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孔相卿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1-01-01 20:11:52

孔相卿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六、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评审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钧瓷委员会主任、河南省钧瓷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总监、河南大学硕士生导师、禹州市钧瓷行业协会会长。

简介

出生1963年,孔相卿诞生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这个有着浓浓钧艺氛围的古镇。父亲孔铁山,是国营禹县瓷厂的实验室主任,为新中国钧瓷工艺的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个贡献他没有机缘看到了——他把一个玩泥巴的小男孩培养成了引领当代钧瓷创新发展的“国大师”

影响

“父亲对我的影响太深了。”孔相卿说。看到儿子对绘画十分感兴趣,孔铁山托人从外地寄来了《芥子园画谱》,每天早上5点半,喊儿子起床临摹,等到孔相卿十二三岁时,已经能很娴熟地在瓷板上作画。当时的钧瓷业,从事钧釉及钧瓷工艺研究的人很多,钧瓷造型以传统为主,少有创新。父亲从他绘画的专注中发现了他的艺术潜质,引导他走上钧瓷造型设计的道路。父亲说:“泥巴和釉料都只是材料,只有通过设计造型,它们才能变成艺术。”还在十一二岁时,孔相卿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钧瓷模具的制作,为了开阔儿子的眼界,每次到外地出差,他都拿几件其他瓷区的产品让孔相卿学习。记得有一年暑假,他从广东省石湾带回了一只上山虎。一个多月过去了,孔相卿一直试着照样子做一个,从头到尾、反反复复,怎么也做不出老虎的动势,咋看咋不像,请教厂里的老师傅,师傅亲自下手做,还是达不到人家那样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时,少年孔相卿意识到,天外有天,神后的工艺水平已经大大落后了。

学习

1978年,中央美院在神垕开办了河南省陶瓷设计专业培训班。15岁的孔相卿成了培训班最小的学生。因为少时打下的绘画基础,还有长久困惑于心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老师一点拨,他马上明白了,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要想做得外形逼真,必须弄清楚内部的骨骼结构与肌肉走向。神垕的老师傅没有受过现代美术的线条与造型训练,只知道民间口耳相传的口诀,不讲结构与比例关系。传统师带徒的形式存在着诸多局限,幸运的是,培训班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之后,他断断续续到中央美院学习了两年。在北京的友谊商店,孔相卿见到过钧瓷,和其他工艺品摆放在一起,工艺粗糙、造型失真,他不敢抬眼细看。他说,“钧瓷风格厚重、粗犷、大气,和工艺的笨重、粗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宋钧造型流畅、大气,釉色玉润、晶莹,做工精美、法度严谨。因此,粗笨不应是钧瓷的风格,只是宋钧传承的不完善阶段。可当时的钧瓷产品,确实在造型设计、工艺流程上有许多急待改进之处,好像一匹上等的绸缎被裁剪坏了,登不了大雅之堂。”从那时起,孔相卿发誓,一定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发扬光大,突破地区局限,在整个工艺美术的大视野中要求自己,要做,就争取做到最好。

成就

1992年,29岁的他创立孔家钧窑有限公司。一晃十五年过去了,他把一把普普通通的泥土,变成了无数莹润优雅的艺术品,作为国礼,代表中国民族文化,向海外传播。“莫道世上黄金贵,不如孔家一把泥。”就是这把泥,成就了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钧瓷行业最大的企业。

固本创新

2007年1月,孔相卿当选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所谓大师,应该是本行业承前启后的人物。孔相卿在论文《钧瓷的固本与创新》中谈到,钧瓷要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过创新不是想当然,而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钧瓷的根本。钧瓷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瑰丽图景。它是中国知名窑系中唯一靠 “窑变”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瓷种。因此,这个“本”应是“还原焰窑变”,这个“根”应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脱离了根本,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是没有前途的。

孔相卿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钧瓷世世代代都是由手工业作坊制作,没有规范的生产流程与现代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1992年孔家钧窑成立后,他首先着意发掘、继承宋钧官窑工艺制作精华,制订出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工艺流程,使之便于操作并进行质量管理。接着,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新工艺流程年轻技工,为钧瓷产业化提供了劳动力支持。最后,经过艰苦的技术攻关,于1994年把钧瓷烧成方式由传统的煤烧变为气烧,扫除了钧瓷产业化的技术障碍,并无偿把液化气烧制技术转让给神垕其他窑口,带动了钧瓷烧成的一次革命。

在掌握了钧瓷烧制的升温曲线后,孔相卿开始优化钧瓷釉料的配方。钧瓷的美在于它自然窑变,自然天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再现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景。但孔相卿反对将窑变神秘化。他说,参天地化育的“人力”才是创造力的主体。钧瓷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窑工对泥料、工技、气氛、火候的深刻领悟和娴熟把握。优化钧瓷釉料,促成它向理想的方向自然窑变,但变化的过程,还要在窑炉内,在还原气氛中完成。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孔相卿作品《小口瓶》,釉色是罕见的桃花红。钧瓷的窑变不能由人工控制,变出红色十分常见,难得的是红中带绿,如桃花盛开时,新叶初发,一团团红云中夹杂着初生的新绿,还有蚯蚓走泥纹与珍珠点,正如春光烂漫之时,大地万物生机萌动。近年来,由孔相卿研制开发的釉色新品种,大气、深沉如星辰釉、山水红,精雅、微妙如凤尾彩、皇鸽灰,极大地拓展了钧瓷釉色的艺术表现空间。

