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郑綮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20 11:47:19

郑綮

郑綮,[唐](公元?年至八九九年)字蕴武,郑州荥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昭宗光化二年。第进士,累官庐州刺史。黄巢掠淮南,綮移檄请无犯州境,巢笑,为敛兵,州独完。

一899

唐宰相,文学家。字蕴武,荥阳人。进士及第。咸通、乾符中,周历台省,官至给事中、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昭宗初,复为常侍。乾宁元年(894),以礼部侍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诏下,綮曰:  “歇后郑武作宰相,事可知矣!”立朝侃然,无复故态,未三月以太子少保致仕。善诗,好为诗托讽刺时,又好滑稽诙谐,时称郑武歇后体,著有《开元传信记》。郑钰(?~932)  唐御史、五代后梁宰相、后唐司空,郑綮侄孙,一说小字十九郎,荥阳人。唐光化元年(898)擢进士第。历弘文馆校书、集贤校理、监察御史。入梁为补阙、起居郎,累迁中书侍郎,翰林学士承职。珏文章美丽,旨趣雍容,仪表堂堂,贞明二年(916)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责授莱州司户,移曹州司马,寻入为太子宾客。明宗李嗣源即位,欲授珏与任圜并为宰相,珏以老病耳疾,四上章请辞,乃授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仆射致仕,又赐郑州庄第一区。长兴间卒于郑州,赠司空。

史载,他生性滑稽,经常写一些讽刺诗,这些讽刺诗都很有特点,他通常只说前半句,不把意思说明,而“歇”去后半句,事实上他不说的后半句人人都明白,因此读者往往会心的大笑!这就是他自创的一种赫赫有名的诗体:“郑五歇后体”。“歇后”这个词就起源于此。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很简单,有些道理你是不能很直白的说透的,比如官场的腐败,直说得罪人不说,搞不好就会掉脑袋。因此他采取的这种方法去讽刺与规劝。尽管如此,他的那个“给事中”(谏官)也很快被拿掉了,他的讽刺诗更是一首也没有流传下来,因为被统治者把持着的史书是不会把他们记录进去的。

  

趣事

有两件关于他的很有趣的事,可以看出他的威望与机智。一件是,他的庐州刺史期满后,把自己在职时节余下的工资一千贯暂时存在了州郡的官仓里,此后这个郡府几次遭到盗贼的洗劫,他的钱竟没有缺少一文。可以想象,他如果是个贪官,盗贼们是不会对他如此“照顾”的。

  

第二件事更是传奇。黄巢的起义军如日中天攻城掠地之时,他在庐州刺史任上,无力抵抗。他突发奇想,郑重其事的给黄巢下了一封正式公文,希望他“请不犯郡界”,没想到,黄巢看完这封公文后“笑而从之”,庐州四边全打下了,唯独给他保全了地盘,“一郡独不被寇”。这封信的内容无从知晓了,但可以推测到的是,这封信肯定很幽默、滑稽,不然,黄巢看后不会哈哈大笑,你想想看,一封正式的唐帝国的公文配上绝妙滑稽幽默的内容,让人读后会是一个什么效果,他使个整天打仗高度紧张的黄巢的神经放松了,使他开怀了,使他理解了,郑綮真不愧是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这是一。其二,黄巢是秀才出身,也许郑綮正是抓住了他这一点,才很尊重他、给他下了一通正式公文,也许正是这份尊重,使黄巢大为感动,对他另眼相看、网开一面。

  

名言

真正使他在历史与文学史上留下大名的是他的两句话:

  

第一句:“歇后郑五作宰相,时事可知矣!”

  

这个史实的背景是这样的。由于郑綮大量的歇后体的幽默诗的流传,使宫里的太监好多都记住了,成了他们打趣搞笑的材料,更没想到的是,当时那个唐昭宗听得非常认真,在大笑之余竟然听懂并理解了郑綮诗中的善意与诚恳,于是便决定任他为相。那些个宦官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在官方未宣布之前提前到他的家里去祝贺。郑綮一听哈哈大笑,说道:“诸位开什么玩笑!难道天下竟然没有认识字的人了吗,宰相那有我郑五的份儿呀!”宦官们马上郑重其事的说,这件事是圣上特批的,明天正式的文告就会下达。郑綮笑嘻嘻的走过去抓住他们的手说:“万一如此,笑杀他人。”明天,正式文告果然下达了,亲朋好友赶来祝贺,他挠着自己的脑袋说:“歇后郑五作宰相,时事可知矣!”

  

该怎样理解他的这句话?他决不是没有能力做这个宰相的,他是从内心深处知道,这个大唐的江山已经风雨飘摇、无法再雄起了,任是有天大的能耐也无力回天了,是这样一个“时事可知”,他太清楚当时的唐帝国所面临的险境了。就这样在他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年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唐帝国的宰相。他拼尽全力工作,一改平时幽默滑稽的作风,“既入视事,侃然守道,无复诙谐”,就这样苦干了三个月,坚行辞职,原因是,我身体不行了,干不了这样的工作了。几个月后他果真死去了。他是真的干不了这个宰相吗,明代学人张燧说道:“(他是)不甘心做亡国的宰相,(不想通过自己的手)把政权送给反贼。”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宰相无法再做了,郑綮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死后八年,唐帝国灭亡。

  

第二句:“诗思在灞桥雪中驴子上”

  

据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记载,有人问郑綮:“宰相近日有什么新诗吗?”郑回答道:“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这里怎么找得到?”孙氏以为,郑之所以这么说,是在道出诗歌创作的甘苦(盖言平生苦心也),本人认为恐怕还有更深的用意。汉佚名《三辅黄图》:“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人以送别者多于此,因亦谓之销魂桥。”唐时官员骑马,而文士未发达者多骑驴,郑綮说在灞桥风雪中骑驴我想有下面几层含义。一是确实是在说诗,再讲体验生活之重要;再,他在内心深处还是给自己定位为一个没有发达的诗人;又再,他在预言自己的生命即将走过销魂桥永别于人世;最后,他在暗示这个老大的唐帝国也将要告别历史,走上一条不归路。

  

在那个社会矛盾险象环生、帝国行将崩溃的复杂环境中,他与那个即将倾塌的王朝绑在一起了,便只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按说那个形势是个造英雄的时代,但无论如何不能站错队,否则,你就是天大的本事,也毫无用武之地。郑綮只能站在这栋危楼里,与它同归于尽,别无选择。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