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汉武帝刘彻:因迷信逼死儿子,差一点后继无人

发布日期:2020-11-24 21:57:05

【题记:本文系作者系列文章「读通鉴讲故事」“去愚篇”中的一篇】

汉武帝刘彻,汉景帝刘启之子,生于公元前156年,卒于前87年,前141-87年在位。这位在历史上享有雄才大略美誉的封建帝王,又以迷信神仙巫术著称,为此挥霍了许多人力物力,殃及数以万计的生命。迷信还造成了他本人的家庭悲剧。下面的故事,就是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引言:幸存者做皇帝,历史的悲喜剧

公元前74年七月二十五日,西汉都城长安未央宫太极前殿内,正在举行新皇帝的登基大典。在皇帝宝座上面坐着的,是一位十八岁的英俊青年。他就是在历史上很有名的汉宣帝刘询。

几天前,刘询还住在长安尚冠里,是一位既普通又特殊的长安居民。说普通,是因为他无官无爵,乃一介布衣。说特殊,则是因为他有着大汉皇家的血统,系汉武帝刘彻的曾孙,祖父刘据史称戾太子,父亲刘进世称史皇孙。朝廷虽然没有给他官爵,但他的生活由皇家宗正府负责供养,每年的春秋两季还会安排他进宫参加朝觐皇帝的仪式。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这一年,对西汉王朝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四月,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他没有生育儿子,该由谁来继承大位,成了个大问题。刘弗陵(前94-前74)是汉武帝的幼子,母亲赵婕妤,即钩弋夫人赵氏。

汉武帝刘彻共有六个儿子,卫皇后生刘据,王夫人生齐(怀)王刘闳,李姬生燕(刺)王刘旦和广陵(厉)王刘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刘髆,赵婕妤生昭帝刘弗陵。长子刘据已死于巫蛊之祸(前91年),次子刘闳早死(前110年),三子刘旦在昭帝时因谋反自杀(前86年),五子刘髆病逝(前87年)。

汉武帝刘彻:因迷信逼死儿子,差一点后继无人

汉宣帝刘询不只是“巫蛊之祸”的幸存者,他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守成之君

如今,只剩下四子广陵王刘胥。可是,这位力能扛鼎、空手搏熊的皇四子,当年因行无法度已被他的父皇弃用。既然第二代已经没有合适人选,受命辅政的霍光等人,便将目光转移到第三代身上,于是刘髆的儿子、第二代昌邑王刘贺,成了后继之君。

在刘贺即位的第二十七天,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由霍光提议,得到皇太后同意,他被废黜。偌大的汉帝国,再度进入到没有皇帝、虚位以待的状态。

刘询能做上皇帝,是由大臣丙吉推荐,得到了霍光的首肯。分析霍光乐意接受这位新君的缘由,不外乎两点:一是选择的空间狭窄,难以挑出更合适的人选;二是他跟刘询存在渊源关系,他是已故名将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而刘询则是卫青姐姐、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嫡曾孙。

人选确定下来后,主管皇族事务的宗正刘德,来到了刘询在尚冠里的居所。一进门,他先让刘询去洗个澡,然后换上他从宫里带来衣冠。出门的时候,太仆安排的专车已在街边等候。坐车来到宗正府,又安排刘询斋戒行礼。次日,他被带进未央宫,先来朝见皇太后,得知自己已经成了阳武侯。接着来到太极前殿,在群臣奏上皇帝玺绶后,登上了御座。最后,在大臣们的护卫簇拥下,前往开国之君刘邦的高帝庙拜谒。

既然定了由刘询来做皇帝,那为何还要先封他为阳武侯呢?这应当属于落实政策,同时也可避免出现白丁直接做皇帝的尴尬。

那么,堂堂大汉又为何走到差点选不出后继之君的窘境呢?这就得追溯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发生的那场悲剧。在那次史称“巫蛊之祸”的变局中,时任太子刘据一家人罹难,只留下孙儿刘询这根独苗,当时他尚在襁褓之中。

当年唯一的幸存者,现在居然做上了皇帝。历史演绎了一幕悲喜剧。欲知详细,请看下文。

汉武帝刘彻:因迷信逼死儿子,差一点后继无人

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

□帝王家事难平,父子原本情深

将时空转换至五十四年前,即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

这年三月,正受到宠幸的卫子夫,为汉武帝刘彻生下了长子刘据。刘彻时年二十九岁,在早婚早育的古代,这已算高龄得子了。在此之前,做了十余年皇后的陈阿娇,始终未能给他生个儿子。

