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裴炎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20 11:57:54

裴炎

裴炎:字子隆,唐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是唐周鼎革之际的著名宰相。生年不详,卒于光宅元年(684年)。裴炎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在被补为弘文生后,每遇休假,其他同学大多处出游山逛景,而裴炎仍继续读书。他在学馆努力读书达十年之久,对《左氏春秋》、《汉书》有很深的研究。裴炎的仕途生涯比较顺利,历任要职,从伏州司仓参军一直做到兵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徐敬业以兴复唐室为号召,起兵于扬州,裴炎要武后归政皇帝,武则天将其逮捕处死。武则天死后,唐睿宗于公元710年再次登帝位,能裴炎仍很怀念,追封他为益州大都督,谥号“忠”。

裴炎 –
个人概述

裴炎(?—— 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裴炎为人,旧史称“寡言笑,有奇节”。裴炎出身于当时著名大族“洗马裴”氏家族,其父裴大同,曾任洛交府(陕西省富县)折冲都尉,洛交府是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上;弘文馆是设在门下省的贵族子弟学校,学生止30名。无论是四品官员的子弟,还是弘文馆的学生,凡有这种身份的人,按照当时法律都可轻易获取官职,而裴炎却胸怀远大,笃志10年,勤学不倦。史文强调他“尤晓《春秋左氏传》”,自然是指他深明春秋大义,能恪守“君君,臣臣”之道。

裴炎后来举明经及第,初仕濮州(山东省鄄城)司仓参军,以后历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高宗晚年,官至侍中,弘道元年( 683),受遗诏辅佐中宗即位。中宗欲以皇后父韦玄贞为侍中,他力争,中宗不听,因与武后共废中宗,立李旦为帝。武后把持朝政。后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追王武氏祖先,唆使武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他坚决反对。徐敬业以兴复唐室为号召,起兵于扬州,裴炎要武后归政皇帝,武则天将其逮捕处死。 武则天死后,唐睿宗于公元710 年再次登帝位,能裴炎仍很怀念,追封他为益州大都督。

裴炎 –
性格特点

裴炎的性格,《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二《裴炎传》说是“宽厚,寡言笑”,由此可知他是个严肃而做事认真的人。不过,他的所谓“宽厚”则不尽然,至少是当了宰相后就不太“宽厚”了。这方面最有名的一个事例是高宗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大破反叛的突厥,并招降了可汗阿史那伏念,裴炎却说伏念是在大军威逼下“计穷而降”的,难保他以后不再反叛,坚持把他给杀了,使得曾保证不杀伏念的裴行俭大丢面子,并因此而不被赏功。史书说裴炎此举是“妒能害功”。现在看来,裴炎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因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叛而降、降而复叛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但是裴行俭既然代表国家许了诺,裴炎却硬是违约杀降,致使“国家失信四夷”,则未免太不明智、太过份了,其心态“妒能害功”容或有之,自以为是也许更重。

裴炎 –
职业生涯

裴炎的仕途生涯比较顺利,历任要职,从伏州司仓参军一直做到兵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

1、顾命宰相却让皇帝李显被废

裴炎任宰相后很受高宗的信赖。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高宗驾幸东都洛阳,留皇太子李哲(李显)守京师长安,就特命裴炎为太子的辅佐;第二年,高宗病重,又让裴炎护送太子到东都来探候;临终前,高宗更遗诏命裴炎与两位侍郎刘奇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事”——即命他们为顾命大臣以辅佐太子登基。中宗继位后,裴炎作为举朝唯一的“顾命宰相”更是权高位重。当时裴炎地位的尊崇从一件具体的事即可看出:按唐初惯例,一般是在门下省辟政事堂以供宰相们议事,太宗时代赫赫有名的宰相——司空长孙无忌、仆射房玄龄和太子太师魏征等——都是屈尊到门下省来的,裴炎任宰相后直至任侍中时自然也是在这里议事的,但中宗即位后改任他为中书令,政事堂就被迁到了中书省——为了裴炎的方便,或许还为了表示对他的尊崇,老祖宗手上传下来的惯例也可以打破。

