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发布日期:2020-11-17 10:49:44

1915年的一个寒冬,在湖南长沙一个叫作萝卜冲的地方,一位年轻的邹先生正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他注意到窗外有一名扒着窗户朝里面看的小孩儿,他衣衫单薄,脸冻得通红。因为放牛和砍柴而满是疮口的小手紧紧扒在窗户上,忘我地听着先生讲课。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许光达邹靖华青年照

突然,邹先生听到窗户那儿发出"咚"的一声,他再转过头去看,那小孩已经不见了。先生忙走过去,才发现那小孩儿已经冻晕了过去。

邹先生赶紧将孩子抱进了自己的房间,叫妻子煮了姜汤给他喝,把他救醒。邹先生询问他:"伢崽,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那孩子说:"先生,我叫许德华,今年7岁了。"

邹先生后来才了解,许德华家中贫困,他在兄弟姐妹7人之中排行老五。看着同村的伙伴们都上了学,而许德华却只能留在家里放牛砍柴。家中的孩子们都非常懂事,没有人向父母提出要去上学,许德华渴望学习,每天偷偷躲在窗户外面看邹先生教书。

看着孩子难过的样子,邹先生安慰他:"伢崽,你明天就来上学吧,先生不收你的钱,好吗?"邹先生这话刚说完,许德华就跪下来给邹先生磕了几个头。从此以后,许德华有了学上。

这位收留许德华上学的先生,是曾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过毛泽东的邹希鲁先生。而许德华有了邹先生的启迪,走上了全新的人生道路,他后来改名为许光达,是我国著名的开国将领。

富有传奇性的,不仅仅是这对师生的相遇。在邹先生家中,许光达和先生的女儿桃妹子(邹靖华)相识相伴,一同读书玩耍,从青梅竹马成为了革命伉俪,并且携手一生。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邹希鲁先生

许光达自从进了学堂读书之后,常常到邹先生家中帮助他做一些家务,他聪明好学,知恩图报,是个可造之材,邹先生倾尽心血培养他。1921年,许光达不负先生的教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长沙师范学校。

许光达来到长沙之后一直和先生保持联系,他深受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与驱张自治运动。邹先生发现,在长沙的许光达成长了许多,他十分庆幸当年让一无所有的许光达来到学堂念书。

许光达受到学生运动的激励,1925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春天,他被组织选送到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学习。

1926年的夏天,许家请了媒人前往邹家提亲,邹希鲁同意将女儿许配给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许家和邹家就这样定下了亲事,在许光达还不知情的情况之下就已经办好了定亲宴。

那时候许光达正在黄埔军校进行训练,得知家中已经为他和邹靖华定亲之后,是又高兴又担忧。邹靖华和他是青梅竹马,两情相悦,许光达一直将她视为最珍爱的姑娘;但现在他已经将生命交给了革命事业,必将经历漫长而坎坷的道路,他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但生怕连累邹靖华,因为邹先生对他而言不仅仅是授业的老师,更是自己的恩人。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许光达邹靖华合影

订婚一年之后,许光达才抽出时间来长沙探亲,他特意进城看望了邹先生和邹靖华。邹先生看到身着戎装的学生,别提有多骄傲了,马上让邹靖华下厨去做了一桌子好菜。

和老师,许光达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而面对原来关系亲密的青梅竹马,这次见面之时却有些羞怯。许光达把心中的担忧说了出来,邹先生却不以为然:"将来我们国家就靠你们这一代了,不管你走多远,也不要忘了我们这家人。你和桃妹子长大成人了,你俩的婚事,我是完全同意的。"

许光达很感谢先生的信任,心中暗暗发誓要对邹靖华好一辈子。许光达这次回乡探亲只有很短的假期,第二天,许光达就要出发前往武汉。邹靖华没有多留他,只是深情地对他说:"你放心的去吧,我等着你。"

等到许光达再次回到家乡已经是1928年9月,这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加入了南昌起义的部队,在南下作战之时受了严重的伤,不得不秘密前往上海治疗。当时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许光达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伤病稍稍有些恢复,他就前往南京、寿县,四处联系同志们,在始终寻找未果的情况之下,许光达不得已回到了家乡。在许光达南征北战的时候,邹靖华因为家境困难,辍学学习绣花,以此贴补家用。

