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9 22:29:29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1883年3月19日-1946年10月12日)。美国陆军上将。

史迪威的简介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1883年3月19日-1946年10月12日)。美国陆军上将。生于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1904年毕业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1923年赴华工作。1926~1929年在中国天津任驻华美军营长、代理参谋长。1935~1939年任驻华武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指挥盟军抗击日军入侵缅甸。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在缅北反攻战役中指挥盟军与侵缅日军作战。因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事业,并且对蒋介石极为不满,称其为“花生米”(因蒋介石为光头),与蒋介石发生矛盾。随后蒋坚持要求撤换史迪威,1944年10月19日,罗斯福颁发了召回史迪威的命令。次年1月任国内陆军地面部队司令,6月任驻冲绳美第10集团军司令, 8月接受琉球群岛日军投降。 1946年3 月任第6集团军司令。1946年10月13日病逝。周恩来赞扬他是“最优秀的战士”。

 

史迪威的经历

  1939年─1940年於第二步兵師內任職,1940年─1941年在加州訓練第七步兵師。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中國向軸心國宣戰。美國於1942年委派史迪威赴中國战时首都重庆,任同盟國「中國、緬甸、印度戰區」總參珠L(最高司令為蔣介石),兼任駐華美軍司令,美國總統特使。史迪威當時的主要任務為確保對中國的物資供應。當時國民政府對外交通為日軍封鎖,只剩滇緬公路仍然通行。然而日軍向英國宣戰後迅速攻佔新加坡、馬來西亞,然後轉而攻擊緬甸,緬甸形勢可危。中國應要求於1942年初派出遠征哌M入緬甸,由史迪威指揮。由於英軍迅速潰退,中國遠征軍陷入包圍。最終入緬之中國遠征咭徊糠莞S史迪威命令撤入印度,另外大部份經原始森林,承受重大損失後返回中國。

  緬甸陷落後,中國在陸地及海上咻斁€被切斷,所有咻斨荒苡捎《冉涶劮逵煽者進行。史迪威希望能再次打通經緬甸之交通,一雪前恥。史迪威將從緬甸撤到印度的兩師中國軍隊(新38師及新22師)在印度進行訓練,並改換美軍裝備,編成之軍隊即為「新一軍」。另一方面以空咧林袊吥现佬笛b備中國軍隊二十個師,以及由美軍顧問加以訓練;預備從兩面夾攻收服緬北。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关系

  自從史迪威從緬北敗退,即開始與蔣介石關係逐漸不和,史迪威曾替蔣介石取了個「Peanut」(沒用的小人物、花生米)的綽號,甚至將黃山的蔣介石山莊稱為「Berchtesgaden」(希特勒山莊)。1942年初史迪威指揮遠征軍時,發現原來中國將領仍然受蔣介石直接命令,感到十分不滿。首次征緬失敗後,蔣介石對再次派兵入緬向日反攻抱遲疑態度。蔣介石認為中國軍隊訓練及裝備不足,而美國並無按原來計劃數量咻斞a給予中國;加上英國撤回原定從海上支持進攻的計劃,因此認為再次攻緬並無把握,對史迪威再三催促仍未為所動。同時又多番提出要求美國增加援助數量。史迪威則認為蔣介石對抗日消極,貪得無厭,加上其他原因,對其十分輕視。另外史迪威對國民黨的無能及腐敗深感到厭惡,一度建議美國完全終止援助。另一方面史迪威對共產黨卻懷有相當好感,認為共產黨是真正有能力抗日的力量,而共產主義者不過是土地改革者,曾建議將部份美援給予延安。蔣介石自1943年起曾兩次要求美國撤換史迪威,但因為馬歇爾在美國的反對而未能成事。

  史迪威與蔣中正的關係最終發展成勢成水火。1944年年春季以後,日軍在華發動「一號作戰」打通大陸橋,國軍在西南、河北大潰敗。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中國形勢表示憂慮,加上史、蔣二人長期不和,於是特意派出副總統華萊士到中國親自了解情況。華萊士到華後對國民政府的統治能力給予很低的評價,但同意史迪威成為兩國交往的障礙。8月中,羅斯福再三提出蔣中正將中國大陸之軍隊交予史迪威指揮,為此特意將史迪威晉升為上將。羅斯福一度以接近命令的口吻向蔣提出要求,史迪威得悉後,親自將該份電報交予蔣介石,之後在他的日記中記下快慰之感。蔣介石回覆羅斯福,倘若要將指揮權交予史迪威,寧願不惜脫離盟國獨自抗日。最終羅斯福權衡下在1944年10月18日下達命令撤換史迪威,其職務由魏德邁接手。

  史迪威回國後,先後任美軍第十軍團司令,及第六軍團司令。1946年10月12日現役中因胃癌在三藩市病逝。

 

史迪威公路

  1943年中緬印戰區劃分為中國戰區及東南亞戰區,蒙巴頓為東南亞戰區司令,史迪威為副司令。1943年12月起,史迪威親自指揮中國駐印軍及麥利爾突擊隊反攻緬北,最終於1944年8月收服緬北交通重鎮密支那。而由印度利多,經緬北密支那到中國雲南的中印公路亦於1945年1月建成,並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的生平

