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民国著名记者:曹聚仁的生平

发布日期:2020-11-26 19:38:14

  曹聚仁(1ϒ900-1972),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浙江浦江墩头镇蒋∀畈村(今属兰溪梅江镇蒋畈村)人。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1922年到上海,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曾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曾报道淞♦沪战役、台儿庄之捷。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后多次回内地,促进祖国统一事业。著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万里行记》、《现代中国通鉴》等。

image.png

  曹聚仁(1900-1972年),字挺岫,浙江省浦江县南乡蒋畈村(今属浙江兰溪市)人。1916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中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主编《浙江新潮》。

  1922年来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并在爱国女中任教,于《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长期撰稿。1923年5月,与柳亚子等人成立"新南社",并成为章太炎入室弟子,在上海文化学术圈声名鹊起。

  "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曹聚仁和朋友们创办《涛声》、《芒种》等刊物,为《社会日报》写Ε社论,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稿,再次成为上海望平街的活跃人物,与鲁迅等交往甚密。1934年与陈望道等合编《太白》期刊,任《太白》月刊编委。1935年,主编《芒种》,反对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

  鲁迅主动投稿予以⌈支持。同年,他与邹韬奋、沈钧儒等成为抗日救国会11名委员之一。

image.png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曹聚仁"脱下长袍,穿起短装,奔赴战场",开始"书生有笔日如刀"的战地记者生活。由于他对淞沪战场出色的现场报道,不久被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聘为战地特派记者૊。曾首报台儿庄大捷和首次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1941年,在江西赣南的蒋经国邀其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使该报成为当时东南三大报之一。抗战期间,他巡游东线战场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物通讯和战地杂感,广为《东南日报》、《前线日报》、《大刚报》、《立报》(香港)、《星岛日报》(香港)等报刊登载,部分内容甚至编入战时教科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论功颁奖,曹聚仁获得&#25b2;"云麾胜利勋章"。他´重新回到上海,过起编报、教书的生活。他起初负责《前线日报》编务,后因国共关系愈加复杂,导致言论、报道无所适从。便把新闻工作重心转移到香港《星岛日报》。作为《星岛日报》的外勤记者,这份境外报纸为其采写和发表通讯提供极大便ⓦ利。从⊄此,他迎来了新闻生涯中"伟大长篇通的黄金时代"。

  早在1943年春,曹聚仁即与商务印刷馆的王云五先生会晤,透露自己准备编写战史的计划。1946年夏天,曹聚仁蜗居上海家中,੠埋头撰写《中国抗战画史》,舒选配图片,半年时间完成编撰工作。1947年5月,《中国抗战画史》由联合画报社正式印行。

  1950年,曹聚仁赴香港任《星岛日报》编辑,并主办《学生日报》、《热风》♪,还为新加坡《南洋商报》写特约文章,1959年后同林霭民合办《循环日报》、《循环午报》、《循环晚报》。在此期间,曾担任国共特使频繁往来于海峡两岸。

  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在澳门逝世,周恩来总理盖棺定论称赞他为"爱国人士",并指î示"叶落归根"。骨灰送至南京,安葬于雨花台侧望江矶。后移葬于上海福寿园陵园。

ζ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263d;有½,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