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李方华(物理学家) 简历 – 名人简历 – 科学家,研究员 物理学家,教授 学者

发布日期:2021-01-04 08:39:38

李方华

李方华(物理学家)

李方华(1932年1月6日-2020年1月24日),出生于中国香港,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主要从事衍射物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研究,代表著作有《电子晶体学与图像处理》等,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2020年1月24日,李方华因病在北京逝世。

人物履历

李方华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电子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晶体学会理事,日本大版大学超高压电子显微镜中心海外顾问委员会委员,《物理学报》 、 《物理学报》 (海外版)、 《物理快报》 、 《电子显微学报》 、 J.ElectronMicroscopy(国际电子显微学报)编委等职务。李方华是 凝聚态物理学、 电子显微学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 先驱者之一。主要从事衍射物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 晶体学研究。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衬度理论和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微小晶体结构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测定,以及准晶体学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 贡献。

李方华1932年生于 香港,1952年被 保送到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195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来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五十年来,她坚定执着,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奋斗不息,科研成就 卓著。

李方华从1960年起,开始独立从事 科研工作。她用自己改装的设备开展了电子衍射单晶体结构的 分析与 研究,在中国最早开展单晶体衍射结构分析和测定晶体中氢原子位置的工作。在填补空白的同时,她还提出一种校正电子衍射动力学效应的 方法。上世纪70年代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李方华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和科研活动。 文化大革命后期,她与同事合作,研究钆钴非晶磁膜的结构与磁性的关系,负责测定非晶体的径向分布 函数。这一工作填补了中国非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空白,并发展了重量悬殊原子对的简便 测定方法。

1973年,李方华敏锐地注意到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作为电子显微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正在国外萌芽发展,便开始 跟踪这一新学科的 进展。文革结束后,她积极推动国内在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成为最早向国内同行介绍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发展动态的人,还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研究组,开展了高温 超导体、 半导体、 合金、 氧化物和 矿物等 材料的点阵像研究,发现许多新的结构现象。

1982年,李方华到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做访问学者,在较短时间内拍摄出合格的显微像。随后,她发现并改正了该实验室显微像计算程序的错误,完成了计算工作,测定了该矿物中轻原子的 位置。她的一系列出色工作,在妇女地位甚低的日本引起了震动。

李方华

成果贡献

近二十年来,李方华的主要 贡献是建立测定微小晶体结构的新方法、建立研究原子分辨率晶体 缺陷的新技术、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衬度 理论、 准晶体和 晶体之间关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等。她所建立的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技术,已成功地用来测定了多个未知晶体结构。她所建立的场发射高分辨电子显微像图像处理技术,已应用于半导体晶体中不同类型 位错核心的研究。在高温超导体的早期工作中, 她利用目前电子衍射和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方法,进行新材料的结构研究,特别是在认定铋系超导体有无公度调制结构方面起了关键作用。李方华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 认同,专家们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数理学部为数不多的女院士之一,李方华十分关注女性从事科技工作的问题,她鼓励女学生、年轻的女科技工作者要有 信心自强自立,发挥自身优势;在研究所里,李方华以高水平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享有很高 威信。

2003年2月27日,李方华以其对科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在 巴黎受奖,成为中国首次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ForWomeninScience)”的科学家。

李方华先后指导培养硕土生、博士生各10余名,发表论文200余篇,共获国家级、中科院、中国物理学会等奖励10次。她受到各种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作学术报告近40次,还多次担任国际性学习班教授,应邀赴美、英、日等国十几所大学和研究单位讲学。

研究课题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负责国家973课题一项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一项,研究内容包括(1)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方面

六十年代初期 ,李方华最早在我国开展了电子衍射测定单晶体结构的工作,在中国 首次测定出晶体中氢原子的位置,有关 文献至今仍被国外 同行引用。

七十年代,李方华与 范海福合作,探讨了衍射方法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相结合的研究,创建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一种新的图像处理理论和技术。后来,她和她的学生 建立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解卷处理技术。为测定微小晶体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测定高温超导体等材料的晶体结构。

八十年代在日本留学期间,李方华总结出新的实验规律,发展了测定轻原子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回国后她提出了一个新的像衬理论:“赝弱相位物体近似",该理论首次阐明了像强度与晶体厚度之间的 关系,揭示了轻重不同原子像强度的变化 规律,是上述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依据。在该理论指导下,李方华等首次从实验观察到晶体中的锂原子。此外,她用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手段参加了早期的高温超导材料研究,是 国际上最早报道铋系超导体有无公度调制结构的小组之一。

(2)准晶体方面

李方华所 领导的研究组最早发现并报导了准晶与晶体之间几乎连续的转变过程,她对此给予理论解释。李方华借助相位子应变场导出了反映准晶与晶体之间的关系的一些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测定 准晶结构的新方法,以及求定准晶中局域相位子应变量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Al-Cu-Li和Al-Mn-Si准晶。

(3)晶体缺陷方面

李方华针对新发展的场发射电子显微镜,提出了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的新研究方向。目前,已成功地用她提出的方法测定了SiGe/Si外延膜界面的60度位错分解为90度和30度两个不全位错,及其间夹着的一片 层错。这也是第一次报道SiGe/Si外延膜界面原子分辨率的缺陷。