这次回来,两家人一合计,两个孩子年纪不小了,现在兵荒马乱的,不如将两个人的婚事赶紧办了。在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之后,两人结为夫妇。看着美丽动人的新娘,许光达却是心事重重。他和党组织还没有取得联系,前途未卜,不知道会不会为邹靖华和邹家带来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许光达青年时代

那时候的许光达还没有将自己入党的事情告诉家人,他也担心邹靖华不会理解自己的选择和理想。洞房花烛夜,许光达对邹靖华说:"我是个军人,现在的战争环境复杂,人人都说好女不嫁军中郎,日日夜夜守空房,你真的愿意和我遭这份罪吗?"

邹靖华笑着说:"你放心去吧,我会绣花,能养活自己,无论在哪里,我都会支持你的。"说完,邹靖华又压低了声音,对许光达小声道:"德华,你是共产党吗?"

当时环境恶劣,许光达不想给新婚妻子造成心理压力,只是委婉告诉他:"我是一名革命军人,也许有一天会加入共产党,你不会反对吧。"邹靖华却嫣然一笑:"我不会拉你后腿的。"

婚后许光达只在家乡留了十天,因为叛徒的出卖,许光达回到家乡的消息被国民党知晓,长沙警备队半夜派人包抄了萝卜冲。幸而邹靖华的亲人在警局做事,得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通知了许光达,等到警备队来的时候,许光达已经安全离开了。

新婚后的离别竟然是如此匆忙,许光达甚至没有来得和妻子说上几句话。他们哪会料到,时局多变,这一分别,邹靖华竟然十年都没有再见到丈夫。

许光达离开家乡之后就直接来到了长沙城,城中到处都是缉拿他的通缉令。他不得不离开长沙,从河北到北平,当过矿工,又颠沛流离来到了上海,这才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许光达故居

1929年,许光达被推荐到周恩来主办的军事训练班,结业后来到了湘鄂西组建红六军,任参谋长。贺龙见许光达一直一个人,就想给他介绍一个洪湖的姑娘。许光达已经两年没有和邹靖华见面了,他不想另娶别人。

1930年9月,许光达曾经有一次可以和邹靖华重逢的机会。红军一、三年军团攻打长沙外围之时,彭德怀领导的三军团驻扎在棣塘整休。这是邹靖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红军。她是红军战士的妻子,她曾经备受羞辱,甚至被亲人朋友疏远,但在看到红军的那一刻,她觉得这是天下最好的部队,有着特殊的亲近感。她主动去做后勤,送西瓜和水果,为他们做饭烧水,想方设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她也想过,许光达既然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又是共产党,会不会被安排到这里来打长沙呢?她向身边的红军战士们打听有没有一个叫做"许德华"的人,可惜那时候许光达已经改名,没人认识"许德华",邹靖华失望又伤心。不久之后,驻扎在棣塘的红军战士们走了,她看着部队远去,想到依旧没有丈夫的消息,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而这个时候,许光达正率领着部队从洪湖向长沙开进,他已经是红二军团十七师的师长。12月初,许光达率部来到津市,沿街和敌军争夺。他突然发现远处一所民房的墙根下面站着一个姑娘,在战火之中,这个姑娘丝毫没有惧怕,反而站起来东张西望。

许光达忙对身旁的参谋长嘱咐道:"快去叫那位老乡找个地方躲一躲,街上危险。"参谋长马上向姑娘跑过去。许光达在离开之前,又看了那姑娘一看,发现她的身形和邹靖华很像,但转念一想,邹靖华现在在老家,怎么可能来津市呢?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许光达画像

而偏偏,这就是大老远跑过来打探消息的邹靖华。邹靖华那时候已经重回到学校,作为中学的铅球队员来津市参加比赛。她看到红军来了,就想问问有没有人认识她的丈夫。参谋长劝她赶紧离开,她仍不肯走,拉着参谋长一直在问"你听说过许德华吗?"她得到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参谋长将她安排好之后,赶紧追上正在前行的许光达。

阴差阳错,这对夫妻明明已经看到了对方,却没有相认。

而正准备在长沙大干一场的许光达部,突然收到了上级的命令,二军团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许光达接到命令之后,远远瞭望着家乡的方向。如果按照原计划攻打长沙,他就可以看到妻子了,可以和亲人团聚了。而现在,他不得不遵从军令离开,

