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程钟龄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1-01-12 03:04:18

程钟龄

程国彭(1662-1735年,生猝年待考)清代名医。字钟龄,号恒阳子。安徽歙县人。幼年多病乃立志学医,潜心研究各家医著,博采众长,乃精岐黄,医名大噪于康熙、雍正间。晚年至天都普陀寺修行,法号普明子。治学推崇仲景为制方之祖,主张学贵沉潜,务求对医理有所悟。

人物简介

《医学心悟》乃清代名医程钟龄(公元1662—1735年,原字龄,亦名国彭)所著。该书通俗易懂,多切实用,在近代中医药界,亦颇为知名。 据《松谷笔记》载:程钟龄有祖坟葬于某山之上,其坟低处(亦曰坟下),有当地一土豪之祖坟,该坟墓之四周栽有多棵古柏,因程钟龄之祖坟居其上,为古柏之横枝所穿进,坟内之棺椁将露,程钟龄乃前往该土豪家与之相商,欲剪除其穿坟之柏枝,但土豪不允,与之相拒,程钟龄乃自往伐之。土豪乃怒,率家奴数人前往阻止。乡民皆为程钟龄鸣不平,聚数十人与土豪相争,程钟龄力阻之,但罔效。土豪一家奴已为乡民殴毙,土豪乃诉讼子宫。为不累及乡民,程钟龄遂赴官府自首。官府谳定论抵,将程钟龄解省,待秋后处决。适巡抚之母身患沉疴,诸医皆不能疗……程钟龄在狱中闻及此事,乃私贿其狱卒,赂通臬司。臬司知钟龄善医,乃为程钟龄易服更名,荐至抚署,为巡抚之母诊病,诊断书方后仍归狱服刑。遂演出了“朝为上宾,暮为重囚”之戏。经旬余,巡抚母亲之病竟获痊愈。巡抚遂以五百金子臬司,臬司乃令仆于狱中赠之,曰:“此巡抚以酬也。”程钟龄受金后复拜曰:“本人敢受此金,奈家贫复遭劫难,典质一空,留此聊以赡家,故不敢辞;惟老太夫人疾虽愈,其根尤存,恐曰后他变,当为拟以调理之方,以防其变……”臬司遂告之巡抚,遂复召程钟龄。程钟龄往见抚母,投地拜哭,乞曰:太夫人救我!我程某也。抚母大为感动,谓巡抚曰:“此君能救我命,你何不救彼以为报耶!巡抚曰,他酬报惟命,但其刑役加身,实无法挽回。抚母乃强之,命二人结为 ”金兰”。巡抚不敢违抗母命,叹曰:“案定如山,断无改判之理。无已,若逃之,则吾与臬司同受罪矣!然为母故,亦不敢辞;为保君命,只好委君屈居,遁入空门……”程钟龄遂入天都(今安徽省歙县)出家修行。

《医学心悟》一书,其多半内容乃成书于狱中。据民间流传,巡抚之母,因年迈体弱,乃患咳嗽病,经诸医治疗不效,程钟龄乃以他自创之方”止嗽散”治之,使巡抚母亲之病竟然痊愈。该方也救了程钟龄一条性命。

学术思想

程氏从开始习医起,就广涉《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学典籍.又旁及诸家。进行全面地研究.加以融会贯通,而反对偏执一家.而囿于门户之见。他曾在《医学心悟.凡例》中说:“四子之书.合之则见其全。分之则见其偏。”

程氏由于研习全面,因此他对各枓都有切见,尤其是伤寒诸证辨析、杂病论治、“外科十法”等方面更有卓见。首先,他所提出的“医门八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1、论汗法。他说:“百病起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u2019汗法一差。夭枉隨之矣。”如何运用汗法?他要求医家要分清辨明“当汗不汗”、“不当汗而汗”、“当汗不可汗而妄汗”、“当汗不可汗而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知发不知敛”等几种误治的情况,以根据病症,恰当地使用汗法。

2、论和法。程氏认为和法适应于伤寒的半表半里证.但此证“变化无穷u2019,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等多种情况。临证施治.要仔细分辨。对于“当和不和”、“不当和而和”、“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虛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等误治情况。程氏提醒要严加防止。

