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李东阳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20 11:54:01

李东阳

李东阳(1447-1516),明代诗人、书法家、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湖南广陵人。幼习书法, 4岁能写径尺大字。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孝宗时任太常少卿,上书议时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礼部右待郎,入内阁专典诰□,阁中疏草多出其手。弘治八年(1495),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累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与刘健、谢迁并称贤相,为朝廷重臣。武宗立,太监刘瑾专权,老臣、忠直官员放逐殆尽,屡遭迫害,独李东阳依附周旋,颇为当世气节之士所不满和非议,但他未曾助纣为虐,反\”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明史·李东阳传》),遭刘瑾迫害的官员,东阳皆委曲匡持,或明或暗地尽力保护和营救。后刘瑾诛,李东阳上书责己\”因循隐忍,所损亦多,理宜黜罢\”,帝慰留之。赠太师,死后谥文正。

李东阳(1447-1516),明代诗人、书法家、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湖南广陵人。幼习书法, 4岁能写径尺大字。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孝宗时任太常少卿,上书议时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礼部右待郎,入内阁专典诰□,阁中疏草多出其手。弘治八年(1495),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累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与刘健、谢迁并称贤相,为朝廷重臣。武宗立,太监刘瑾专权,老臣、忠直官员放逐殆尽,屡遭迫害,独李东阳依附周旋,颇为当世气节之士所不满和非议,但他未曾助纣为虐,反\”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明史·李东阳传》),遭刘瑾迫害的官员,东阳皆委曲匡持,或明或暗地尽力保护和营救。后刘瑾诛,李东阳上书责己\”因循隐忍,所损亦多,理宜黜罢\”,帝慰留之。赠太师,死后谥文正。

李东阳 –
人生经历

自幼习文,4岁时随父亲在京城时就会写径尺大宇,被视为神童。因他的才名,在四岁、六岁、八岁时,先后被明景宗召见过三次。八岁时选到顺天府学进学。李东阳十六岁时就考取了举人。第二年,考取进士。此后仕途顺达。十八岁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化八年(1472),任翰林院编修。成化十六年(1480),三十四岁的李东阳,任翰林院侍讲,兼应天府(南京)乡试考官。弘治六年(1493),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弘治七年(1494),李东阳任职内阁,专管诰敕。后屡任礼部右侍郎、礼部、户部、吏部尚书及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

李东阳 –
成就

李东阳长于篆、隶、楷、行、草书。他是明初台阁体书法向明中期吴门书法过渡期间的书法家。他对自己的篆书相当自负,自言:“李斯、李阳冰之后,就算小生我了。”是明代不多的篆书书法家之一,对明代篆刻文字有一定的影响。他的楷书师法颜真卿,法度谨严,风格清润潇洒,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开吴门书法的先声。他的行、草书融有篆隶遗意,用笔方式与明代其他草书家不同,他这方面成就最高,特别是草书,结体宽博疏朗,与圆转瘦硬、骨力雄健的用笔互相生辉,形成自己的风格。李东阳的书法已摆脱明初台阁体的束缚,对明中期书风起承先启后的作用。代表作品有:篆书《怀素自叙帖引首》、楷书《邃庵铭》、行草书《自书诗卷》等。

明永乐、成化间,文坛流行\”台阁体\”,内容贫弱冗赘,形式典雅工丽,文运极衰。至弘治中期,前七子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文学运动取代了\”台阁体\”。李东阳上承台阁体,下启前后七子,在成化、弘治年间,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诗坛,奖励后进,颇具声望及影响,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其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风;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有明显影响。

李东阳的诗作以拟古乐府较著名,咏怀史实、抒己感慨,或指斥暴君虐政,或同情人民疾苦。如《筑城怨》,极写秦始皇时事:\”筑城苦,筑城苦,城上丁夫死城下,长号一声天为怒,长城忽崩复为土。\”又如《三字狱》,指斥秦桧以\”莫须有\”三字害岳飞:\”三字狱,天不服,服不服,杀武穆。□臣败国不畏天,区区物论真无权!\”它如《易水行》、《淮阴叹》、《明妃怨》、《五丈原》、《马嵬曲》、《金字牌》等,笔涉秦始皇、荆轲、韩信、王昭君、诸葛亮、杨贵妃、岳飞等众多古人古事,所论皆较中肯深刻而正气凛然。乐府诗外,多为应酬题赠之作,无可取。其余五七言诗尚有佳作,如《春至》,忧国悯民,深叹\”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农家望春麦,麦种不在田。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致使自己\”对食不能餐\”。又如《寄彭民望》、《风雨叹》等,感时伤世,道己深情。他的诗亦长于写景抒情,能于平淡词语中出清新意境。如《北原牧唱》:\”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山苍茫,水清浅。\”又如《夜窗听雨》写夜雨静谧与听雨遐想,读来如身临其境。李东阳散文包括赋、序、记、论、传、杂著、题跋、状疏等,其中以记、传、杂著较佳。如《游西山记》、《听雨亭记》、《记女医》等,或写建筑,历历在目;或写雨景,描绘入微;或写不学无术、骗取钱财之\”女医\”,剖析至深。其文流畅典雅,说理有力,师先秦古文之意可见。又有《怀麓堂诗话》一卷,论诗多附合严羽,较偏重音调、用字、结构而较少涉及内容,对剽窃模拟之作,极以为非。

