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张拓芜 简历 – 名人简历 – 文学家,人物

发布日期:2021-01-02 13:35:24

张拓芜

张拓芜

张拓芜(1928年9月22日-2018年6月29日) 散文家,诗人。本名时雄,笔名沈甸、左残、沈犁、屯垦。安徽泾县人。自幼家贫,当过学徒。后参加国民党军队,随军去台湾。50年代初,任电台编辑,开始发表诗作。1973年退役,后中风致残,生活穷愁潦倒,以写自传性散文《代马输卒》度日。其诗曾获军方新诗奖、金象奖、银环奖、金钟奖,金笔奖等,有诗集《五月狩》,散文集《代马输卒手记》等。

基本信息表

出生地:安徽泾县出生日期:1928.06.28身份:上尉、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散文集《代马输卒手记》等“代马五书”、《左残闲话》,诗歌集《五月狩》等。

生平简历

安徽泾县人。6岁进小学,4年后改入私塾,一生中只受了六年的教育(小学四年、私塾二年)。12岁时离家到安徽宣城孙家埠油坊当学徒,16岁那年逃家入伍并改名为张拓芜。在国民党军队中当“代马输卒”,即以人“代马”运“输”山炮的兵丁小“卒”。最初是二等兵,1973年45岁的张拓芜以上尉军衔从军中退伍,同年中风,病愈后左半边肢体残废,自称“左残”。1975年开始写“代马输卒”散文系列,描写军中生活与人物,实为当代大兵文学的经典之作。《代马输卒手记》这本书在1976年出版后引起巨大回响。

他的创作经历始于50年代初,他去台后开始对文艺产生浓厚兴趣。1952年3月首次在《新生报》发表诗作,后在《野风》、《半月文艺》等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作品(以沈甸的笔名写诗)。196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五月狩》,并曾经获得国军文艺金像奖短诗第二名。1975年,在好友鼓励下开始创作散文,写出了著名的“代马五书”。这些作品是他左手左脚都残废的情况下以不懈的毅力完成的,用朴素的语言记述了近30年的军旅生活和一个偏僻小县城的真实面貌。

活动年表

一九二八年 生于安徽省泾县后山乡四甲祖宅

一九三四年(6岁) 入县立后山中心小学

一九三八年(10岁) 改入培英私塾读书两年

张拓芜

一九四○年(12岁) 在宣城县孙家埠油坊当学徒

一九四四年(16岁) 在宣城县参加皖南抗日保安团,为地方警备保安,后转编入正规国军

一九四七年(19岁) 随军来台驻防,随军回苏北剿匪

一九四八年(20岁) 开小差逃兵再度来台,却又在台湾入伍从军

一九五一年(23岁) 阅读《战友周报》等报刊对文学发生兴趣并自我摸索学习

一九五二年(24岁) 学习写作新诗并尝试投稿

一九五三年(25岁) 开始向《野风》、《半月文艺》等刊物投稿

一九五六年(28岁) 参加国防部国军文康大竞赛获士兵级诗歌第二名

一九五九年(31岁) 由士官升任准尉,调光华广播电台任编撰官学习写作广播稿

一九六二年(34岁) 在马祖广播电台任编撰,出版诗集《五月狩》(香港:五月)

一九六四年(36岁) 获国军第一届文艺金像奖短诗第二名

一九六七年(39岁) 制作撰写广播节目获教育部文化局金钟奖及个人优等编辑奖,诗作入选《七十年代诗选》暨中国现代诗选(大业书店及创世纪诗社)

一九七二年(44岁) 诗作入选《中国现代文学大系》诗之部(巨人)

一九七三年(45岁) 退役、中风、残废

一九七五年(48岁) 受好友鼓励开始写作散文,“代马输卒手记”在《中华文艺》连载,获警总银环奖,出版《代马输卒手记》(尔雅)

一九七七年(50岁) 《代马输卒手记》获文复会期刊联谊会第二届散文金笔奖,散文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选集》(源成)

一九七八年(51岁) 出版《代马输卒续记》(尔雅),散文“门神”收入《闪亮的生命》(蔡文甫编,九歌),为新生报写专栏“左残拾碎”,《代马输卒续记》获选《爱书人》旬刊主办六十七年上半年度十大好书金榜(第四名),出版《代马输卒余记》(尔雅),《代马输卒余记》入选爱书人月刊举办的好书,散文〈我们足以语人生〉收入《闪亮的生命》散文选(蔡文甫主编,九歌)

一九七九年(52岁) 《代马输卒手记》及《续记》入选出版与研究月刊举办的年度好书,《代马输卒续记》入选台北市政府新闻处征选学生优良课外读物

一九七九年(51岁) 出版《代马输卒补记》(尔雅)

一九八一年(53岁) 出版《代马输卒外记》(尔雅),“代马五书”出齐

一九八三年(55岁) 出版《左残闲语》(洪范)

一九八五年(57岁) 出版《坎坷岁月》(九歌),次年获中山文艺奖,出版《坐对一山愁》(九歌)

一九八八年(60岁) 出版《桃花源》(九歌)

一九九二年(64岁) 出版《我家有个浑小子》(九歌),次年获国家文艺奖

一九九八年(70岁) 出版《何只感激二字》(九歌)

二○○四年(76岁)出版《垦拓荒芜的大兵传奇》(九歌)

主要著作

“代马五书”