3、论下法。程氏下法是指攻逐病邪,他认为“下去其邪而正气自复”.对于“每视下药为畏途”的医家.“视下医为砒鸩”的病家,提出了批评。他又指出了当时一些医生误治的情况,如“当下不下”、“不当下而下”、“当下不可下而妄下”、“当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当下而下之不知深浅”、“不別寒热积滞、痰水、虫血、痈脓”等,都加以详析细论,指出救治之法。

4、论消法。程国彭说;“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对于人体所出现的壅积之物,他主张消散而平之.而一般医者视消字为“泛常”,“不知其变化曲折”.轻视消法。程氏指出此法“较他法为尤难”。故医家必须“详稽博考”。重视消法,以运用得当。为此他指出了“当消不消”、“不当消而消”、“当消而消之不得其法”、“消之而不明部分”等误治的情况.供医家研究探索。

5、论吐法.吐法是治疗上焦之痰、食及痈脓诸证。程氏为“近世医者,每将此法置之高阁”而不用。深表感叹。他呼吁医界要重视此法。为了熟练掌握此法,他亦指出了几种误治情况,如“当吐不吐”、“不当吐而吐”、“当吐不可吐而妄吐”等.供后来之医家借鉴。

  6、论清法.清法适应于火热病症,程氏认为火热症有内伤、外感之别.治疗不同,必须提请医家注意。他又针对“当清不清”、不当清而清”、 “当清而清之不分内伤、外感”、“当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证”等几种误治情况加以论析,提出就正之法.让后世医家走出迷津:

7、论温法。温法即温中之法。程氏认为“群尚温补.痛戒寒凉”是片面的偏执之见。他对“当温不温”、“不当温而温”、“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当温而温之不量其人不量其证与其时”的几种错误做法. 一一予以论析.指出就正之途.

8、论补法。补是补虚损。程氏除药补而外,又提出食补、精补、神补等多法.强调“节饮食.惜精神”。此类强身健体的补益之法,符合传统医学观点.对后世颇有影响.今天仍须重视。同时,他也针对“当补不补”、“不当补而补”、“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合、不知缓急”的错误做法.闸发了他的就正之法,均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在临床上是有指导意义的。

另外。程氏对杂病治疗亦有许多独到见解.值得研究总结。例如“类中风”,他指出u2018真中之证。必连经络。多见歪斜偏废之候.与类中之专气致病者。自是不同”。(《医学心悟.类中风》)类中风为气病一般无后遗瘫痪诸证.他所列类中风有8种火中、虛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他所说的类中风包括病证很多,对这些类中风的病证与治疗.都一一作了论述.足供后业医家临床参考。

关于咳嗽的论治。程氏的见解更值得重视。他认为咳嗽的病因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呜,劳欲情志、饮食炙博之火自内攻之则亦呜”。《医学心悟.咳嗽》。他善于用“止嗽散”(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加减,治疗各种咳嗽。此方是他“苦心揣摩而得”的验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同上)他对外感、内伤、五脏、六腑各种不同病状的咳嗽详加分辨论列。并一一指出病因.说明他对此病研究的深入。其治法都是根据病情,在“止嗽散”的基础上.随宜加减。均是经验之谈.既有临床实用价值.又有学术研究价值。

此外。他对诸多内科杂证的论治。都有他的真知灼见.颇值得研究总结。

程氏对医学精益求精,对病人乐善好施、重视医德的态度也是为今所效法的。其强调指出,作为高明的医生,必须博采各家之长,“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未犹知也”。医者“性命攸关。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大悟不止也。”因此,他以“心悟”作书名,要求门人“读是书,而更加博览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诣精微之域,则心如明镜,笔发春花,于以拯救苍生,而药无虚发,方必有功”。

医中百误歌

病家误,早失计,初时抱恙不介意,人日虚兮病日增,纵有良工也费气。  

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所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  

病家误,性躁急,病有回机药须吃,药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  

病家误,在服药,服药之中有窍妙,或冷或热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  

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悟,岂知肝木克脾元,愿君养性须回护。  

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  

病家误,染风寒,风寒散去又复还,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盗贼更摧残。  

病家误,不戒口,口腹伤人处处有,饮食相宜中气和,鼓腹含哺天地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