满怀喜悦,刘彻为这个新生儿的诞生,举行了一场答谢的祭祀仪式。祝词出自当时二位大文豪东方朔和枚皋的手笔。母以子贵,卫子夫很快取代陈阿娇,被册立为正宫皇后。刘据七岁那年,被立为皇太子。

中年得子,刘彻对这位太子十分疼爱,甚至有些放任。史载,刘据喜欢交游宾客,刘彻就为他“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元鼎四年(前113年)刘据自己也生了儿子刘进,如此后继有人,刘彻更加感到高兴。

不过,刘彻后来宠幸的王夫人、李姬、李夫人和赵婕妤,又陆续生了五个儿子,情况开始变得有些微妙了。刘据的母亲卫皇后逐渐受到冷落,她因此担心儿子的储君地位是否会出现动摇。

刘彻看出了卫皇后母子的心事。一天,他特意对刘据的舅舅卫青说:“大汉有许多事情尚处草创,再加上四夷侵扰,我如果不变更制度,后代就没有凭借;如果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得不劳动百姓。假如后世之君还像我这么做,那就等于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太子稳重好静,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我担忧。寻找文治的君主,哪里还有比太子还贤明的呢!我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些不安,果真如此的话,你可以将我的话意转告他们。”这话说得清楚明白:你做皇后的年老色衰,我来得少了要理解,但儿子是我的亲生,那是不会存在任何问题的。

汉武帝刘彻:因迷信逼死儿子,差一点后继无人

陕西昆明池汉武帝刘彻雕像

正如刘彻所言,在政见方面,刘据跟自己的父亲存有差异。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并不赞成父亲连年四出征伐的做法,为此还曾多次进谏。有一次,刘彻笑着对他说:“由我来担当劳苦,把安逸留给你,这不也很好吗?”殷殷父子情,溢于言表。

每当外出行幸,刘彻都会将朝政交付给刘据处理。父亲用法严峻,儿子为人宽厚,刘据便借机给一些人平了反。刘彻行幸归来,当太子将自己留守期间所做裁决作出禀报时,他很少否定,有时甚至懒得过问。卫皇后担心儿子会惹恼父亲,经常告诫刘据要按父亲的旨意办事。刘彻得知后,却对卫皇后提出了批评。

然而,刘据毕竟还只是储君,他的务实做法尽管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称赞拥护,却得罪了那些秉承他父亲旨意用法严苛的官员,其中包括直指绣衣使者江充和黄门苏文、小黄门常融等人,他们都是皇帝的近臣,经常在刘彻跟前诋毁太子。而且,由于后者易结朋党,所以从表面上看,朝中对刘据的评价出现了誉少毁多的情形。在战功赫赫的卫青死后,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

好在刘彻尽管已觉察太子的行事方式,跟自己有着明显的不同,甚至因此对儿子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但他对刘据的信任,还属于“基本盘”。

刘彻晚年身体状况不好,跟几个儿子和皇后都很少见面。有一次刘据进宫来见母亲,逗留的时间比较长,苏文便向刘彻举报,说太子曾跟宫人嬉戏。刘彻听后并未追究,反而下令将太子的宫人增加到二百人。

有一次,刘彻身体又小有不适,打发常融去将刘据叫过来。常融回来后挑拨离间,谎报太子听说父皇生病,面露喜色,他以为武帝听后一定会很生气。刘彻并未作声。刘据来了,脸上带有泪痕,却强作欢笑。刘彻事后做了调查,弄清了真相,当即下令将常融处死。

此时的卫皇后尽管已被疏远,但她很注意防范,自避嫌疑,因此也还能受到刘彻的礼遇。

汉武帝刘彻:因迷信逼死儿子,差一点后继无人

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影视剧照)

□相信神仙巫术,父子离析分崩

汉武帝刘彻十六岁即位,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四年。读《史记》、《汉书》相关记载,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刘彻的一生,在致力于开疆辟土、建立文治武功的同时,也一直在企求能够见到神仙,渴望在神仙的帮助下实现长生不老,以求得永久君临天下。

要达到求仙的目的,就离不开为自己和神仙“牵线”的方士。元光二年(前133年),刘彻二十四岁,他结识了漫漫求仙路上的第一个方士李少君。最受到刘彻重视的方士,当推栾大。此人不仅在数月之间身佩六印(五利、天士、地士、大通、天道将军以及乐通侯印),而且娶了卫长公主,受赐奴仆千人、黄金万斤,刘彻还曾亲自登门求教。后来因骗局实在难以维持下去,他被刘彻处死。可谓信之愈深责之愈切。

刘彻在位期间共六次“封禅”泰山(一说为五次),其借封禅大典寻求神仙的意图很明显。他至少曾七次亲临大海求仙,元封元年(前110年)一年,就去了二次。又派人到海上寻找仙人和不死之药。

