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杨春生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7 15:58:09

杨春生

杨春生

杨春生(1960—),四川成都人,现代画家。

杨春生 –
著名画家

杨春生:1960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油画展,现就职于成都大学 师范学院。1983-1987年就读并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师范系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分配工作于成都市教育学院做美术老师至今。1987年抽象油画作品三号参加“四川油画展”。1988年抽象油画作品系列五幅参加“星星诗刊艺术展”;抽象油画《美术庄严的彩墙》、《夜行鸟》参加“首届西南现代艺术展”。1994年油画《一九八九、蜀北、昭化》参加“四川油画展”。1996年油画《走进大凉山》、《布拖山寨》参加成都首届油画赴京展。2006年参加“十年当代油画典藏展”(成都雅风画廊)。创作经历

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1988年10月参加四川省油画展
1989年参加首届西南现代艺术展
1993年参加四川省油画展 
1996年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成都油画展
2003年参加中国油画学会第三届油画年展
2004年参加全国十届油画四川油画展
2005年参加雅风画廊十年典藏展
2006年参加了了阁画廊八人展
2007年参加加拿大“中国感觉成都艺术”北美巡展
2008年参加四川大学新艺术中心“2008春季艺术沙龙展
2008年9月,参加四川非马画廊《白马非马人物油画2008学术交流展》

社会评价
在中国的画家之中,像杨春生这样的角色显得很奇怪。美协的会把他看成“先锋艺术家”,“先锋艺术家”们又觉得他不那么“冲锋陷阵”。他面对“机遇”态度暧昧,但他真的“很早就画得很好了”,不少人都持这种说法。杨春生的“位置”很像他在蓝顶的画室挂在轰轰烈烈的前卫艺术一角,保持相宜的欣赏距离。汹涌澎湃的艺术市场里似乎又见不到他的身影,高档展览的酒会上也碰不到他,权威艺术杂志上也不见他的图片,更没有找著名“推手”操作“身价”。连蓝顶负责为画家卖画打包的小朱也为他着急,画了二十多年,有两百多幅大小画,他甚至没想过早出一本画册。另一方面,杨春生被公认为“蓝顶普洱茶泡得最地道的人”,“最懂生活的画家”,拥有“最留得住人的画室”。他的生活方式,让或忙或闲的画家们称羡。对比这种“明朗”,前面说的“暧昧”是他有意扮酷,还是无奈之举,也许,无法被“归纳”到某个“群体”中去的人有他自己的说辞。创作风格
三天画一幅大画,那叫“生产效率高”;那杨春生3个月画一幅不大的画呢,看那权当他怡情遣兴吧,可在市场背景下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而杨春生他习惯了;其实他也想快,但画起来快慢就不是问题了,似乎所有的“问题”就仅剩画完一张画能否让自己心安理得。这样,下一张画就可以干干净净地再上路。在杨春生这个“慢人”画的“慢画”中,确看到了与一些“快画”的不同:他的画滞重而空灵,有让人沉溺的“危险”,而这种感受在看“快画”时很难品味到。也许这就是“慢”的理由之一。“慢”在哪里?能看到,慢在分寸上,慢在他常说的画面既是对手又是老师,慢在他与画面的共同生长上,而“生长”是需要时间的。他快结束的这幅画关乎死亡、命运、迷惑,每个人漫长或短暂的一生:一群人在一种不确切的空间中,古代俊士的出现又让时间也变成了问题。要让这种充满疑虑的时空显现为画面的“实在”,实在是需要劳神的;单看那空中似云似气的痕迹,他就画了不下二十遍,每一遍就是为了让虚空和画面上的人物糅合为一种浩大的存在,并体现为可资阅读的整体。神秘的力量也就此产生——这幅画于是吸引你走进去,想一看再看,探个究竟——尽管都知道,在画上是探不出究竟的。有意思的画只能暗示去探自己的究竟。性格与作品

