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王运涛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20 14:14:16

王运涛

王运涛,男,1977年生,河南开封人,200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现在郑州广播电视大学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他在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读书期间,就汲汲于钻研贬谪文化研究、痴迷经典文学传播。正如他在新著《文学传播学论稿》《后记》中所说“古代文学的研究当然也不乏寂寞和艰辛,但这是我自己选定的,更何况研究的对象又是我所热爱的,兴趣所在,自然能‘衣带渐宽终不悔’”。到郑州电大讲授古代文学课程以后,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和对经典文学的情有独钟与孜孜追求,为其深入钻研终出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物介绍

  他在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读书期间,就汲汲于钻研贬谪文化研究、痴迷经典文学传播。正如他在新著《文学传播学论稿》《后记》中所说“古代文学的研究当然也不乏寂寞和艰辛,但这是我自己选定的,更何况研究的对象又是我所热爱的,兴趣所在,自然能u2018衣带渐宽终不悔u2019”。到郑州电大讲授古代文学课程以后,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和对经典文学的情有独钟与孜孜追求,为其深入钻研终出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方向

  近三年来,王运涛先生潜心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尤其在中国古代贬谪文化和经典文学传播研究领域用力甚深、学识深湛,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2001年他在郑州大学中文系的时候,师从曹萌教授学习古代文学,那时曹萌教授的文学传播学理论初具雏形,在授课的时候多次提到了关于创建文学传播学学科最早的一些思考和学术尝试,时隔四年之后,曹萌教授的学术构想终于付诸了现实,在沈阳师范大学建立了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

  作为他的学生,王运涛先生也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2002年开始,他便开始了在贬谪文学与现代心理学、经典文学与传播学两个十字路口上的探索。研究中国古代贬谪文化,兼采传统研究方法和当代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思维的长处,以揭示其生存方式和心态变化、人格变异、性格升华为归宿,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贬谪文化的整体走向,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及其与人生苦难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价值的学术观点,在学界引起了一定反响。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凝聚了几多心血的《中国古代贬谪文化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一书于2005年新春佳节期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王美春先生和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南飞雁先后在《江海晚报》、光明网、读书中文网等媒体专门撰文给此书以大力推介。

  王运涛先生到郑州广播电视大学执教以来,就始终自觉着眼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前沿、中国文化变革的新的特点,以及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实践需要,从经典文学的传播和人文教育的时代变迁出发,致力于文学传播理论及其实践模式的创新建构,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以及文学思想、文学现象,做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审视的有机结合,研究角度更为独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论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他的《论世代累积型作品的高山流水传播》、《中国经典文学传承的人文精神及其文学表现》、《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动力研究》等文章,从传播学立场出发,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以及文学思想、文学现象,符合我国传播学研究趋向,也体现出传播学学科的与时俱进,或可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提供新途径和新范式。

  目前,在中国研究较多的是新闻传播学,已出版了不少专著,成为一门“显学”,而艺术传播学的研究则是一个薄弱环节。王运涛先生将研究对象定位在贬谪文化与经典文学传播上,而且贬谪文化研究不局限于唐代,涉及范围有所拓宽,无疑这些研究对象是独特的,并基本达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之要求。他绝非在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方面炒作新名词、术语,而是以独到的感悟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传播作独特的解析,因而,对中国文学传播学的构建具有推动之力。在此之前,文学传播学从属于艺术传播学,正如当年美学从属于哲学一般。通过对经典文学传播的演绎,为文学传播学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文学传播学从艺术传播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因而,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事实也证明,当中国古代贬谪文化与经典文学传播这两个命题相遇的时候,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体验。

  在经典文学传播的认识上,王运涛先生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出发,突出了经典文学传播与寻求人的精神健全发展之间的当代性关联。他从现实出发,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当代人性追求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的具体特征上,深入发掘古代文学传播的当代学理价值及其实践功能。高度重视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科学性,充分注意吸收现代西方传播学的成果,是王运涛先生从事文学传播理论建构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他认为,古代文学传播研究要进入现代学科发展的前沿,就应当在思辨与实证、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有全新突破。

  如果我手头的资料无误的话,王运涛先生应该是河南省独力出版中国古代文学学术专著的最年轻的学者,而且我认为,这个“最年轻”的定语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王运涛先生的文字里,我读到了许多文学大家在贬谪苦境乃至陷入人生死境中,尤自以文学守护自我并张扬自我人格的精神释解过程。我相信王运涛先生一定坚定了这样的一个信念:文学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为了这个守护者,即便是再艰苦、再寂寞,他也会继续走下去,不断地向我们奉献出更多的心血和成绩。我期望王运涛先生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能一如既往地别具只眼地去骊海探珠,撰写出《文学传播学论稿》的姊妹篇,形成系列著作,为继承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4年以来主要科研成果