皇帝可以大张旗鼓去求仙,其他人受条件限制,就只能搞一些小动作了。武帝一朝,“巫蛊”之风蓬勃兴起,愈演愈烈。

“巫蛊”起于民间,属于一种试图加害于人的巫术。“蛊”的本义,是让人食用毒虫,从而致病。这种形式的巫术,在古代女性中比较流行。汉代的所谓“巫蛊”,往往是先将木制偶人埋在地底下面,然后通过巫师祈求神鬼帮助,从期达到护己害人的目的。

既然刘彻如此热衷于迷信,他的女人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于是,有不少女巫往来宫中,摇唇鼓舌,把“本领”用在了帮助女人争风吃醋上面,宫人们纷纷在地下埋上木偶人用来祈祷,又相互攻击对方是在诅咒武帝,把后宫闹得乌烟瘴气。

卫皇后的前任陈皇后,是刘彻姑母的女儿,虽然刘彻幼年曾有“金屋藏娇”的童稚戏语,但她被立为皇后十几年始终未能生子,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她便对当时日益受到宠幸的卫子夫施以“巫蛊”。事发被废。

汉武帝刘彻:因迷信逼死儿子,差一点后继无人

位于陕西兴平市的卫青墓

时过境迁,如今卫皇后的地位也开始出现了动摇的迹象。征和元年(前92年),有人状告时任丞相公孙贺之子、太仆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又曾在前往甘泉宫的驰道上埋设偶人,诅咒武帝。公孙贺是卫皇后的姐夫。刘彻穷究此事,次年公孙父子均死于狱中,卫皇后所生的诸邑、阳石公主及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都因指控卷入此案而被杀。在当时人看来,这无疑是拉开了清算卫皇后及其家族的序幕。

此时的刘彻因为身体多病,经常离开长安住到甘泉宫内,从将自己的女儿处死可以看出,他对任何人都不放心。他把江充任命为直指绣衣使者,就是要此人替他监督王公贵戚。

江充跟刘据母子都有矛盾,眼看着武帝的身体江河日下,他很担心武帝死后,自己将会被刘据杀掉。因此,他瞅准时机,借查办“巫蛊”,直接向刘据发起了攻击。他首先声称武帝生病的起因,是宫中有蛊气,不除掉病就不会好。获得授权后,他带人进入到后宫,在那里挖地三尺,弄得皇后和太子屋里连放床的地方也没有了。搜查的结果,几乎在每处房子里面都挖出了木偶人。尽管他知道这些并非是针对武帝,但汇报时却故意对武帝说,在太子的宫中搜获的木偶人最多。

看出江充这一次是非得将自己扳倒不可,刘据采纳身边人的建议,决定先发制人,将江充抓获并处死。

反对刘据的人,立即大声疾呼太子谋反。苏文跑到甘泉宫去向武帝告状。刘彻一开始还比较清醒,他说:“太子一定是害怕,又记恨江充,所以才这么做。”决定派人去把刘据叫来。派去的人并未跟刘据见上面,便跑回来谎报:“太子确实已经反叛,他要杀我,我跑回来了!”刘彻这才信以为真,下令发兵围捕太子。

史载,在这场发生于父与子之间、史称“巫蛊之祸”的事变中,双方在京城长安内外激战五日,死者数万, 血流成河。刘据兵败逃往湖县(治所在今灵宝市阌乡村地带),很快被追捕的人发现,他选择了上吊自杀。长安城内,卫皇后也在刘彻派人收缴她的皇后玺绶时自尽。刘据一家人除尚在襁褓中的刘询外,悉数死于非命。

汉武帝刘彻:因迷信逼死儿子,差一点后继无人

戾太子刘据(影视剧照)

□儿子黄泉命断,父亲痛改前非

旁观者清。就在刘家父子兵刃相见时,有个叫令狐茂(一说姓郑)的老人给刘彻上书,批评他居然不信任自己的儿子,而听信江充等人的谗言。他在上书中写道:“父亲好象天,母亲好比地,儿子则是万物。天平,地安,万物才能生长茂盛。父慈,母爱,儿子才孝顺。”这封来自民间的上书,让盛怒之中的刘彻有所醒悟,他曾打算赦免刘据,但没有立即下诏。就是这一迟缓,他失去了拯救儿子的最后机会。

当时这股巫蛊之风并不只是局限于宫廷,民间也盛行此道。后来在审理中发现,此类案件大多不实。刘彻心里也明白,是自己冤枉逼死了儿子。刘据刚死不久,他获知当时是一个名叫张富昌的兵卒将门踢开,新安县官员李寿跟着冲进去抱住太子,将其从柱子上解下来,但此时刘据已经断气了。刘彻感伤儿子的惨死,下令将张、李二人封侯。

