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臧玉洤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8 09:55:59

臧玉洤

臧玉洤,中国神经解剖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早年把国外先进的心理学介绍给中国,以后又专门从事神经解剖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他对视觉、脊髓和小脑的研究尤为深入,有许多新发现和新见解。他编写了多种有关神经解剖方面的书和讲义。

臧玉洤 –
生平简介

臧玉洤,字伯谭,曾用英文名Tsang Yu-chuan。1901 年(清光绪二十七年)5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完县东阳各庄。他在10岁左右随父亲在河北省保定读书,1914~1918年于保定育德中学第八班学习。191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先在中文系学习,后转入哲学系。1919 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上街游行。在大学读书时期,他因家境贫寒,生活很艰苦。为了帮助二弟臧玉海在北京大学读书,他一面学习,一面挤时间给报刊写一些文章和做一些翻译工作,赚到一点微薄的稿酬,借以维持生活。

192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因北方军阀混战,便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译工作,以微薄的收入养家及供弟弟上学。1925年他翻译出版了J.B.Watson所著的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behaviorist(《行为主义的心理学》)一书。

1926年他从上海转到北京清华大学心理系任助教。1928年他翻译出版了W.B.Cannon所著的Body changes in pain,hunger,fever and rage(《痛、饥、惧、怒时的身体变化》)一书。

1929年他考上河北省的公费留美,1930年赴芝加哥大学解剖科,从著名神经解剖学家C.J.Herrick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从事神经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先后发表了论文(包括博士论文)约九篇。

1936年9月,他从美国动身,到英、法、德、意等国进行参观学习后回国。在北平清华大学心理系任教授。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后清华大学南迁。他因经济困难,未能随校南迁,乃转到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工作,先做研究员,后任副教授,讲授人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初北京协和医学院被日本侵略军封闭。他转到北平医学院解剖科任教授,继续讲授人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就在这样的动乱时期,他仍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约计7篇。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的北京大学接收专员陈雪屏来到北平,亲自到他家里邀请他担任北平医学院院长,但他婉言谢绝,安于教授的清贫生涯,专心于著书立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北京医学院任教授。1950年代初,他主办多届高级师资进修班,培养了大批解剖专业人员,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1955年他招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他为研究生编写教材,并亲自领导6位青年教师翻译了Podkopaeu原著的《人类神经解剖学》,作为当时急需的教材。

臧玉洤编写过多种教材。他编写的《中枢神经系》1944 年由北京大学医学院,1953年由北京医学院印刷。《神经解剖实习》1944年和1954年由上海广益书局出版。《人体解剖实习》1946年由上海华东医务生活出版社出版,1951年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54年,他为北京医学院编写了《神经解剖实习图格》;又与张培林、李文佑合作编写《神经解剖听讲图格》和《神经解剖纲领》。

1963年他患了急性心肌梗死,住入北医人民医院。出院后在家休养期间,他仍坚持在家指导研究生做论文。当年10月,他又突患脑动脉栓塞,右侧偏瘫,住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病房。经过一段治疗,于1964年2月出院。在家休养期间,他每天在室内坚持锻炼,持手杖学走路。这样锻炼了两个多月,病情大有好转。谁知于1964年4月27日下午6时许,经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终年64岁。

他是中国解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和第二、三、四、五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还是第三届理事会的理事长。

臧玉洤 –
成就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臧玉洤早年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当时在中国心理学还处于萌芽时期。他在1925年翻译出版了《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又在1927年翻译出版了《痛、饥、惧、怒时的身体变化》一书,介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动态。1937年他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比较心理学杂志》)上发表“Maze learning in rats hemidecorticated in infancy”(初生后失掉大脑皮质半量的白鼠成长后迷阵学习的能力)一文。他用6种方式剥除初生白鼠皮质的半量,成长后再试验它们的学习能力。此文初次系统地证明幼时遭受巨创的后果远较长大受创为轻。他介绍了当时先进的心理研究的方法,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做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

关于视觉的研究

臧玉洤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解剖科的博士论文“The functions of the visual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of the rat in the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maze,Ⅰ & Ⅱ”(白鼠大脑皮质的视区在学习和保持迷阵上的机能,Ⅰ及Ⅱ),用大量白鼠证明视觉皮质兼有非视觉的一般性的功能,这对反驳严格的功能定位说提一证据。此外,他还发表了“The blood supply of the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in the rat”(鼠脑外侧膝状体的血流供给)一文,确定了初级视觉中枢外侧膝状体的动脉来路,证明主要功能区域血管较密。其“Visual sensitivity in rats deprived of visual cortex in infancy”(初生时即失去视觉皮质的白鼠成长后的视力)一文证明无视觉皮质的白鼠能辨别明暗和简单花纹,能辨别花纹是新事实。他在“Visual centers in blinded rats”(盲鼠的视觉中枢)一文中指出:白鼠在不同的年龄失掉一眼或二眼,它的各级视觉中枢均表现有等差的退化:外侧膝状体退化最甚,次为上丘,再次为视觉皮质。退化的程度要看与网膜关系的亲疏、失目期间的久暂以及失掉的是一眼或二眼。他在“Visual centers in the rats and mole-rats”(白鼠和鼢鼠的视觉中枢)一文中指出鼢鼠(俗名地鼠、地羊)居处地下,眼球微小,它的各级视觉中枢皆现退化。退化的程度看各中枢与视网膜关联的亲疏。这是生活方式影响器官的形体之一例。此外他还发表了有关视觉的论文3篇。