代马输卒手记(散文集)1976,尔雅出版社

代马输卒续记(散文集)1978,尔雅出版社

代马输卒余记(散文集)1978,尔雅出版社

代马输卒补记(散文集)1979,尔雅出版社

代马输卒外记(散文集)1981,尔雅出版社

其他著作

五月狩(诗集)1962,香港五月出版社

张拓芜自选集(诗、散文合集)1978,黎明出版社

左残闲话(散文集)1983,洪范出版社

坎坷岁月(散文集)1985,九歌出版社

坐対一山愁(散文集)1986,九歌出版社

桃花源(散文集)1988,九歌出版社

我家有个浑小子(散文集)1992,九歌出版社

何只感恩二字(散文集)1998,九歌出版社

垦拓荒芜的大兵传奇(散文集)2004,九歌出版社

勇者塑像(出版年代不详)采风出版社

作品特色

女作家三毛,写了一篇读后感:“这是一个小人物对生命真诚坦白的描述,在他的文章里,没有怨恨,没有偏激,有的只是老老实实、温柔惇厚的平静和安详。他用笔记下了那整个时代的见证。他笔下的生活,是一个从来没有人写出来过的世界。”相关故事布鞋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爱情忆念 张拓芜与表妹沈莲子自小订婚,因战乱在家乡分手后,天涯海角,不相问闻四十余年。后来通过海外友人,张拓芜突接获表妹从大陆寄来亲手缝制的布鞋一双,他捧着这双鞋,如捧一封无字而千言万语尽在其中的家书,不禁涕泪纵横,欷歔不已。张拓芜与表妹虽均已老去,但情之为物,却是生生世世难以熄灭,让人想起“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的诗句。张拓芜的好友,台湾著名诗人洛夫感于此事,以沈莲子为叙述主人公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爱情诗《寄鞋》:

间关千里

寄你一双布鞋

一封

无字的信

积了四十多年的话想说无从说

只好一句句

密密缝在鞋底

这些话我偷偷藏了很久

有几句藏在井边

有几句藏在厨房

有几句藏在枕头下

有几句藏在午夜明灭不定的灯火里有的风干了

有的生霉了

有的掉了牙齿

有的长出了青苔

现在一一收集起来

密密缝在鞋底

鞋子也许嫌小一些

我是以心裁量,以童年

以五更的梦裁量

舍不合脚是另一回事

请千万别弃之

若敝屣

四十多年的思念

四十多年的孤寂

全都缝在鞋底

三位作家的惺惺惜惺惺 杏林子本名刘侠,她是一位从小就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而手脚萎缩的残疾人士,她长年坐在轮椅上,无法上学,她自学苦修,竟成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写过许多幽默感人的励志文章,并且积极的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为残疾人士争取社会福利、从政参政权等公益活动,是一位生命斗士,也受到社会普遍的肯定。三毛有感于她童年与杏林子都同有在家自学的经历,且童年心灵受创的经验,她自认与杏林子,以及手臂残疾的退休老兵作家张拓芜三人,或因疾病,或因心灵伤痕,同为直面死亡压力的畸零人,三人感情甚好,号称「铁三角」,三毛与张拓芜不时出入刘家探望刘侠,书信往返也多。

张拓芜原来默默无闻,其成名代表作《代马输卒记》,是素不相识的三毛读了他的书,在报上写了一篇情生意动的书评意见,说这一本书「好看极了!」竟使张拓芜一夕成为知名人物,一本军人生活故事散文忽然变成畅销书。三毛助人为乐,张拓芜的崛起是一个例子。  由于三毛丈夫荷西一九七九年过世时,杏林子接获张拓芜来信得知消息,曾以圣诗《落日之那边》为题,写了一篇「念荷西,慰三毛」的悼文,甚为感人。  所以当三毛过世后,杏林子是唯一以「友直」的出发点,批评了三毛不该自杀,她也直言,她最不能原谅三毛的就是她使自己的父母伤心!  杏林子于二○○三年二月八日辞世,为病痛奋斗了一生,躲过各种病魔摧残,杏林子却因为精神失常的外籍女佣,将她从床上拖下来打倒在地,骨折致死,这个新闻引起社会的震撼。  杏林子过世后,张拓芜表示,杏林子在半年前,编选「铁三角」书信往来的《三地书》,似乎有种莫名的力量,使杏林子急于将老友与她的情谊做一个总整理。张拓芜也透露一个「铁三角」不为人知的故事,经由此事,亦可加深我们对三毛抉择生死态度上的看法。  刘侠是一个面对生命非常强悍、好勇敢的人,三毛的个性则是心肠软,点子多。见到刘侠大痛小痛不断,身体逐渐萎缩的状态,三毛很不忍心,忽然浮现一个主意,说是假如最后实在忍不下去了,要给刘侠一颗毒药,然后由最要好的朋友张拓芜与她来承担法律责任。  张拓芜立刻说:「我不敢,我没这个胆子去承担这种责任!」  刘侠的反应是:「不可以!我还没有活够!」刘侠对生命的态度是乐观尊重,充满赞叹的怀抱。刘侠自从童年罹患类风湿关节炎,医疗信息极有限的情况下,使用过各种偏方医疗。小时候吃过蟑螂、蜈蚣、蝎子加味的偏方,这些偏方刘妈妈是不相信的,但为了女儿治病也只好一试。刘妈妈对于三毛的突发奇想,立即加以制止,三毛也不再说这样的话了。由这件事情,可以反映三个好朋友面对死亡威胁的态度,张拓芜说,刘侠与他最难过的是,第一个死去的人竟然是身体完好的三毛。   刘侠后来还是很想念三毛,多年前动念将他们三人的信件编成《三地书》,唯当时,又有一个作家想加入,而信中因为谈到三毛私事,为三毛母亲缪进兰得知后阻止。不知为何,半年多前,刘侠重提此事,仍然是三地书的概念,刘侠、三毛、张拓芜,三个生命之交的战友,三款态度。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