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罗杰·迈尔森 简历 – 名人简历 – 美国 诺贝尔经济学奖

发布日期:2021-01-16 20:04:56

罗杰·迈尔森

罗杰·迈尔森

罗杰·迈尔森(Roger B. Myerson):200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奕论大师。

简介

罗杰·迈尔森(Roger B. Myerson)1951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研究专长包括经济学领域里的博弈论和政治学领域里的投票体制等。20世纪80年代,用“机制设计”理论,运用博弈论为加州电力改革设计方案。在博弈论领域,引入了更新的纳什平衡概念,现在成为“更适当的平衡”。曾在1991年出版《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一书。2001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一项声明说,“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何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何种情况市场机制无效,帮助人们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政策手段和决策过程。   声明指出,“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解释何种制度或分配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作为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这一理论为最优贸易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人物感受

迈尔森是个能让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变得很实用的经济学家。他为美国解决了如加州电力危机等在内的很多经济难题,在世界经济学届赫赫有名。20世纪 80年代,美国加州的电力改革要打破电力垄断的弊端,可是电力行业实行完全竞争又不可能,最好的办法是寡头垄断。迈尔森用“机制设计”理论,运用博奕论很好地为加州电力改革设计了方案,这个方案运行至今,效果良好。   此外,迈尔森还解决了美国医学院的招生难题。美国医生是高收入群体,但是医学院大都是私立的。不控制医学院学生人数,就不能保证医生的质量和高收入。美国政府把迈尔森的“机制设计”原理引入相关法律,从而限制了医学院招生的数量。   迈尔森对现实经济的贡献让美国经济学家感叹:可以因此而创立一门“经济工程学”,把经济学变得同工程学一样实用,一样可以设计经济现象。   迈尔森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最直接信号是2002年芝加哥大学高薪把他纳入旗下。要知道,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教授几乎全部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提名者。这个大学有专门的分析师,评估全球5年内可能得奖的经济学家,然后将其挖进学校里来。

机制设计理论

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哈耶克-米塞斯与兰格-勒纳之间的著名论战。后来赫维茨在数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分析制度问题的一般化框架。近几十年来,机制设计理论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有众多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赫维茨开创并由马斯金、罗杰·B·迈尔森进一步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极大地加深我们对在这种情况下优化分配机制属性、个人动机的解释、私人信息的理解。这种理论使我们能区分市场运作良好的市场和运作不良好的市场。它帮助经济学家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规则体系和投票程序。机制设计理论今天已在经济学的许多领域、政治学的一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简单地说,如果假设人们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为的,并且设定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对各种情形都有一个社会目标存在,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就是那个社会目标,或者说落在社会目标集合里,或者无限接近于它。它和所谓的信息经济学也几乎是一回事,只不过后者有不同的发展线索,但毫无疑问所有信息经济学成果都可以在机制设计的框架中处理。   从研究者的角度看,一个机制的最值得关注的特征有两个,信息和激励。机制的运行总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那么信号空间的维度成为影响机制运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信息问题就是要求机制的信号空间的维度越小越好,当然必要时还须考虑信息的复杂性。而激励问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激励相容,这是赫维茨1972年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不同的博弈解前提下,激励相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机制设计理论家们几乎对各种情形下什么样的社会选择规则是可执行(马斯金贡献的概念)的问题都进行了探讨。   最初,占优策略均衡受到青睐,因为占优策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占优策略就是不管别人采取什么策略,自己的策略总是不差的,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别人怎么样总说真话就是一种占优策略。但经典的吉巴德-萨特斯维特操纵(manipulation)定理讲,能被占优策略均衡所执行的社会选择规则只能是独裁性的,即好和坏由一个人说了算。赫维茨1972年的著名结果也说的是这个道理,在信息分散的个人经济环境里,不存在一个有效率的机制让人有动力显示他的真正信息。   在纳什均衡行为假设下,马斯金1978年的文章证明,能被执行的社会选择规则一定是满足单调性的。单调性意味着,如果某一方案在一种环境中是可取的社会选择,而在另一环境中, 在大家的偏好排序中这个方案与其它方案比较其相对地位没有下降,那么在后一环境中,这个方案也应该成为社会选择。

