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杨廷昭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9 16:08:48

杨廷昭

         杨延昭,本名延朗,亦称杨六郎,生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卒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原籍麟州(今陕西神木)人,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是北宋抗辽大将杨业的长子。

家庭背景

  杨延昭(958—1014),本名杨延朗,后因避赵玄朗讳,改名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北宋抗辽大将杨业长子(一说为次子,为杨延玉之大弟),生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卒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原籍麟州(今陕西神木)新秦人,北宋前期将领。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他是否参加过杨业在北汉为将时抗辽的战斗,史书无记载,但杨业说过“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宋史·杨业传)的话,可见杨延昭的青年时代是随着父亲参加过战斗的。

骁勇善战

  在战火硝烟之中,杨延昭逐渐成长为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杨廷昭被补为供奉官,由于供奉官只用来表示品级,无实际职掌,所以他始终随当时担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的父亲在军中。他曾多次被父亲派往宁武关沿线驻防,每到一处,总是修城筑寨,加强边防。

       雍熙北伐时潘美、杨业率西路军进攻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县)、云(今山西大同),寰(今山西朔县东)四州,杨延昭担任先锋,冲锋陷阵。在朔州城下,他满怀收复失地的激情,带领所部战士与辽军鏖战,不幸流矢贯臂,血染征袍,他却毫不在意,越战越勇,杀伤辽兵无数,为西路军连克寰、朔,应,云四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是英雄。

抵抗侵略

  北伐失败,父亲捐驱疆场,杨延昭悲痛之余,更坚定了抵抗契丹、收复失地的决心。端拱、淳化年间,杨延昭先后出任知景州(今河北东光)、江淮南都巡检使,知定远军。咸平二年(999年)七月,宋真宗获悉辽兵将大举南下,便任命马步军都虞侯博潜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调任杨延昭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警备保州、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广信军(今河北徐水西30里之遂城村)三地。

     十月,辽军在萧太后的亲自督战下,进攻遂城。遂城城地狭小无备,辽兵集中兵力猛攻,长围数日。进城危在旦夕,城中军民惊慌失措。当此之际,杨延昭显露出一位优秀将领善于因地制宜的良好素质和卓越才能,他除发动军民登城坚守外,并利用当时天寒的自然条件,命军民汲水浇到城墙外皮。

      第二天早晨,遂城变为冰城,滑溜溜得无法攀登,辽军无可奈何,只好撤退。杨廷昭乘机追杀,截获了辽军许多武器,因功被提升为莫州刺史。

大败敌人

  咸平三年(1000年)冬,杨延昭在羊山(在今河北徐水西50里,今称“杨山”)运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辽军。—次,辽军南侵,杨廷昭把精锐部队埋伏在羊山以西,他从北面向契丹挑战,且战且退,将敌诱至西山。猛然间伏兵突起,辽军措手不及,弃兵曳甲,大败而逃。这一仗,杨延昭和他的部下生擒了辽军的晌将领,缴获了许多战马和武器。之后,杨延昭被晋升为莫州团练使。当时,杨延昭和杨嗣因英勇与辽军战斗,齐名于河北边疆,边人称之为“二杨”。

   咸平六年(1003年)冬,宋真宗根据静戎军王能的奏请,诏命静戎、顺安、威虏界并置方田,凿河以遏敌骑。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命令将杨延昭的部下增至万人,驻防静戎之东,保卫河渠,阻挡契丹骑兵的入侵。这年闰九月,辽圣宗公其母后亲率数十万大军南下,以统军使萧达兰、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奴为先锋,分兵进攻威虏、顺安军、遭到魏能、石普等大将的坚决反击。东趋保州,被杨延昭所部打败。转攻定州、瀛州,均未获利。在这样的形势下,辽军绕道乘虚深入,直达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柯北濮阳),宋廷震骇。

违命不遵

  十一月,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固请之下,来到澶州北城,宋军欢呼,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与此同时,几十万宋军陆续结集到澶州附近,辽军陷入兵家最为忌讳的孤军深入之势,并且其统军萧达兰在宋真宗到达之前已被宋军射死,士气稍挫。于是,辽提出苛刻条件议和。宋真宗只求能维持苟安局面,同意满足辽方的物质需求,以求辽军撤退。值此之时,杨延昭提出“契丹顿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瓢掠,率在马上。愿饰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

