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郭英德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8 16:49:37

郭英德

郭英德,著名作家,男,1954年10月生,福建人,文学博士。现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
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等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培养
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者,2000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内容

  郭英德,1954年10月10日出生,福建晋江人。1978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2年7月毕业,获 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硕士 研究生,师从 聂石樵教授,1985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学位论文《元杂剧与元代社会等级结构》;1986年9月开始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师从 启功教授、 邓魁英教授,1988年12月毕业,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明清文人传奇综录及研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文学遗产》杂志编委、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曾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系高级访问学者、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亚洲系访问教授、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等。

  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培养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2000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曾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合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与参与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代表作有《明清文人传奇研究》(1992)、《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1992年)、《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1994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著,1995年)、《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1998年)、《明清传奇史》(1999年)、《建构与反思——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思辨录》(2006年)等。一生以学术为生命。探索“问题—-文献—-历史—-理论”四位一体、依次递进的研究范式。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术理念。

  著作要览

  《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北京:三联书店,1992;台北:锦绣出版公司,1992)选取时代精神、文学观念、时代主题、人格范型、艺术思维等专题,探讨了明清文学与文化的深层联系。意大利学者PaoloSantangelo在国际书评杂志EASTandWEST第44卷第2-4期发表的书评中说:该书“论述了从14世纪到19世纪以文学为中心的复杂而多层面的知识分子的世界,并勾勒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起了巨大作用的连续不断的文化趋向和影响”,是“一部阐明了一些人们少有所知的关于中国文学与历史方面问题的著作。”

  《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从戏剧起源与形成、戏剧观念、戏剧文体、戏剧舞台形象、戏剧文类等方面,对中西戏剧进行了比较研究,力图探讨中西戏剧文化的异同、交融与聚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第一作者)是郭英德主持的1990年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以先秦至清末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纵向考察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描述了古典文学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特色,勾勒了古典文学研究总体的发展规律。该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学科第一部综合性的研究史,在中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中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部具有开拓性、富于理论色彩的学术史著作,1999年荣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对明清两代320多位传奇戏曲作家的生平事迹作了或详或略的考证,对近750部传奇戏曲作品的版本、情节、本事、评论作了力所能及的叙录,在戏曲资料的搜集、考证和编纂方面填补了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空白。《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书评指出,该书“对明清传奇的现存剧目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清理”,“搜罗宏备,考辨精详”。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将中国古代文人集团分为侍从文人集团、学术派别、政治朋党、文人结社和文学流派等几种类型,从文化学角度考察各种类型的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的关系,从文人集团的构成方式和文化功能的角度审视中国古代文学,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依附性、集团性和规范性等特征,并全面阐释中国古代文人集团的文化地位与文化意义。

  《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将从明中叶至晚清传奇戏曲的历史演进划分为五个时期,即生长期、勃兴期、发展期、余势期和蜕变期,对各个时期剧坛风气、传奇戏曲文体的嬗变、传奇戏曲创作流派的构成、传奇戏曲作家创作的趋向、传奇戏曲作品主题的变迁、传奇戏曲艺术的特征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

  科研项目

  参加《中国古代文人活动与文学风貌》,198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本人撰成专著《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获得1997年上半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主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1990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1万元。该项目已于1993年完成,撰成专著约60万字,其中本人撰写约18万字,专著已于1995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参加《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的历史文化研究》,“八五”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该项目已于1998年完成,撰成专著约25万字,本人撰写约10万字。该书获得1998年下半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将于199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持《清初明遗民爱国思想研究》,1996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百人工程”项目。0.8万元。(1996.51999.12

  主持《中国古籍总目提要·总集卷》,1996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横向项目。0.5万元。(1996.2000.12)

  主持《中国古代文体资料笺释》,1998年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1.5万元。项目批准号:9823。(1998.72000.12)

  主持《古诗词诵读精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横向项目。2.1万元。(1999.21999.9)

  专著《元杂剧与元代社会》,获得199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已于199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获奖情况

  1994年,《明清文人传奇研究》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

  1995年,《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获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学术基金《文学遗产》优秀论文提名奖。

  1996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

  1997年,《向后倒退的革新——论明末清初的求实文学观念》获《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1998年,《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获首届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1999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2000年,《明清传奇史》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06年,《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艺术学二等奖。

  2008年,《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一、专著

  《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北京三联书店,1992;台北锦绣出版公司,1992年。

  《明人奇情》(与过常宝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古代的恶霸》(与过常宝合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与谢思炜、尚学锋、于翠玲合著),中华书局,1995年。

  《中国古代戏剧》(与陶庆梅合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长河落日——中华文学通览·清代卷》,中华书局,1997;香港中华书局,1997年。