其他理论

马斯金还证明,在博弈参与者三人或三人以上时,单调性加上无否决权条件还是一个充分条件。无否决权就是,如果有一个方案是大家都最喜欢的,而最多一个人例外,那么这个方案应该成为社会的选择。马斯金这篇影响极大的文章二十年后终于发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后来发现,几乎在贝叶斯均衡,完美均衡等各种行为假设下,单调性都是一个社会选择规则能被执行的必要条件。详细结果可以参看第六次世界经济学家大会后拉丰特主编的论文集(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摩尔和帕尔弗雷的两篇综述。

所罗门王问题

免白白给出罚金,必然会真实地根据孩子对她的价值拿出罚金;在a是假母亲的情形下,她的策略是承认孩子不是她的,因为如果她说孩子是她的,b必然会反对,并且b为了得到孩子并少付钱,一定会真实出价,而a只有出高出孩子对她的真正价值的钱才会得到孩子,可这就不合乎她的偏好了。   当然,在假母亲具有妒忌型效用函数时,上述机制就无效了。她可以出很多钱得到一个并不物有所值的东西,只因为这样损害了别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很让人头痛的(这是我为什么开头说机制设计几乎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相反,如果她再有钱,只要是一个正常的利己主义者,而机制设计者又是依法办事的,那么问题依然好办。

 十几年前就预感要得诺贝尔奖

他是今年诺贝尔奖得主中最年轻的一位, 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12 月8 日下午,罗杰·迈尔森教授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作完获奖演讲之后,接受了《外滩画报》独家专访。

罗杰·迈尔森

在今年8 名前来斯德哥尔摩领奖的获奖者中,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罗杰·迈尔森教授尤其吸引记者的注意,因为他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位:

首先,他“年仅”56 岁,是今年11位得主(扣除获得和平奖的联合国机构IPCC)中最年轻的一位,而且与创得奖最高年龄纪录、十月革命前两个月就出生在沙俄的利奥·赫维茨共享一个奖项;他似乎也最为活泼有趣,例如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科研经费时,他自嘲“我们经济学者是坐在我旁边这些科学家的穷亲戚”。

二来他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从1959 年设立至今产生的61 位得主中,来自芝大的竟然占到24 位。

第三他身在江湖,心悬魏阙,对时政相当关心,曾经就伊拉克战争发表过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B= 外滩画报 M=Roger Myerson

B:迈尔森听上去像个德国姓氏?

M:我祖上是19 世纪来自立陶宛的移民。迈尔森是个希伯来姓氏。

B:在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获奖者中,你是最年轻的一位(迈尔森和今年的另一位得主马斯金是哈佛应用数学专业的同学,但比马斯金小一岁)。你觉得自己幸运吗——特别是与90 高龄才和你们一同得奖的利奥·赫维茨教授相比?

M:作为常人我确实幸运。我幸运的另一方面是:能够做有益的工作(“I am also fortunate to do good works”)。

B:2001 年的经济奖得主之一乔治·斯蒂格利茨认为,诺贝尔奖在接受新思想上比较缓慢,你是否同意?

M:不。我认为诺贝尔奖在承认经济学研究成果上做得很好。在我看来,经济学研究的里程碑式成就中,都有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字。

B:但对利奥·赫维茨来说,似乎有点迟了(他因年老体弱无法来领奖)?

M:但也不算太迟。如果利奥没来得及在生前得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就会留下很大的空缺和遗憾。

博弈论能得奖我都很高兴。事实上,博弈论第一次得奖就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B:你还记得那一天是什么时候?