液化气窑炉成功上马后,烧制钧瓷不再使用匣钵,使钧瓷从钧不盈尺的限制中解放了出来,各种人物、动物、异型与借鉴现代陶艺的造型层出不穷。10多年来,他在总结前人造型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要,按照整理、完善、优化的思路,设计出许多线条流畅、简洁、优美的新造型,并在钧瓷界广为流行。以1998年制作的玉壶春为例,玉壶春是古代的一种酒器,造型为两个对称的“S”型,简洁、优美、流畅,各个瓷种都有采用,而孔相卿设计的玉壶春,对“S”型曲线做了微妙的调整,使整体器型就像一颗将滴为滴的水珠,它是蓄势带发的静止,静止中充满动的感觉。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因为线最纯粹、最抽象,也最难掌握。孔相卿凭着天生的艺术直觉,以及后天经验的积累,参破了造型艺术中最具规律性的东西。

十几年来,孔相卿带领孔家钧窑,在钧瓷窑炉、釉色、造型、工艺上的大胆创新,对推动当代钧瓷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时代精神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杨京凯称《海晏鼎》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的最高水平,打出了国礼的高贵神韵。它以青铜礼器鼎为基本造型,庄重大气;上部四个龙形耳饰,象征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第四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四个耳饰之间,装饰四组乳钉,使造型灵动、变化,在不破坏釉质流淌空间整体性的同时,增强了釉面的聚散变化;下部的海浪纹,借鉴元代青花瓷中常见的海水纹,象征着大海波平浪静,点出了《海晏鼎》繁荣、和谐、发展的主题。国礼钧瓷《海宴鼎》,秉承宋钧神韵,风格雍容尊贵、典雅大气。它以中国古老的青铜礼器“鼎”为基本造型设计制作,上部四个龙形浮雕,象征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第四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四个龙雕之间,装饰着四组乳钉,每组三排十二枚,象征着十二地支,以中国传统纪年法寓意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四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中部装饰四个虎形铺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自强不息、泽被苍生的品德,而虎虎有生机,虎在民间习俗中驱邪、祈福的含义。龙腾虎跃,生龙活虎,代表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发展合作富有生机与朝气。

传统钧瓷,只有优美的造型、丰富的釉色等形式的美,没有人想到它能承载如此深厚的内容、宏大的题材。比如宋钧,宋代是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发展至全面成熟的时期,一个成熟文化表现出的对宁静、自足、内省、神韵的追求,在它的艺术风格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当代中国处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开拓精神的时代。它应该自信、饱满、丰富、开放、充满力量感。孔相卿认为,艺术品亦需表达当下的时代精神,当代钧瓷艺术家应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来,才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为实践这一创作理念,自2002年以来,孔相卿以“祝福中国”为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如《祥和宝鼎》、《四海升平瓶》、《国泰鼎》、“丰”尊等。《海晏鼎》是孔相卿“祝福中国”系列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他一直以为,钧瓷是所有瓷种中受青铜器影响最深的,它深植于厚重、粗犷的中原文化,造型端庄、古朴、大气,与南方瓷种秀美、飘逸的风格迥然不同。因此,这一组作品,都是在青铜器造型的基础上,运用浮雕、圆雕等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他喜欢采用龙、凤、瑞兽、蝙蝠等民间美术中的吉祥物为装饰,同时掌握了现代艺术抽象的节奏感与韵律感,饰件繁多却毫不烦琐,线条自然流畅又饱含张力;釉色丰富多变,或鲜艳洒脱、对比分明,或五彩渗化、玉润晶莹,或长天一色,纯净温婉、或流淌变幻、动感十足;工艺上精益求精、使造型与釉色相互映衬、臻于完美。其中,《伟人尊》、《丰尊》与《国泰鼎》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8年,钧瓷作品《四海升平》被联合国总部永久收藏。

钧瓷是古老的,同时又是现代的,它恣肆流淌、变幻无穷的釉色,深蕴古老的民族神韵,又具有现代艺术的抽象美与个性美。以孔相卿为代表的新一代钧瓷艺术家,立足传统锐意创新,用独具个性的艺术特色,表现时代精神,使当代钧瓷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自宋代以来的第二个艺术高峰。

相关资料

孔相卿,男,1963年生,孔子第七十四代后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人,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陶玻协会副理事长,许昌市陶瓷业技术状元,孔家钧窑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董事长。

从事钧瓷艺术研究30多年,在钧瓷的釉色、工艺造型、烧成方式等方面均有重大技术突破,率先在钧瓷界带头发掘、规范钧瓷的制作工艺,经过研究、整理北宋钧瓷的传统工艺手法,论证釉色形成的理论依据,创立了提高钧瓷制作的工艺方法,一改建国以来钧瓷制作笨拙、单一的局面,真正体现出宋钧的艺术美。并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为钧瓷行业的振兴和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作的作品多次全国大赛及评比中获奖,作品《伟人尊》、《国泰鼎》、《丰尊》、《小口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丰尊》被选为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并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其中《伟人尊》又被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并入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纪念邮票。2006年12月,孔相卿由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报国务院批准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2月,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播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专题上下集,孔相卿创办的孔家钧窑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钧瓷文化艺术企业。

孔相卿曾多次在国内主要陶瓷刊物上发表过论著,1992年“钧釉形成机理”发表于《中国陶瓷》杂志,2001年“钧瓷八美”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2002年“灵气的凝聚”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在陶瓷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主要论文作为业界审美和钧瓷艺术指导标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