艺术市场可以说与艺术有关,也可以说没什么关系。杨春生有这种想法,所以他的“慢”不只是今天才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大型展览上还见得到他的作品,但很快他就“消失”了。“因为自己内心的一个个问题没解决,所以就‘瓜’了。”杨春生说。八九十年代的画坛大约被两种风气主导:一种虚无的唯美,一种为西方百年现代(当代)艺术“中国十年版”。杨春生内心和这两者都“瓜葛”不起来,逃遁就在所难免了。杨春生的性格不紧不慢,各类爱好其实都很“中国”,阅读也是中外参半,加上骨子里的较真,这样的画家“流行”找不到他。“自己”是谁的问题对他而言始终是最根本的命题。从他口里听到的中外名字其实都是一些“较真”的和很“自我”人。我以为这样活着的人内外都会与环境形成较大的张力,如何释放这种“力”。到大自然中去是标准答案。因此杨春生放弃尚处“时髦”的抽象画一头栽进了大凉山是不难理解的。凉山地处高原,风貌沧野而处处能见彝人劳作的神迹,那种残忍和温润的奇妙组合,具有亘古的纪念碑性质。我敢说这正是杨春生当时面对现实的心状。在“走进大凉山”这幅画中,能看到一种心灵遭遇到对应的感恩和邂逅神迹后的庄严。杨春生感动于一匹劳作的“凉山马”在光秃秃的地里找吃的(它在吃什么?),正午阳光下一头孤零零的牛犊回头“呼唤”着什么?他自己“醉卧在山涧”,在“拖觉的田中小路”上看到了宋人的画意,记下一堵“颓墙”和它旁边内敛的松树、留下自由身影的枯树。“面对大凉山”,他让一丛挺拔的小树承接了山势所有的威严与慈爱……
    杨春生喜欢的塞尚、库尔贝神奇地与中国气韵相接。在这里他实现了艺术形式从“抽象”到“具象”的“溃退”。但有意思的是他同时也完成了绘画艺术内质完整的要求:即内心与外化的整体性。后来,他的风景画大都无法离开凉山土地的信息,哪怕语言的概括性更强、更不动声色,充溢着禅意,从形式到内容更具当代的个人化体验。这些不是风景画的“风景画”被很多人喜欢,其实那都是他“凉山时期”形与意的幻化。甚至在他现在的人物画中也不难见其浓厚的“背景性”气质。

创作环境
秋天的蓝顶比成都市内温度略低。乡坝头要冷些。而夏天,石棉瓦的屋顶又让这里燥热难当。蓝顶的温度也许就像艺术的敏锐度,因为离“闹市”较远,所以格外超前。顺势推导杨春生这样的画家是不是因为比较“慢”,所以特别“当代”。即便是他指向内心和诗意的风景画,我们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当代气息(那完全是现代人的灵魂之旅),更不用说他大量的人物画了。面对世界和社会的时候,杨春生似乎是个“游子”或“旁观者”。画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生活的“禁令”,较为自由地观看,荒诞、奇妙、尊严和爱像浮土中的金子一般闪耀起来。他于是慢悠悠地将它们捡起,打磨干净,又继续前行。他所有的画几乎都来源于这样的观看。比较突出的就是《事件》和《游记》系列。八幅《事件》无一在画事件本身,都是在画“事件”发生后的围观。这种围观与画家的旁观形成了有意思的比较:“事件”冲击着围观者的内心,围观者的情状又冲击着画家的心灵。无可挽回的车祸(火灾、死亡)已经发生,被深深震撼、无法平息的是人的内心。可以说,画家的观察既是艺术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又是心理学和人性的。《游记》有睁开眼睛“边走边看边记”的意思,一些他认为有意味的细节就可以构成一幅画的主题,与《事件》相类而更率性随意。一如杨春生看重的“常态”。《北京游记》里,来自五湖四海高矮胖瘦面相异趣的游客在广场上“生活”,其中也不乏“国际友人”。地域的差异、身份的不同、性别长幼的区别,在杨春生那充满银灰色调的画面中统一为自然而神秘的相遇。时间、空间对每个人的意义幻化为弥漫在画面的“表情”。在《蓉城游记》中有时代变迁与成都人“慢拍生活”的比照,也有医院带给热爱生活的成都人的亦真亦幻的感受。这些画既熟悉,又如此陌生。画家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作古正经的生活于是在画面上变成了一场“演出”,看不见的“导演”被“旁观者”敏锐地指出来。这种视角并不能改变的“演员”位置,然而一旦想到旁观者位置的存在,人却可以卸掉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累。当然,杨春生并不否定“演出”,他欣赏周星驰能说“我只是一个演员”这样看似平常却富有哲理的话,因为严肃的“演出”经常有出彩的时候。在《杭州游记-我看到“J”先生庄严地将餐盘向前推去》中,“J”先生并不英俊的面容,和他如钢琴师一般的手指动作,却搅拌出一个强烈信息人类仅存的希望,也许就是这庄严的自尊。艺术手法

人们喜欢把艺术手法的不断翻新视为“当代”标志。立体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刚刚萌生的时候,体现出艺术本身的革新能力,迅速赢得了文化与市场的肯定。然而,到了21世纪,艺术这种超凡的能力似乎暂时处于“休眠期”,大师和天才们没有发明新的“主义”来满足大众贪得无厌的胃口。作为画家,杨春生也许不得不处于“主义”之中。但他“狡辩”说,自己喜欢“写实”,却不喜欢任何艺术的“主义”。他表现风格很强的画曾被人们喜欢,但现在他退回去,选择“写实”。“写实主义”确实是一条不大“讨巧”的路子。“写实”意味着将“艺术”与“生活”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不去动用光荣历史积攒下来的艺术“特权”,艺术家必须退隐到画布后面,通过对生活的戏仿说自己的“所见”。画家“退隐”了,大多数却将不幸地被“生活”淹没,如看到的那样惊慌失措。王尔德曾疾呼:“世间真正的神秘都看得见,不是看不见的。”绘画也每每告诉杨春生,“神秘都是‘具在’的”。只有紧紧攥住这种“具在的神秘”,才能褪去蒙在“生活”外部平庸乏味的伪装,将那些惊心动魄的真相不动声色地呈现出来。可巧的是,杨春生的绘画恰好呈现出“褪色”的调子,人物被限定在“审美”或“审丑”之外,直逼感受的“真切”,又留出了可能“模糊”的巨大空间。这能不能说是“写实主义”油画在当代的革新成果?杨春生不太愿意谈论这些,连谈论“技法”他都觉得像在谈论“价钱”“但我又不是见不得钱。”他又自这样解嘲。说到最后,“艺术”才是最神秘的“具在”。本是一门手艺、一个载体,到今天却强大得超越了“本职”所在:她的每一个命令似乎都不容置疑,被她选中的艺术家必然为此付诸一生——不管市场火不火爆,叫好的人多不多,都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工作,时时想着“缪斯”嘉许的欢愉,而不是让“市场”的脸色摧毁自己。