但这位“顾命宰相”裴炎在先皇弃世、太子即位之际却干了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高宗也许是鉴于太子李哲充东宫才三年,处理国事经验不足,所以在遗诏中留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一句话,即特别授权天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兼决大事。不过高宗的意思很明显,并不是全权委托武则天临朝管理国事,而是在有特别重要同时皇帝与大臣们又“不决”的“军国大事”时才能“兼取”她的决定。然而,裴炎却在高宗死后第三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后第二天上奏,说是嗣君尚未正式受册封为皇帝,也未听政,不宜“发令宣敕”,所以建议“宣太后令于门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后武则天令的形式发布。但其实大唐并没有这样的先例,先帝高宗当年从即位到正式受册封也隔了几天时间,其间他已然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发令宣敕”了。

公元 684年,中宗即位后准备封他的岳父(即韦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又准备给他乳母的儿子封为五品官。裴炎力谏,认为不可。唐中宗心里很不高兴,他对左右说:“我把整个国家让给我岳父韦玄贞都可以,岂止一个侍中呢!”裴炎得知后心里十分恐惧,便和武则天共同帝定了废掉中宗的计策。与中书侍郎刘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带兵进入宫内,宣布了太后武则天的诏令,废掉了中宗。中宗李显被扶下殿时不服,问:“我有何罪?”武则天大声说:“汝欲将天下与韦玄贞,保得无罪!”于是李显被黜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帝(即唐睿宗)。裴炎在这次宫廷政变中因定策有功,被封为河东县侯。

2、反对迫害宗室成员

武则天自永徽六年(655年)立为皇后,武则天垂帘听政以后,又于当年将李旦降为皇嗣,自己亲自临朝。经营30年,至此开始了她真正“圣衷独断”的时代,史称“则天朝”,并进而为改朝换代做准备。“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武则天虽然也向人们解释自己临朝称制的原因是:“皇帝谅暗不言,吵身且代亲政。”但司马昭之心路入皆知,朝廷内外的紧张气氛有增无减。武则天为防患未然,从废太子李贤身上下手,派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去巴州(四川省巴中县)将他逼死,开了杀戒。 武承嗣与武三思为了确立武周王朝,铲除唐王朝李家的势力,主张斩草除根,准备把唐李王朝的近亲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杀掉。当时,中书侍郎刘纬之、韦仁约等人都吓得不敢作声,而裴炎却出面力争,制止了这件谋杀事件。野心勃勃、想当皇帝的武承嗣对此深为遗恨。

3、阻止武则天“追王其先”

这时,武家权势显赫,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上疏,奏请立武氏七庙及追封武家祖宗。武则天正准备批准这个奏请时,裴炎进谏说:“皇太后天下之母,圣德临朝,当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祢,以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之败乎?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武则天说:“吕氏之王,权在生人;今者追尊,事归前代。存殁殊迹,岂可同日而言?”裴炎又说:“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殷鉴未远,当绝其源。”武则天表面上虽然停止了“追王祖祢”之事,但心中却对裴炎老大不悦。

4、政变阴谋失败被捕处决

通过几次较量,裴炎对武则天难以制约的本性和觊觎皇权的野心已有所了解,知道无法让她主动让权还政了,也许这时他才后悔当初建议一切政事都要“宣太后令于门下施行”,或许还隐隐感到自己对李家皇朝犯下了大错。为将功赎罪,裴炎暗中谋画要举行一次政变,乘武则天到龙门出游的机会派兵将她抓起来,把政权还给睿宗皇帝,谁知正当万事俱备之时,老天却不作美,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武则天取消了出游计划,裴炎的政变阴谋也就无疾而终了。

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唐朝开国功臣李绩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反对武则天的兵变,宣称要“勤王护君”。裴炎对此肯定心中暗暗高兴,觉得机会来了。他表面上不动声色,也不积极参与讨伐“叛军”的议论,想等武则天焦头烂额之时顺势逼她“归政”。武则天等不及了,就问裴炎有什么计策可以平息“叛乱”,裴炎于是“诚恳”地说道:“皇帝年纪已经大了,但还没有亲自执掌国事,使得那些小人们能够找到作乱的借口。如果现在太后您能够还政于皇帝,那么叛乱不用讨伐就会平息了。”武则天听了这不受用的话,当时也许不好表示什么,但过后就暗使监察御史崔詧上奏指控裴炎说:“裴炎身受顾命之托,大权在握,现在发生叛乱他却不赶紧想法讨平,反而要逼太后归政,其中一定有阴谋!”紧接着就把裴炎逮捕入狱。