对针灸理论的研究

在晚年,他为研究针灸学理论,收集了大量中、外文资料,发表了两篇很有见地的论文:“身体分节、牵涉痛觉和针灸穴位”以及“针灸止痛的神经理论”。他从神经解剖的观点来探讨针灸治疗的原理。他认为针灸主要作用于周缘神经,刺激经神经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甚至大脑皮质,最后产生疗效。他又收集大量资料,准备写成“耳针疗法的神经机制”一文,可惜文章尚未发表他即与世长辞。

臧玉洤 –
脊髓的研究

1.阐明神经中枢与肌肉间的联系:动物的生活方式反映到神经中枢的形态。他在六趾的家鼠中,看到脊髓下端同侧的足趾运动中枢特别发达。蝙蝠的前肢变为飞行器官,其肌肉特别强大。1949年他测定蝙蝠脊髓前角中前肢运动中枢的细胞数量大于后肢的3倍。1955年他在两个单腿畸胎中发现腿部肌肉的欠缺和变异多在身体下部,在其脊髓的腰骶部,特别是尾端,前角的运动细胞相应减少。鼢鼠的前足约为后足的3倍大,而趾特大,其脊髓颈膨大部运动细胞的总量为腰膨大部的2.5~2.8倍,而鼹鼠前足约为后足的2倍,估计其脊髓的颈膨大部前角运动细胞的总量,为膨大部的2.2~2.8倍。这样,人和动物的资料都证明肌肉发展的程度与主管的运动细胞的数量有关。

2.趾肌的运动中枢的定位:躯干、四肢的肌肉在脊髓前角中各有定位的运动中枢,但五趾(指)各自的中枢则不确知。他发现鼢鼠前足的趾几占全掌的一半,其脊髓颈膨大部前角的后外侧柱的上端特别粗大,该部分更析为亚柱,此部分似支配趾,而小趾的中枢则在此柱的尾端。在鼢鼠的前足,最大的趾是第三趾,余下各趾的次序依次是第四、二、一、五。其脊髓前角的后外侧柱,最发达处似在中段,这表明中趾的中枢位于趾中枢的尾方。在动物材料上,他初步证实了五趾(指)的中枢定位。

3.证明骶连合核的存在:多数学者认为脊髓部无后内侧柱。但他观察了12套骶髓的连续切片,发现绝大多数都有此柱,该柱趋于移向脊髓的背侧,终在骶4节段中央管前方左右相遇形成一个连合核。该核可能支配骨盆底和会阴部中线各肌。在两个单腿畸胎中此部的肌肉多有并合,并横跨中线,而他们的骶连合核也特别显著。

4.感觉细胞的异位及其发生的意义:脊髓的感觉细胞位于脊神经节中,但前人已见它们可移入前后根丝、脊神经、脊髓的软膜下腔,更伴同外出的前根根丝而入前索的白质。他又发现感觉细胞可陷入后正中沟,且孤处前角灰质中。后一事实对前角属运动性的说法提出异议。1958年他在一例出生后55天,有部分二重脊髓的女婴中看到感觉细胞聚在脊髓外围,有些细胞深入背部额外的灰白质结构,多数则散居前角和前连合,这说明感觉细胞可大量移居到运动性的前角。

臧玉洤 –
其他研究

晚年他带病编译《神经系统演化历程》一书,从功能的观点探讨整个神经系统自单细胞动物到人类的发展历程。

他在“链霉素对于神经结构的毒害”一文中指出:链霉素中毒导致的病变同时见于周缘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链霉素不仅毒害位听神经,更损伤其他感觉系(如三叉神经系)和运动系(特别是内脏运动系)的结构。

臧玉洤学问非常渊博。他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颇深。曾遍览历代各种文集,尤其喜爱诗词。兴之所至,写过、填过不少诗词,可惜大部分流失。他喜欢考据古钱,还爱集邮。除英文外,他还精通德文和法文。为了学习世界解剖学权威Santiago,Ramony Cajal(1852~1934)的原文著作,他坚持自学西班牙文,达到能阅读西班牙文专业著作的水平。1950年代,他还自学了俄文和日文,这两种文字的专业书籍他都能阅读。此外,他还懂世界语。

臧玉洤 –
简历

1901年5月10日 出生于河北省完县东阳各庄村。

1914~1918年 在保定育德中学第八班学习。

1918~1924年 在北京大学学习,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

1924~1926年 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员。

1926~1930年 任北京清华大学心理系助教、教员。

1930~1936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解剖科留学,获博士学位,并到英、法、德、意参观学习。

1936~1937年 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

1937~1940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研究员。

1940~1942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副教授。

1942~1964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后北京医学院)解剖学教授。

1964年4月27日 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

臧玉洤 –
人物评价

臧玉洤出身贫寒,生活朴素,为人耿直忠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在学生时代他刻苦攻读,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力争完善。他一生共撰写59篇论文,包括未发表的《耳针疗法的神经机制》。写作时总是反复推敲,自己执笔,自绘图表,一丝不苟。他热爱祖国,人品清高,他宁可贫困也不愿为敌伪效力。

臧玉洤 –
主要论著

1 臧玉洤译.Watson JB著.行为主义的心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第三版,1928.

2 臧玉洤译.CannonWB著.痛、饥、惧、怒时的身体变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再版,1934.

3 Tsang YC. The functions of the visual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of the rat in the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maze. Ⅰ. Comparative Psychology Monographs, 1934, 10 (4) : 56.

4 Tsang YC. The blood supply of the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in the rat. J Comp Neur, 1935, 61 :553~562.

5 Tsang YC. The functions of the visual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of the rat in the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maze. Ⅱ.Comparative Psychology Monographs, 1936, 12 (2) : 4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