M:哦,是的,那是1994 年10 月,得奖人是约翰·哈撒尼、约翰·纳什(即电影《美丽心灵》主角原型)和赖恩哈特·塞尔腾。我特意藏了一瓶香槟,留到那天才打开庆祝,虽然泡沫已经不多了。

B:你先前有预感自己会得诺贝尔奖吗?如果有,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预感的?

M:过去我一直不知道,但在1990年代初我的理论首次在教科书上出现时,我开始在想:或许有这种可能吧。

B:说到出书,我在你的简历上看到,你1991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的《博弈理论:冲突的分析》2001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了中文译本。不知销量如何?

M:我不知道啊,我一分钱版税也没收到过(笑)。你去帮我查查,查出来了告诉我。

B:在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中,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占到了将近四成,你觉得芝大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M:芝加哥大学确实是个很好的地方。我们经济系其实是个相对比较小的系,我们这些研究方向不同的,比如搞宏观经济或搞劳动力研究的学者,都可以经常交流,我认为这很有好处。不过,我的得奖研究都是在西北大学时做的,我到芝大才7 年,对它还在熟悉过程中。

B:你认为自己算芝加哥学派的一员吗?

M:现在我来了芝大,也算是吧。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你们也可以重新定义芝加哥学派。

B:芝加哥学派有什么特点?

M:就是认为经济思想很重要,重视经济问题,并为此进行严密(rigorous)的分析。

B:美国有句话叫“像对一个四岁小孩那样解释给我听”。你如何向一个四岁小孩解释你的研究工作,比方说你的侄女(迈尔森的姐姐一家也随同来到斯德哥尔摩,在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一家三口就坐在旁边)?

M:我们做的就是告诉人们:如果你想让人说真话,就不应该奖励撒谎;如果你想让人卖力工作,就应该奖励那些勤奋的人——其实就是些我们直觉也想得到的东西,只不过是把这些系统化、概念化了。(转向侄女)你听懂了吗?看来我解释得还不够好,我还得继续努力。(大笑)

B:你就伊拉克战争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评论文章。你的结论是什么?

M:我认为,首先我们在使用武力之前,必须能够向世人解释清楚:是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会走得多远等等,这些解释必须能让全世界接受。只有接受世界舆论的制约,我们才会吓退潜在的敌人。我的评论文章总共只见报两篇,其中一篇还是因为我有朋友在报社任职。

B:对布什政府你有何建议?

M:对美国现任行政当局我持强烈的批评态度。我认为在入侵伊拉克前,应该先进行全国性的充分辩论。

B:你这样是否党派性太强了一些?

M:不。我并没有积极参加民主党的活动。

B:再问一个老问题:奖金你准备怎么花?

M:或许可以更舒适地退休吧。

B:你打算就此退休?

M:我还不会退休,等65 岁或70岁再说吧。得诺贝尔奖在经济上是很不错。我能拿多少钱?

B:大概50 万美元出头—三人均分。

M:哦,不过美国税务局要拿掉1/3 的。

B:你是否运用过你的经济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M:我选择的是写作。靠研究工作争取得诺贝尔奖并不是好的赚钱途径,因为你可能投入很多精力,最后也未必能得奖。而且很多做别的生意的人都可以赚更多钱。(对《外滩画报》记者私下的类似提问,另一位经济学奖得主埃瑞克·马斯金的回答是:“我对研究经济学感兴趣,但对运用经济学知识来赚钱不感兴趣。”)

B:你买股票吗?

M:我不买股票,只买共同基金。现在投资中国公司的股票机会是很多,但你只应该投资那些能够保护外部投资人的公司。现在我们有一个问题:穷国的资金倒流向富国,其原因就是它们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采访结束后,迈尔森主动告诉记者:“我女儿会说中文,在北京念书,这次她就是从北京飞过来的。2005 年我到过你们的城市(上海),它很棒。2010 年我还会再去—去出席一个研讨会。”

主要著作

《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Game Theory: Analysis of Conflict)   《经济决策的概率模型》(Probability Models for Economic Decisions).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