李东阳为官50年,史称其\”坐拥图书消暇日\”,故著作颇多。曾于孝宗时奉旨任总裁官,撰《明会典》180卷,史料丰富。又著《新旧唐书杂论》 1卷,摘唐史事迹,辨其是非,前人评其多为影射或借以自明心迹之处。清康熙时茶陵州学正廖方达集李东阳诗文,成《怀麓堂集》,今存,刊为100卷,计诗30卷、文60卷、杂著10卷。集前有李东阳\”自序\”,是李为拟古乐府所作,廖方达移此为全集序。

李东阳 –
文学评价

20世纪以来,关于李东阳文学主张的评价,大致有如下几种看法:

第一,以否定为主。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李东阳的诗论也只是中庸平正之论,没有什么惊人的主张,所以,也不能成为一派一宗。……可惜他自己只是随感的笔录,而其后也更无批评家为之发扬光大之,此论遂成‘昙花一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对李东阳诗论也基本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一卷,其主要精神在于论述诗歌的形式问题。如果完全离开了唐诗的内容,必然流于形式的摹拟。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也对李东阳诗论作出基本否定的评价。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更明确地指出,李东阳的文学主张与“台阁体”主张,在阶级本质上是毫无二致的,只是招牌和口号稍微更动了一下。有台阁体的影响,又对台阁体流弊提过正面主张,表现出复古、形式主义倾向。敏泽的观点是按照“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尺度推演出来的,缺乏说服力。

第二,以肯定为主。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学者们评价历史上的理论家的文学主张,不再象以前那样将其批评标准教条化、简单化,而是更多地从艺术上和审美上去评价。对李东阳诗论的评价也是这样。蔡镇楚在《中国诗话史》一书中说:“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尽管多谈汉魏,唐诗的法度、韵、格调,却反对摹拟,这与后来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是截然不同的。\” 他还认为,李东阳对诗歌艺术美的探索,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三,辩证的态度。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一方面指出李东阳诗论有方孝孺等人的文道说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说李东阳诗论有超出道学家的见解;既分析了李东阳诗论与严羽《沧浪诗话》的渊源关系,又强调了李东阳诗论高出一筹的地方。这种不走极端的圆通评论,符合辩证法的思想。

袁震宇、刘明今的《明代文学批评史》一书,更加具体地分析了李东阳诗文观念的复杂性。他们认为,李东阳论诗重声调,对于纠正(台阁体)以文为诗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过分追求则不免偏颇。诗歌毕竟内容是第一位的,如何能简单地以是否便于歌吟来定高下呢?因此,李东阳过分以声论诗是不恰当的。然而,李东阳论诗也有一些重视内容的话。如“作诗不可以意循辞,而须以辞达意。”在对诗歌声调研讨的基础上,李东阳又提出著名的格调说:“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李东阳这段话指出,格指诗的体格,声指诗的声调,合而称之为格调。袁震宇、刘明今认为,这种格调说的特点是在理论上从诗与乐的关系出发,以声调辨析诗体;而在实际批评中又时时从字法、句法着眼。前者空洞,后者具体。使人们获得一个比较具体的、容易明白的学诗途径。此外,李东阳论诗反对摹拟,不仅针砭了当时庸滥的诗风,而且更被杨慎所吸取,用来批评前七子之后摹拟剽袭的风气。袁著最后指出,李东阳文学思想既有复古色彩,又有反复古的倾向,他是旧的痕迹,新的萌芽的混杂体。

李东阳 –
东阳巧对

原文
东阳四岁能作大书。景泰时,以神童荐。内侍扶过殿阈,曰:“神童脚短.”应声曰:“天子门高。”既入谒 , 命书“龙”、“凤”、“龟”、“麟”十余字。上喜,抱置膝,赐上林珍果及内府宝镪。时其父拜起,侍丹墀下。帝曰:“子坐父立,礼乎?”应声曰:“嫂溺叔援,权也。”

译文
李东阳4岁的时候就能写大楷,景泰的时候,被当成神童推荐(给皇上)。(因为李东阳矮小)太监扶着他走过了皇宫的门槛。皇帝看见了,便说:“神童的脚真短。” 李东阳跟着说:“是皇宫的大门高”,便进入参见皇帝。(皇帝)命令李东阳写“龙”、“凤”、“龟”、“麟”十多个字。皇帝很开心,抱着(李东阳)让他坐在自己的膝盖上,赐李东阳上林的珍果和宫内的钱币,那时李东阳的父亲已经站起来,在台阶下等候命令。皇帝的侍从把李东阳扶下台阶。皇帝说:“儿子坐着,但父亲却站着,这合乎礼法吗?”李东阳回答说:“嫂子掉进河里小叔子去拉她,这是权宜之计。”

李东阳 –
作品欣赏


《怀素自叙贴》引首

《怀素自叙贴》跋尾



《草书杂诗卷》

《草书杂诗卷》



《欧阳修灼艾帖》

《欧阳修灼艾帖》

李东阳 –
参考资料

1、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开明书店,1944年。
2  朱维之:《中国文艺思潮史略》,开明书店,1949年
3、宋佩韦:《明文学史》,商务印书馆。
4、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
5、任访秋:《袁中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成复旺、蔡钟翔:《黄保真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年。
7、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1932年。
8、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
9、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0、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11、唐人文化网:http://www.cc5000.com/zhishi/shufa/tupian/lidongy.htm
12、中国美术家论坛:http://bbs.meishujia.cn/viewthread.php?tid=26617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