正在惆怅之时,那名参谋长想到了白天和邹靖华的对话,就去询问许光达是否认识一名叫做"许德华"的战士。许光达一听懊悔万分,没想到近在咫尺之间,他们竟然没有相认。参谋长也是后悔当时应该再多问几句,马上说要带兵回去帮许光达找到妻子。而这个时候津市已经被敌人占领,正在对撤退的红军队伍进行报复性的攻击。许光达最终摇了摇头,让参谋长赶紧准备执行撤退命令。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许光达在第一野战军2兵团首届群英会开幕式讲话

邹靖华因为是许光达的夫人受尽了苦头,自从许光达离家之后,搜部队隔三差五来邹家要人,弄得鸡犬不宁,经常逼迫邹靖华挂着"共匪婆"的牌子游街示众。十年来,她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度日如年。她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咳嗽吐血,她甚至在敌人的报纸上看过"击毙许光达"的错误消息,她痛不欲生,常常一个人在浏阳河畔徘徊着,一直到收到许光达的信之后才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1932年党组织安排许光达前往苏联学习和疗伤,许光达之前零星给妻子写过几封信,但自从去了苏联之后就音信全无。

1938年,许光达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业,回到了让他热血沸腾的延安革命根据地。英俊潇洒又是大学学历的许光达自然得到了很多年轻女红军的青睐,不少漂亮的文艺女学员主动向他示好,却被他婉言拒绝了。有人劝许光达再娶,毕竟他和妻子失散多年,战乱时代,生死不明。而许光达一直坚持着,他发誓,除非看到邹靖华的坟,否则绝不会另娶别人。

同年,时任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负责人的徐特立来看望好友邹希鲁。听闻邹靖华和许光达的故事之后,很爽快地写了一封介绍信,让邹靖华前往延安抗大求学。

数年来国民党对邹家和许家人的折磨从未停止,一直在默默支持着革命事业的邹希鲁,最终被逼得遁入空门,寻求心理寄托。邹靖华一直不理解父亲的消极心态,而在邹靖华提出去延安之时,邹老先生马上就同意了。

要离开许家了,邹靖华最放不下的还是许光达的老父亲。她将公公的被褥都拆洗晒好了,又为他缝制了足够的棉衣得以过冬。这十年来,她尽了儿子和儿媳妇的双重义务,许光达的父亲将她当作亲生女儿一样。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夫妻相逢在延安(左一为邹靖华)

邹靖华告别家人之后,和许光达的小妹琪莲带着介绍信踏上了前往延安。这段时期已经是国共合作的高潮期,关隘路口的盘查没有那么紧,邹靖华来到西安,看到这里到处都是"团结合作,共同抗战"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大标语,这里的革命气氛比起长沙浓重许多,她和许琪莲这才感觉到回归了大部队,这么多年来的压抑终于吐了出来,呼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

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他们向林伯渠先生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将徐老的介绍信给了他。林伯渠看着风尘仆仆的两名弱女子,心中很是感动。林伯渠询问了邹希鲁先生的情况,又问了邹靖华要寻找的丈夫叫作什么名字,在听到"许德华"之后,林伯渠也为难起来,按说"许德华"在黄埔军校训练过,入党也好些年头,林伯渠作为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怎么会一点都没有听说过呢?林伯渠答应帮邹靖华查一查,让孙女安排两位客人先住了下来。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许光达和毛主席

过了几日,林伯渠比对了邹靖华给的资料,发现和许光达有不少相似之处,他建议邹靖华前往延安询问一下。邹靖华一刻也等不了,马上和许琪莲乘坐卡车前往延安。

一路上,邹靖华都在想着林伯渠和她说的那些话,许光达刚刚从莫斯科留学回来,现在又是抗大的教育长。如果他真的是许德华,那他会不会已经将她这个"土妹子"给忘了!她又转念一想,许德华成日在枪林弹雨之中,敌人到处都在搜捕,也许已经不在人间了……各种猜想缠绕在她脑海里,让她心绪不宁,五味俱杂。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抗战时一家人的合影

