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王之鏻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7 14:51:12

王之鏻

王之鏻

王之鏻,男,名德枢,1942年生于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书法字海》编审委员、原国际名人画院副秘书长。艺术主张为修身为先、书法其次,去名、立名、窃名,欣赏的多元化,重在继承与创好。主要出版物有《赵孟钚锌馕觥罚锻踔l书法集》等。

名家简介

男,名德枢,1942年生于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书法字海》编审委员、原国际名人画院副秘书长。

他的楷书初学柳公权,后习颜、欧、赵诸体及魏碑;行书初学文征明,后师承 沈尹默先生,并潜心学习“ 二王”;先后受到杜襄、 郑诵先、虞愚、 吴玉如、 启功等诸位先生的教诲。书风力求典雅、遒丽,富书卷气,寓刚健于婀娜之中,以行书见长。

王之鏻先后被《中国古今 书家辞典》《现代中国书法家名鉴》《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收录。

他的作品曾多次被国家有关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各国政要;韩国总统金泳三及前总统卢泰愚、葡萄牙总统桑帕约、台湾蒋纬国先生等都收藏有他的作品。

生平经历

六岁时,王之鏻就开始练习书法,由于父亲酷爱书法,特把书法定为王之鏻的家课,规定他每天除了完成学校指定的功课外,还必须把书法练好。在父亲精心教导培育下,长年累月,不断磨练,临摹柳公权、王羲之等大家的楷书,从小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

王之鏻

十五岁时,王之鏻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生书法比赛,并获得优秀奖,蒙著名书法家 张伯驹颁奖,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张伯驹的儒雅气质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7年,王之鏻参观了第一届时人书法展,见识到了当时诸名家的墨宝,特别是对 沈尹默先生的作品情有独钟,可是沈先生住在上海,相隔甚远,只能临摹他的书帖,不断充实和磨练,也钻研和借鉴当时北京著名书法家 郑诵先、 吴玉如、 启功等先生的书法作品,并亲临其门下受教,受益匪浅。

1965年,开始就职于北京京剧院,主要从事字幕工作,从那时起,书法便成为了他的工作,这使他对书法更加热爱,更加执着,并且结识了众多戏剧名家和文人雅士。文革期间,很多文艺工作者几乎停止了工作,而王之鏻的工作却依然在继续,在这种情况下,书法成为他生活的明灯。

1977年,参加了文革后第一届书画展,书画艺术重新回归大众。

1979年,参加了全国书法比赛,并获全国书法比赛优秀奖,期间结识了 吴玉如、 启功等先生,深得其教诲,他们的品行、学识都深深影响着王之鏻,时常鼓励他认真研究学问,少参加社交活动,这些成为他进一步成长的动力。

1981年,参加了澳大利亚主办的亚太地区书法比赛,并获得优秀奖。

1987年获北京中青年书法家十佳称号。

1991年赴新加坡雍宝斋举办个展,受到新加坡书坛耆宿 潘受先生赞赏。

1997年赴澳门举行展览,受到当地同道好评。

1997至1998年间,先后出版了《赵孟钚锌馕觥贰锻踔l书法集》《红楼梦诗词行书字帖》《王之鏻行书技法》等。

九十年代初,王之鏻结识了蒋纬国、卢泰愚,他们十分欣赏王先生的书法作品,并收藏其书法作品。同时期,日本的中岛壤治(又名中岛司友,十分重视书法传统)来到中国展览时,见到了王之鏻的书法,大为赞赏,并对其弟子说:“王先生的字可以作为字帖来学。”

八九十年代,王之鏻经常应邀在清华大学、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讲习书法,深受学生的喜爱。

从北京京剧院退休后,王之鏻在家潜心钻研学问,不断深化自己的修为,提升自己书法,思考当前书法艺术的现状。

2007年2月,王之鏻为选为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

2007年11月,王之鏻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从杜襄、 孙荣彬到 沈尹默、 启功等一批书法名家,或言传身教、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感染他,再加之他对古人法帖的刻苦钻研,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王之鏻日课碑帖,临池不辍,同时他对文史、戏曲、武术等也都有所涉猎。这些字外功夫潜移默化地浸透到他的书法中去,最终形成了他下笔自然超拔的书艺,使得他的字典雅遒丽,极富书卷气。

艺术特点

通习各种书体,尤以行书见长, 遵法“ 二王”,其书法作品典雅、遒丽,富书卷气,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用笔精湛,一点一画,张弛有度,方圆兼备,刚柔相济。 其虽以深刻的保守为旗帜,但并不泥古,而是善于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家面貌。他的作品不仅有着浓郁而质朴的书卷气,还有着和谐与秀美的民族文化之韵致。

“细观其字,典雅遒丽、方圆兼备;通篇看来,刚柔相济、弛张有度,着实功力不凡;正是其个性、经历、学养、气质的具体展现。”(张乃九评)

