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谢良贵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1-01-03 16:35:14

谢良贵

谢良贵,男,1964年3月生,工学博士,研究员。1986年5月至2003年1月在航空航天部二院23所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副院长,2003年12月至今,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助理,二院院长、党委书记。

个人成就

2011.4.28当选中国宇航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谢良贵长期致力于雷达技术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一系列国内空白,其中《八路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和《C波段自适应固态相控阵》作为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已被应用于某重点发展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结合工程实践在公开刊物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他领导研制的某尖端技术雷达与同期开展研究的导弹配套成国家某尖端武器系统,将极大地增强我军在高技术战争中的作战实力。他领导研制的“神舟”飞船再入大气层的跟踪雷达在四次回收中均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在领导国家某重点武器系统制导雷达研制的工作中,面对任务重、时间短、周期紧、难度大的情况,积极推行航天科研生产的科学管理,狠抓质量,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取得显著成效。在任所长的两年内,先后参加11次竞标,9次获得成功,合同额近3亿元。所年销售收入从3个亿跃到4.2亿。

曾获国内雷达界的最高荣誉奖--《申仲义奖》,1993年谢良贵29岁时被评为航天系统最年轻的研究员,1997年被评为国家级和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1完成人)、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均为第1完成人)、三等奖一项(第1完成人)。

个人事迹

1983年7月,19岁的谢良贵被录取为航天工业部二院研究生,当时的学习和实验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凭着顽强的精神,整天泡在研究室,扎在书堆里,守在雷达系统旁,琢磨一份份图纸,消化一件件实物,边学边干。1986年正值国内出国潮高涨时22岁的他怀揣着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证,谢绝了国外同学老师朋友的盛情邀请,留在二院23所(中国地面雷达中心研究所)从事雷达的研制工作,三年后因工作出色被单位推荐攻读电子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步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新一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已任、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使命。

厚积薄发,热血青春献雷达

如果算上攻读硕士学位的时间,谢良贵已在航天事业奋斗了20个春秋,从技术骨干成长为我国雷达专业的领军人物。

他把自身精深的理论素养与具体的型号研制较好地结合起来,为了探索雷达新一代技术,他选择了雷达技术的预先研究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预研工作的特点是技术上既有先进性又要有工程可操作性,结合这个特点他提出了多项预研的新概念和实现方法。他先后担任多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主任研究师和副总研究师,这些项目的难度和先进性又以《八路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和《C波段自适应固态相控阵》为代表,这两个项目在当时都是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在《八路数字波束形成技术》中,他提出了适合工程应用的算法,在《C波段自适应固态相控阵》中他结合工程应用的特点又提出了不均匀分子阵的理论和空馈有源相控阵的概念,经实验验证均获得了成功,他的这些理论和方法已被应用于某重点发展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在心血和汗水的浇灌下,他主持研制的一些成果先后获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他理论功底扎实,善于用理论指导工程,又在工程上总结提高,结合工程实践在公开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赢得很高赞誉,国外的一些专家教授专门来函索要有关数据开展试验。

在雷达技术领域,他从一个高度冲向又一个高度:1993年29岁时被评为航天系统最年轻的研究员,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院级专家,同年获国内雷达界的最高荣誉奖--《申仲义奖》,1997年被评为部级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国内雷达界青年专家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雷达探测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宇航学会飞行试验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内电子届知名学术刊物《电子学报》的编委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专业技能,使他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平和的性格、谦逊的人品,使他的人格魅力四射。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使他逐步成长为二院23所所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副院长、第二事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成为我国雷达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断地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厚积薄发,使他的人生之路愈加辉煌。

笑迎挑战,少帅领军为航天

驾御大势者,就象在奔流入海的长江大河上驾御航船。只有能够立于风口浪尖上的,斯为健者!

