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姜广正 简历 – 名人简历 – 中国科学家,植保专家 植物保护专家 科学家

发布日期:2021-01-04 08:08:11

姜广正

姜广正

姜广正,字胤直,1920年6月22日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齐鲁大学医科毕业后行医,早逝;母亲曾受高等教育,一直任中学教师。姜广正从小随寡母在外祖母家长大,外公行中医,重医术,尚医德。姜广正受家庭熏陶,又得中西文化启蒙,对他日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影响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姜广正到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任教,先后承担真菌学和绿化植物病理学教学工作,同时为南开大学讲授真菌学。1958年,他响应支边号召,到内蒙古农牧学院任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近30年,他边教学边搞科研,工作成就极益后人。

个人概述

? 金陵大学:1945年姜广正毕业

姜广正,字胤直,1920年6月22日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齐鲁大学医科毕业后行医,早逝;母亲曾受高等教育,一直任中学教师。姜广正从小随寡母在外祖母家长大,外公行中医,重医术,尚医德。姜广正受家庭熏陶,又得中西文化启蒙,对他日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影响很大。

姜广正于1940年冬毕业于四川绵阳国立第六中学,次年入金陵大学,曾受魏景超、林传光等的教导和培养。1945年毕业,经魏景超推荐到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当时在昆明)任助教。此后到1958年14年间,姜广正一直受到魏景超关怀,先后师从戴芳澜、俞大绂、汤佩松等开展科研工作,受到优良传统和严谨学风的训练,奠定了他为人和治学的风格。这期间,姜广正进行过腹菌、盘菌、叶部真菌等的分类和生理学研究,参加了四川西部、昆明及其他地区真菌和植物病害资源的调查与采集,奠定了他一生从事教学、科研的学科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姜广正到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任教,先后承担真菌学和绿化植物病理学教学工作,同时为南开大学讲授真菌学。1958年,他响应支边号召,到内蒙古农牧学院任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近30年,他边教学边搞科研,工作成就极益后人。1975年,他调到山东农学院任教,不久担任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开创了真菌学领域的研究,参与建设了植物病理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体系;继续担任真菌学教学,进行小煤炱科和其他半知菌的研究,把系统分类、分子分类、种群演替和生态灶(Niche)的观点引入教学和科研论著。1990年退休,仍继续指导研究生和培养年轻教师,倡导和参加食用菌基础理论和开发利用研究。

姜广正于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国真菌学会秘书长、山东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山东食用菌协会顾问等职,并担任多种书、刊的编委。

姜广正

工作简历

?

1945-1949年 清华大学,助教。

1949-1958年 北京农业大学,助教、讲师.1953年起兼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8-1975年 内蒙古农牧学院,讲师。

1975-1990年 山东农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成就贡献

? 甘薯疮痂病

一、发现并报道了中国许多植物的病原和非病原真菌

他经过了从资源调查、收集到研究综合的过程,发现并报道了中国许多植物的病原和非病原真菌,研究了这些真菌群体与植物群体的相互关系和生态演替;不断把系统分类、分子分类的概念引入科研、教学,认为减少和避免研究中的主观臆测因素,对保证使分类学建立的真菌“种”符合自然存在的“种”至关重要;作为科研综合的集大成,逐步形成了“真菌的种是在特定生态条件下形成,或在与植物群体互作条件下形成的、遗传稳定的客体单元”这一基本思想。

姜广正把他的研究分成两个交叉进行的步骤:第一步是根据考察或调查结果,明确中国特定地区的真菌和植物真菌病害资源;第二步是利用各种手段对这种资源的成因等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步工作对新中国真菌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1956年由中科院组织的广西考察中,确证了民间所称“甘薯狗耳朵”实为甘薯疮痂病,有效地指导了其后的病害防治。针对“玉米白苗”是否是病害的问题,随后在宁明、凭祥、龙津地区跟踪调查半个多月,终于在秋雨绵绵中发现了叶片背面的孢子囊梗,经后来在实验室进一步研究,报道了玉米霜霉病。

二、自然跟踪观察和室内模拟实验

在整理资源调查资料的同时,姜广正以真菌分布与生态条件、植物类群的关系为主线进行自然跟踪观察和室内模拟实验。80年代以来,他以分布很广、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影响很大的叶面煤污菌(phylloplane sooty moulds)作为研究模式。由于煤污是多种真菌共同生长的结果,他认为极有利于种群构成和演替的研究。以山东泰安等地为主要基地,姜广正进行了连续10多年的工作,对叶面煤污的形成、原因和真菌种群变化获得了比较透彻的了解,连续完成并发表3篇极有份量的论文。时至近年,对这一课题的继续研究和深入思考,使他把“生态龛”(Niche)的概念引入种群演替的实验阐述,发表了代表他关于真菌种群与生态关系思想的论文《叶面煤污菌种群组合和演替》。

姜广正还建议从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角度研究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真菌,因为链格孢菌是叶面煤污菌的重要组成种群,极具生态意义。链格孢属种名较多,而形态差异不大,生物学特性相近,鉴定比较困难。因此,他建议以数值分类的方法进行研究,以订正和完善传统的观点。第一批来自中国烟区和希腊烟区烟草赤星病的标本和资料涉及寄主—病原互作方面的问题。姜广正认为这项研究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了解形态分类学的不确定性,探求合理的分类学观点和方法,同时明确这个类群的种下单元;其次是从一例出发,了解植物—病原物在农业生态中的相互作用;最后是纳入病害治理实践因素的影响,为病害控制提出对策,对菌源的了解又可以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