以上课题工作寓有许多创新点,通过研究生的努力,将进一步推动相关学科的 发展,并提供新材料的晶体结构资料,有助于得出材料性能、结构与工艺之间关系的规律。

学术兼职

1984-1996选任中国电子显微学 会副 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晶体学会理事、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电子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固体原子像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微结构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日本大版大学超高压电子显微镜中心海外顾问委员会委员; 物理学报、物理学报海外版、物理快报、 电子显微学报、J.ElectronMicroscopy编委。

获奖情况

1979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二完成人1984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项目为“ 晶体结构和缺陷的直接观测”。

1989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项目为“高分辨电子显微学赝弱相位物理近似像衬理论及晶体结构新现象”。

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九完成人(前8名均不从事电子显微学),项目为“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

1991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项目为“准晶体结构和相位子缺陷研究”;

1991年获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第一完成人,项目为“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的 图像处理理论和方法研究”。

1992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2年获中国电子显微学会桥本初次郎奖(个人奖)。

1993年获中国电子显微学会钱临照奖(个人奖)。

2003年获“欧来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1992年被国家机关党工委评为“优秀 共产党员。

1994年被国家机关妇工委评为“巾帼建功立业 标兵”。

2001年被评为“中科院十大 杰出妇女”.。

家庭生活

李方华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在家庭生活中,她同样是一名称职的 妻子和母亲。李方华说,母亲对自己影响很大。“从母亲身上,我看到不屈不挠面对人生中困难的精神。我就是从她们那代人身上意识到,女性一定要有自己的 事业,一定要自立自强。”

有了今天的成就,李方 华一再表示要感谢自己的丈夫、女儿、儿子,感谢他们几十年来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一直陪她过着一种 简单的生活。

在女儿眼里,李方华绝对是个好母亲。李方华从没有因为要埋头自己的研究,而忽略了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责任,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没有可以偷懒的理由。她以自己的勤奋、敬业,以及女性特有的细心和耐心感染着孩子,甚至在研究最紧张的时候都尽量不耽误回家给孩子做饭,不忘 辅导孩子的 学习。

李方华和先生范海福院士同是中国乃至国际物理学界的知名科学家,夫妇俩始终相敬如宾。李方华回忆说:“过去房子很小,家里只有一张书桌,我就常常在床上和箱子上 推算公式。那个时代,像我这样工作的人很多。”

上世纪80年代初,范海福患了脊柱血管瘤, 腰部以下 神经受了损伤,李方华便尽量承担了大多数的 家务。本来就工作 繁忙的她因此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除了 新闻,她不看其他的电视节目,也几乎不逛 商场。“但我一点都不觉得遗憾,”李方华说,“苦只是别人看来的,我自己却觉得乐在其中。”

在长期艰苦的科研工作中,李方华患上了 心跳过缓的病症,2003年初安装了 心脏起搏器,但她依然没有停止工作、停止思考,她还在主持着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和高技术新材料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研究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李方华是位勤勉、严谨的学者,然而她又绝非没有女人味的“ 女强人”。她气质优雅,待人亲切,谈吐风趣,爱唱歌,会打太极拳……李方华是个天性 乐观的人,在从事研究时,她总是不忘调节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每逢周四,她都会去参加中科院的老年合唱团,周末时,在实验室里还常能听到她引吭高歌的美声唱法。李方华在文学方面的修养也非常好,在单位的联欢会上,李方华的拿手好戏就是即兴 赋诗一首,往往能把现场气氛调节得很融洽。

李方华还喜欢自己做衣服,而且手艺不俗。她曾向女儿夸口:“我要是真去当 裁缝的话,至少也能评上八级。”上世纪70年代时,夫妇两人工资加起来也只有几十元,李方华就用缝纫机为两个孩子做衣服,一年算下来,大大小小的竟然做了十几件衣服。

当有人问她,如何处理生活和工作这两者的关系时,李方华说得简洁而干脆:“生活倾向简单,工作主张认真。”她那矍铄的眼神和慈祥的微笑中,让人感受到一位中国女科学家的 魅力所在。

人物观点

“科学家心理 愈平静,他们的研究行为才可能比较理智和正确”李方华是研究晶体学和高分辨 电子显微学的,她称这是物理学的一个小分支。在许多人眼里,物理研究是件很乏味、很枯燥的事情,因此它难以引起女性的兴趣,甚至有人认为它不适合于女性。但这样一门科学在李方华心中是怎样的呢?她说,物理学对性别没有 偏见,只要你喜欢她,她就适合你。我接触过的很多女科学工作者,她们心态比较平和,没有特别大的金钱、职务等的压力,不追求轰动效应,踏踏实实地探索,这对于搞物理、搞科学更合适吧。

她坦言道:自然科学家的职责是探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使之为创造人类文明所用。在了解自然界的过程中,要努力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 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地去解决问题。为此很需要一个平静和坦然的心态,不为外界因素所干扰。科学家的心理愈平静,他们的研究行为才可能比较理智和比较正确。

人物评价

担任该奖本次评委的教育部副部长韦珏博士对李方华这样评价:她是该领域 亚洲最好的科学家。李方华的获奖,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的空白,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人物逝世

2020年1月24日21点2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