谢良贵1993年任研究室主任,1995年任副所长,2000年任所长,2002年任副院长。在领导岗位上,他虚怀若谷,以宽广的胸襟,继续为雷达专业建设殚精竭虑。由于管理工作表现突出,他入选了第一批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高级管理人才范围。

谢良贵所在的23所主要从事雷达、通讯、电子技术的研究、设计和制造。拥有一支1200余人的专业配套和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0多人,高级工程师300多人,中级工程技术人员300多人,并建有国内最先进的微波铁氧体器件生产线、微波混合集成生产线及声表面波器件(SAW)生产线;拥有先进的设计、测试手段和加工制造设备,研制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任副所长期间,他主管技术和科研生产。在主管技术工作期间,他带领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新技术的开发,其中预先研究项目—-某尖端技术雷达的研制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使他仍记忆犹新:面对日益强大的外国军事强国的压力,我国急需发展这种武器装备走中国特色的军事装备的道路,但国内尚没有开展同类技术研究,本所也没有这种专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不少专家对23所能否研制成功表示怀疑,面对困难和挑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头把它研制出来,他的决心激发了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方案评审通过后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实物的研制,1999年在福建东南沿海成功地完成了试验,优异的技术指标打消了专家的疑虑,最终,某尖端技术雷达与同期开展研究的导弹配套成某尖端武器系统,将于1999年年底完成型号立项并正式作为型号开始研制。这一武器系统将有效地扩大我军的防空领域,极大地增强我军在高技术战争中的作战实力。

2002年36岁的谢良贵被任命为所长,能否继续保持本所优势并发扬光大,他深感责任重大和担子的沉重,所长的位置也给了他发挥专业本领和管理能力的更广阔的舞台,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过程后,他尽情享受着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后的快乐。认识谢良贵的人都知道他的个性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都要干得出类拔萃”,为此,常与他合作的军方送给他一个“拼命三郎”的美誉。

为了积极响应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竞争、激励、评价、监督”机制,他主动找市场,积极在军方组织的项目竞标中参与竞争,扩大本所产品的覆盖领域。在任所长的两年内,先后参加11次竞标,9次获得成功,合同额近3亿元。为了竞标成功,他领导科研人员精心准备,从投标程序到技术指标层层把关,使准备工作万无一失。国内同行参加竞标时,一提到对手中包括二院23所,都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他们暗地里把23所称为“中标第一所”。

为了使研究所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牢牢把握雷达技术制高点,他积极推行科学管理,为高技术的发展创造可靠平台。他首先从调整人才结构上下手,加强雷达总体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从专业研究室抽调年轻的优秀的技术人员充实到雷达研制总体队伍中,同时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进修机会使他们快速成长起来;为了使现代化管理手段全面地应用在科研生产中,他大刀阔斧地完成了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设,在用人机制上的大胆尝试为一批优秀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支队伍目前已成为科研生产中的中流砥柱。

在担任所长的两年内,从人才培养到产品领域的拓展,到处留有他工作的足迹:在他的培养下,多名人才被选送到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所内军品型号研制生产任务由10项扩展到20项,形成了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生产一代的良性格局,产品涉及空军、海军、陆军以及总装备部的众多基地的武器装备,交付70多部雷达系统产品;他领导研制的“神舟”飞船再入大气层的跟踪雷达在四次回收中均圆满完成了任务,确保了飞船的顺利回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所年销售收入从3个亿跃到4.2亿,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上去了,所里气氛好、人气旺,他也被集团公司评为“优秀职工之友”。

航天产品科研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方面面容不得半点的马虎和失误。他承担着国家某重点武器系统制导雷达研制的领导工作,由于技术难度大,对研制周期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任务重、时间短、周期紧、难度大的情况下,他积极推行航天科研生产的科学管理,实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亲自组织技术攻关,和技术人员一起吃住在试验场,最后终于按节点完成了任务。他狠抓质量,严上加严、细上加细,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学校,谢良贵不仅专业功课学得好,还特别喜欢钻研新知识、掌握新动态,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坚定了自己跟党走的信念。2002年他被党组织选派到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18期)深造,通过一年的学习,他进一步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深刻理解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坚定了他军工报国的信心。

要想在15-20年的时间里,将航天科工集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需要每一个航天人的参与和努力。无数个象谢良贵一样为航天事业痴心不悔的有识之士,正在用他们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托起航天事业一轮新的太阳!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