次年,一个名叫田千秋的郎官上书,公开为太子鸣冤。刘彻召见了他,当即将他擢升为大鸿胪。

此时,刘彻已经大彻大悟。他开始清算当初加害太子的人:已死的江充,被追加灭族;苏文被押至城外的横门桥上,活活烧死;连在湖县对刘据兵刃相加的人,也没有放过。

然而,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了!刘彻建了一座“思子宫”,又在湖县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寄托对儿子的无限思念。

到了征和四年,刘彻已是六十七岁的高龄。太子之死给他的打击是巨大的,让他等了多年的神仙也不见踪影,他开始进行反思,对大臣们说:“即位以来,我做了许多荒谬的事情,现在已是不可追悔。从今以后,那些伤害老百姓、浪费财力的事,一律停止!”田千秋乘机进言:“方士说有神仙,但从来没有人看见,我请求把这些人全部罢免遣送掉!”刘彻立即下令把那些还在守候神仙的方士,全部遣散。

后来,刘彻又任命田千秋为丞相,封他为“富民侯”,以此奖励他的敢于直言,显示自己抛弃迷信、偃武修文的决心。

这以后,刘彻经常对大臣们说:“过去我多么愚昧啊,被那些方士欺骗了很长的时间。天下哪里有什么神仙?尽是胡说八道呀!节食服药,才能减少疾病呢。”在迷信的问题上,汉武帝刘彻最后总算是迷途知返。

汉武帝刘彻:因迷信逼死儿子,差一点后继无人

晚年的汉武帝固执而多疑(影视剧照)

结语:迷信作为工具,愚昧才是本质

一般认为,发生在汉武帝刘彻晚年的“巫蛊之祸”,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异常尖锐的表现和结果。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太子的废立上面。

刘据此时已经做了三十年太子,有了自己的派系力量,这应该属于一种正常的现象。太子系的人马,首先自然是实力强劲的卫氏家族,此外还有刘据的亲信,以及跟他政见趋同的一部分大臣。

容不得皇权旁落,这是绝大多数封建帝王共有的特点。汉武帝刘彻作为历史上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更不会例外。进入暮年,他对跟自己在政见上存在明显差异的太子刘据,产生了较多的疑虑。这也应当是一个不争的史实。

围绕这一矛盾焦点,各方势力展开了角逐。斗争的矛头首先对准的是卫氏家族,卫皇后姐夫、丞相公孙贺的落马,拉开了这场斗争的序幕,紧接着兵锋直接指向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

作为一对父子,太子刘据只要没有谋逆之心,他跟父亲的矛盾并不易于成为你死我活的结构性矛盾。对作为父亲的汉武帝刘彻来说,道理是同样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激化他们父子矛盾的是“巫蛊”,也就是迷信。扮演急先锋的江充、苏文等人,充分利用了刘彻的迷信心理,轻而易举地炮制了“巫蛊之祸”。

汉武帝刘彻:因迷信逼死儿子,差一点后继无人

汉武帝茂陵

现在有人认为,所谓“巫蛊之祸”,实际上是汉武帝刘彻为了让幼子刘弗陵成为继承人,而精心布下的一个局。他们提出这样的论点,并非基于有什么新的史料发现,而是大胆假设。“巫蛊之祸”发生在征和二年(前91年),汉昭帝刘弗陵直至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才在汉武帝死前两天被匆匆立为太子,中间相隔了四年时间。可以说,汉武帝刘彻是在临死之前才松开自己的权柄。倘若前面是一个局,第二任太子如此姗姗迟来,那么历史上的汉武,简直就是个笨蛋。

还有人将“巫蛊之祸”的祸首归结于江充、苏文等人,将汉武帝刘彻描绘得很无辜。这同样是在“以论代史”。

事实上,迷信一旦能够作为工具,且卓有成效,愚昧才是本质。历史上的汉武帝虽然号称雄才大略,但在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面前,却因为迷信而变得愚昧,而别有用心的人则利用他的这一愚昧,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这才是“巫蛊之祸”的前因与后果。

元鼎四年(前113年),在汾阴发现了所谓的“宝鼎”,方士公孙卿趁机托人向汉武帝献书,编造出黄帝得宝鼎封禅成仙的故事。刘彻拜读这篇“大作”后,立即召见了公孙卿,在当面听取禀报后,他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一语道破天机,在刘彻的心中,成为神仙、长生不老,才是他至高无上、舍此无他的人生目标,为此他可以像扔掉鞋子那般,抛弃自己的妻子儿女。

他最终未能成仙,但确实像扔掉鞋子那样,逼死了自己的妻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