“在他的作品中,人们感受到浓郁而质朴的书卷气,感受到和谐与秀美的极致,感受到中国书法精神和整体民族文化传统的巨大魅力。”(冒舒湮评)

艺术主张

修身为先 书法其次

王之鏻曾到 吴玉如先生家中请教,指正其书法作品,谁知吴先生却说:“你到我这来,少说书法,多谈学问”,“书法就是衣服”等等,当时的王之鏻不甚理解,如今随着阅历及修养的不断提升,才知其中的深刻含义。“习字不修身,顶多是个字匠”,书法是一个 书家个性、阅历、修养及气质的呈现载体。

所以,真正的大书法家必定是个大文学家,其字里透露着文化的气息,承载着 书家的灵气。人品修为是一个 书家一生是必修课。

去名、立名、窃名

他对传统、对功名、对眼前这一切有他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理解。王之鏻认为,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文化领域出现失衡、断裂,以致今日书坛难有盟主,亦难出现大师。中青年书法爱好者应坚守精神岗位,不妨坚持“深刻的保守”,警惕已萌现的由反传统走向反文化的倾向,要有“天下皆吾敌而不改其度”的心理准备,力求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一个虽然难于伟大但亦并不卑微的时代印记,至于功名,即使做不到去名,也万万不可窃名,要扎扎实实地立名。

欣赏的多元化

在欣赏书法前,必须先打破人们脑海中对书法的神秘感,用一颗毫无成见的心去欣赏,去体味书法。王之鏻主张多元共存,强调欣赏的多元化,不可用统一的标准去欣赏不同的作品,他提倡兼容并包,尊重各有偏爱,不能完全用传统的标准去欣赏今天的作品。

近 期书法大展及其评奖活动,曾引起我的疑惑,经过思索我悟出:“相当多的获奖作品与传统书法相比,已成为另类,如同猩猩、黑猩猩、与人类虽是近亲,但究竟已非我族类,猩猩中也必然有它们的u2018美男靓女u2019,人类却无法理解,把不同类别的放在一起强分甲乙,那是异元批评,无类比附。他主张多元共存,而现在的情况是狼奔豕突,几欲不许人类以人的面目出现。”

重在继承与创好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其他许多事物一样,既需要有勇敢的改革者,也需要有深刻的保守者。”(郑也夫语)没有前者,就会从固步自封走向抱残守阙;没有后者,就会从反传统走向反文化,而这也正是当前的主要危险。

书法艺术是举世无双的特殊门类,研究书法必须追根溯源,如学篆书须从几千年前的金文、秦篆入手,隶书须从汉隶入手,楷书须从魏碑、唐楷入手等。这点非常特殊,连被称为与书法同源的绘画也不能相比,总之,书法艺术最为强调继承传统。高度成熟完美的书法艺术,与古典绘画、古典诗词、芭蕾舞、传统烹调、古典音乐等一样,并不需要一味的强调“现代化”,否则会加速其消亡而走进博物馆,在这点上书法比绘画、戏曲、烹调等更显突出。

书法艺术重在创好,而不是简单的创“新”。书法艺术的发展必须遵循这一法则,书法的“变”或说“出新”,是渐变、蜕变,而不是孙悟空的“摇身一变”,它与人类容貌几千年来的变化是一样的。人类从野蛮人进化为文明人,五官容貌从结构上讲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各个时代人的神采气质必然打上了各个时代的烙印。

前人曾云:“书法以神采为上,而形质次之。”而现 在很多人颠倒了这个关系,一提出新,首先从形上(结构、形式)改变,追求变形、追求感官冲击力,却丢弃其神采,已经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了。

艺术历程

重要活动

1979年获全国书法比赛优秀奖;

1981年获澳大利亚主办亚太地区书法比赛优秀奖;

1987年获北京中青年书法家十佳称号;

1997年赴澳门举行展览,受到当地同道好评;

2010年在保定博物馆举办“江山如此多娇当代书画家王之鏻、 袁辉书画联璧展”。

主要出版物

1997年01月 新时代出版社 出版发行了王之鏻编著的《赵孟钚锌馕觥?/p>

1997年12月 荣宝斋出版社 出版发行了由 沈鹏先生作序的《王之鏻书法集》

1998年05月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发行了王之鏻书写的《红楼梦诗词行书字帖》

1998年12月 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 中国名家书画技法大观之《王之鏻行书技法》讲学光盘, 其中有 刘炳森、王之鏻等五人主讲各体书法。

作品收藏

如图:

艺术感悟

王之鏻认为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必也不可能一代胜过—代,面对历史上一座座艺术高峰,后人常常感叹“无以胜之”,经过终生攀登“虽然可以新颖却难于更加伟大“(鲁迅语)。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历经近现代几次重大文化断裂及多种因素的外向逼迫和制约,在表面繁荣下潜藏着危机,其主要症结是书坛整体文化素质的严重失落。基于此王之鏻提出了坚持“深刻保守”的主张,倡导以秀丽工整见长的书风,不无纠正时弊之效。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书协主席 沈鹏先生的重视,并在文章和讲话中多次宣讲,激励王之鏻就这一主张的内涵加以阐明和界定。

当我们面对某些“书法家”那些怎么也看不明白的作品,以致怀疑是我们自己“五官错位”时,我们不能不感叹德枢先生看法的深刻。当然,德枢先生是从不以书法家自居的。

王之鏻的座右铭是:在艺术探索的路上,要有“天下皆吾敌而不改其度”的心理准备。

双林墨迹

新加坡莲山双林寺自1898年创建历时十一载竣工,双林寺是为纪念佛陀释迦牟尼的诞辰和涅盘而建,设计精心,内有佛陀的精美雕像,是新加坡最宏伟的丛林寺院。1980年,新加坡古迹保存局宣布双林寺为第十九个国家古迹,是唯一被列为国家古迹的佛教寺院。

山门外侧左右各树立牌楼,高约9.1公尺,宽约7.1公尺,接引十方善信, 是进入寺院前的入口标示。牌楼采用四柱三间三滴水式(即三座屋顶),中间为消防队车道,两旁是行人道,屋脊飞扬,形体壮丽。牌楼每边各有四对石狮,石狮具夹柱功能,同时也增添雄浑的气势。东坊额题“德化十方”、“道传八闽”,西坊额题“法耀南天”、“禅源西竺”。

新加坡双林寺牌楼上,刻有王之鏻四幅对联(由香港腾光老法师撰联)书法作品:

“大千世界众生道场 不二法门诸佛行云”“双修福慧三摩地 林接云霞万里天”

“殿宇巍峨庄严三宝 烟霞霭瑞毓秀双林”“大道恢宏传妙谛 名山高峻仰宗风”

生活趣闻

“不事天子,不结王侯。”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的一天,总书记视察北京四中,在会客厅看到王之鏻书写的六尺书法作品《念奴娇 赤壁怀古》,便问:“这是谁写的,写得龙飞凤舞的?”之后,四中的校领导打电话给王之鏻说:“总书记看上你的字了,说你的字写得龙飞凤舞的,你给他写幅作品吧?”王之鏻听后默默无语,心想:“他根本就不懂书法,我的字怎么能用龙飞凤舞来形容呢。”当时的王之鏻坚持“不事天子,不结王侯”,并不为权贵而折腰。在外人看来,王之鏻很傻,不会抓住机会……

习字——生活的一部分

王之鏻每天一大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练习书法,几十年如一日,不断钻研书法。朋友都称他是“书痴”,每每写起书法来便忘却一切烦恼,沉醉其中。正是这种刻苦钻研,不断研习的精神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就。

作品展示

以下是王之鏻的部分作品

图册

王之鏻作品及活动图片

学术著作

《王之鏻评析赵孟钍榉ā?/p>

从美学角度上说,一切艺术都可分为阳刚(壮美、豪放)与阴柔(秀美、婉约)两大流派。 赵体以秀美端雅见长,显然属于后者。但阳刚与阴柔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倚伏的,不少艺术精品都是寓刚健于婀娜之中,或藏妩媚于旷超之内。苏轼、辛弃疾的词风以阳刚、豪放见长,但也有“细雨斜风作小寒”(苏轼),“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辛弃疾)这样婉约、韶秀之作。 梅兰芳先生的艺术当以阴柔见长,但也并不乏阳刚之气,他饰演的人物都表现出来巾帼不让须眉的阳刚之气。所以,所以阳刚之气不一定都是“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赵字虽属阴柔之美,但其外貌圆润秀丽而内涵筋骨劲拔;笔画圆秀而间架方严。可见阳刚与阴柔二者不必非得归于一隅,更不必欲比高低,强分甲乙。

然而,自清代乾隆提倡碑学以来,以阴柔见长的书风,从书圣王羲之起,屡遭贬抑、 赵体更是首当其冲。 吴玉如先生说“乾隆以来重碑板,于是尚重、尚拙、尚怪,群趋即入魔道矣。”碑学盛行于帖学式微之时,其功本不可没,但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弊端。尤其晚近习书者,整体文化素质失落,极易出现浮躁化、粗俗化、浅薄化、草率化。在这种背景下,倡导以秀丽工整见长的书风,不无纠正时弊之效。

作品润格

2013年润格: 20000 元/平尺

2012年作品润格:10000——15000元/平尺

2011年润格:8000——12000元/平尺

2010年参考价:6000——8000元/平尺

王之鏻前期书法作品润格趋势(元/平尺)

时间(年)199019952000200220042006200720082009 润格(元)3008001200180025003000340046005500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