  《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渔》,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

  《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明清文学史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建构与反思——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思辨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中国戏曲的艺术精神》,台北:国家出版社,2006年。

  《读三国、说英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二、参加撰写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中国古代小说人物辞典》,齐鲁书社,1991年。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华文明史》(十卷本),任中国文学史学科副主编,撰写其中元明清文学部分约20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国文学史》(第三册、第四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三、编撰

  张养浩《三事忠告》(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中国学生百科全书·语文卷》(主编),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1991年。

  《明史故事选》(编著),学苑出版社,1991年。

  《清史故事选》(编著,署名张应),学苑出版社,1991年。

  《中外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

  《文史英华·戏曲卷》(编注),湖南出版社,1993年。

  《炎黄文化精品丛书·艺事精品》(评释),学苑出版社,1994年。

  《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柳宗元卷》(校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宋八大家文集·柳宗元文》(评注),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

  《新编千家诗》(评注),中华书局,1999年。

  《古诗词诵读精华》(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四、论文

  《浅谈元杂剧三国戏的艺术特征》,《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

  《漫谈中国古代对戏剧审美功能的认识》,《福建戏剧》1984年第3期。

  《也说“衙内”》(与长胜合作),《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明清时事剧概述》,《江苏戏剧》1985年第2期。

  《明清之际时事剧的思想艺术特色》,《中州学刊》1985年第2期。

  《论〈水浒传〉的思想意义》,《水浒争鸣》第4辑。

  《论元杂剧的戏剧冲突》,《戏曲研究》第15辑。

  《元杂剧作家身分初探》,《晋阳学刊》1985年第4期。

  《元杂剧与元代文艺思潮》,《光明日报》1985年7月16日。

  《福建戏史录补遗二则》,《福建戏剧》1985年第5期。

  《古典戏曲脚色漫谈》,《福建戏剧》1985年第6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义山诗意蠡测》,《名作欣赏》1986年第1期。

  《“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古代戏剧家的戏曲虚实论》,《戏曲艺术》1986年第2期。

  《论元杂剧的时代精神》,《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一》,《福建戏剧》1986年第3期。

  《“剧场即一世界,世界只一情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二》,《福建戏剧》1986年第4期。

  《寄讽实无,雪耻或有——〈琵琶记〉创作意图之疑案》,《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4期。

  《关于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的争议》,《文史知识》1986年第8期。

  《论元杂剧中的喜剧性类型形象》,《中华戏曲》第2辑。

  《无奇不传,无传不奇——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三》,《福建戏剧》1987年第1期。

  《“异物之情也有人道”——〈任氏传〉的任氏形象》,《古典文学知识》1987年第1期。

  《蒋士铨〈临川梦〉传奇漫议》,《名作欣赏》1987年第3期。

  《“一夫不笑是吾忧”——李渔〈风筝误〉传奇的喜剧特征》,《名作欣赏》1987年第4期。

  《画出潇湘水墨图——元杂剧雨景描写赏析》,《陕西电大》1987年第5期。

  《论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戏曲小说的审美趣味》,《文学遗产》1987年第5期。

  《论元杂剧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论汤显祖文化意识的悲剧冲突》(与李真瑜合作),《戏曲研究》1987年12月。

  《半世清狂,一生情种——谈沈起凤〈才人福〉中张幼于和祝希哲形象》,《古典文学知识》1988年第1期。

  《“偌大乾坤无处住”——谈尤侗的〈钧天乐〉传奇》,《名作欣赏》1988年第1期。

  《浅谈元杂剧善恶观的性质》,《语文学刊》1988年第3期。

  《“才人福分从来少”——沈起凤〈才人福〉传奇的审美趣味》,《名作欣赏》1988年第4期。

  《古代文学研究的两难心理与多元选择》,《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理想人格范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第2辑。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创作方法》,《戏曲研究》第28辑1988年.12月。

  《四十年古典小说研究道路批评》,《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

  《古典戏曲理想人格论》,《戏剧文学》1989年第7期。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明清浪漫思潮与〈长生殿〉的“至情观”》,《文史知识》1989年第7期。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时代主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关剧文化意蕴发微》,《戏曲研究》第30辑。

  《论古代戏曲文学的文体特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89年第6辑。

  《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与郝诗仙合作),《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

  《蒋士铨传奇本事考略》,《文献》1990年第1期。

  《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精神的变异——戏曲艺术出路断想》,《戏剧文学》1990年第1期。

  《蒲松龄文化心态发微》,《文史哲》1990年第2期。

  《明清文人传奇的历史演进》,《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

  《“最怜儿女又英雄,才是人中龙凤!”——〈儿女英雄传〉的“人情天理”观新诠》,《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