到了延安之后,邹靖华和许琪莲住在专门接待国统区来宾的西北饭店之中。许琪莲给许光达留下了一封信,交给了抗大的传达室。许光达回到办公室,看到桌上有一封来信,看到信封的落款是"西北饭店",便赶紧拆开来看。信中琪莲很客气得询问许光达是否认识他的哥哥许德华,并没有替邹靖华和她一同来延安的事情,许光达没想到十年前还是小孩子的小妹有了勇气一个人跑到延安来闹革命,心中又高兴又欣慰,赶紧跑去西北饭店找她。

初来乍到的邹靖华和许琪莲在河边欣赏着延安青年的抗战歌声。这里到处可以见到提着枪杆子,骑着马的军人,她们爬上高高的宝塔山,感受革命的气息。两人一直逛到天黑才回到西北饭店,许光达已经在传达室等候多时了。

许光达先看到了许琪莲,而后才看到了跟在许琪莲身后的邹靖华。邹靖华因为这些年的精神压力和一路的奔波劳累显得有些憔悴,而在看到许光达的那一刻,她的眼里闪闪发亮,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十年生死难料,苦苦思念,日日煎熬,终于让他们重逢。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邹靖华和两个儿子

许光达将妻子和妹妹接到了抗大。许光达这些年身边一直没有夫人照顾,贺龙急得"骂"他"硬是不要婆娘",无数来提亲的人都被他客客气气请走了。邹靖华像是要弥补这十年一样,将他所有的被褥和衣服都拆了洗了,看着丈夫破旧的鞋子、已经露出了棉絮的枕头,她挑灯缝补,不知疲倦。

第二天,毛泽东就邀请许光达和邹靖华夫妇到他家中做客,他一见面就和邹靖华亲切握手,开玩笑道:"祝贺你们夫妻重聚!光达过去是千里寻党,你这次是千里寻夫嘛!"

毛泽东挂念曾经的老师,询问邹希鲁的情况,得知邹先生已经无奈遁入空门之后,毛泽东十分惋惜。他送给邹靖华几本小册子,有马列的,有他自己写的,对邹靖华的未来充满着期待。

从此之后的31年,枪林弹雨也好,贫穷艰苦也罢,他们相互激励、相濡以沫,一同走进新中国,再也不愿失去对方的消息。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结婚十周年家书

邹靖华在延安抗大学习,这也是她革命生涯的重要起点。两个多月之后,邹靖华光荣入党。此时又适逢两人结婚十周年纪念,可谓是双喜临门。那日,邹靖华结束工作回到家中,看见桌上放着许光达写给她的一首诗:

我俩的结婚已经整整有了十年,

然而相聚的时间仅仅只有两个月零二十一天,

不知流过了多少的伤心泪,

也曾受尽了艰苦与辛酸,

丝毫也不能摧毁我们铁的心愿。

在生命的征途上还会遇着狂风巨浪,

象从前一样的冲破,

我们永远的骄傲自豪!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许光达和邹靖华之墓,墓碑的后刻有——"永恒的爱"

结婚十年,邹靖华和许光达在一起的时光太短暂了,但只要在一起,每时每刻,邹靖华都能感觉到安心和幸福感。她将这首诗珍藏起来,每次看到,都忍不住眼含热泪。

带着这首郑重和圣洁的结婚纪念礼物,邹靖华和许光达走过了抗战的硝烟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无论后来遇到了多少冤屈和危险,邹靖华都会从箱子之中拿出这首诗,轻声念诵着,用这首诗鼓励自己度过最为艰难的时刻。邹靖华说:"我看到这首诗就感到有力量,我们的爱情道路和革命道路是走在一起的。"

1969年6月3日,带着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不舍,许光达离开了人间。他常常阅读的《毛泽东选集》扉页上,还留下了他曾经写下的四句诗:

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艰辛胆未寒,

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

因为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爱情和婚姻都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残缺。从青梅竹马走到白头偕老的夫妻少之又少,许光达和邹靖华就是难得的一对,这在共和国将帅的婚恋史上还是极为罕见的。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年难以相见,战火之中白头偕老

图|1955年,许光达(左一)接受周恩来总理授衔

无论贫穷还是富足,无论籍籍无名还是万人敬仰,许光达从放牛的学子到官位显赫的司令员,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对故乡的眷恋和对邹靖华的深情。虽然这是一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来的传统婚姻,但他们的爱情生涯交织着血泪坎坷,路越长,情越长,今日看来,依旧动人心弦。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