  1883年3月19日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后随家人定居纽约州扬克斯市。

  1900年7月 考入西点军校,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学员之一。

  1904年6月 从西点军校毕业,授予少尉军衔;随后赴菲律宾在步兵第12团服役。

  1906年2月 调回西点军校,在现代语言系任教官,先后教授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历史、战术等课程。

  1910年10月 与威妮弗雷德·A·史密斯结为伉俪,相爱终生。

  1911年1月 再次赴菲律宾步兵第12团服役,3月晋升为中尉。

  1911年11月 第一次来华,游历上海、厦门、广州、梧州、香港等地。1913年9月 重返西点军校任教。

  1916年夏 在纽约州普拉茨堡后备役军官训练营地任教官,9月晋升上尉。

  1917年8月 在弗吉尼亚州李营第80师任旅长副官,晋升临时少校。

  1918年1月 赴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远征军总司令部和第4军担任情报工作,先后晋升为临时中校、上校,并荣获优秀服役勋章。

  翌年7月回到美国后,临时军衔全部取消,重新成为上尉。

  1919年8月 被任命为首任驻华语言军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

  1920年8月 第二次来华,正式就任驻华语言军官,在北京华北协和语言学校继续学习汉语。

  1921年—1922年 被国际赈灾委员会借用,先后担任修筑山西汾阳至军渡、陕西潼关至西安公路的总工程师,接触了各种社会情况,结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

  1922年—1923年6月 作为美国驻华武官处工作人员,视察和游历了中国东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

  1923年7月 回美国赴本宁堡步兵学校学习;翌年毕业任校长韦尔斯将军的助理执行官。

  1925年9月 入利文沃思指挥和参谋学院深造。

  1926年9月 第三次来华,出任美军驻天津步兵第15团营长。

  1927年5月 受美国驻华公使馆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军情,尔后所写的报告受到嘉奖。

  1928年1月 代理步兵第15团参谋长;5月晋升中校。

  1929年6月 回到美国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主任,在此获得“醋性子乔”(亦称“尖刻的乔”)这一使他引为骄傲的绰号。

  1935年7月 第四次来华,在北平任美国驻华武官,已晋升上校。

  1936年 先后考察广州、桂林、梧州、南宁、汉口、徐州、开封、洛阳等地。

  1937年7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组织一个情报组,及时向美国报告战争进展情况;年底迁至汉口,翌年曾在兰州、台儿庄、长沙、重庆等地考察战况。

  1939年8月 回到美国出任步兵第2师第3旅旅长。1940年7月 出任第7师师长兼蒙特雷市奥德兵营司令;9月晋升少将。

  1941年6月 出任第3军军长。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调赴华盛顿,负责制定在北非登陆的“体育家”作战计划,并准备出任美国远征军司令。

  1942年3月 第五次来华,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已于2月晋升中将;随后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

  1942年5月 缅甸战役失败,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缅北丛林。

  1942年6月 向蒋介石递交关于中**事制度改革的建议:(1)对部队进行精简整编;(2)撤换无能的高级军官;(3)授予前线指挥官全权。

  1942年7月 向蒋介石递交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蒋介石美国总统私人代表劳克林·柯里来华之机,第一次要求撤换史迪威,未果。

  1942年8月 出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在印度兰姆加尔整训和装备中**队。

  1943年1月 因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亲临东枝前线指挥作战,荣获优秀服役十字勋章。

  1943年3月 在云南组建昆明训练中心,4月1日正式开训,执行整训和装备30个中国陆军师的计划。

  1943年5月 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三叉戟”会议。

  1943年8月 魁北克会议决定成立盟军东南亚战区,史迪威任该战区副最高统帅。

  1943年9月 向蒋介石建议使用共产党第18集团军等部队向华北日军侧翼进攻,并建议给西北部队以充分的供应。

  1943年10月 蒋介石第二次提出撤换史迪威,未果。

  1943年11月 出席中美英开罗会议。

  1943年12月 指挥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缅北;翌年8月占领密支那,取得战役基本胜利,给日军精锐第18师团以歼灭性打击。

  1944年1月 同意政治顾问戴维斯关于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组的报告;7、8月间,美军观察组分两批抵达延安。

  1944年7月 罗斯福建议蒋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挥中国战区所有军队的全权;蒋介石复电表示“原则同意”。

  1944年8月 晋升四星上将。

  1944年9月 蒋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国总统召回史迪威。

  1944年10月 罗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于21日离开重庆回国;31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批评美国政府召回史迪威,是“消极地支持了一个在中国日益不得人心和不为人民所信任的政权”。

  1945年1月 出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由印度利多、经缅北密支那、至中国云南的中印公路通车,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1945年2月 荣获荣誉军团勋章和橡叶勋章。

  1945年6月 出任第10集团军司令,参加冲绳战役。

  1945年9月 出席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并主持琉球岛的受降仪式;回国前通过马歇尔要求去北平看望老朋友,被蒋介石拒绝。

  1945年10月 出任军需装备委员会主席。

  1946年1月 被任命为第6集团军司令,并负责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

  1946年10月12日 因患胃癌并转移到肝部,在旧金山莱特曼陆军医院逝世,终年63岁。去世前一天,根据他的请求授予他一枚步兵战斗纪念章。这是一种极普通的奖章,但只有在第一线战斗的步兵才能获得。

史迪威的著作

《史迪威文件》、《中缅印战区史》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