个人影响

? 内蒙古农牧学院

一、图百年大计 建两个中心

姜广正任内蒙古农牧学院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师资队伍建设。他凭借进入塞北之前就掌握的情况,加上短期调查了解,意识到这是一项艰苦的工程。于是他制订了三套齐头并进的计划:一是配合系领导制订了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规划、课程设置、人员配备和仪器、教具购置计划;二是针对人员特点,制订了每个人的培养提高计划;三是为每个青年教师制订一个可以独立运作的科研计划,使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提高自己,同时提高整个学科的学术水平。他千方百计实行这些计划,求助信发遍内地各高校的师友。他对每位教师耳提面命,以身作则,从洗培养皿开始,形成一套系统的技能,然后把自己深思熟虑的课题一一交给青年教师,直到把他们培养成既有实验技能又会科研思维的研究者。只用5年时间,他带出了10多位“徒弟”,使他们成为该校植病学科的中坚力量。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建立起来了,开创了内蒙古农牧学院植病学科第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些工作影响深远,姜广正的业绩也已载入内蒙古农牧学院的校史。

1975年,姜广正到山东农业大学任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不久,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和病毒学家王清和作为学科带头人,承担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经过一届研究生培养的摸索,姜广正认为:打破专业界限,拓展招生来源,实现学科间的优势结合是有益的。自此之后,植物病理专业招收的研究生不仅来自植保专业,也来自农业院校的相关专业,还来自综合大学微生物专业、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和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根据学生来源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修课程,设立研究分支。他招收的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内容,也从真菌系统分类学拓展到真菌生理生化与遗传、食用菌及药用菌的基础理论与开发应用。例如,八三级硕士研究生丁兆龙选择的是植病防治中中草药新配方的研制,八九级硕士生陈琦的论文题目是“灵芝对锗富集作用的初步研究”。不偏废基础研究,又开拓应用领域,这是一项极具战略眼光的举措。

二、著书立说传世 科技开发建功

姜广正关于真菌种是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客体单位的观点,贯穿在20多篇论文中,这对真菌分类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自50年代以来,他与同事合作,先后翻译、出版了拉伊络的《镰刀菌》、高又曼的《真菌》等著作,对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他参编多种书籍,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卷》、《西藏农作物病虫和杂草》、《中国植物学大辞典》等。此外,鉴于山东是农业大省,是南北方植物的交汇地带,经济植物种类繁多,他主持完成了《山东经济植物病害志》。该书收入寄主植物200多种,病害900多种。

主要论著

?

1、姜广正,裘维蕃:《中国兼态红霉分生孢子萌发的研究》,《中国实验生物学报》,1951,3(2):112-120

2、姜广正:《中国禾本科植物上的蠕形菌》,《植物病理学报》,1959,5(1):21-34

3、姜广正:《半知菌分类的进展》,《中国科学院三志会议(广州)论文》,1973

4、姜广正,阮华芳:《镰刀菌属分类资料集》,《内蒙古农牧学院》,1973

5、姜广正:《子囊菌分类系统的演变》,《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学会198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1980

6、阮华芳,姜广正:《镰刀菌鉴定方法》,《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4(1):59-69

7、姜广正:《真菌亲缘和分类学的进展》,《真菌学报》,1985,4(2):69-79

8、姜广正:《中国的小煤炱科一》,《真菌学报》,(增刊1),1986:65-70

9、姜广正:《中国的小煤炱科二》,《真菌学报(》,增刊1),1986:71-76

10、胡炎兴,陆大京,姜广正:《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小煤炱菌》,《真菌学报》,(增刊1),1986:71-81

个物评价

? 食用菌:姜广正认为食用菌开发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很有价值

姜广正一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他认为食用菌开发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很有价值,便首先在为研究生开设的真菌生物学课程中,增补了酵母菌发酵原理和技术。随着食用菌事业的发展,他培养出了以栽培为中心并能对发育形态进行基础研究的队伍,还协助山东省食用菌协会多次在山东农业大学或县乡举办培训班并参加讲课。山东泰安市郊及山东各地90年代前后,灵芝生产出现热潮,在富民和出口创汇中贡献巨大。他坚信,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科学家应尽的天职。

姜广正从事教学、科研50多年,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精业勤业,先后获省部级学术奖3项、学术团体奖多项,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获得“为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但他从来不计名利,善奖掖后学,倡导奉献。他为人豪爽,胸怀坦荡,学识宽厚,始终倡导并身体力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他现在虽过古稀,仍壮心不已。

姜广正把“师者,传道、解惑、授业”这条古训赋予新的意义。他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学到过硬的教学、研究本领,还要具备以专业为中心多方面结合的社会实践技能。这是适合时代、社会尤其是经济发展,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重要措施。过硬的思想素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更为重要。由他倡导制订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制度。他身先士卒,亲自带领同事和学生深入农村、田园,既采集标本,又了解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以使学生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农业教育和研究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观念。这项制度被山东农业大学作为一条成功的经验推广,姜广正也被研究生办公室(现研究生处)聘为顾问。

参考资料

?

[1] 专家详细信息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right.jsp?id=182845&isLast=false&zjid=182840&personid=182840

[2] 大众新闻网 http://www.dzwww.com/dazhongribao/dazhongjingji/200208130050.htm

[3] 万方数据库 http://www.ilib.cn/Article.aspx?AIT=QCode&AI=zknyjsxyxb200404012&A=zknyjsxyxb200404012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