杨春生 –
乡村警察

杨春生,男,2000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杨春生被分配到南充市顺庆区法院工作。他对本职工作尽心尽力,赢得全院同志的一致好评,他本可以留在这个令人羡慕的单位里好好奋斗。可当一名乡村警察,是他儿时的梦想。为此,他从没放弃过努力,终于在2003年6月实现了自己的警察梦,在广安区公安分局枣山派出所当了一名普通民警。2005年5月23日,中国第一个农村警务室广安木桥警务室成立,杨春生主动申请当村警。经过层层筛选,杨春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乡村警察。

民警生涯

杨春生,人和名字一样朴实无华,憨厚质朴的笑容,干净利落的寸头,工作的历练让他看来略显老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警察怀着拳拳爱民之心,长年奔走于乡间田野,宣传政策法律,调解民间纠纷,服务案侦工作,几年如一日,情系群众,爱岗敬业,甘于清贫,勇于创新,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
当村警是杨春生儿时的梦想,对于辖区内的留守儿童,杨春生总是特别关注。他积极奔走,牵线搭桥,联系多名教师接收有一定条件的“问题”留守儿童到家中寄住学习,而且还主动接收代管了10岁的留守儿童李飞。
2008年3月6日,杨春生在乡镇网吧、游戏厅检查是否有留守学生逃学时,发现年仅10岁的李飞正在网上冲浪。当获知李飞父母常年在外,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伴,因无人辅导学习成绩落后,时常遭同学取笑,杨春生既担心又痛心,随即将李飞拉回家,找到李飞爷爷了解情况,并拨通李飞父母电话,主动提出让李飞在警务室住上一段时间。打那以后,杨春生不仅为李飞辅导功课,而且还做可口饭菜让李飞吃,李飞的成绩迅速上升,他亲切地称杨春生为“民警爸爸”。杨春生,整天风里来雨里去,奔走在乡村小道上。在负责的11.5平方公里的城乡结合部,刑事、治安案件各仅发生2起,成功调解抓获逃犯2人、处理纠纷25起,协助办理案件2起。他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以踏实的工作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有效改变了辖区的治安环境,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杨春生 –
《巩义新闻》新闻中心制作部主任

杨春生,男,《巩义新闻》新闻中心制作部主任,杨春生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除了外出采访,还要面对大量的制作任务,但他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每天早早的来,新闻顺利播出后才肯离开,加班加点成了常事。连续的辛劳使他身体严重透支,3月份一次采访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左脸的肌肉无法控制,坚持完成当天的制作任务赶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原来是面瘫。本应该长期静养的他时刻惦记着单位的工作,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劝阻,住院半个月就匆匆赶回单位,重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广电局副局长尚振业指出,市委开展活动以来,广电局上下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学江浙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当作学习提高、锤炼队伍的一次机遇,在创新形式,为活动顺利开展营造浓厚氛围的同时,全体同志对照先进找差距,团结拼搏的意识更浓了,创新争先的劲头更足了。尤其是杨春生更是此次活动中涌现出的一个典型。杨春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学江浙活动开展以来,他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对每一条新闻,每一个字幕他都会认真审查,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坚持带病工作。他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激励和鼓舞着大家,同事们都称他为“新时期的老黄牛”。杨春生的率先垂范是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广电局新闻中心提出了“远学江浙赣,近学杨春生”的口号,全体人员乘借“学江浙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的东风,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新闻中心打破常规,人员少,就和其他中心合作;设备缺,就向其它部门借用;新手多,就一对一地教、手把手地练。全体同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习的氛围更浓,干事的劲头更足。

杨春生 –
沈阳骨科医院干疗诊区副主任医师

杨春生,男,沈阳骨科医院干疗诊区副主任医师,对软组织疼痛的诊断与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准确把握常见创伤骨折的诊断,熟练掌握针灸推拿等治疗,技术以及胶原酶化学溶解术一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间盘镜技术 。

杨春生 –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杨春生,男,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主要从事胸外科、胸部肿瘤、胸外创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擅长肺癌、食管癌、贲门癌、纵隔肿瘤、乳腺癌等各种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及胸外科创伤治疗,熟练掌握电子支气管镜和电子胃镜技术。获保定市级奖2项。

杨春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