  《论〈水浒传〉作家的创作思想》,《语文学刊》1990年第3期。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明清文人传奇作家文学观念散论》,《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3期。

  《是“风教”还是“风情”——明清文人传奇作家的文学观念散论》,《中州学刊》1990年第4期。

  《抄本〈一合相〉传奇作者考》,《文献》1990年第4期。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忠奸斗争主题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等为梦境,何处生天”——〈南柯梦〉、〈邯郸梦〉荒诞意识谈》,《文史知识》1990年第12期。

  《元曲与少数民族文化》(署名张应),《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

  《贾宝玉和宋江——浅谈〈水浒传〉对〈红楼梦〉的影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论〈水浒传〉作者的创作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佳园结构类天成——〈红楼梦〉网状艺术构思的特征》,《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4期。

  《中西戏剧观念的当代形态》,《戏剧文学》1991年第8期。

  《中国古书的价值》,《大学生》1991年第9期。

  《浅谈元杂剧的市民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91年。

  《漫谈明清文学中的才子佳人》,《名作欣赏》1992年第1期。

  《两宋酬和词述略》,《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思考》(与傅璇琮、谢思炜合作),《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

  《明代文人结社说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漫谈中西戏剧形象创造的审美规律》,《戏剧文学》1992年第8期。

  《启功先生的治学之道》,《文献》1993年第1期。

  《书圣原是大诗人》,《跨世纪》1993年第2期。

  《典籍的现代阐释和文化传统》,《光明日报》1993年7月7日。

  《中西戏剧文体的本质特征》,《戏剧文学》1993年第8期。

  《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走向──论明清文人传奇的丑的形象》,《中华戏曲》第14辑(1993年8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4期。

  《沈璟传奇本事考略》,《文献》1993年第4期。

  《近代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4期。

  《蒲松龄与孩子王》,《人民政协报》1993年10月7日。

  《(1992年)元明清戏曲小说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1993)》。

  《艺术与淫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中国消费者报》1995年1月7日。

  《禅宗的三重境界》,《中国消费者报》1995年3月18日。

  《元明文学史观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及其启示》,《戏剧文学》1995年第7期。

  《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中西传统戏剧观念辨异》,《戏剧文学》1995年第11期。

  《桃花扇底系兴亡——〈桃花扇〉的历史意识》,《名作欣赏》1995年第6期。

  《第一印象·第二视力·第三只眼(评〈宁宗一小说戏剧研究自选集〉》,《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刺世伤时,显微阐幽——论苏州传奇的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论纲》,《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夏之卷。

  《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

  《中国古典小说史的理论思考——读杨义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日报》1996年5月16日。

  《明清传奇的价值》,《文史知识》1996年第8期。

  《稗官为传奇蓝本——论李渔小说戏曲的叙事技巧》,《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

  《建构中国叙事学的操作规程——评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的方法论》,《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向后倒退的革新——论明末清初的求实文学观念》,《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古籍校勘原则之我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6期。

  《论清前期的正统派传奇》,《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

  《情的探险——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与过常宝合作),《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1期。

  《传奇戏曲的兴起与文化权力的下移》,《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品格》,《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论明代传奇剧本体制的规范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4辑。

  《论元明清小说戏曲中的雷同形象》,《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论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殷都学刊》1997年第4期。

  《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聂石樵教授七十寿辰学术纪念文集》。

  《论“知人论世”的古典范式》,《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1997年。

  《我们比王国维多走了多远——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戏曲研究随想》,《文艺报》1997年10月23日。

  《正史以外的补充——简评〈珍本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丛书〉》,《中国图书商报》1997年10月24日。

  《详备精细,益智启思——评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华读书报》1998年1月21日。

  《“温情与敬意”的国史学——谈钱穆的几部著作》(与李山、过常宝合作),《书品》1998年第1期。

  《如何突破文学史写作的三大传统——〈明清传奇史·后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雅与俗的扭结——明清传奇戏曲语言风格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论先秦儒家的叙事观念》,《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学术研究范式的嬗变轨迹——关于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研究的谈话》(与刘勇强、竺青合作),《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宝剑记〉:忠奸剧的定型──〈明清传奇史〉选载之一》,《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浣纱记〉:历史剧的新篇——〈明清传奇史〉选载之二》,《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