  1、《贬官士人的一般心态及其文学表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CN34-1171/G4。

  2、《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内容特征》,载于《现代社科导刊》2004年第8期, CN22-1242。

  3、《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动力研究》,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秋之卷, CN42-1040/C。(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4、《〈绿野仙踪〉探微》,载于《学术前沿》2004年第九期,ISSN1810-2476(香港)。

  5、《略论贬官士人的特殊心态及其文学表现》,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CN21-1389/G4。

  6、《校园环境生态美学初探》,载于《美与时代》2004年第12期下(学术版),CN41-1061/B。(双效期刊)

  7、《促学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载于《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四期。(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8、《略论导助促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现》入编《河南省远程开放教育研究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年7月。

  9、《论世代累积型作品高山流水传播》,载于《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六期。

  10、《新乐府诗人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展示与思考》,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CN21-1389/G4。

  11、《唐朝水墨画与士人性格中的禅道境界》,载于《美与时代》2005年第2期下(学术版),CN41-1061/B。(双效期刊)

  12、《促学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载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CN14–1323/c。

  13、《论世代累积型作品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模式》,载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14、《实践“一主三学”教学模式  保证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载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5、《略论20世纪西方小说叙事的美学旨趣》,载于《周口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6、《略论创造性模仿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CN21-1389/G4。

主要著作

  1、《实用办事口才》[参编],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12月。

  2、《中国古代贬谪文化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

获奖情况一览

  1、获得2004年度河南电大教学成果二等奖。

  2、获得河南省电大系统2004年度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

  3、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2004年度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

  4、2004年获“郑州电大科研之星”。

  5、2004年荣获“郑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

  6、2005年获得“郑州电大文明教师”称号。

  7、2003年获“郑州市科普先进个人”称号。

  8、2002年获“郑州电大优秀共产党员”。

谈治学之道

王运涛:我认为,如果说魏晋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那么网络时代的今天就是学术自觉的时代。21世纪的今天,网络思想者到处有,草根红学也潜滋暗长,所有迹象表明: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谁先自觉谁成佛,锐意进取成正果。我们通常说:做人要厚道,我理解青年人的厚道应该不仅是道义上的宽容,还要包含厚爱学术之道的意思。治学约束做人,要治学就要坐得冷板凳,做一个勤读善思多交流的人;治学引导做人,治学的人往往是一个思维严谨、眼光透彻的人。治学的价值固然体现在学术成果上,也体现在治学的过程中。治学的过程是一个致力于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先治于人而后治人的过程,先接受大家的思想,然后用思想去启发大家。治学成果利人,增长别人见识;治学过程利己,提升自身素养。利己是为了利人,有了利人的目标,不断努力就能取得利己的甘果。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王运涛: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治学就是要做到四个字:稳、准、狠、新。稳是心态要放得稳,心态决定成败,好的心态决定我们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准是眼光要看得准,眼光决定高度,宏阔的视野、精准的定位决定大的成果;狠是功夫要下得狠,勤奋出真知,只要功夫深真理就现身;新是思维要瞄准新,缘木求鱼是笑谈,若求的是木鱼便是创新;创新切忌偏颇,否则盲人摸象摸到象鞭说象鼻,必然贻笑大方。治学是人一生的事业,也是要一世修炼的功夫。治学讲究效率,就像走路寻找捷径一样重要。个人治学的效率之高低与其筹划与通盘考虑能力相关,因此,青年人治学必要筹划在先,而后按部就班。治学之本,贵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因此,带着生活中思考的具体问题去治学,才能增强治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终而提高治学效率,久病成医便是这个道理。

王运涛:做人是一生要研究的课题,治学是做人过程中的升华。做人要用尽一生去努力,做学问要巧用“零布头”。时间是一匹布,而生活却常常把他剪成琐琐碎碎的零布头。做学问的人必须学会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做知识的积累、资料的积累、情况的积累、问题的积累等等,然后厚积薄发。志向决定努力方向,超越平凡的生活注定治学路上的奔波。许多的年轻人因为不愿吃治学之苦,所以从未体会到治学的快乐、创新的幸福、充实的满足,这是很遗憾的人生。我整理了大批著名学者的治学之路,他们治学有所成的奥秘有三点:一是接受良好的教育,二是搞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三是努力做到最好。对此,有学者生动地概括成:“在正确的时间,选择正确的方向,去到正确的地方,找到正确的老师。”少年智则国智,学术有我们的责任。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