武则天即命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审讯裴炎。尽管很多大臣纷纷上奏营救裴炎,武则天都置之不理。十月将裴炎斩首于都亭驿前街。被杀前,有人曾劝裴炎,要他向御史大夫们说些好话,以免一死。裴炎慨叹说:“宰相下狱,焉有更全之理?”就这样,裴炎结束了一生。

裴炎一案,使那些多次营救过或为他说过好话的大臣,几乎都受到株连。凤阁侍郎胡元范,被流放到琼州(今海南岛)并死在那里。程务挺也被处决,纳言刘齐贤被贬为吉州长史、郭待举由礼部侍郎贬为岳州刺史。

裴炎 –
裴炎之死

1、裴炎被捕

废太子李贤死后,李氏宗室中还有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两人比较年长。这两人是唐高祖的儿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屡次劝说武则天寻机将他们杀掉,“以绝宗室望。”武则天向大臣们提出此事,显然她是想动手的。刘祎之、韦仁约都默不敢言,又是裴炎“独固争”,以为不可,使武则天“愈衔怒”。

当徐敬业扬州起兵,公开打出反武旗号之后,武则天问对策,裴炎说:“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令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监察御史崔詧上言:“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裴炎被捕下狱,由左肃政大夫(御史大夫)蹇味道和侍御史鱼承晔审鞠。

2、众人说情未果,裴炎被斩

裴炎公认是社稷元臣,受遗诏辅政,被捕下狱引起朝廷震动。当时除了凤阁舍人李景湛附和崔詧证炎必反之外,支持裴炎的人还是多数.纳言刘景先和风阁侍郎胡元范,左卫率蒋俨都为裴炎辩护。胡元范说,“炎社稷重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听知,臣明其不反。”武则天对他们说:“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胡元范、刘景先等说;“若炎反,臣辈亦反矣。”武则天仍讲,“朕知炎反,卿辈不反。一时“文武之间证炎不反者甚众”,在外防御突厥的单于道安抚大使、右卫大将军程务挺也“密表中理之”。武则天一概不纳,斩裴炎于裴炎被斩洛阳都亭驿前街,距下狱不过10天功夫。

裴炎在狱刚烈不屈,有人劝他委屈求全,他不愿折节苟免,说:“宰相下狱,理不可全。”临刑向受株连的亲属诀别说;“兄弟官皆自致,炎无分毫之力,今坐炎流窜,不亦悲乎!”籍没抄家,无儋石之蓄。

3、说情官员被贬

裴炎一案,凡是为他申辩过的官员都受到惩处。宰相刘景先贬吉州长史,后被酷吏陷害入狱,自缢而死。凤阁侍郎胡元范流琼州而死。郭侍举罢相后又贬岳州刺史。程务挺被诬“与裴炎、徐敬业潜相接应”,于军中处斩。程务挺是当时名将,领兵防边,“突厥甚惮之,相率遁去,不敢近边。……闻务挺死,所在宴乐相庆”。

4、裴炎一案的历史意义

裴炎之死是李武唐周鼎革之际牵动政治全局的一件大案,尤其是与徐敬业扬州起兵在时间上又相契合(扬州起兵10日,裴炎下狱,20日,战事正紧张时,裴炎被处斩),人事—上也不无联系(裴炎外甥薛仲璋参与了扬州起兵),历来为人们意见分歧,争执不一。《新唐书?裴炎传》记载:“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下。会久南,太后不出而止。”认为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朝野佥载》卷五更记徐敬业准备起兵时,“令骆宾王画计,取裴炎同起事。”骆宾王编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教裴炎庄园小儿和部下童子诵唱,藉以说裴炎与徐敬业合谋,“扬州起兵,炎从内应。”裴炎并有回书给徐敬业,只写“青鹅”二字,武则天解此暗语说:“此青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但是《旧唐书》却不记以上所说裴炎谋兵变或他与徐敬业合谋的事,《通鉴考异》也认为新传与《朝野佥载》的记述,“皆当时构陷炎者所言耳,非其实也。”

裴炎死后,当唐中宗复位诸武仍掌权时,大赦天下,而裴炎仍与徐敬业一样被排除在赦免之列以外。到唐睿宗时,裴炎一案才得到昭雪,并专门下制称赞他:“文明之际,王室多虞,保义朕躬、实著诚节。”同时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号“忠”。长子裴彦先为太子舍人。《新唐书》中,从子裴伷先传在其后。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