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发布日期:2020-11-26 18:15:03

宋朝富丽甲天下,文风盛行,有人说,宋朝缺少汉唐“气吞往里如虎”的豪气干云,多了些英雄气短,马瘦毛长,首先,宋朝是文人治国,自强不息,再则,宋朝立国之初,便是强敌环司。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宋朝弱于马殇,冀马燕犀在辽国,河曲马甘州马在西夏,边关榷场布帛易马也不是好马,军队没有战马往往处于被动,便有了陆游“金戈铁马入梦来”的诗句。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赵匡胤“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他结束了五代残唐干戈不息局面,领悟到只有偃武修文才是平靖之道,大兴文风。并为子孙立下三条“太祖誓碑”,其中一条“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有人说是后世杜撰,且不论。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赵匡胤画像

赵匡胤曾力劝武将多读书明礼,“朕欲武臣尽读书以明治道”,提出“维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规定“治狱必用士人,宰相必用文臣,典郡必用儒臣”。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据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宋朝对文人士子的尊重与拔擢,涵养了文人的气质和风度,苏轼诗句 “腹有读书气自华”。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后来的宋朝皇帝先后建立了影响深远的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出现了程颐、程颢、朱熹等大思想家,使华夏文明辐射到朝鲜、日本等地。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写了《劝学诗》。

劝学诗 [ 宋 ]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宋朝在与辽国对峙的百年间,通过岁币、交聘馈遗、官使贸易、榷场贸易等经济交流,促进了汉文化的渗透,加快了民族大融合,这里面有许多文章典故,饶有风趣。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我国从春秋孔子时期,一直有华夷之辨,正统之争,当然,现在说来没有任何意义,但在当时,是东亚统治地位的争夺,这是政治,小的方面说是附属国上贡的贡品之争。

宋朝的文化自信源于华夏文明的一脉相承,华夏衣冠,祭礼六礼,礼仪名份等文化自信的底蕴,远高于游牧民族“放羊式”国家体制,秉承“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儒家思想为家国理念的文化根基。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后,效仿唐朝敬天法祖的祭祀礼仪,可不知汉地哪位大神普惠民间,问臣子应当祭祀哪位神灵,有人说道家三天尊,有人说佛祖, “太祖言及事天敬神时,以佛非中国教 而摈之,”,最后立了中原文圣人孔子为祭祀对象,下令各地建孔庙,筑道观。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辽国想分享华夏正统地位,西夏党项也参与其中,理由也都冠冕堂皇,但在文化强度方面则捉襟见肘,尤其是宋朝使者们彬彬有礼,雍容尔雅,不卑不亢的气质,令善于骑射的悍将们敬仰。彰显了文化大国的风范。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宋朝派往辽国的使臣,大都是享誉盛名的文豪大家,以文化上的优势,形成压制,“辽之士子多燕人,故亦颇知学问也”,辽国汉臣们有时出暗藏机锋的难题,被宋朝使者轻松化解。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有一年,富弼使辽,辽国接应使在馆驿款待,照例行酒令。辽接应使出题:“蚤登鸡子之峰,危如累卵。”,富弼答道:“夜宿丈人之馆,安若泰山。”辽伴使又出题:“酒如线,因针乃见。”富弼答道:“饼如月,遇蚀则缺。”。这种酒宴上的机锋斗智,是汉家文人士子们经常玩的雅兴,信手拈来。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辽国士人不仅喜欢宋朝名家的诗词,对汉唐的诗词歌赋也有研究,为了与宋朝使者针锋相对,创办了一本官方刊物《焚椒录》,赠送给宋朝使者,请名家圈点。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宋朝文学名家享誉海内外,辽国的《焚椒录》不入法眼,称辽国士子的诗作是没有精气神的三伪文学作品,日本和朝鲜的酬诗歌赋,勉强看上一眼。借用孔子的话圈点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有一位辽国学子出了一体诗集,自序里写到:

辽人诗后世无传,于是移刺名流、二丹才士,与燕、云十六州之文人,胥莫能举其姓氏矣。然试观求草堂之全部,诵三苏之文章,其诗人有灵,苦心所诣,亦复不能尽泯。偶仿《遂初堂诗话》体例,剌取正史数十条,以群书附益之,殆遗山《中州集》之次乎!松霭周春书。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辽史》中有儒家学子投奔辽国事件,也有宋朝进士投辽的记载,“宋进士十七人挈家来归,命有司考其中第者,补国学官,余授县主簿、尉。”。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古代读书人是社会精英阶层,有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认同感,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有道是“学好文武艺,效予帝王家”。辽国一直与宋朝争正统,也称“皇帝”行汉制,立族谱,考取功名等。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一位宋朝使者面见辽道宗时,口误辽国为“蛮夷”,虽然辽国也认为自己是“夷”,但辽道宗有很深的汉文化功底,对这种鄙夷称呼反驳道:“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辽国不仅与宋朝互派使者专访,与西夏和高丽也有官方往来,在各种外事活动中,注重辽国使者的德化渲染作用,以示华夏正统气派,派出的使者大多是儒臣。从另一个方面,弘扬了中华传统国学。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辽史·文学传序》说:“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景宗、圣宗)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崇儒之美。”。

宋朝出使辽国官员华夏衣冠、文质彬彬,彰显文化大国风范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