  《〈鸣凤记〉:时事剧的发韧──〈明清传奇史〉选载之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

  《在感性与知性之间——评叶嘉莹的文学研究著作》(与过常宝、李山合作),《书品》1998年第3期。

  《江湖奇人写真录——清初传记文选注》(与陈洁合作),《中华活页文选》,1998年。

  《说诗说稗自风流——评陶尔夫、刘敬圻〈说诗诗稗〉》,赵仁珪、郭英德,《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论“知人论世”古典范式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

  《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宋元明思想史纲〉、〈清代思想史纲〉读后》(与李山合作),《师大周刊》1999年6月25日。

  《话剧是演给谁看的?》,《戏剧文学》1999年第1期。

  《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研究》,《人民政协报》1999年1月20日第4版。

  《元杂剧: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奇葩》,《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1999年4月27日;《光明日报》1999年5月10日。

  《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困境和出路: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历程》(与过常宝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明清小说的文化意蕴》,《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3期。

  《悬置名著——明清小说史思辨录》,《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长时间远距离的姿态检讨历史——谈黄仁宇的几部历史著作》(与过常宝、李山合作),《书品》1999年第2期。

  《文学史著作的读者》,《师大周报·文化增刊》1999年4月23日。

  《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杨义文存〉读后》,《中国社会科学通讯》1999年4月27日。

  《论戏曲角色的文化内涵》,《戏剧文学》1999年第9期。

  《经典文献的诗学读法——评介杨义〈楚辞诗学〉》,李山、郭英德,《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论顾炎武的遗民心态》,《新国学》第一卷,巴蜀书社,1999。

  The Cult of Passions though The Image of Beauties i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Ming QingYanjiu(《明清研究》)1999,Napoli-Roma,1999。

  《论古典文学研究的“私人化”倾向》,《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黄宗羲明文总集的编纂与流传——兼论清前期编选明代诗文总集的文化意义》,《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独白与对话──论明清传奇戏曲的抒情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沿袭与创新的互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1期。

  《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求是学刊》2001年第2期。

  《雪泥鸿爪——从我的博士论文写作谈起》,《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4期。

  《小说史的叙述视角、叙述体例和叙述方法──兼评陈大康〈明代小说史〉》,《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求索》2001年第5期。

  《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浅谈中国文学史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

  《论宋江形象的人格内蕴》,《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光风霁月:宋型文学的审美风貌》,《求索》2003年第3期。

  《〈水浒传〉的三重寓意》,《文史知识》2003年第9期。

  《清切平淡宛陵诗》,《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5期。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重新审视——简评王齐洲〈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郭英德、李文洁,《学术界》2003年第5期。

  《自成一家山谷体》,《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1期。

  《20世纪明代文学研究方法述评》,郭英德、王丽娟,《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

  《论历代〈文选〉类总集的分体归类》,《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

  《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明人自传文论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论“文选”类总集文体排序的规则与体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刍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中国古典戏曲文学文献整理刍议》,《戏曲研究》2005年第1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2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文学教育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编纂年代考》,郭英德、王丽娟,《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特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牡丹亭〉传奇现存明清版本叙录》,《戏曲研究》2006年第3期。

  《古代文学教育与当代社会文化》,《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2007年4月。

  《稀见明代戏曲选本三种叙录》,《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论明人传状文的文体特性与文化内涵》,《人文杂志》2007年第5期。

  《明清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的生成》,《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

  《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新视域下的新成果——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郭英德、范红娟,《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3期。

  《艺术幻境与审美魅力——上昆〈长生殿〉观后》,《艺术评论》2008年第6期。

  《明清时期女子文学教育的文化生态述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论傅惜华戏曲目录著作的史学价值》,《戏曲研究》2008年第2期。

  《真实的“假人”:宋江之“好汉”行径》,《文史知识》2008年第9期。

  《真实的“假人”:宋江之人生选择》,《文史知识》2008年第10期。

  《真实的“假人”:宋江之阴暗品性》,《文史知识》2008年第12期。

  《病梅〈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的文化人格》,《中华戏曲》2008年第2期。

  《学而不厌:明清成年女子的家庭文学教育》,《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提要(2003-2008)》,林舒俐、郭英德,《戏曲艺术》2009年第2期。

  《垂艳流芳:女子文学教育的效果》,《文化学刊》2009年第3期。

  《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述评(1998-2008)》,《文艺研究》2009年第9期。

  《海外汉学的“中国趣味”》,《人民日报》2009年12月8日。

  《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英文论著目录(1998-2008),林舒俐、郭英德,《戏曲研究》2009年第3期、2010年第1期。

  《小题目含蕴大境界》,《中国文化报》2010年1月25日。

  《“中国趣味”与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戏剧艺术》2010年第1期。

  《论剧作家李渔的文学教育》,《文学遗产》2010年第3期。

  《论明代论辨文的时代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