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方大曾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9 02:27:26

方大曾

方大曾,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1912年出生于北京,战地摄影师。方大曾出身于外交官家庭,“九·一八”事变后,他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为抗日救亡而奔走,留下了很多反映抗日题材的摄影作品,如《日军炮火下的宛平城》、《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等。

人物经历

1930年,方大曾从北平市立一第中学毕业后,考入中法大学经济系。

1929年,方大曾在北平发起成立少年摄影团体“少年影社”,其宣言称“现在摄影技术一天天的发达,进步。摄影人才也能在艺术上占了重要地位……所以我们有组织少年摄影团的必要。做少年摄影界的先进队何等伟大!何等的有趣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方大曾参加“反帝大同盟”的机关报《反帝新闻》和北平少年队机关刊物《少年先锋》的编辑工作。

1934年,方大曾大学毕业后应聘至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当干事,后去天津青年会工作。

1936年,绥远抗战爆发后,方大曾到前线采访,活跃于长城内外,写下多篇附有摄影作品的通讯《绥远的军事地理》、《绥东前线视察记》、《丛集宁到陶林》等,发表于《世界知识》。

1937年,在范长江的推荐下,方大曾被上海《大公报》聘为战地特派员,他多次孤身一人前往激战前沿,传递出大量有价值的独家新闻报道。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方大曾任中外新闻学社(中外社)摄影记者、全民通讯社(全民社)摄影记者及《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赴前线采访。

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三天,方大曾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写出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配以照片发表。

1937年7月28日,方大曾和其他三位记者从保定出发再次到卢沟桥前线采访,完成采访计划后准备绕道门头沟回北平,因道路阻断只好回撤至长辛店,再沿平汉线于7月30日返回保定。

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发出最后一篇报道后失踪。

1937年9月30日,方大曾最后一片见诸报端的文章《平汉北段的变化》发表在《大公报》上,后音信全无。

一般认为,方大曾作为一名失踪的战地记者,很可能是在1937至1938年间牺牲于抗日前线,时年仅25岁左右。

人物评价

作为青年摄影家的方大曾“人品纯正,热情,精力充沛……好像总是在走路,奔忙,不知疲倦”。他关心底层百姓的苦难的生活,用相机记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的社会民生,如《矿工》等。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他又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为抗日救亡而奔走,留下了很多反映抗日题材的摄影作品,如《日军炮火下的宛平城》、《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等。

人物纪念

2014年10月,《方大曾:消失与重现》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书籍面试后,登上当当网200新书热卖榜第13位。

2015年2月11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播出抗战胜利70周年访谈特别节目,《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作者冯雪松叙述寻访已知“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的心路历程。

2015年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澳门日报社社长陆波在接受《大公报》专访时呼吁,中宣部、全国记协等有关部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以官方形式肯定并纪念“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大公报战地记者方大曾,以表彰这位为后人留下第一批珍贵抗日影像记录的战地记者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勋。陆波认为,方大曾不惜用生命追寻新闻事业的崇高理想的精神境界,以及忠实记录全民族同仇敌忾进行抗战值得称颂,表彰这样一位抗战人物有利于凝聚两岸华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