      杨延昭的见解精辟透彻,切实可行,但一味屈辱求和的宋真宗没有采纳这—建议,相反,在宋辽双方订立了“澶渊之盟”后,特别下诏,辽军撤军时,宋军在沿途不许进行邀击。杨延昭不顾这一命令,单独率领部下“抵辽境,破古城,俘(左首右或)甚众。”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选择“有武干善镇静”的官吏戍守河北边境,任命杨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以后,又提拔他为莫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七日,扬延昭死在高阳关副都部署任所,终年57岁。

高尚品德

  杨延昭不仅智勇善战,而且还具有许多高尚的品德,他关心士兵,所得到的赏赐全部犒劳部下;生活俭朴,与士卒同甘共苦,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今严明,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部下。故人乐为之用,在边防20余年,威名震契丹。他去世后,宋真宗甚为悼惜,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主人多望枢而泣。

   阎守恭张志江阎守恭,生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卒于明道二年(1033年以后一二年内,并州榆次(今属山西)人。是北宋前期的一员武将。

   阎守恭的父亲阎荣,为人豪爽,胸有志略,北汉英武帝刘继元欲加任用,他辞以母老不就。阎守恭从小体格魁梧,相貌堂堂,父亲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在父亲的影响下,阎守恭从小就很有抱负。年轻时他应募从军,起初隶属于禁军拱圣军,不久又被选拔为殿前押班。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为抵御辽军侵扰,亲临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等地观察。阎守恭随从扈驾,以功升为捧日副指挥使。以后,他历任拱圣、龙卫、棒日指挥使,累迁为左第二军指挥使、乾州刺史。明道午间,阎守恭解除军职,以德州刺史出为陕西路(治所在今陕央西西安)兵马钤辖。此后又调往并代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

轻财好施

  阎守恭为人沉着勇武,治军以严著称。他要求自己很严格,日常家居也象面对宾客一样注重仪容礼节。他非常崇拜郭进,经常向人们防求郭进的事迹,以作为自己行事的楷模。除了治军严整外,他也象郭进一样轻财好施,所得俸禄几乎全部散予众人。 

杨廷昭安抚春州

     阳春县高岗堡漠阳江西岸有一列石山,名叫三关石,石山前临江有一座庙,名叫杨公庙,奉祀宋朝的三关元帅六郎杨廷昭。

  据说宋朝的三关元帅杨廷昭,被奸臣陷害,贬到高州节度使帐下当巡检,派到阳春城北军田垌安营扎寨,当时贪官污吏横行,官逼民反,俚、僚、瑶、壮人民据守山寨,西山推胡林垌人孟良为首领,东山推焦林迳人焦赞为首领。

  杨廷昭调查了解民情,认为不能用武力镇压,应该安抚民心,收服其首领为国家北抗辽国效力。他探明孟良从西山带队出漠阳江河西村庄抢掠,就埋伏兵马在名叫“城围”的石山群里,派少数兵出战引诱孟良追入“城围”石山中间,伏兵齐出,擒捉了孟良。杨廷昭好言安慰,孟良倾心投顺,帮助杨廷昭安抚了西山人民各安生业。杨廷昭又领兵进入东山,和焦赞交战,阵前好言相劝焦赞投顺。焦赞说:“你打得过我手中的斧头,我就服你。”杨廷昭挺枪出战,焦赞诈败往山路逃走,廷昭穷追入山。那焦赞砍柴为生,每天练习用捆柴的竹篾圈飞套树桩,百发百中,当下就用十个篾圈向杨廷昭头上飞抛套去,圈住了杨廷昭的肩臂,把杨廷昭生擒回到芭蕉山。焦赞配服杨元帅忠心为国,苦心安抚百姓,就向杨元帅跪拜谢罪,情愿归降。杨元帅胸怀宽广,就与孟良、焦赞结拜为兄弟,共同领兵北上抗辽。后来焦赞高年逝世,遗嘱归葬故乡,乡人把他葬在阳春城东粉冲坑铺地罗群山坡。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