嫄所为,因此后人都尊称她为“圣母”。

姜嫄为帝喾元妃。据史书记载,帝喾是黄帝曾孙,为“五帝”之第三。“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但是和炎帝部族相比,黄帝部落农业相对落后。姜嫄曾劝帝喾学习有邰氏部族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变“迁徙往来无常处”的现象,遭到拒绝。当他说服不了丈夫时,就自己干,她每天到田野去教百姓识别谷物及栽培技术,使百姓从中受益,而逐渐扩大影响,改变原来的生活习俗及生产方式。她整天忙于耕作之中,把帝喾另娶有娀氏女儿简狄为妃,她备受冷落的事完全抛于脑后。

有一天,她出外于原野之上,偶见有一巨人足迹,甚觉好奇,便用自己的脚印踩着这一足迹往前挪,当踩到拇指的地方时,忽然感到一股暖流汇入身上,回家后不久便身怀有孕,到时生了个男孩子,姜嫄认为是不祥之物,便把这个孩子抛在狭隘的巷道上,让牛羊踩死,没想到牛羊竟然避而不踩,还给奶吃;她又叫人把这个孩子抛到荒山丛林之中,有谁知刚碰上许多人来林中伐木,把孩子又收养了起来;她知道这个情况后又派人把孩子要来扔在了冰河之上,让其冻饿身亡,不曾想奇迹却又发生了,只见一大群飞鸟有的卧在这个孩子身下,托着他身不着冰,有的展翅盖在其身上遮挡着风寒,有的叨来水果让其充饥。

姜嫄得知后,认为这个孩子是天上神仙下凡,遂收养了他,由于抛弃了三次,因此为其取名“弃”。弃在母亲的熏陶下,自幼就喜欢种庄稼,而且又肯吃苦、好钻研,亲尝各种谷物种子,并不断总结栽培技术,从选种、播种、灭草、灌溉、收获等,他都掌握得非常熟练,凡是经他指导或耕作的土地,作务的庄稼,如《诗经·生民》篇描述的:“实方实苞”、“实种实裒”“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并发现了“一桴二米”的优良品种,培植出“黍(黄米)、稷(高粱)、麦、菽(豆)、“稻”五谷良种。由于他指导群众种庄稼功勋卓著,被尧帝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尧帝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其他各部族看到姬姓部族日益强大,就争先仿效,使人类从游猎走向农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会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真可谓功盖当世,德配天地。这些都是与姜嫄的劳苦是分不开的,正如《诗经》所咏:“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姜嫄与远志

人们为了记住姜嫄的功德,还流传着一段姜嫄圣母与“远志”的故事。

在人们治病服用的中药中有一味药名叫“远志”,原来叫做“嫄志”,传说唐尧虞舜之际,天下洪水横流、民不聊生,《史记》载:尧帝命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尧帝乃求人,更得舜……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年后稷随大禹去全国各地治水多年不归的情形,后稷远去的时间过长,姜嫄十分思念,每天出门站在高处远望,天天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

终于有一天,儿子划着木筏回来了,母子相见,悲喜交集,激动的话儿不知从何说起。当母子在家坐定时,姜嫄仔细端详着儿子,才发现他双眼红肿、发亮,身上烂疮往外流着黄水,面容憔悴、疲惫不堪。姜嫄见状,十分心疼,立即想方设法给儿子治病,四处求医、求神,多方施治,总不见轻。正在无奈之际,忽然想起:有一年她因劳累过度而得了病,只治不清,她见田间地头长的一种草,柳叶细枝、墨绿发亮、茎红根黄,用嘴细嚼,味甘、性温,当她嚼了几次以后,只觉得人轻松了,她就采集了许多,在锅里熬汤喝,这样喝了几天后,病完全好了。想到这儿,她赶忙去地里把这草采来给儿子熬汤喝。喝了一段时间后,病彻底好了,姜嫄望着又恢复了当年健壮而又有力的儿子,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姜嫄为儿子治好病的消息很快的传开了,人们在高兴之余又互相介绍,凡是得了这种病的人都来此诊治,一治一个好,名气越来越大。来此采药、治病的人越来越多,姜嫄为了儿子和人们记住这个药草,就给起了个名字叫“嫄志”,意思是姜嫄发现的,人们要永远记住它。

后来到了明代,出了一个大医学家,名叫李时珍,他在编《本草纲目》时,觉得“嫄志”被人们发现的最早,药用年代最远,就改名为“远志”,以后就被医药界以“远志”通用了。自从“远志”被中医普遍应用后,加上姜嫄为后稷治病的故事流传久远,人们普遍认为远志这味药唯有古有邰——武功县所产最好,而且在姜嫄墓周围生长的特别好。因此全国各地来此采药的人越来越多,这味药也就越来越少。后来北方人往南方贩卖药草时,编纂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说要采得远志十分不易,姜嫄墓在数十仞悬崖之上,而悬崖下大江滚滚、白浪滔天,划着筏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到崖根底下,要攀上崖顶更是苦不堪言,冒着生命危险十有八九不能成功。一般人望而却步,唯有练就一身绝顶功夫,经多次奋斗,方能采得一点,如此这般的一番话,说的众人目瞪口呆,因此药价倍增,贩者大得其利。

史书描述

列女传-母仪传 

弃母姜嫄者,邰侯之女也。当尧之时,行见巨人迹,好而履之,归而有娠,浸以益大,心怪恶之,卜筮禋祀,以求无子,终生子。以为不祥而弃之隘巷,牛羊避而不践。乃送之平林之中,后伐平林者咸荐之覆之。乃取置寒冰之上,飞鸟伛翼之。姜嫄以为异,乃收以归。因命曰弃。姜嫄之性,清静专一,好种稼穑。及弃长,而教之种树桑麻。弃之性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弃居稷官,更国邰地,遂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及尧崩,舜即位,乃命之曰:“弃!黎民阻饥,汝居稷,播时百谷。”其后世世居稷,至周文武而兴为天子。君子谓姜嫄静而有化。诗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此之谓也。 

颂曰:弃母姜嫄,清静专一,履迹而孕,惧弃于野,鸟兽覆翼,乃复收恤,卒为帝佐,母道既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